21世纪斯里兰卡社会主义运动的新态势

来源 :马克思主义研究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jc269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发展中国家和多民族国家社会主义运动中,斯里兰卡的社会主义运动具有一定的代表性、典型性。随着进入21世纪以来国际形势和国内环境的变化,斯里兰卡左翼政党不断革新社会主义运动形式,拓展自己的话语空间,并期望在新的合作平台上摒弃前嫌、加强团结,以实现建立社会主义国家的伟大目标。在新环境中,斯里兰卡的社会主义运动出现了善政社会主义、新社会主义、复兴社会主义多元化理论主张;左翼政党格局变得更加复杂;社会主义运动诉求更加弹性化。
其他文献
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在守初心和担使命的进程中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形成了结构严密、条理清晰的逻辑理路,深刻昭示了马克思主义的真理力量。马克思主义执政党“不忘初心、牢记使命”的政治本色,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起点。在守初心、担使命的传承中不断深化对马克思主义真理的认识,体现了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对马克思主义的逻辑继承。在守初心、担使命过程中对如何正确认识和对待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回答,是新时代中国共产党人科学把握马克思主义的逻辑展开。不忘初心、牢记使命,坚持马克思主义为指导,不断推进马克思主义理
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是新时代全党的一项重大战略任务。完成这项战略任务,需要科学工作方法和思维方法,尤其需要唯物辩证的科学思维。习近平围绕“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时代课题,关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的重要论述,从制度认识论、制度建设论、制度执行论、制度自信论等方面提出的一系列新理念新论断中蕴含着丰富的辩证思维,为进一步正确认识制度、推进制度完善、提高制度效能、坚定制度自信提供了思想遵循和行动指南。
社会生产的观点和社会化大生产的逻辑,是理解马克思主义理论的重要线索,为社会主义中国提供了推进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理论基础和方法论启示。资本主义社会的根本制度,违背社会化大生产逻辑的必然要求,包含了全部社会冲突的内在动力。资本主义难以克服经济、政治、文化乃至生态诸多方面的危机,必然伴随着阶级冲突、社会危机和战争威胁,根本不可能实现国家和社会的有效治理。社会主义制度有利于消除资本逻辑造成的社会弊病,但社会主义国家也会产生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的任务。资本逻辑框架下治理社会的困境,为建构社会主义
中国共产党成立以来,始终注重党建布局的科学规划,不断推动党的事业向前发展。纵观近百年党建史,党建布局演进主要历经了创建开拓、曲折探索、调整重塑和创新发展四个阶段,形成了党的建设伟大工程成果,构建了党的建设布局基本框架,促进了党的建设实践形态与理论形态的不断跃升。在近百年行进中,社会基本矛盾运动变化的基本动力、中国共产党的主体性自觉的内在动力、复杂性多元化的风险挑战的外来压力构成了党建布局演进的动力机制。创新和发展当代党建布局必须牢牢把握“建设什么样的党、怎样建设党”这个主题,必须始终坚持根本性和方向性这两
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以经济发展为物质支撑,以民生改善为目标抓手和目的导向,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共同构成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核心内容。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交互循环,协同推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按照预设目标有序推进,成为贯穿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历史演进的一条主线,为理解全面建成小康社会何以可能提供了分析框架。其中,在发展中保障和改善民生是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必要条件,抓民生也是抓发展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内需动力。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交互作用构成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推进机理,全面建成小康社会在经济发展与民生改善循环进阶过程中渐进达
恩格斯在《反杜林论》中既通过批判杜林的永恒真理观阐述了道德的历史继承性,又通过批判杜林的抽象人性论阐述了道德的现实社会性,从而为批判道德虚无主义奠定了理论前提。作为一种否认道德的客观实在性、消解一切道德文化传统、否定道德之于生活的意义、反对任何道德规范并将道德信仰“祛魅”的思潮,道德虚无主义与马克思主义道德观的相悖之处在于:一是将道德的现实意义置换为自我价值,与道德的客观现实性相悖;二是割裂了道德传统与道德发展,与道德的历史继承性相悖;三是忽视了道德的意识形态性,与道德的阶级性和人民性相悖。为此,在新时代
历史虚无主义在其网络传播方面呈现出不同于传统媒体时代的新的时代特点:传播主体多元化、去中心化,传播内容碎片化、细节化,传播受众大众化、年轻化,传播媒介便捷化、即时化,传播效果裂变化、深度化。历史虚无主义网络传播的逻辑悖谬在于其本体论表现为自我中心,方法论表现为崇拜自发性,认识论趋向于非理性主义,价值观是极端利己主义。借助网络传播,历史虚无主义严重干扰网民历史认知,动摇“四个自信”,威胁国家总体安全。遏制历史虚无主义的网络传播,需要培养网络舆论领军人物,加强“圈群”治理,健全“把关”机制,努力推进唯物史观和
深刻把握新时代社会主义意识形态的科学内涵,着力发挥意识形态的重要作用,对于持续推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深入发展具有重大意义。人类社会仍由“物的依赖性”所主导、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以及中国现代化进程飞跃的三种时空交织叠加,决定了在新的时代坐标下开展意识形态伟大斗争的复杂性、艰巨性和长期性。廓清新时代意识形态的多重语境是意识形态实践的话语自觉,把握其鲜明的中国特色,彰显其制度优势是发挥意识形态治理效能的成功密码。
汉斯·莫德罗(Hans Modrow)1928年1月27日生于德国波美拉尼亚省波利采(现属波兰西波美拉尼亚省),是东德最后一位共产党总理。莫德罗亲历了“两德统一”的全过程,成为“两德统一”的见证人、“直接当事人”。1990年3月18日,原德国统一社会党改名为民主社会主义党,成为在野党,莫德罗离任总理。1990年10月3日,德意志民主共和国“加入”德意志联邦共和国。此后,莫德罗长期出任德国民主社会主义党名誉主席。从1994年起,莫德罗在德国联邦议院和欧洲议会担任议员,如今仍担任德国左翼党元老委员会主席。著有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