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初中生美术欣赏能力的培养

来源 :中华少年·研究青少年教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itolbax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一直侧重于绘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欣赏课的教学,在教学中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的能力。而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 我结合教学实践,从教师应该重视对学生的审美素质教育,在欣赏课中创设美的意境,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达到审美教育和素质教育的目的,并通过正确的方法,多层次的诱导,加深学生对艺术的理解,构建完善的审美心理结构,不断加强学生对美术作品的评论,提高学生的审美能力等方面,探讨了在初中美术欣赏课中如何提高学生的欣赏能力的问题。
  关键词:初中生美术欣赏课 欣赏能力
  
  
  长期以来,初中美术课一直侧重于绘画技巧的训练,而忽视了欣赏课的教学,往往是遇到欣赏课就一跳而过,或者只作简单的介绍,对于作品的创作背景和象征寓意及历史事件等,很少引导学生去进行分析、评论,这无疑就限制了学生的艺术想象力和大胆评论的能力。而新编《九年制义务教育全日制初级中学美术教学大纲》对于中学美术教学的目的,明确提出“在教学中要着重培养学生的审美能力。”新课程标准也指出:“应通过美术学习,使学生认识人的情感、态度、价值观的差异性、人类社会的丰富性,并在一种广泛的文化情境中,认识美的特征、美术表现的多样性以及美术对社会生活的独特贡献。”也就是说,注重美术欣赏、审美情趣的发展,促进学生对多元的美术文化的理解,是现代美术教育的主线,应始终贯穿在现代美术教育的过程之中。
  如何上好欣赏课,帮助学生提高欣赏能力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挖掘作品的知识和趣味,激发学生的审美欲望。
  教育学家迪斯多惠在教师规则中曾经讲过:“我以为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的本领,而在于激励与唤醒。没有兴奋的情绪,怎么激励他人?怎么唤醒沉睡的人?”初中的学生由于生活阅历、审美经验和知识修养的不足,对美术作品很少有积极主动的欣赏。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教师对学生进行有效地激发和引导显得尤为重要。
  (一)寻找兴趣点。
  我们可以通过帮助学生分析美术作品的形象、表现的故事情节,特别是一些引人入胜的细节,点燃学生的审美动力。
  (二)激发自主性。
  初中美术的审美素质教育主要是通过美术欣赏课得以实现,但在初中美术课的设置中,欣赏课所占的比例并不大。这就需要美术教师在平时的教学中,不但要向学生传授基本的技能,还要在有限的课时内通过对学生进行有效的启发和引领,培养他们感受美、认识美、创造美的能力。如果在整节课中,学生只是充当听众,那么一堂课下来,学生根本无法体验到欣赏作品所带来的愉悦和深刻感受,长此以往, 培养学生审美情趣的这一教育目标将无法实现。
  美术欣赏是一项审美活动,它需要通过自己的思维活动来实现。如:通过观察、判断与想象来感悟艺术作品,这种活动需要个人的审美感受和情感体验。如果学生在欣赏作品中体会到了某种情感,那么他的情绪就会非常激动,反应十分热烈,表现出一种浓厚的学习兴趣;反之,则会无精打采,反应冷淡。因此,在美术欣赏教学中,我们应尤为重视学生心理感受和情感参与。一是帮助学生列出欣赏提纲,自主的查找相关资料;二是鼓励学生在课堂上提出自己的疑惑,集体讨论解决。
  二、遵循学生的认知规律,培养学生的欣赏技巧
  在美术欣赏课上,学生都会经历一个对艺术作品的认识和理解过程。最初是从他们个人的角度开始的,他们觉得画得“像”的就是好,而有些画得“不像”的作品就看不进去。但有些看起来“不美”的作品,却被老师当成世界名画加以介绍。正是通过这些反差,他们会渐渐发现艺术品并不是以画得像与不像作为唯一的评价标准。有了这些认识后,学生才会真正关心艺术到底是什么。因此,教师不能从理论上空洞地介绍艺术作品,不能把学生框死在一个固定的欣赏模式中,而应从美学角度对艺术的不同观念入手,通过介绍不同艺术观念的存在价值,使学生认识到这些观念在艺术史上并存的意义,从而拓宽他们的欣赏思路和欣赏眼界。
  (一)直接主观的描述。
  在欣赏作品的初始阶段,教师应先抛开含义、价值判断、背景等因素,只让学生指明画面上存在哪些物象,用语言表达直观看到的和感受到的。对变形较大的作品,指出原型;对抽象作品,可指出画面存在哪些形状、色彩、结构等,使学生意识到应该注意的方方面面。这一点很重要,因为人们在看画时,常看主要形象而忽略其他,或只看自己感兴趣的而忽略其他细节。
  (二)具体客观的分析。
  为了培养学生欣赏的水平,提升他们的欣赏能力,教师需要将学生的感性观察转化为理性分析。教师要解决的不再是“作品给你什么感受,而是画家是如何使你产生这样感受的”。这就需要从艺术语言和作品的形式感来切入,分析探讨色彩、形状、线条,肌理、人物描绘的特点,画家采用的表现形式,部分与部分、部分与整体、图形与背景之间的关系等等。这是欣赏中的重点,也是难点。
  形式分析能够帮助学生了解和把握形式美的规律,体验和品鉴形式美的意味。教师可以由浅到深、由点到面、由形象到风格引导学生对作品进行把握。
  (三)深入细致的诠释。
  意蕴是作品中的一切有形事物的无限延伸因素。意蕴解释是绘画鉴赏的最深层次,是从外在层面到内在层面的探讨,对超越画面形象即“象外之象”的刨根问底。
  三、拓宽学生的欣赏视野,引导学生的拓展评价
  在许多教师看来,美术评论应该是评论家的事,似乎与学生无关。其实不然,在欣赏美术作品时,学生都会有一种初步的印象和感觉。初中阶段的学生已积累了一些初步的历史文化知识,因此,教师应抓住学生的最初感觉,并将之作为深入分析作品的起点,积极引导学生对具体的美术作品进行欣赏。
  (一)引导学生活用方法。
  1、在比较中提高赏析能力
  (1)可以进行纵向的比较。比如,欣赏毕加索作品时我们把他在不同时期的作品放在一起看,你会看到画家不同时期风格的变化,同时也会感受到一种内在情愫的发展脉络。进行“纵”的赏析,还可以把某个国家或民族不同历史时期的代表性作品摆在一起观赏。
  (2)可以进行横向的比较。把不同作者、不同流派、不同画种或不同民族的作品,放在一起看,在对照中,能够更鲜明地看出其间的反差,从而加强对艺术的领悟能力。除了自己思考外,若在参照一定的书本知识,定会有更多的收获。
  2、反复赏析,明确赏析“焦点”
  多赏析作品,是为了求广度,反复赏析某一件作品是为了求深度。两方面结合进行,视觉经验不断丰富,审美能力自然就会提高得快。
  史书上记载了唐代画家阎立本对六朝大画家张僧繇的作品反复赏析的故事:“唐阎立本至荆州,观张僧繇旧迹,曰:‘定得虚名耳’。明日又往,曰‘犹是近代佳手’。明日往,曰:‘天下无虚士’坐卧观之,留宿其下,十余日不能去”。由此可见,有些作品确实非一次能看进去的,必须反复琢磨才行。
  反复琢磨,就是为了寻找赏析的“焦点”。这个“焦点”是画家最精心创作的地方。有的比较隐含不显露,有的虽很明显,但由于欣赏习惯所致容易忽略,甚至不愿接受。比如看印象派的画,“焦点”在光色之美,这是印象对油画的最大贡献之处。如果用观赏古典油画的习惯去寻找它构思立意的巧妙,或是人物内在精神刻画的深度等,往往会大失所望。而有些现、当代作品焦点在观念。
  (二)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评价是从内容与形式、风格与风味、革新与继承等方面对作品的优劣作出评价,可以参考专家对此的批评与评判。而艺术是非常复杂的现象,所以教师可以有自己的倾向性意见,但不宜以一己之见,或封闭的、独断的评判来概括和指导学生,而应当采取开放式的、多元的评判、引导,启发学生自己学会对作品进行评价。教师应尽量收集各种意见,以激发学生的思维,开阔学生的视野。
  (三)引导学生拓展创造。
  每个学生都具有创造欲望,但却不一定具备创造能力。审美教育的目的和职责之一,就是把人的创造力诱导出来,将体内的生命感和价值感唤醒。教育所要做和能做的是:为创造力的培养与生长提供价值引导和有利的环境支持;诱导、激发、培植和保护学生的创新欲,使之转化为创造力。在这一过程中,教师的作用不容忽视,他是学生知识、技艺的传授者,是学生思维方向的诱导者,更是人格形象的塑造者。因此,要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学生更多的自主。所以说,研究个性、挖掘个性、张扬个性是教师挖掘创造才能的重要途径。
  艺术创作是从无到有,从朦胧到清晰,逐渐发生、形成的过程。这一孕育过程有长有短,是作者的生活经历、知识积累、艺术素养、个人性格之综合沉淀、升华的结晶。在美术欣赏教学活动中,教师应该灌输创造的理念,注意让学生从“有形”中揭示出“无形”,培养学生从具体中概括出抽象的能力。
  美育是整个教育体系中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而美术教学中的审美教育更是担负着双重任务。一方面,它承担着培养学生专业素质的任务,另一方面,它在完善学生人格、提升学生综合素质方面也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因此,在初中美术欣赏课教学中,教师应牢牢把握住审美教育这条主线,培养学生主动学习的习惯和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审美教育的目的,这是每一位美术教师应负的教育责任。
  参考文献:
  1、教育部.全日制义务教育美术课程标准[S].
  2、杨建滨.初中美术新课程教学论[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其他文献
中国北车集团唐山轨道客车有限责任公司生产制造部宋文韬  摘要 “5S”是指“整理”、“整顿”、“清扫”、“清洁”、“素养”。本文试从现场管理的角度来解析“5S”管理模式的概念、执行步骤、推行要领以及配合“5S”活动的管理技巧,期望对提高唐车公司的现场管理水平有所裨益。公司的“5S革命”活动正是5S管理模式的具体体现。  关键词 5S管理模式 现场管理 5S革命       1引言  唐车公司正处于
期刊
由于生活的地域不同,造成了学习环境的差异。导致农村孩子所了解的信息,接触的审美熏陶及自我表现能力等各方面较城里孩子存在很大差距。不仅如此,在教育的重视程度上农村家长也有欠缺。那么,如何在这种环境下搞好班主任工作呢?  俗话说:“知已知彼,百战不殆。”要想培养出优秀的学生,必须了解学生。无论是其家庭状况,思维敏锐程度,思想状态等都要有所了解。在农村对学生进行了解可通过以下几种途径:  (一)通过学生
期刊
摘 要: 情景教学是当前外语教学探讨的热点问题。情景教学的基本主张是教学内容以语言功能为纲,强调在真实的情景中进行外语教学,倡导教学过程的交际化,通过训练,培养学生的交际能力,改变以语法为纲但不排斥语法学习,重视在一定的语言基础上的交际能力的培养。本文从师生之间的平等关系,在教学中教师要扮演的角色,,利用简笔画,设计游戏情景,多媒体教学等方面来论述情景教学的必要性。  关键词:教学情景课堂气氛  
期刊
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高中美术教师,在推进素质教育的过程中肩负着重要的责任,因为美术教育是进行美育的重要途径,也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为了提高学生的整体素质,发展学生的审美能力,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我以高度的热情认真备好每一节课,上好每一节课,让每一个学生真正领会美术带给他们的知识和乐趣,陶冶他们的情操,激发创新精神,调节心理状态,促进他们的身心健康。   那么,具有人文性质的美术
期刊
伴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新理念和新思想,我们的课堂教学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以往的“师问生答”变成了“畅所欲言”,“纹丝不动”变成了“自由活动”。“师说生听”变成了“自主探索”,学生的个性得到了张扬,教学气氛异常活跃。然而,凝眸反思,我们清醒地认识到:在热闹与自主的背后,折射出放任与浮躁,我们的课堂教学多了些新颖的形式和茫然的教学行为,却丢失了宝贵的东西——“有效”;也折射出一个令人深思的问题——如何
期刊
摘要:初中生阶段是学生心理发展的剧变时期。这个时期是儿童向成人过渡的心理“断乳期”,部分学生在接受教育过程中产生的一种内发的反向力量,这种不接受教育或“反教育”的心理,就是逆反心理。作为老师和家长,应该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状态及其形成根源,走进学生心灵,因人施教,对症下药,使学生健康成长。  关键词:初中生逆反心理教育引导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很多初中老师都有这样的体会:部分学生总是和老
期刊
现在的中小学生承受挫折打击的能力较差,克服困难的意志力很薄弱,这是目前中小学教育中所面临的问题之一。细想这一问题的根源,恐怕与早期教育的失误有密切的关系。  当今的中小学生多为独生子女,大部分孩子几乎是爷爷、奶奶、爸爸、妈妈的掌上宝贝,家中的“小皇帝”、“小公主”,过的是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舒适生活。有些孩子已经上了小学六年级还不会自己洗袜子,让家长操心着洗这洗那,有些父母根本舍不得让孩子在地上爬
期刊
俗话说十个手指头伸出来也不一样齐,面对来自不同条件的家庭、受过不同程度的教育、经历不同类型的熏陶的几十个个性千差万别的学生,特别是那些留守和流动学生,因为特殊的家庭成长背景使得他们敏感而自卑,教育者要以怎样的评价来激起他们的共鸣、促进他们的成长?这是所有教育者共同面对的课题,在本文中,我们谈谈在留守和流动学生的评价方面的一些经验和看法,不妥之处,敬请指教。  育人是教育者的首要工作,要育好人,就得
期刊
摘要: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同学们的各项素质。一、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二、体现数学和生活的联系性。三、 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关键词:素质教育课堂主体地位生活中的数学质疑       素质教育是通过各种不同的方式和渠道,把学生培养成勤于思考、勇于探索的创新型人才。实施素质教育的主阵地是课堂,要在数学课堂教学中采取多种形式以提高同学们的各项素质。对于小学生
期刊
弘扬传统美德,提高民族素质,与学校教育息息相关,也对学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学生是祖国的未来,肩负着实现现代化的重任。而历史是门综合性学科,我们应充分重视历史学科的功能,寓思想、道德教育于历史教学之中,使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得到继承、发扬、光大,从而为提高中华民族的素质发挥出其应有的作用。  根据历史学科教材中的有关内容,结合学生实际,似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加强传统美德教育。  一、爱国、气节  孟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