煤油灯下的婚姻与爱情

来源 :祝你幸福·知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6750834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黑夜里那粒豆大的灯火,摇曳着,
  喘息着,昏暗而妩媚。
  当初,他去她家求婚时选择在晚上。那时只有煤油灯,而且他选择了背靠油灯而坐。所以尽管有这一面之见,她也根本没能看清他长相如何。
  就这样,父母之命媒妁之言加上那一面,他们结婚了。那一年,她20岁,他24岁。婚后她才知道,媒人让他背靠煤油灯,怕她嫌弃他丑。
  他们是互补型的:她虽然不识字,但开朗乐观,家里家外一把手。他肚子里有很多墨水,可惜让文革给耽误了,也许因此,他有些沉默寡言。
  婚后,一家7口人的一日三餐,都落到了她的肩上。有时候到了做饭时间,几个小姑子就开始找各种借口出去了,也不给她搭把手。她没有跟谁争跟谁吵,做了人家的媳妇就要管好一日三餐。冬天的早上,她早早起床,在昏暗的煤油灯下做饭。她怕万一起晚了,落下一个懒媳妇的名声——那是一个名声重于一切的年代。晚上,家人吃完饭,她又在煤油灯下洗碗并收拾厨房。
  村里有人开始做买卖绣花枕头的小生意。心灵手巧的她,白天做庄稼地里的农活,晚上在煤油灯下做绣花枕头贴补家用。这时,他通常会看一些书,看到精彩处自己就先笑了。这时她会发问,看书能有什么好笑的呢?是啊,因为她不识字,自然无从体会读书的乐趣。他也不嫌烦,虽然这个精彩段落已经读过了,但还是耐心地读给她听,读完俩人一起笑。有时候,他会在硬纸板上写一些简单的毛笔字,放在煤油灯的后面。她做一会儿针线活,抬起头来看看那些字,遇到不会的字就问他。
  就这样,尽管她一天校门都没有进,她还是会写自己的名字和他的名字,另外还认识了很多常见字,可以读简单的故事。也许是多认识了一些字的缘故吧,跟不识字的那些媳妇比起来,她一直被认为是聪明伶俐的,甚至可以用得上知书达礼这个词了。
  后来,村子里通了电,有了电灯,世界一下变得明亮起来。
  他们是典型的先结婚后恋爱,而且是闪婚。那个年代走过来的爱情婚姻,没有钻戒,没有高楼大厦,没有香车宝马。有的,是煤油灯一样的烟火气息,还有背灯而坐的羞涩。黑夜里那粒豆大的灯火,摇曳着,喘息着,昏暗而妩媚。
  他们是我的父亲和母亲。
其他文献
6月26日,微雨的天气为盛夏的济南平添了几许清爽,就像小编们心头洋溢的喜气。这是全国各妇女报刊社的一个好日子,由全国妇联宣传部、中国妇女报刊协会主办,我社和山东省妇联承办的第19届全国妇女报刊年会正在济南舜耕会堂热闹举行。  年会围绕深化报刊单位转制改革这一主题,提出加快转型升级,推进科学发展,努力为党的十八大召开营造良好舆论氛围。全国妇联书记处书记范继英出席会议并讲话,山东省妇联主席翟黎明致辞,
期刊
常听人说:“提起闺女笑盈盈,提起媳妇牙根疼”,婆媳关系在家庭内部人际关系中算得上最微妙、最难处的一种关系了。又有俗话说:“婆媳亲,全家和”,这说明婆媳关系融洽与否直接影响整个家庭中其他人际关系。处好婆媳关系,不修炼几招“和谐大法”不成。  难题大盘点  两个女人的“争夺战”  婆婆和媳妇的矛盾,实质上是两个女人对家庭地位、话语权以及一个男人的争夺。碰撞常常表现在以下五个方面:  1.婆婆抱怨儿子有
期刊
不能自带食品  两位律师走进一家快餐店,点了两杯饮料,然后从公文包里掏出自带的三明治吃起来。店主看见了,走过来对他俩说:“在这儿不能吃自己带的食品。”两位律师你看看我,我看看你,无奈地耸耸肩膀,然后把自己的三明治递给了对方。  接新娘  结婚的人很多,化妆的新娘子也多,影樓化妆都是排着队,化好的新娘就在休息区等着新郎来接。一名帅气的新郎走过来,一脸迷茫,欲言又止。客服问帅哥:“咋不接新娘走呢?”新
期刊
冰心说過,人的一生应该像一朵花,不论男人和女人,花有色、香、味,人有才、情、趣,缺一不可。然而,如果这“才、情、趣”无人分享,那该是多么的寂寞。金兰之交、白首同归,谁人可少?友谊,是人生最温暖的一件外套。
期刊
床重力  网络新鲜词  清晨时分,闹钟响起,你下意识地坐了起来,然后像是被一股无法抵抗的力量牵引着,重重地躺回,用被子蒙住头,能赖一会儿算一会儿。类似地球对物体的引力,这时候床的引力,就被称为“床重力”,这是一种人们推卸自身责任的耍赖说法。  头像性格  QQ、微博头像可能会反映出使用者的性格特点。比如,用小动物的姑娘多半是靠谱懂事的好姑娘,用风景图的可能是爱旅游的“小清新”。一年半载不换头像的,
期刊
写在前面  他们来自五湖四海,或许已跻身成功人士之列,或许仍是草根一族;他们遍布城市,在各个岗位上辛苦打拼;他们的身上烙着社会转型期的尴尬,也闪烁着时代进步的荣光;他们,是实现“中国梦”的坚实力量!从现在起,本刊编辑、记者和广大读者一起走近他们,体验“外地人在城里”的生活,收集点滴梦想,凝聚中国力量。  破晓 遥想当年初相识  4月初的济南清晨,宁静并略带寒意,淡淡的薄雾中只泛起微微晨光,整座城市
期刊
从悉尼回上海的飞机上,我座位的后排有一位老人。在他人与老人攀谈的话语中,我大概知道老人今年83周岁,上海人,女儿在悉尼,儿子在上海,每年至少往返两趟上海悉尼。空乘人员看到了这位独自搭机的奶奶,不断过来询问她的身体状况,要不要喝水吃东西。老人每一次总是轻轻地说,没事没事,然后就闭目养神。到了用餐时间,老人很熟练地点餐,还要了一小杯红酒,那种悠然自得的样子让我心生敬意。  幻想,如果这是我的老母亲坐在
期刊
这一幕发生在十年前,  那时候狗还能上火车。  火车硬座车厢拥挤不堪。行李架上、座位底下被大包、小包堆放得满满当当。走道上,人挤人,举步维艰……火车喘着粗气,呼哧呼哧地驶进车站,一位抱着爱犬的少妇挤了上来。  “瞧,这女的不是个体老板的老婆,便是包工头的情妇,或者是……”周围有人指手画脚地低声议论。  “哎哟!”少妇的脚被挤动的人不慎踩了一下,她娇声娇气地叫。“汪!汪!”少妇怀里的狗也叫了几声。 
期刊
在乡村生活过的朋友,一定对瓦不陌生。在我的家乡,有一句俗语:“砖连砖成墙,瓦连瓦成房。”修房造屋是乡亲们一生中最重要的大事之一,而屋顶上的瓦,则为他们隔开了风风雨雨,遮挡着夜深露重。毫不夸张地说,瓦就像乡亲们的冠戴,它的多少是一家人人气的象征! “上无片瓦遮天,下无立锥之地”被用来形容一个人的穷困潦倒、惨淡境况。可见,一方小小的瓦却承载着很多!  1976年,我才9岁,就开始真正地接触瓦、了解瓦了
期刊
一个秋日的下午,天上下着淅沥的小雨,我端坐于窗前,欣赏着窗外那被秋色染浓的景观,享受着难得的惬意和休闲,不经意一种感觉由然而生,思绪随着那细而密的雨扑面而来,那些囊括着童年喜怒哀乐的陈年往事在脑海中翻腾。虽已久远,此时此刻却如此明朗。  记得也是一个秋日的雨天,那雨下得叫人欢喜。那年的夏天异常炎热,及至初秋才迎来一场酣畅淋漓的雨,虽是一场细而密的雨,但对干旱了一季的土地来说,不失为久旱逢甘霖,庄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