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2021年的摄影活动,第一个关键词一定是“回顾历史”。
2020年是脱贫攻坚决胜之年,本该有众多纪念展览,但是因为疫情,多数展览被迫延迟到2021年。2021年是中国共产党建党100周年,又是一个回顾展览的时间节点。两个“大年”压缩到一年,类似的活动数量多了,这时候最能看出一个活动的“成色”。
4月9日,“希望的田野——脱贫攻坚 共享小康全国摄影展”在中国国家博物馆开展。这就是我们一直在寻找的,“成色十足”的活动。
首先必须看到,最近几十年发生在中国的故事,本身已经足够精彩。在各种讲述形式中,摄影有得天独厚的纪实功能,最适合于讲述这样的中国故事。既然内容精彩,形式和内容也契合,一个摄影展览只要选中了内容和视觉都不差的图片,将图片按照一个简单逻辑(比如单纯时间逻辑或者地域逻辑)铺陈,展览做到“及格”并不困难。
但另一方面,好是最好的敌人,正因为“及格”的展览很多,彼此之间主题相同、语境相似,并不适合过于出位,要做出新意、做成“优秀”展览,就变得格外困难。“希望的田野”之所以成为一个高水平的展览,关键在于做到了一件事:想到了读者、理顺了思路、搭好了结构。
一个成功的摄影展览,绝对不是若干张作品的集合,而是一个有主导思想的完整叙事结构,严格说来一个展览才是“一件作品”,具体的照片则是这个作品的细节。“希望的田野”的展览目的,是以摄影的方式,完成对脱贫攻坚的影像记录,整个展览都要围绕着这个目的来构成。现在我们提出一个问题,假使您是这个展览的主持人,您要怎么依据这个目的设计展览的整个结构,又要怎么最大程度地打动读者?
带着这两个问题,我们来看一看“ 希望的田野”做了些什么。
如何确定展览的结构
要策划一个打动读者的展览,首先要明白读者希望看到什么。对于脱贫攻坚这个划时代的工程,读者最感兴趣的其实是两个问题:第一,这个任务是怎么完成的,也就是脱贫攻坚的过程?第二,完成之后是什么样子的,也就是脱贫攻坚的成果?本次展览的大结构分为“攻坚”与“圆梦”两个部分,看名字就能发现,两部分结构的内容正好对应读者关心的两个问题。能够针对读者需求,有的放矢地组织作品,就为整个展览的成功奠定了基础。
结构的另一个部分是体量,本次展览的体量是大约180幅作品,这个数字不是随意形成,而是有精心的考虑:一方面,脱贫攻坚是个系统工程,如果作品数量太少,作品信息量和时空覆盖面不足,不足以勾勒事件全貌,也不足以产生足够的公信力;另一方面,这毕竟是一个独立的实体展览,主办者要在一个有限空间内铺陈作品,读者也要一气呵成完成阅读。如果作品数量过多,不但展览思路不容易落实,读者阅读的精力也难以维持。目前这个体量,既有一定的信息量,又不至于头绪过多或者阅读过累,基本上把握住了信息传播、展览设计和阅读体验三者的平衡点。
这是一个不大的细节,只有保证展览具有一定体量,才能让这样的细节纳入进来。
如何确保展览的感染力
打动读者,是一个展览的核心问题。一个180件作品的展览,其感染力绝不可能主要来源于某一件具体作品,这就像一部20万字的长篇小说,感染力绝不可能主要来自一个300字的自然段。展览的感染力,一定来自于对作品的组织形式,也就是展览的叙事方式。
在作品的组织方式中,单一叙事逻辑(比如纯粹的时间或者地域铺排)操作起来是最简单的。但是当展览的规模到了一定程度,單一逻辑就会显得单调。
本次展览虽然只有180幅照片,体量不算特别大,但是为了达到最好的感染力,仍然综合采取了至少三种有效的叙事方式:空间的叙事、时间的叙事和点面结合的叙事。
空间的叙事,是最具“公信力”的叙事方式。摄影固然是生动直观反映现实的方式,但单张照片所反映的,仍然只是一时一地的现实,可以证明真实性,不能证明普遍性。展览为了体现脱贫攻坚在全国范围内的普遍开展,采取了多点采集、集中呈现的方式。作品涵盖了众多地区、民族和行业,也囊括了衣食住行、教育、就业等百姓生活的方方面面。唯有这样的表现方式,才能体现出脱贫攻坚这一创举的广泛性、普遍性,从而呼应其在整个国家社会发展层面的重要意义。
西藏自治区和浙江省相隔千里,现实情况差异巨大,外化呈现也各有特色。不同的地区都在向着同一个方向发展进步,主题的说服力就体现得更充分。
时间的叙事,是最鲜明直观的叙事方式。对比是人类文明认识世界的有力武器。在表现发展变化的语境中,对于同一事物或者同一类事物的鲜明对比,其说服力、感染力可能超过千言万语。本次展览推出了多组“不同时代 相同主题”性格鲜明的对比,时代发展的印迹跃然纸上。就个人在展览现场的观察,这些对比也是读者驻足最久、反应最强烈的作品。特别要为策展方点赞的是,其选择的所谓“对比”不仅仅局限于同一地点、同一动作的对比,还扩展到同一种行为模式或者思维方式的对比。后一种因为可以体现时代对人观念的影响,有时候反而更加能说明问题,也能引起读者更大的反响。 关于医疗条件的对比作品,作者均为于文国。这样的对比直接鲜明,比几千字的调查报告和写满一整张的数据图标更能直击读者。
关于卖货的对比作品,对比关系并不像于文国那组对比那么紧密,但是因为涉及到了行为方式的变化,阅读趣味性更强。
以点带面,则是最能讲好故事感动读者的叙事方式。描绘大时代,先写小故事,没有什么比小人物的命运故事最能吸引读者了。在一个摄影展览中,如果只有单纯的广泛空间叙事,还是不免会失之于散,需要同时结合突出若干重点,在这些重点体现故事性,吸引读者产生共情。本次展览在广泛覆盖地域空间的基础上,突出了一些重点地区,比如湖南省十八洞村、宁夏回族自治区的闽宁镇等。这些重点地区的作品有名有姓有经历,形成了展览当中的独特亮点。
看过展览之后,可能有些读者会觉得,有些照片看上去不是那么“酷炫”啊?请读者切记,展览选择每一张照片,没有抽象的“好”或“不好”,只有具体的“合用”或“不合用”。亚当斯的《月升》好不好?萨尔加多的《创世纪》好不好?反映不了展览的感情和主题,就放不进这个展览。有些照片不以视觉呈现见长,但是放在展览当中足以说明展览要说明的问题,体现策展方要体现的想法,那就是展览合用的“好照片”。
对读者而言,“希望的田野”不仅仅是一个独立的展览,同时也是一种可以学习借鉴的工作方法。读者要组织自己的作品,无论是体量大的展览还是单纯的组照,可以从中学到三件事。
第一,拿到一个主题,不能仅仅想到自己“想说什么”,也要想到读者“想看什么”,一定要围绕读者对主题的阅读需求组织结构,才能取得更好的传播效果。
第二,丰富产生美,因此作品要尽可能采用更加丰富的叙事结构,依次确保入展作品的阅读体验。至于采取哪些结构,又要回到作品的主题和目的上讨论。
最后,够资格的摄影人,务必跳出“美的陷阱”。专题和展览中的作品,不是单独发挥作用,而是共同作用形成“合力”。因此选择作品,一定是符合主题要求、体系要求的,方为上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