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论辩中,不妨巧妙设置一个新的“前提条件”以引诱或牵制对方,然后再伺机予以回击,便可置对方以有口难言之尴尬境地,进而取得出奇制胜的良好效果。请看:
从概念严密入手巧设“前提条件”
最近32位亿万富翁齐集南二环某会所,集体征婚。前来应征者数千人之多,其中,在校大学生黄晓芬也准备去应征,其父坚决反对。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争论——
“征婚是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作为父母,不应该阻碍子女的婚姻自由。我愿意参加就参加,觉得不适合就放弃,这就是自由。”黄晓芬委屈道。
“闺女,你说的没错,你有参加应征的自由,也有放弃应征的自由。可是你有没有考虑,你如果入选了,32位男士你可以随便选吗?如果不能,这和古代皇帝选妃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若从字面意义上来讲,黄晓芬的“应征自由体现了婚姻自由”这个观点显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由于黄晓芬所理解的婚姻自由又仅仅表现为“可以自愿参与”这场征婚活动,父亲揪住此漏洞,以“未必能选自己心仪的对象”将其反诘。可见,在论辩中,欲阐述某种概念时,一定要严谨翔实,切不可让人钻了“空子”。
从论据反面入手巧设“前提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陈侯为贪图享乐,便大费劳力修筑陵阳台,期间还抓了三个消极怠工的监工。陵阳台建成那一天,陈侯邀孔子一同登台观赏。
孔子登上高台,向陈侯祝贺道:“台子实在是漂亮啊,君王真是贤明啊!”就在陈侯心中像灌了蜜一般的舒畅和高兴时,孔子话锋一转道:“自古以来,圣王修建漂亮的高台,没有不杀人而能修成的。现在君王您没有杀一个人,真是贤明啊!”听出孔子的弦外之音,陈侯赶紧赦免了那三个被抓起来的监工。
孔子之所以能劝谏成功,还是因为前提条件设的巧妙:显而易见,要想“君王真是贤明啊”这一恭维语得以成立,陈侯就不能杀一个人;这便告诉我们,孔子的“自古以来,圣王修建漂亮的高台,没有不杀人而能修成的”一语,是在从反面巧设前提条件。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条件,陈侯才赶紧放人的。
由果溯因入手巧设“前提条件”
某大企业因违章操作,酿成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在法庭上厂长振振有词,认为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公诉人反驳道:“如果你知道并支持违章,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那么你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你不知道违章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那么你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席话说得厂长哑口无言,只能认罪伏法。
公诉人采用了“由果溯因”入手巧设“前提条件”:如果厂长知道违章而持支持态度,那么现在出事了,厂长要负责任;如果厂长不知道,这是管理失职,更要负责任。所以,公诉人从诱发结果的原因上入手,巧设“前提条件”,将对方引入二难推理之中,对方无力反驳。
所以,巧妙设置一个“前提体检”,那么对方在这个条件下,再作反驳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了。如此把论敌牢牢限制,对方自然有口难辩。
美鸣摘自《演讲与口才》
从概念严密入手巧设“前提条件”
最近32位亿万富翁齐集南二环某会所,集体征婚。前来应征者数千人之多,其中,在校大学生黄晓芬也准备去应征,其父坚决反对。下面是他们之间的争论——
“征婚是每个公民的个人自由,作为父母,不应该阻碍子女的婚姻自由。我愿意参加就参加,觉得不适合就放弃,这就是自由。”黄晓芬委屈道。
“闺女,你说的没错,你有参加应征的自由,也有放弃应征的自由。可是你有没有考虑,你如果入选了,32位男士你可以随便选吗?如果不能,这和古代皇帝选妃子又有什么区别呢?”
若从字面意义上来讲,黄晓芬的“应征自由体现了婚姻自由”这个观点显然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由于黄晓芬所理解的婚姻自由又仅仅表现为“可以自愿参与”这场征婚活动,父亲揪住此漏洞,以“未必能选自己心仪的对象”将其反诘。可见,在论辩中,欲阐述某种概念时,一定要严谨翔实,切不可让人钻了“空子”。
从论据反面入手巧设“前提条件”
春秋战国时期,陈侯为贪图享乐,便大费劳力修筑陵阳台,期间还抓了三个消极怠工的监工。陵阳台建成那一天,陈侯邀孔子一同登台观赏。
孔子登上高台,向陈侯祝贺道:“台子实在是漂亮啊,君王真是贤明啊!”就在陈侯心中像灌了蜜一般的舒畅和高兴时,孔子话锋一转道:“自古以来,圣王修建漂亮的高台,没有不杀人而能修成的。现在君王您没有杀一个人,真是贤明啊!”听出孔子的弦外之音,陈侯赶紧赦免了那三个被抓起来的监工。
孔子之所以能劝谏成功,还是因为前提条件设的巧妙:显而易见,要想“君王真是贤明啊”这一恭维语得以成立,陈侯就不能杀一个人;这便告诉我们,孔子的“自古以来,圣王修建漂亮的高台,没有不杀人而能修成的”一语,是在从反面巧设前提条件。正是有了这个前提条件,陈侯才赶紧放人的。
由果溯因入手巧设“前提条件”
某大企业因违章操作,酿成一起重大责任事故,在法庭上厂长振振有词,认为不应当承担刑事责任。
公诉人反驳道:“如果你知道并支持违章,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那么你应当负刑事责任;如果你不知道违章酿成这起重大责任事故,那么你也应当负刑事责任。”
一席话说得厂长哑口无言,只能认罪伏法。
公诉人采用了“由果溯因”入手巧设“前提条件”:如果厂长知道违章而持支持态度,那么现在出事了,厂长要负责任;如果厂长不知道,这是管理失职,更要负责任。所以,公诉人从诱发结果的原因上入手,巧设“前提条件”,将对方引入二难推理之中,对方无力反驳。
所以,巧妙设置一个“前提体检”,那么对方在这个条件下,再作反驳就有一定的局限性了。如此把论敌牢牢限制,对方自然有口难辩。
美鸣摘自《演讲与口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