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刘禹锡一生经历坎坷,诗名甚著,在唐代诗人群体中,是高标独树的一个人。
一位坦荡磊落的诗人,只因与志同道合的文友相交,便遭厄运,这种宿命,颇令后人为他惋惜。
一切缘于他青年时卷入了一场政潮。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在唐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改革派人物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唐自安史之乱后,国家已是千疮百孔,处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历史时期,以王叔文为首的一批进士出身的少壮派官员试图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自上而下对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的一系列改革,这就是发生在中唐的“永贞革新”。
但这次革新以失败而告终,参与此事的官员纷纷被贬职,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八司马”都是当时的著名文人,其中有三人最负盛名。他们是柳宗元、刘禹锡和白居易,三人都被贬到了荒远的边邑做司马。司马,在隋唐是州郡的佐吏,一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其中大家熟知的是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任州刺史,也是个低级别的闲职,《琵琶行》中所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白居易以“司马”自嘲。白居易受此打击后,日渐消沉,对政事不再有热情,到后来索性“面上消除忧喜色,心中全无是非心”。柳宗元亦是如此,为人为文后来也多有改变。只有刘禹锡老而弥坚,永不言败。如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所写,便可见出其性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了此诗作答。
诗的开头以伤感低沉的语调,回顾了自己的漫长的贬谪生活,在巴山楚水间度过了凄凉的23年。今日归来,昔日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已经离世,正是所谓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面对眼前的沧桑变易、人事全非,自己已成恍若隔世之人。但诗人写到此,忽而笔锋一转,写出了另一番景象: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前面伤感低沉的基调,尽显慷慨激昂之气概。最后两句,则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一切只须时日!
刘禹锡后又曾被贬到郎州做司马,其地就在今湖南省内,他在这个边远荒僻的小城一任就是10年。后来宪宗临御,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游长安附近的玄都观。当他看到了观里桃花盛开,万紫千红,想到自己离开长安的这十年间政坛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于是挥笔即兴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的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别后栽。
这首诗是讽刺朝廷新贵的,为此又得罪了与此相关的诸多人士,再一次被贬到更远的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市去当刺史。
在贵州生活了14年后,宰相裴度设法把他调回京城。刘禹锡回到长安时,正值暮春季节,他又想起了那个玄都观里的桃花,便旧地重游,举目望去,原先的桃树由于无人照料,一片狼藉,由此聯想到十多年前那些有权有势的“新贵”们一个个都倒了台,而自己却是老来弥坚,于是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的诗,以之明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极强,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他不但能主动地应付逆境,还勇于挑战逆境。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著称,但那种豪迈是疏狂不拘、本于性情的豪迈,而刘禹锡的豪迈则是蕴藏于深刻的理性之中,两者相比较,后者更有深度。
在中国历史上,刘禹锡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贬谪,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时间最长的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中国贬谪诗歌明朗劲健的新风,突破了贬谪文学沉缅于幽怨、孤愤的套数,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人。
一位坦荡磊落的诗人,只因与志同道合的文友相交,便遭厄运,这种宿命,颇令后人为他惋惜。
一切缘于他青年时卷入了一场政潮。刘禹锡是河南洛阳人,在唐贞元九年进士及第。初在淮南节度使杜佑幕府中任记室,为杜佑所器重,后从杜佑入朝,为监察御史。贞元末,与柳宗元、陈谏、韩晔等结交改革派人物王叔文,形成了一个以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
唐自安史之乱后,国家已是千疮百孔,处于“夕阳无限好,只是近黄昏”的历史时期,以王叔文为首的一批进士出身的少壮派官员试图扶大厦于将倾,挽狂澜于既倒。他们在皇帝的支持下,自上而下对国家进行了政治、经济的一系列改革,这就是发生在中唐的“永贞革新”。
但这次革新以失败而告终,参与此事的官员纷纷被贬职,于是就有了历史上著名的“八司马”事件。“八司马”都是当时的著名文人,其中有三人最负盛名。他们是柳宗元、刘禹锡和白居易,三人都被贬到了荒远的边邑做司马。司马,在隋唐是州郡的佐吏,一种有职无权的小官。
其中大家熟知的是白居易被贬到江州,任州刺史,也是个低级别的闲职,《琵琶行》中所谓“座中泣下谁最多?江州司马青衫湿”,即是白居易以“司马”自嘲。白居易受此打击后,日渐消沉,对政事不再有热情,到后来索性“面上消除忧喜色,心中全无是非心”。柳宗元亦是如此,为人为文后来也多有改变。只有刘禹锡老而弥坚,永不言败。如他在《酬乐天扬州初逢席上见赠》一诗中所写,便可见出其性情:
巴山楚水凄凉地,二十三年弃置身。
怀旧空吟闻笛赋,到乡翻似烂柯人。
沉舟侧畔千帆过,病树前头万木春。
今日听君歌一曲,暂凭杯酒长精神。
此诗作于唐敬宗宝历二年(826年),刘禹锡被罢免和州刺史返回洛阳,同时白居易从苏州返洛阳,二人在扬州初逢时,白居易在宴席上作诗赠与刘禹锡,刘禹锡写了此诗作答。
诗的开头以伤感低沉的语调,回顾了自己的漫长的贬谪生活,在巴山楚水间度过了凄凉的23年。今日归来,昔日志同道合的老朋友已经离世,正是所谓的“怀旧空吟闻笛赋”,剩下的只有无尽的怀念之情。面对眼前的沧桑变易、人事全非,自己已成恍若隔世之人。但诗人写到此,忽而笔锋一转,写出了另一番景象:沉舟侧畔,千帆竞发;病树前头,万木争春。一洗前面伤感低沉的基调,尽显慷慨激昂之气概。最后两句,则点明酬赠题意,既是对友人关怀的感谢,也是和友人共勉。表现了诗人乐观豁达的精神,同时又暗含哲理:新事物必将取代旧事物,一切只须时日!
刘禹锡后又曾被贬到郎州做司马,其地就在今湖南省内,他在这个边远荒僻的小城一任就是10年。后来宪宗临御,刘禹锡被召回长安,一次和朋友一起去游长安附近的玄都观。当他看到了观里桃花盛开,万紫千红,想到自己离开长安的这十年间政坛发生的一系列变化,于是挥笔即兴写了一首《游玄都观》的诗:
紫陌红尘拂面来,无人不道看花回。
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别后栽。
这首诗是讽刺朝廷新贵的,为此又得罪了与此相关的诸多人士,再一次被贬到更远的播州,即今贵州遵义市去当刺史。
在贵州生活了14年后,宰相裴度设法把他调回京城。刘禹锡回到长安时,正值暮春季节,他又想起了那个玄都观里的桃花,便旧地重游,举目望去,原先的桃树由于无人照料,一片狼藉,由此聯想到十多年前那些有权有势的“新贵”们一个个都倒了台,而自己却是老来弥坚,于是又写了一首《再游玄都观》的诗,以之明志: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刘禹锡心理调节能力极强,他的人生态度最少偏执,既不高蹈出尘,又不哀伤消沉;既保持积极进取的锐气、又保持着相对开朗豁达的心态。他不但能主动地应付逆境,还勇于挑战逆境。
李白的诗歌以豪迈著称,但那种豪迈是疏狂不拘、本于性情的豪迈,而刘禹锡的豪迈则是蕴藏于深刻的理性之中,两者相比较,后者更有深度。
在中国历史上,刘禹锡不仅以“巴山楚水二十三年”的贬谪,刷新了中国文人遭贬时间最长的记录,而且以豪迈乐观的精神,创造了中国贬谪诗歌明朗劲健的新风,突破了贬谪文学沉缅于幽怨、孤愤的套数,表现出了古代文人强大的精神力量。
他,是一个永不言败的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