裴铁侠与“诵余”古琴

来源 :收藏·拍卖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_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九九三年成都出版社出版的《琴韵》,有署名顾鸿乔者,撰文纪述四川琴家裴铁侠的生平及所藏琴。文中一段:
  裴铁侠一生搜藏古琴不少,其中除唐代大、小雷琴外,还有宋元明清各代古琴二十多张,均属上品,如:唐琴“古龙吟”、宋琴“龙嗷”。裴铁侠将大、小雷琴与“古龙吟”、“龙嗷”并称为四唐琴。现考证:“龙嗷”为宋琴,现藏四川大学博物馆。“古龙吟”据说现在上海。
  《今虞琴刊》中,对裴铁侠其它藏琴亦有记载。
  四张唐琴,两张知道下落。另两张呢?后文继续为我们说出:一九四九年十二月,成都解放,长期蛰居,使裴铁侠对世事置若罔闻。面对如此巨大的变革,裴铁侠甚感徨惑,忧虑不安。时值长子裴惕生久病卧床不起,次子裴元龄尚在国外未归,三子裴元随军起义后,集中某处学习(1951年被错杀,现平反),四子裴默痕为谋生计下海唱竹琴,其余子女尚幼。在没有任何开导劝解的情况下,裴铁侠自感生活的窘迫将危及视若性命而珍藏的雷琴,便萌生自戕之念,终于在1950年6月某夜与继室沈氏将双雷琴击碎后,同时服毒自尽。后在裴铁侠房中书案砚台见到字迹工整的一纸遗嘱:“本来空寂,何有於物;去物从心,立地成佛”十六个大字,另旁有小字一行:“大小雷琴同登仙界,金徽留作葬费,余物焚毁,铁叟绝笔”。
  不久,查阜西先生由北京发来电报,邀请铁侠携双雷琴前往北京参与古琴研究工作。可叹人琴俱亡,成千古憾事矣。
  上引文中提及“《今虞琴刊》中,对裴铁侠其它藏琴亦有记载。”据《今虞琴刊》所记:当时裴铁侠报上琴会的琴有三张:计是大、小雷琴和“诵余”琴。(见附《今虞琴刊》269页)既然大小雷琴都为裴氏所毁。那么裴铁侠报上琴会而尚幸存天壤者,就只有“诵余”一琴。
  1955年四川博物馆曾征集一同名仲尼式古琴,诵余两字是作篆文,但该琴和当时琴刊记录的尺寸及款铭都不符,仅是同名琴而已。
  据琴刊所记。裴氏藏“诵余”琴是仲尼式,桐木为面,梓木为底,通体蛇腹纹。螺钿徽,岳山及焦尾皆紫檀。在凤沼内左边刊有:“石介园张崇之珍藏”,右边刊“徐锦堂监修”。另有“天启辛酉仁和金永叔斫”、“乾隆甲子古吴王硕扶重修”之款。另外在纪录中,裴氏有自注:“张崇之疑即张岱宗子与尹芝仙同时有琴名”。“岱”为泰山,即泰岱。“崇之”为别字配合。古吴、仁和都是苏杭地区。天启年间该地区只有张岱和尹芝仙为古琴高手,所以裴氏的推断不为无理。
  裴铁侠与“诵余”古琴
  数年前,忽在朋友书斋中得见此琴,因该琴经徐锦堂重修,徐是乾隆年、司的修琴名手,所以“诵余”虽然历尽沧桑,但未减明朝名琴的本色。而在琴底,却刻有裴铁侠的两首诗:
  诵余失而仍归 将失前数日 羽音倏不鸣 若有宿通 感而赋句
  秋来春去亦荒唐
  物我应知无尽藏
  名士有人识荀季
  乘风端入李膺堂
  
  小弦廉折失清音
  岂料当时别恨深
  海吝己销思痛定
  山居从此伴长吟
  二十八年春三月 铁侠刊记
  这故事大抵是有人偷去此琴,复有人知是故家之物,为之购得捧还,裴氏喜而赋诗并述其事。这当是1939年在参加上海琴会之后数年发生的事。
其他文献
饕餮纹三牛尊,曾经被著名的青铜器研究者李学勤先生鉴定为:“‘饕餮纹三牛尊’,商代中期,高36.4厘米、口径30.6厘米,侈口,斜肩上饰三牛首,膜饰饕餮纹,无地纹,圈足上有十字镂孔。”此尊一经亮相,就引起业内人士的注意,特别是它那与中国国家博物馆收藏的商“龙虎铜尊”似曾相识的面孔,引起我们对其考证的兴趣。经过我们三年多来查证,对于收集到的众多资料进行梳理,做出如下考证。    此尊具有商代中期尊的基
期刊
齐白石《花鸟草虫册》十幅,名33.5×34.5厘米,设色纸本,其中六幅花卉,四幅蟹虾鸟禽,是齐白石晚年所作的一套色墨淋漓的佳作。  十帧花鸟草虫中有三帧署有上款,即《墨蟹图》、《墨虾图》和《两只鹌鹑》,涉及两位人物:维宝与开济。维宝全名董维宝(1910-2001),浙江余姚人,早年毕业于复旦大学金融专业,建国前已是旧上海学有所成的金融专家。开济即张开济,他是董维宝在上海复旦中学时的同班同学,中学毕
期刊
尊明代的田黄石雕瑞狮纸镇,出自福建漳浦雕刻宗匠杨玉璇之手,重量超过200克,作为杨玉璇“玉璇”款的狮形纸镇中最大的一件作品,其石质温润细腻、雕刻玲珑。拍卖会上,它以3932万港币的高价被买家竞得,创造了新的寿山石雕世界拍卖纪录。  事实上,明代田黄纸镇拍出天价也是预料之中的事。田黄石是寿山石中最为名贵的品种,被收藏界称为“万石之王”。田黄在清代就有“一两田黄三两金”的说法,而后“田黄石”的价格一再
期刊
有人广种薄收,石可广种厚收。他和孔子77代孙前台湾“教育部长”孔德成同受业于山东大学者王献唐。1993年山东省在青岛隆重举行王先生的迁墓仪式,200多位专家学者教授到场,由石可介绍王先生生平及学术成就,到了学生给老师磕头,80岁的学者关天相也是对71岁的石可说:“大师兄,还得您先磕!”这是说石可首先是一位学者。不过这儿倒是想几笔带过他的几项主要艺术成就,转来说说他篆刻艺术方面的一桩轶事。  石可兄
期刊
陈从周,1918年11月27日出生于浙江杭州西子湖畔,2000年3月15日逝世于上海。生前是上海同济大学建筑系教授,博士生导师,为世界知名的中国古建筑和园林艺术大家。我国著名的园林和古建筑,很多都经过他的调查研究,有的已经编写成图书出版,如《苏州园林》、《苏州旧住宅》、《辽宁园林》、《广东园林》……等,他的园林建筑艺术理论著作也有《说园》、《园林谈丛》……等出版。说到具体的园林建筑,在国内,如杭州
期刊
伦敦佳士得(CHRISTIE'S)于6月18至21日举行的“印象派及现代艺术”以及“战后及当代艺术”拍卖,共创下2.37亿英镑的总成交额,成为欧洲有史以来总成交额最高的一周艺术拍卖,并打破了23位艺术大师作品的世界拍卖纪录,48件作品成交价超过100万英镑,成绩斐然。佳士得欧洲区总裁Jussi Pylkkanen表示:“从这周买家的热烈反应,反映出市场对高质索及珍罕的艺术品需求甚般。此次拍卖吸引了
期刊
邵洵美(1906-1968),浙江余姚人,出生于上海。他的曾祖父和祖父都是清朝的大官,他的生母是盛宣怀的女儿,他的嗣母则是李鸿章的千金,因此,他的家可以说是一个既有势力、又有财富的官宦大家庭。到他父亲一辈,虽然家道已渐趋没落,但家境还相当殷实。1923年,邵洵美从南洋路矿学校(今上海交通大学)毕业后赴欧洲留学,在那里,他结交了许多日后成为名家的诗人画家,并广泛涉猎各国诗作,开始文学创作。1926年
期刊
6月9日,恰逢我国第二个“文化遗产日”,荣宝2007年春季艺术品拍卖会正式开槌,酣战两天后于6月10日晚圆满谢幕。本次拍卖会862件作品共成交699件,总成交额为15515.84万元,成交率81%。其中,中国书画专场成交总额为7424.36万元,成交率为80%;中国油画专场成交总额5910.40万元,成交率88%;中国古董专场成交总额1983.08万元,成交率75%。  书画专场中,由“玉莲斋”徐
期刊
青花瓷到了元代中、后期,制作技术完全发展成熟。特别是在明代和清代的早、中期,青花瓷无论产量和质量均达到了鼎盛时期,真正成为我国瓷器生产的主流。其中白地青花瓷是流传最广、存量最多、最受欢迎的陶瓷品种,也是当时从宫廷到民间及在外销陶瓷中为最常见的陈设品和日用品。后来在白地青花瓷基础上,又发展出许多与青花瓷有关的新品种,包括带青花的五彩、斗彩、三彩、粉彩、矾红彩、描金彩等彩瓷品种,还有各种色釉青花,如豆
期刊
《收藏·拍卖》杂志上一期董桥先生撰文提到的张本义萧文立两先生编纂的《罗雪堂合集》,已由华宝斋书社精心印制为宣纸线装三十九函一百八十八册,西泠印社社版一次出齐。《合集》搜集中国近代以来国学研究领域真正当之无愧的大师上虞罗振玉先生全部学术论著,这是这位对中国传统学术研究有多项开创之功的学者一生治学心血第一次完整结集。  罗振玉自己的著述,除前半生论文曾合编为《永丰乡人稿》四集外,其馀都随时编年刊布,未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