积雪为粮

来源 :思维与智慧·上半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nxinde198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很喜欢《西游记》里的一首词,叫《苏武慢》。
  里头,有一句话是这么说的,“积雪为粮,迷了几多年少”。每次看到这句话,脑中总会浮现出小时候过家家的情景。
  那时,一到了冬天,老家常常下起漫天大雪。下雪的日子,孩子们相约着到外头玩,堆雪人,打雪仗,滑爬犁,玩得不亦乐乎。有时,玩累了,乏了,就想着玩点不费力气的。所以,过家家就登场了。
  玩过家家的时候,小孩们都挺认真的。每个人的角色,都分配好,砖头瓦片啥的,也都有各自的象征,多代表着家里的某一样事物。一个完整的家,当然少不了粮食。用啥来充当粮食呢?孩子们想到了雪。
  所以,每次玩过家家,每个“家”里都会准备一个罐子,用来装雪,就当成是家里的存粮。“煮饭”的时候,从罐子里掏出一把雪,像模像样地做着。而每次过家家结束时,女孩子们都会把罐子连着雪,一起带回家里。
  对于罐子里的雪,我总有着特别的情感。每次回到家里,都小心地把罐子放好,塞进床底。在我心里,那些雪,确实就是我的“粮”,是我生活的重心。所以,得小心放好,免得一不留神,让别人把这“粮”给偷了。
  可第二天一早,“粮”往往还是不翼而飞。屋里暖,装在坛子里的雪,化成了水。我小心保存的“粮”,最终还是以这种方式,脱离了我的“家”。
  再后来,年纪稍长,再想起这事儿,心里顿时对“积雪为粮”有了不一样的感触。雪积得再多,也终有化成水的一天,哪能为粮?积雪为粮,不过是空欢喜一场,白忙一趟,结果竹篮打水一场空,“粮”消失得无影无踪。
  领悟到这个道理的我,当时刚踏出校门,经历了工作和感情的失败。工作上,我在不适合自己的道路上,仍旧幻想着用汗水和勤劳,一点一点地朝着梦想前进。结果可想而知,一开始方向就不对,之后再多的努力,也如同那罐子里的积雪,瞬间就化水,永遠也成不了粮。
  而感情上,懵懵懂懂的我,和一个不适合自己的人,谈了一场草率而荒唐的恋爱。我幻想着,用耐心和爱,来改变对方,化解障碍。可结果证明,那些宽容与忍让,如同一点点累积起来的“雪”,最终一场空,而成不了感情里的“粮”。
  可多年后,再回过头去想想那些曾觉得不堪且痛心的经历,却有了不一样的感受。如果没有早些年的磨炼,没有那些在逆境中滋生而出的坚强,如今的自己,会是什么样子?
  可想而知,肯定不是现在这样子。工作上,尽管走了错路,但却磨炼出一颗坚强而不轻言放弃的心;感情上,尽管碰到了错的人,但没走过弯路,哪知道珍惜眼前的幸福?正是这样的感悟,让我明白了,原来往日的“雪”,真的能积成今日的“粮”!
  那些看似一场空的“雪”,原来都有着特定的使命。人生中的每片雪花,都有着独特的含义。初时,看似毫无用处,可等到阅历渐长,再回过头来,却发现人生若没有了这样的“雪”,如今该是完全迥异的一幅画面!从“雪”到“粮”,看似毫无收获,可在这过程中,明知不可为而为之,要的不是结果,而是一颗饱经磨炼而愈发坚强的心。
  原来,在时光里,“雪”积累多了,也就成了精神上最宝贵的“粮”。
  (编辑
其他文献
文化普遍原则是否存在,直接把我们引向文化间的交流和所谓的文化不能相比较的问题。几十年以来,这些论题已经成为科学哲学中争论的主题,但由于库恩提出的范式理论和奎因的翻译不
11月23日,“面向21世纪的首都绿化学术研讨会”在北京市科技活动中心开幕。北京市副市长岳福洪在会上讲话,他说:中共北京市委八届二次全会明确提出了到2010年全市林木覆盖率
前不久,东阿县人大常委会组织代表对县城区规划和建设情况进行了视察。视察组对住宅小区、主要街道绿化、排水渠道的垃圾阻塞、第二水厂建设等地方实地察看,广泛征求各方面
一位有钱的妇人,托一位对碧玉深有研究的朋友买回一只价值不菲的镯子。这只菠菜绿的俄料碧玉镯子,颜色鲜泽,质地细腻,灯光打过去,透出温润的黄晕。更加难得的是,查遍整个玉镯,居然没有任何黑点。要知道碧玉一般都带有黑点,如果碧玉没有黑点,那可是万里挑一的极品,显然这只玉镯便是。   这天,妇人戴着这只镯子来到县城的玉石一条街上游玩,发现一个摊位上摆满了碧玉件。她蹲下来一个个拿起欣赏,每件玉器上都分布着一
这天,母亲对桂花说:“再过三天你就同福根订亲。”母亲说完这话,拎着一篮菜去湖畔洗了。桂花心里尽管早有准备,但又抱着侥幸心理,或许福根看中的是杨桃。现在这话从她母亲嘴
本文认为,人的认识内在地关联于人的生存状况,认识论是以人的生存论作为其本体论承诺的,而实践正是人的生存的自我确证和形式。对真理标准问题的研究从认识论走向价值论:人所得到的任何真理性的认识都产生于一定的主客体关系中,并且只能在这种关系中被确认为真理;真理不仅应当理解为对外部对象的性质及规律亦即物的尺度"的反映,而且应当理解为对人类自身的需要及能力亦即人的尺度"的反映。认识真理性的标准是实践,而实践标准又要人给予认识和评判,这就构成实践检验的解释论循环。对科学与人文"和人道与天道"等社会文化问题的解
我体弱多病,打不过人,也挨不起打,所以从来不敢在外动粗。口又浑,与人有说辞,一急就前言不搭后语,常常是回到家了,才想起一句完全可以噎死他的话来。我恨死了我的窝囊。  我很羡慕韩信年轻时的样子,佩剑行街,但我佩剑已不现实,满街的警察,容易被认作嫌疑犯。只有在屋里看电视里的拳击比赛。  我的一个朋友在他青春蓬勃的时候,写过一首诗:“我提着枪,跑遍了这座城市,挨家挨户寻找我的新娘。”他这种勇气我没有。人
高宣扬教授向我建议,为他所写的诚心诚意论述我的著作的书,撰写一篇序言;这对我来说,是一种莫大的荣誉。但是,除了我感受得如此强烈的荣誉之外,我还愿意表达内心的喜悦,因为
山东省曹县是兵员大县,退役士兵每年都在一千人左右,安置任务十分繁重。近年来,曹县高度重视城镇退伍军人安置工作,积极探索退役士兵安置就业的新途径,坚持把退役士兵安置作
我们正处于世纪之交的转折点上。在这特殊时刻,回顾总结20世纪哲学和新中国成立50 年来我国哲学所走过的历程,展望21世纪哲学发展的前景,是哲学工作者正在思考的问题。这一思考是很有意义的。它有助于总结过去,推进未来。为了推进这一思考向深层发展,本刊从本期起,新辟“世纪之交谈哲学发展的过去与未来”栏。在这一栏目中,我们将刊登20世纪哲学的回顾与总结;新中国成立50年来我国哲学的回顾与总结;还将继续刊登先前已开辟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哲学发展回眸”栏里的有关内容。稿件的形式,既可以是对百年哲学或50年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