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无数童话故事里,最让我难忘的是安徒生的小美人鱼。每次读到小美人鱼为了王子失去了最动听的歌喉时,我总心疼得不能自己。那时的我,对于歌手的最高赞美便是形容她的声音犹如小美人鱼的歌声,让最勇敢的水手都为之徘徊。
上中学時,一只夜莺飞进了我的视线,那是王尔德的夜莺,为了心爱的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之血培育了一朵红玫瑰。夜莺的心脏里刺入了玫瑰的尖刺,但它的喉咙却吟唱着最醉人的月色,玫瑰最终在它的月光曲里绽放。
夜莺和美人鱼构成了我对世界天籁的一切幻想。我独自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反光镜中所有的景物都在向后移动着,镜中的虚像和镜外的实像晃动着,宛如电影里的叠影。
“请问,你旁边的位置有人坐吗?”清澈通透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我抬头一看,他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瞬间,我看到了夕阳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
从此以后,我大脑中的海马区就拓印下了那个少年的声音。他的声线,他的声调,他的音阶,甚至他语句里的每一次停顿,都被我的大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无论是人头攒动的操场,还是宽阔明亮的教室,抑或是空旷的体育馆,我都能准确地捕捉到他的声音,每次他回望循声看向他的我,我仿佛听到了“哗啦”一声,整片银河朝我的心坎上倾泻下来。他是一个安静内敛的人,不常说话,更不用说唱歌了,可是他每次和我说话,都让我感到无比幸运,好像沙漠旅人望见绿洲,好像我凌晨四点惊醒,发现窗外海棠花未眠。
直到毕业,我才敢向闺蜜陈露袒露此事。陈露不解地看着我说:“他的声音很好听吗?有点沙哑,还有点深沉,变声期的声音都很奇怪,你的品位好独特。”
我和陈露有着相似的爱好、相似的经历,甚至还眷恋着相似的声音。那一次,世界三大童声乐团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演出,刚好撞上了我们的高三晚自习。我和陈露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见识一下世界三大童声之一的实力。原本我和陈露只打算听半场就赶回学校继续我们的晚自习,可是我俩不约而同地沉浸在了莫扎特的《魔笛》声中。
当演出结束,回到教室时,班主任一脸怒意地看着我俩,气势汹汹地从校规第一条遵守学校纪律开始教训我们。我俩默不作声,低下头,互相对望了一眼,把头埋得更低了。
升入大学,我的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善意的、恶意的、包容的、苛刻的……有时候,我会和同班同学一起去唱歌放松心情,或是会和俱乐部的小伙伴登山大喊,可无论是哪一种,都没能让我有当初美人鱼歌声般的悸动和憧憬。
相反,我还会排斥声音的存在:有时候,我会嫌弃晚归的室友动静太大,影响我的睡眠;玩闹时,妈妈的电话来得太不是时候,妨碍我玩游戏。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都会呼呼地蹿起不耐烦的火焰:如果世界安静得只剩下我一个人该多好啊!现在想来,这个愿望幼稚得引人发笑,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造作。
待真的体会到世界只剩下雪落的声音时,我却卑微地不敢许下任何愿望。
身在异国他乡的我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簌簌下起的大雪,半人高的车都被埋在了雪里,偶尔有一对父子从家里拿着铁锹出来铲雪。
打开朋友圈,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我看着朋友圈里父母和祖父母的合影,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团圆的幸福,唯独我,唯独只有我,好像被遗落在没有人经过、没有人想念的外太空。
我全身泛酸,四肢无力,合上了手机,我努力吸了吸鼻子。不一会儿,电话响了起来,是妈妈的声音,背后似乎还有礼花和鞭炮的背景音。我快步离开了实验室,在走廊尽头,拼命地握紧拳头,仰起头,深吸几口气说道:“妈妈,我很好,你不用担心我。”挂了电话,我把脸深深地埋入膝间:“妈妈,爸爸,大家,我真的很想你们呢。”
突然,我听到了呼唤声,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抬头一看,是镇上小餐馆的陈老板,他用手拍拍我的肩膀,说道:“走啦,大年夜,一起吃饭啦。”
我有些窘迫地站起来,说:“陈老板,我身上没带钱。”
陈老板笑哈哈地把我拉了过来:“客气客气,一起吃,简单地,大家都是中国人啦。”
陈老板一路有说有笑的,我跟着他回到餐厅,已经打烊的餐厅里还亮着灯,似乎还有其他和我一样的留学生聚在餐桌前。推开门的瞬间,暖意带着儿时的温柔和憧憬扑面而来,在陌生的土地上宛如毯子一样包围了我。
那晚的除夕夜,一桌人聚齐了大江南北的口音,有时抑扬顿挫,有时浑浊不清,然而他们的声音却好像让我想起了吟唱的夜莺,原来让王尔德念念不忘的并非是婉转的夜莺,而是夜莺长久的歌唱。
孤独,是多么神奇的字眼,结构里有人、有瓜、有肉、有虫,如此饕餮盛宴却掩盖不了心的荒凉,为什么呢?我如今终于明白,孤独就是拥有一切之后依然只有一人的寂寞,哪怕用尽全力呼喊,依然只能听到回声的怅然。
周围的欢笑声、歌舞声抚摸着我的耳膜,我终于明白,我眷恋的与其说是声音,不如说是融化在声音里的爱意。这份爱意缱绻婉转,经年不衰,甚至无需吟唱就足够打动人心。
上中学時,一只夜莺飞进了我的视线,那是王尔德的夜莺,为了心爱的学生,用自己的生命之血培育了一朵红玫瑰。夜莺的心脏里刺入了玫瑰的尖刺,但它的喉咙却吟唱着最醉人的月色,玫瑰最终在它的月光曲里绽放。
夜莺和美人鱼构成了我对世界天籁的一切幻想。我独自坐在回家的公交车上,反光镜中所有的景物都在向后移动着,镜中的虚像和镜外的实像晃动着,宛如电影里的叠影。
“请问,你旁边的位置有人坐吗?”清澈通透的声音在我耳边响起。
我抬头一看,他眼睛同灯光重叠的那瞬间,我看到了夕阳余晖里飞舞的夜光虫。
从此以后,我大脑中的海马区就拓印下了那个少年的声音。他的声线,他的声调,他的音阶,甚至他语句里的每一次停顿,都被我的大脑完整地保存了下来。
无论是人头攒动的操场,还是宽阔明亮的教室,抑或是空旷的体育馆,我都能准确地捕捉到他的声音,每次他回望循声看向他的我,我仿佛听到了“哗啦”一声,整片银河朝我的心坎上倾泻下来。他是一个安静内敛的人,不常说话,更不用说唱歌了,可是他每次和我说话,都让我感到无比幸运,好像沙漠旅人望见绿洲,好像我凌晨四点惊醒,发现窗外海棠花未眠。
直到毕业,我才敢向闺蜜陈露袒露此事。陈露不解地看着我说:“他的声音很好听吗?有点沙哑,还有点深沉,变声期的声音都很奇怪,你的品位好独特。”
我和陈露有着相似的爱好、相似的经历,甚至还眷恋着相似的声音。那一次,世界三大童声乐团来到了我所在的城市演出,刚好撞上了我们的高三晚自习。我和陈露毫不犹豫地选择去见识一下世界三大童声之一的实力。原本我和陈露只打算听半场就赶回学校继续我们的晚自习,可是我俩不约而同地沉浸在了莫扎特的《魔笛》声中。
当演出结束,回到教室时,班主任一脸怒意地看着我俩,气势汹汹地从校规第一条遵守学校纪律开始教训我们。我俩默不作声,低下头,互相对望了一眼,把头埋得更低了。
升入大学,我的周围充斥着各种各样的声音,善意的、恶意的、包容的、苛刻的……有时候,我会和同班同学一起去唱歌放松心情,或是会和俱乐部的小伙伴登山大喊,可无论是哪一种,都没能让我有当初美人鱼歌声般的悸动和憧憬。
相反,我还会排斥声音的存在:有时候,我会嫌弃晚归的室友动静太大,影响我的睡眠;玩闹时,妈妈的电话来得太不是时候,妨碍我玩游戏。每到这个时候,我的内心都会呼呼地蹿起不耐烦的火焰:如果世界安静得只剩下我一个人该多好啊!现在想来,这个愿望幼稚得引人发笑,颇有些“少年不识愁滋味,为赋新词强说愁”的造作。
待真的体会到世界只剩下雪落的声音时,我却卑微地不敢许下任何愿望。
身在异国他乡的我走到窗前,望着窗外簌簌下起的大雪,半人高的车都被埋在了雪里,偶尔有一对父子从家里拿着铁锹出来铲雪。
打开朋友圈,大家都沉浸在过年的喜庆中。我看着朋友圈里父母和祖父母的合影,他们每个人的脸上都洋溢着团圆的幸福,唯独我,唯独只有我,好像被遗落在没有人经过、没有人想念的外太空。
我全身泛酸,四肢无力,合上了手机,我努力吸了吸鼻子。不一会儿,电话响了起来,是妈妈的声音,背后似乎还有礼花和鞭炮的背景音。我快步离开了实验室,在走廊尽头,拼命地握紧拳头,仰起头,深吸几口气说道:“妈妈,我很好,你不用担心我。”挂了电话,我把脸深深地埋入膝间:“妈妈,爸爸,大家,我真的很想你们呢。”
突然,我听到了呼唤声,有人在呼唤我的名字。我抬头一看,是镇上小餐馆的陈老板,他用手拍拍我的肩膀,说道:“走啦,大年夜,一起吃饭啦。”
我有些窘迫地站起来,说:“陈老板,我身上没带钱。”
陈老板笑哈哈地把我拉了过来:“客气客气,一起吃,简单地,大家都是中国人啦。”
陈老板一路有说有笑的,我跟着他回到餐厅,已经打烊的餐厅里还亮着灯,似乎还有其他和我一样的留学生聚在餐桌前。推开门的瞬间,暖意带着儿时的温柔和憧憬扑面而来,在陌生的土地上宛如毯子一样包围了我。
那晚的除夕夜,一桌人聚齐了大江南北的口音,有时抑扬顿挫,有时浑浊不清,然而他们的声音却好像让我想起了吟唱的夜莺,原来让王尔德念念不忘的并非是婉转的夜莺,而是夜莺长久的歌唱。
孤独,是多么神奇的字眼,结构里有人、有瓜、有肉、有虫,如此饕餮盛宴却掩盖不了心的荒凉,为什么呢?我如今终于明白,孤独就是拥有一切之后依然只有一人的寂寞,哪怕用尽全力呼喊,依然只能听到回声的怅然。
周围的欢笑声、歌舞声抚摸着我的耳膜,我终于明白,我眷恋的与其说是声音,不如说是融化在声音里的爱意。这份爱意缱绻婉转,经年不衰,甚至无需吟唱就足够打动人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