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前,一些教育界的学者立足课堂在思考教育,一线的教师又立足课堂在寻求理论,而在新课程实施过程中教育界对课堂教学本质进行了追寻。《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对课程内容的基本理念提出了这样的要求,“课程内容要贴近学生的实际,有利于学生体验、思考与探索”。因此,面向儿童的小学数学,应该是一种多元化教学手段的展示平台,它的学习更应该植根于学生的生活世界,这样才能有效激活学生对知识的深刻理解。笔者试以自己的教学实践,谈谈如何在生活中找寻数学学习的雏形。
一、学习素材的理性选择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流行于课堂的主旋律,当然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为课堂带来许多新气象。但有时不用多媒体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甚至学生获得的感悟会更加深刻、透彻。
如什么是圆柱的高?教材是这样描述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然后,教材结合所描述内容配以插图1,让学生加以理解。此时有的教师可能会设计一些花哨的课件加以辅助,笔者也不例外。而某次一位学生的发言,让笔者突然惊醒。那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课件反而让人不清楚,用这盒水彩笔来观察圆柱的高更好!”他随手拿出如上图2所示的一盒水彩笔,紧接着说“因为这些水彩笔都是垂直地插在笔筒里,因此每一支水彩笔其实就是圆柱(笔筒)的高,并且能很直观地看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学生的一席话,让笔者百感交集,是啊,多么简洁明了的理解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的确需要返璞归真,抛弃形式主义的噱头、外在的花哨。当然,这取决于教师具备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眼光以及真实地还原到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课堂长期无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刻意地捍卫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流程,那么课堂上看似活跃的学生活动,也只不过就是教师导演的木偶剧而已。
二、学习内容的适度妥协
笔者通过教学前测,了解到学生对于“圆锥高”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笔者让他们通过举例子、动手制作圆锥、观察交流等思考活动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掌握圆锥的高。尤其是当出现类似图5这样错误的时候,笔者的做法是拿出一把雨伞(如上图6),其实雨伞近似于一个圆锥体,而“圆锥的高”就是“伞柄”,如图五这样错误的高,其实就是雨伞的“钢丝骨子”,从图7中清晰可见。正是这样一份有价值的思考,圆锥的高就被学生准确、生动、深刻地予以了建构。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表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对于几何的学习,完全可以根据儿童的经验作出适度的妥协。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于他们原先储备的经验积累作为学习的拐棍。
三、教学活动的重新定位
触及笔者深思的还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这一课程内容置换成“图形与几何”,其用意何在?仅仅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改变?显然不是。《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提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的方式,更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雏形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也理应如此。
一个简单的情境,一份触手可及的学习素材,没有华丽的语言,更无须善意的迎合,知识不再遥不可及,就让小学数学学习在生活和数学的自然结合中水到渠成吧!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315400)
一、学习素材的理性选择
为了更好地完成教学任务,而今,多媒体教学已成为流行于课堂的主旋律,当然其优点是显而易见的,可以说,正确地运用多媒体设备进行教学,能为课堂带来许多新气象。但有时不用多媒体也可以达到同样的教学效果,甚至学生获得的感悟会更加深刻、透彻。
如什么是圆柱的高?教材是这样描述的,两个底面之间的距离叫高。
然后,教材结合所描述内容配以插图1,让学生加以理解。此时有的教师可能会设计一些花哨的课件加以辅助,笔者也不例外。而某次一位学生的发言,让笔者突然惊醒。那位学生说:“老师,我觉得课件反而让人不清楚,用这盒水彩笔来观察圆柱的高更好!”他随手拿出如上图2所示的一盒水彩笔,紧接着说“因为这些水彩笔都是垂直地插在笔筒里,因此每一支水彩笔其实就是圆柱(笔筒)的高,并且能很直观地看出圆柱的高有无数条”。
学生的一席话,让笔者百感交集,是啊,多么简洁明了的理解方式。在课堂教学中,有时教师的确需要返璞归真,抛弃形式主义的噱头、外在的花哨。当然,这取决于教师具备在生活中发现数学的眼光以及真实地还原到生活的能力。如果我们的课堂长期无视学生的思维活动,刻意地捍卫教师课前设计的教学流程,那么课堂上看似活跃的学生活动,也只不过就是教师导演的木偶剧而已。
二、学习内容的适度妥协
笔者通过教学前测,了解到学生对于“圆锥高”的认识并不是一张白纸。在教学中,笔者让他们通过举例子、动手制作圆锥、观察交流等思考活动和操作活动,来理解、掌握圆锥的高。尤其是当出现类似图5这样错误的时候,笔者的做法是拿出一把雨伞(如上图6),其实雨伞近似于一个圆锥体,而“圆锥的高”就是“伞柄”,如图五这样错误的高,其实就是雨伞的“钢丝骨子”,从图7中清晰可见。正是这样一份有价值的思考,圆锥的高就被学生准确、生动、深刻地予以了建构。
小学生的思维正处于由直观表象为主向抽象逻辑思维为主的过渡阶段,对于几何的学习,完全可以根据儿童的经验作出适度的妥协。我们不妨引导学生借助他们身边直观、可感的空间世界,借助于他们原先储备的经验积累作为学习的拐棍。
三、教学活动的重新定位
触及笔者深思的还有《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以下简称《课程标准》)把“空间与图形”这一课程内容置换成“图形与几何”,其用意何在?仅仅是研究对象和研究方法上的改变?显然不是。《课程标准》对课程基本理念和设计思路明确提出,“教学应该以学生的认知发展水平和已有的经验为基础”“重视学生已有的经验,使学生体验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的数学问题”。这就要求教师不仅要改进教学的方式,更要求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熟悉的生活雏形和感兴趣的事物出发,为他们提供观察和操作的机会。“图形与几何”的学习也理应如此。
一个简单的情境,一份触手可及的学习素材,没有华丽的语言,更无须善意的迎合,知识不再遥不可及,就让小学数学学习在生活和数学的自然结合中水到渠成吧!
(浙江省余姚市第二实验小学 3154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