模因论视域下教师话语与学生语用能力培养的实证研究

来源 :校园英语·中旬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gy19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语言使用过程中,言语行为、方式和策略在特定的语境下被复制传播,从而成为“语用模因”。本文在模因论视域下研究教师语用模因对学生语用能力的有效性,拓宽了模因论的研究领域,对于深化教师话语研究有一定的启示。
  【關键词】模因论;教师话语;语用能力
  【作者简介】笈文婷(1982.12-),女,汉族,安徽亳州人,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讲师,硕士,研究方向:话语分析、外语教学。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度阜阳幼儿师范高等专科学校校级重点科研项目“高职英语教师话语行为研究——基于模因论视角”(项目编号:SK2019001)的研究成果。
  一、引言
  陈新仁(2015)提出,在外语交际中,词汇、语法都不再是衡量交际成功的主要标准,话语表达的可理解性、适切性和可接受性才是真正的衡量标准。但在实际教学中,大多数教师往往更关注词汇和语法的讲解,忽视了语言使用本身。这种情况下,学生不自觉地关注语言形式,对于语言使用并不在意,许多语言功底不错的学生在真正使用英语交流的时候往往会手忙脚乱、词不达意。语用能力是一种识别语境并能在语境中得体地表达自己并准确理解他人意图的一种能力。对于高职学生而言,他们缺乏在真实的语境中使用语言的机会,因此外语课堂是他们提升语用能力的重要机会。如何通过教师话语加强学生的语用输入,提升学生的语用能力是具有实践意义的。
  本研究引入模因论,尝试验证模因理论下教师话语与学习者语用能力之间的关系,并假设教师话语中的强势语用模因能促进学习者语用能力的提升,以期通过教学实验证实研究假设。
  二、实验设计
  1. 理论。模因是信息传递的单位,是文化传播的基础,语言本身就是模因,模因主要寓于语言之中(何自然,2007)。语言使用过程中,其言语行为、方式和策略在特定的语境下被复制传播,从而成为“语用模因”(李萍,2009)。在教学环境下,教师话语的行为、方式和策略如果具有凸显性,被学生成功复制传播,那么也将成为强势语用模因,对学生的语用能力提高可能会有很大的帮助。语用能力不但包括通过语言施于具体言语行为的能力,更包括根据语境变化来改变言语行为的策略能力,这是一种更高层次的语用能力(刘艳,2015)。根据语用能力的分类,本研究将教师话语中的语用模因分为言语行为类型和社会语用类型,并按照模因的传播途径——同化、记忆、表达和传输,在课堂上凸显恰当的语用模因,通过设计语用模因复制和传播的活动来证实研究假设。
  2. 实验对象。参加本次教学实验的受试者为安徽省某高职院校的二年级学生,经过一年的大学英语学习,他们的学习动力趋于稳定。本研究选取两个班级共62名学生参加本次实验,他们的英语水平相当。两个班的英语任课教师为同一人,在一班上课时,教师正常进行日常大学英语教学;在二班教学时,教师会在教学过程中凸显语用模因。大二第一学年下学期,他们同时参加语用能力测试,语用能力测试包括选择题20道,每题2分,补全对话20道,每题3分,总分100分。测试内容设计是根据李月娥、范宏雅的“言语行为测试”改编而成,重点考查学生对言语行为的判断推理能力及根据语境选择合适语用策略的能力。
  3. 实验框架及实施。通过课堂上听、读、观、练等交际活动,教师语用模因被学生注意、理解,进而经过复制和传播,成为强势语用模因,具体实施步骤有两个环节。
  (1)语用模因输入环节。在课堂上,通过课堂问候、提问和评价、讨论、讲解,教师有意识地引导学生关注言语行为发生的情境、参与者的关系及社会地位、心理层次的变化等。通过这一环节,学生会发现交际参与者在交际时不但要关注语言本身,更需要关注说话者的意图和思想是否得到了有效地传达和理解。对于一些学生所熟知的言语行为,教师会增加凸显性,引导学生关注汉语和英语语用的区别,引发他们的进一步思考。
  (2)语用模因复制环节。这个环节中,学生在课上进行元语用策略的小组讨论,课后以小组为单位提交不同的言语行为视频任务,学生可以通过校内学习网观看视频并进行生生互评。通过这一环节,学生注意到语用的不同维度,通过小组讨论主动了解到言语交际中得体的重要性,并在后续的任务环节自觉地根据社交距离、文化差异、语境的变化而作出策略上的改变,成功地复制语用模因,完成交际任务。
  三、结果与讨论
  教学实验开展一个学期后,我们对控制班和实验班进行了语用能力测试,重点考查学生的语用策略能力和语用知识能力。测试结果表明,在控制组和实验组的学生英语语言水平相当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实验后,实验组的语用能力测试成绩和控制组的语用能力测试成绩是有显著差异的。
  从表1可以看出,在语用能力测试中,实验组和控制组表现出了显著差异(t=3.561,df=60,p
其他文献
【摘要】随着经济全球化的深化,英语作为国际通用语言,在高中教育阶段占据着重要地位,师生对高中英语教学愈发重视。基于此,本文首先阐述了高中英语阅读课中落实核心素养的必要性,并结合高中英语阅读课教学实践现状展开问题分析,进一步有针对性地提出了教学实践策略,旨在贯彻落实高中英语学科核心素养,并在其指导下提高英语教学的有效性,促进学生英语素养的全面提高。  【关键词】核心素养;高中英语;阅读课  【作者简
【摘要】词汇的学习和记忆是英语学习的基础和关键。然而,许多英语学习者发现记忆词汇后,很快就会遗忘,导致词汇记忆成了英语学习的拦路虎。本文基于艾宾浩斯遗忘曲线和间隔重复等记忆保持理论,提出了词汇的间隔记忆法,并将其用于中学英语词汇教学的实践中。结果显示,这是一种切实可行、效果良好的词汇记忆方法。  【关键词】艾宾浩斯遗忘曲线;间隔重复;中学英语;词汇记忆  【作者简介】王宁,东吴外师附属越溪实验中学
距今6000多年前,兴凯湖北岸就有先民居住,他们在此开创了世界罕见的“新开流文化”,即新石器渔猎文化。在后来的岁月中,许多东北渔猎民族在兴凯湖畔崛起,如肃慎、靺鞨、女真等。而兴凯湖地区的全面开发,还是在新中国成立后发端的。    兴凯湖的历史是一幅浩瀚长卷。它是东北古代民族肃慎、靺鞨的发源地之一,也是后来清朝满族人的“龙兴之地”,从顺治年间起,兴凯湖附近就被“封禁”,禁止任何人入内耕作、渔猎。  
【摘要】随着全球化的发展,跨文化交际能力越来越受到重视。本文基于智慧教育视角,阐述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定义,探讨了大学英语教学过程中学生跨文化交际能力的培养方法和途径,以期为大学英语教学改革提供参考和依据。  【关键词】智慧教育;跨文化交际能力;教学改革  【作者简介】丁静(1981-),女,安徽砀山人,安徽文达信息工程学院大学英语教学部,讲师,研究方向:英语语言文学。  【基金项目】安徽文达信息工程
亿万年前的海底火山爆发,将印尼科莫多岛托出了海面,在随后漫长的演化过程中,科莫多岛凭借其封闭的地理环境,成为了地球上一个隔绝而又离奇的地方,它的生态系统自成一体——海面下安睡着健康完美的珊瑚,在珊瑚们斑斓的躯体上,几乎没有留下人类的痕迹;年复一年地在珊瑚丛上“飞翔”的,是奇幻的“魔鬼鱼”;岛上密林中窥视着外界的,是噬人的“科莫多龙”;还有那山水辉映、幽影憧憧的小岛地貌……那些寻找并登上科莫多岛的人
【摘要】英语作为一门语言,其核心要素为听、说、读、写四个方面,而在这四个方面中,读可以说是英语学习的基础。笔者在本文中结合实际教学,论述了如何利用主题语境的教学理念来优化小学英语阅读课堂。  【关键词】小学英语;阅读教学;教学策略  【作者简介】祖亮,宿迁市苏州外国语学校。  一、引言  小学英语阅读教学目前趋于模式化:读前活动、读中活动以及读后活动。读前活动扫清阅读中的单词和句型障碍,读中活动采
【摘要】教育改革力度的不断加大,对当前的高中英语阅读教学提出了新的标准和要求,需要老师对传统的教学方式进行不断地创新升级,对此,教师可以合理地借助思维导图进一步提升学生阅读水平,帮助学生更好地构建自己的学习思维。阅读教学一直都是高中英语教学中的重点,特别是在新的教育改革背景之下,老师更需要做好阅读教学,结合实际的教学情况来看,思维导图能够更加有效地提升阅读教学的质量。  【关键词】思维导图;高中英
【摘要】高中英语教学活动的开展对培养学生的综合英语能力起着关键性的作用,为了进一步提升高中学生的英语学习水平,英语老师就一定要重视对学生英语能力的全方位培养,以此达到英语教学的最终目的。作为一种新型的英语教学方式,读后续写深受高中英语教师的喜爱,这一教学方式要求学生在完成阅读之后还要对阅读材料的内容进行补充续写。在阅读和续写练习的结合教学下,不仅学生的英语阅读能力能够得到很好的锻炼,自身运用英语进
西昌作为四川省凉山州的首府,其名字更多的是和卫星发射联系在一起的。如果还有什么为人所熟知的,那一定是彝族火把节。火把节在彝语里叫做“都则”,代表祭火的意思,它是彝族众多传统节日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场面最壮观、参与人数最多、民族特色最为浓郁的盛大节日,于每年的农历六月二十四举行。西昌被称为全世界唯一能玩火的城市,指的就是火把节。在火把节的夜晚,西昌由火把和篝火围成了火的海洋。所有人都像火一样的热
【摘要】本文从大学英语教学实际出发,在分析当代专家学者已有的中英语言跨文化敏感度教学理论的基础上,采用问卷调查的方式,对当今大学生针对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跨文化敏感度问题的看法,进行搜集整理并进行采样分析,进而从中总结出大学英语教学中关注跨文化敏感度问题的重要性,最终尝试对当下的大学英语教学中出现的中外文化融合相关问题提出切实可行的解决办法,并通过这些多样化的尝试,逐渐提高大学生的文化包容力和文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