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科技教师最常遇到的问题莫过于创作时灵感枯竭。学生的设计作品千篇一律,想要引导学生发挥创意,却又不得其门而入,即使学会了各种技术,如3D打印、激光切割、Arduino智能硬件、micro:bit智能硬件等,最后仍然发现只具备了按照别人思路做出东西的能力,缺乏自我创新创造的能力。如何将自己的所学所能、各种技巧和知识应用到创作当中,创新属于自己的作品,变成了科技教师与学生的共同难题。
為什么把所有技能都学习完了,却还是不能创新?其实原因在于,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技能只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方法。如果我们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缺乏对问题的思维锻炼,技能就如同摆设品,无法发挥其功用。也就是说,如果希望得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们需要先察觉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从生活中察觉到问题,就需要从思维练习入手。
教育学者约翰·杜威提出思维的过程可以分作5个步骤:第一,当我们认识到困惑,或者遇到难题时,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第二,有了思考后,我们就会确定困难的性质,以及要解决问题会面对的难题;第三,通过各种合理的联想、假设,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四,通过推理对联想与假设进行推断;第五,根据推理验证、修改方案,最后执行或者因不可行再从头思考。
由此可以得知,思维最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培养思维就是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只有在思维的基础之上,技能的学习才能让解决问题的方式落地实现。若仅仅只有思维,就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若仅仅只有技能,就是重复执行的机械行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创作力,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生活中普遍充斥技能的学习,却忽略了思维的锻炼,科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十足的好奇心
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对挖掘事情真相有更大的动力。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这样描述过好奇心:“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他的眼睛总是会饶有兴趣地东张西望;他的耳朵异常灵敏,总会捕捉到别人无法听到的声音;不论我们自己是不是愿意,我们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无时无刻地感受。”凡是有创新存在的地方,往往有好奇心的存在。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提出问题,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更多探索的兴趣,在不断询问与得到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也在不断提升。即使是一般的技能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光线传感器为例,我们在学习这个模块的时候,都要理解它会在什么场景使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会需要这些物品的存在?这些物品提升了哪些生活质量?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功能角度提问,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哪些场景可以使用到光线传感器?这些场景在有光和无光时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光线进行一些控制,将会带来哪些生活上的变化?”
通过创意案例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我们面对困惑的时候,除非馬上想到非常相似的场景,有过类似问题的经验,否则很难马上想到任何合适的解决方式面对当前困难。也就是说,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散思维,通过联想得到更多创作的灵感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一个课题开展之前,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丰富的创意案例,并且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这些创意点子,归纳方式可以参考用途、用户、场景、地点、互动流程等。这些对学生后续的思维拓展能起到相当大的帮助。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激励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比如每组4人,编号1—4号,当第1组第1号展示完后,请其他所有小组的第1号起立向其提问,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先提问的学生就可以坐下,后面提问的学生不能提重复的问题;被提问的学生不需要回答每个问题,而是在所有人提问完后,挑选自己认为最佳的问题回答;被回答问题的小组可以得到1分,所有人展示完毕后,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并思考“为什么对方选择了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从而锻炼自我批判性思维。而被提问的同学也可以从问题中发现,在自己的展示过程中,哪些点是别人更加在意的,从而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抓住关键要点的能力。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彼此深入问题的核心与根源,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进一步碰撞、激发更多不同的创作灵感。
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思维引导,最终通过导图落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联想力,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更多的感知能力,持续改善、提升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觉察力、洞察力,帮助他们取得源源不断的创意思路,并通过习得的专业技能将创意实现,把想法转化成价值。思维需要训练,就像是技能学习一般,只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持续练习,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找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创意改变生活、改变社会。
為什么把所有技能都学习完了,却还是不能创新?其实原因在于,创新是为了解决问题、创造价值,技能只是解决问题、创造价值的方法。如果我们缺少对生活的细致观察,缺乏对问题的思维锻炼,技能就如同摆设品,无法发挥其功用。也就是说,如果希望得到源源不断的创作灵感,我们需要先察觉需要解决的问题。而如何从生活中察觉到问题,就需要从思维练习入手。
教育学者约翰·杜威提出思维的过程可以分作5个步骤:第一,当我们认识到困惑,或者遇到难题时,就会引发我们的思考;第二,有了思考后,我们就会确定困难的性质,以及要解决问题会面对的难题;第三,通过各种合理的联想、假设,提出各种可能的解决方案;第四,通过推理对联想与假设进行推断;第五,根据推理验证、修改方案,最后执行或者因不可行再从头思考。
由此可以得知,思维最终的目的是解决问题。思维可以帮助我们克服困难、解决难题,培养思维就是培养我们解决问题的思考力,只有在思维的基础之上,技能的学习才能让解决问题的方式落地实现。若仅仅只有思维,就是天马行空的空想;若仅仅只有技能,就是重复执行的机械行为。只有二者结合,才能不断提升自我创作力,真正解决问题,创造价值。而生活中普遍充斥技能的学习,却忽略了思维的锻炼,科技教师在日常教学中可以从以下几方面激发学生的思维。
培养学生十足的好奇心
具有强烈好奇心的人,往往对挖掘事情真相有更大的动力。英国诗人华兹华斯(William Wordsworth)曾这样描述过好奇心:“一个拥有好奇心的人,他的眼睛总是会饶有兴趣地东张西望;他的耳朵异常灵敏,总会捕捉到别人无法听到的声音;不论我们自己是不是愿意,我们的身体每一个细胞都在无时无刻地感受。”凡是有创新存在的地方,往往有好奇心的存在。鼓励学生对生活中各种事物提出问题,让他们对自己生活的世界有更多探索的兴趣,在不断询问与得到答案的过程中,学生的好奇心也在不断提升。即使是一般的技能教学环节,教师也可以通过思维导图提问,以此激发学生的好奇心。
以光线传感器为例,我们在学习这个模块的时候,都要理解它会在什么场景使用,这时候我们就可以通过提问激发学生思考:“为什么生活中会需要这些物品的存在?这些物品提升了哪些生活质量?它们解决了什么问题?”另一方面也可以从功能角度提问,带领学生一起思考:“哪些场景可以使用到光线传感器?这些场景在有光和无光时有什么不同?如果我们可以通过光线进行一些控制,将会带来哪些生活上的变化?”
通过创意案例提升学生的发散思维能力
当我们面对困惑的时候,除非馬上想到非常相似的场景,有过类似问题的经验,否则很难马上想到任何合适的解决方式面对当前困难。也就是说,丰富的知识与经验有助于我们更好地发散思维,通过联想得到更多创作的灵感与解决问题的思路。因此,在一个课题开展之前,可以向学生展示大量、丰富的创意案例,并且通过思维导图引导学生梳理、归纳这些创意点子,归纳方式可以参考用途、用户、场景、地点、互动流程等。这些对学生后续的思维拓展能起到相当大的帮助。
通过教学活动设计激励学生提问的主动性
我们可以先将学生进行分组,并对小组成员进行编号。比如每组4人,编号1—4号,当第1组第1号展示完后,请其他所有小组的第1号起立向其提问,并将问题写在黑板上;先提问的学生就可以坐下,后面提问的学生不能提重复的问题;被提问的学生不需要回答每个问题,而是在所有人提问完后,挑选自己认为最佳的问题回答;被回答问题的小组可以得到1分,所有人展示完毕后,得分最多的小组获胜。
通过这样的教学活动,可以激发学生提出更好的问题,并思考“为什么对方选择了别人而不是自己的问题”,从而锻炼自我批判性思维。而被提问的同学也可以从问题中发现,在自己的展示过程中,哪些点是别人更加在意的,从而训练自己的表达能力和抓住关键要点的能力。通过提问可以帮助彼此深入问题的核心与根源,找出真正重要的事情是什么,进一步碰撞、激发更多不同的创作灵感。
我们通过思维导图训练学生的思维能力,重点不是工具本身,而是思维引导,最终通过导图落地,从而培养学生的好奇心、联想力,让他们对周围的世界有更多的感知能力,持续改善、提升他们对生活环境的觉察力、洞察力,帮助他们取得源源不断的创意思路,并通过习得的专业技能将创意实现,把想法转化成价值。思维需要训练,就像是技能学习一般,只要我们通过有效的方式持续练习,每个人都能从生活中找到自己想解决的问题,并通过自己的创意改变生活、改变社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