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14-0231-01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引导 激活思维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兴趣越浓,注意力就会越集中,观察就越细致,教学活动就会越有成效,学生参与的热情就越高,彻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走入文本,通过解决他们想解决的问题走出文本。
例如,我在《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因为学生大多对于戏曲不感兴趣,同时又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学生们都会感兴趣的切入点,由歌曲《说唱脸谱》入手,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对于歌词里唱的如脸谱、角色,演绎方式等好奇起来,我就趁着这个东风由京剧的脸谱,角色,表演方式开始说起,学生们也是争先恐后的问,有的甚至忍不住不比划起来。
在这一步一步的质疑中,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最终在探索与欢乐中学到了知识。
二、鼓励质疑 循循善诱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探究的学习应该是从发现问题开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和权利,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刚开始,学生们往往不适应,不敢说,不想说,甚至不会说,这时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去想,去说,更要保护他们的想法,哪怕是幼稚甚至荒谬的想法,用自己的激情消除他们的顾虑,用更多的智慧去打开学生们的思维世界,彻底解放他们的嘴巴和头脑,自己去质疑,去思考,进而去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讲述《木兰诗》的过程中,学生们就有这样的质疑,木兰从军那么多年,怎么可能不被发现是女子,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孩子电视剧看多了吧,但是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容不得含糊,该怎样解决呢,这可把我难住了,后来我灵机一动,就又把问题抛了回去,既然有质疑,看看有哪位同学能替这些同学一解心中的疑惑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梁山伯祝英台同窗三年不也同样没有被发现,有的则是更深层次的怀疑,学生们争论的时候也给了我思考的时间,我顺势一导:“同学们,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果只是生活真实的记录,那是历史,不是文学,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木兰超人的智慧,进而提升木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这也是木兰形象家喻户晓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再深入的读一下课文,看看能不能找到木兰不像普通女子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去读书了。经过几分钟的思索,同学们开始汇报:
甲:从“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看出来木兰有担当,不似寻常女子儿女情长,而是敢于承担男子都未必敢承担的事情。
师:说得好,挺身而出护的是家人。
乙: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看出来木兰英姿飒爽,身手矫健,不似一般女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师: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护的是国家。
丙:从“将军百站死,壮士十年归。”看出来木兰驰骋沙场,英勇杀敌。
师:战争无疑是残酷的,惨烈的,木兰征战多年能够胜利归来,并且立功无数,不可谓不英勇。
……
师:好了,我们就说到这,这样的女子怎么会不像男子,甚至更胜过男子。在那个女子多柔弱的时代里,不被人出来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并且顺着他们的思路分析的木兰的形象,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
当然,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不乏肤浅幼稚的想法,但是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肯定,我们的课堂会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要把课堂变为百家争鸣。这堂课是我上过最紧张的,同时印象也最深刻的,它给了我太多的思索。
三、多元评价 激起火花
探究的课堂不仅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课堂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只在课后考学生一张试卷,而应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热情、参与度、投入度,这也就是新课程“以学论教”的内涵。新课表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的心态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学生们赞赏、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的那些地方体现了爸爸对英子的爱,把它找出来,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我就采取了这样的评价方式:
生:“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话体现了爸爸对英子的鼓励与引导。(有感情的朗读)
师:读的真棒,读出了爸爸的语重心长,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包含了爸爸对英子的深沉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这样的爱更深入人心。你能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爸爸对你的鼓励和引导吗?
(学生们很有兴致的和同桌交流)
师:谁想先说?(同学们踊跃举手)
生1:爸爸督促我上学,甚至有时候会打我。
生2:有一次去爬山,累了中途就想放弃,可是在爸爸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爬上了山顶,以后每每想放弃的时候都会想起爸爸的鼓励。
……
师:是啊,父爱就是这样,如山般伟岸,如海般宽广,我们要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那么除了这一句还有其他的体现父爱的句子吗?
生3、“有一天,下大雨……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体现了父亲对我严格要求,同时也体现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找得非常准确,读的也非常用心,仿佛自己就是那挨了打的小英子似的,子不教,父之过,严格要求更是爱。还有吗?
……
在这种激励性的评价之下,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敢于发言,敢于表演,进而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多研究,多思索,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所想,更多的相信他们,尊重他们,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尽自己之所能,用心点燃那些等待燃烧的火把。
“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知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那在语文教学中如何进行激励、唤醒和鼓舞呢?怎样引导学生进行探究式学习呢?我认为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兴趣引导 激活思维
孔子曾说过:“知之者不如好知者,好之者不如乐知者。”兴趣是学习最强大的动力,兴趣越浓,注意力就会越集中,观察就越细致,教学活动就会越有成效,学生参与的热情就越高,彻底变“要我学”为“我要学”。教学中抓住学生的兴奋点,从他们感兴趣的地方入手走入文本,通过解决他们想解决的问题走出文本。
例如,我在《戏曲大舞台》综合性实践活动中,因为学生大多对于戏曲不感兴趣,同时又是从来没有接触过的事物,不知从何入手。所以,我选择了一个学生们都会感兴趣的切入点,由歌曲《说唱脸谱》入手,学生们的兴趣一下子被调动起来了,一个个对于歌词里唱的如脸谱、角色,演绎方式等好奇起来,我就趁着这个东风由京剧的脸谱,角色,表演方式开始说起,学生们也是争先恐后的问,有的甚至忍不住不比划起来。
在这一步一步的质疑中,学生的情趣被调动起来,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最终在探索与欢乐中学到了知识。
二、鼓励质疑 循循善诱
宋代著名的哲学家朱熹曾经说过:“读书无疑者,须教有疑,有疑者,却要无疑,到这里方是长进。”探究的学习应该是从发现问题开始,通过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过程,使学生的能力得到提高。教学中,我们要鼓励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给学生发问的机会和权利,转变以往被动学习的方式。刚开始,学生们往往不适应,不敢说,不想说,甚至不会说,这时教师要想方设法鼓励学生去想,去说,更要保护他们的想法,哪怕是幼稚甚至荒谬的想法,用自己的激情消除他们的顾虑,用更多的智慧去打开学生们的思维世界,彻底解放他们的嘴巴和头脑,自己去质疑,去思考,进而去解决问题。
例如我在讲述《木兰诗》的过程中,学生们就有这样的质疑,木兰从军那么多年,怎么可能不被发现是女子,当时我的第一反应就是这些孩子电视剧看多了吧,但是课堂中学生的质疑容不得含糊,该怎样解决呢,这可把我难住了,后来我灵机一动,就又把问题抛了回去,既然有质疑,看看有哪位同学能替这些同学一解心中的疑惑呢?同学们各抒己见,有的说梁山伯祝英台同窗三年不也同样没有被发现,有的则是更深层次的怀疑,学生们争论的时候也给了我思考的时间,我顺势一导:“同学们,文学作品来源于生活,却高于生活,如果只是生活真实的记录,那是历史,不是文学,作者这样写的目的,主要是为了突出木兰超人的智慧,进而提升木兰在人们心目中的形象,这也是木兰形象家喻户晓的原因。从另一个角度来讲,我们再深入的读一下课文,看看能不能找到木兰不像普通女子的句子或段落。”这样学生们都聚精会神的去读书了。经过几分钟的思索,同学们开始汇报:
甲:从“女亦无所思,女亦无所忆~愿为市鞍马,从此替爷征。”看出来木兰有担当,不似寻常女子儿女情长,而是敢于承担男子都未必敢承担的事情。
师:说得好,挺身而出护的是家人。
乙:从“万里赴戎机,关山度若飞”看出来木兰英姿飒爽,身手矫健,不似一般女子肩不能挑,手不能提。
师:不远万里,奔赴战场,护的是国家。
丙:从“将军百站死,壮士十年归。”看出来木兰驰骋沙场,英勇杀敌。
师:战争无疑是残酷的,惨烈的,木兰征战多年能够胜利归来,并且立功无数,不可谓不英勇。
……
师:好了,我们就说到这,这样的女子怎么会不像男子,甚至更胜过男子。在那个女子多柔弱的时代里,不被人出来是不是也很正常呢?
这样不仅解决了学生的疑问,并且顺着他们的思路分析的木兰的形象,学生们参与的热情非常高涨。
当然,学生在质疑的过程中,不乏肤浅幼稚的想法,但是我们要给予他们更多的鼓励与肯定,我们的课堂会碰撞出很多智慧的火花。“水尝无华,相荡乃成涟漪;石本无火,相击乃发灵光。”要把课堂变为百家争鸣。这堂课是我上过最紧张的,同时印象也最深刻的,它给了我太多的思索。
三、多元评价 激起火花
探究的课堂不仅重视学生掌握知识的结果,更重视学生学习的过程,因此课堂评价就显得尤为重要。我们不能只在课后考学生一张试卷,而应关注课堂上学生学习的状态,包括他们的热情、参与度、投入度,这也就是新课程“以学论教”的内涵。新课表指出:“评价的目的是为了促进学生学习,改善教师教学。恰当运用多种评价方式,注重评价主体的多元与互动,采取合适的方式,提高评价效率。”课堂教学中,教师要以欣赏的心态去看待学生,善于发现学生的闪光点,适时给学生们赞赏、鼓励性的评价,让学生每一堂课都能感受到成功的喜悦,课堂教学也会取得事半功倍的效果。
例如我在《爸爸的花儿落了》一课中有这样一个问题:“文章中的那些地方体现了爸爸对英子的爱,把它找出来,并有感情的读出来。”我就采取了这样的评价方式:
生:“英子,不要怕,无论什么困难的事,只要硬着头皮去做,就闯过去了。”这句话体现了爸爸对英子的鼓励与引导。(有感情的朗读)
师:读的真棒,读出了爸爸的语重心长,看似轻描淡写的一句话,却包含了爸爸对英子的深沉的爱,父母之爱子,则为其计深远。这样的爱更深入人心。你能和你的同桌分享一下你自己的爸爸对你的鼓励和引导吗?
(学生们很有兴致的和同桌交流)
师:谁想先说?(同学们踊跃举手)
生1:爸爸督促我上学,甚至有时候会打我。
生2:有一次去爬山,累了中途就想放弃,可是在爸爸的鼓励和帮助下我爬上了山顶,以后每每想放弃的时候都会想起爸爸的鼓励。
……
师:是啊,父爱就是这样,如山般伟岸,如海般宽广,我们要理解父亲的良苦用心。那么除了这一句还有其他的体现父爱的句子吗?
生3、“有一天,下大雨……他递给我,看着我穿上,又拿出两个铜板来给我。”体现了父亲对我严格要求,同时也体现爸爸对英子的爱。
师:找得非常准确,读的也非常用心,仿佛自己就是那挨了打的小英子似的,子不教,父之过,严格要求更是爱。还有吗?
……
在这种激励性的评价之下,学生们踊跃发言,课堂气氛活跃。教师的鼓励与肯定能够让学生树立自信,敢于发言,敢于表演,进而乐于学习,善于学习。
“学生不是容器,而是等待燃烧的火把。”
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今后的教学活动中多研究,多思索,走进学生的内心世界,关注他们所想,更多的相信他们,尊重他们,以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为前提,以教给学生学习方法为重点,把学生当作课堂的主人,学习的主人,尽自己之所能,用心点燃那些等待燃烧的火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