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大一统、一元化的传统文化心理,根深蒂固地影响着我们的教育思想。表现在学校教学中,就是过分强调统一的教育实施标准,过于强调课堂教学的有序、步调一致,过于强调思想的统一而排斥思维个性化、多元化。这种教学方式所产生的恶劣后果就是,人的自主精神、探究意识、创新精神、冒险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遭受严重扼杀。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读学校教学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在语文教学领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这些问题也比较严重地存在着。主要表现为:
(1)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自主的咀嚼、品味、揣摩、思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权利被长期剥夺;
(2)习惯于将现成的、静态的知识和结论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探究,自己获得结论,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和提高,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因素,忽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强调知识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标准化,排斥多元化的思考和解读;
(4)强调工具性有余而重视人文性不足,教学往往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篇章结构的解析等浅显层面,忽视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身文化建构和品格建构,忽略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忽略对学生美的熏染和灵魂的润育。
2 探究式学习对革除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的僵化、死板、封闭的局面必须予以改变,而变革的根本途径在于,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引入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其所具有的主体性、问题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于革除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人认为,探究式学习只适用于科学课中,对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并不合适。其实不然。探究式学习的精髓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这对根除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老师的附庸这一顽疾是十分有益的。
以阅读教学为例,以往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师通过讲授将课文的精要和妙处传达给学生,很少有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这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扭曲。如果说作品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将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意义进行“编码”的过程,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解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使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所以,阅读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读者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由读者自己来完成,第三者不能取代。阅读教学应该遵循阅读的这一客观规律,将学生放在阅读主体的地位上。教师不是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意义直接告诉、传达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种种有利于探究的环境和条件,辅助、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探究文本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其探究意识和能力,并使学生获得精神、情操、人格的滋养和熏陶。
另外,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不是唯一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生发出不同意义,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无达诂”也是讲的这个意思。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主张思想的趋同,即在教师的讲解下,将学生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认识“统一”到教材、“教参”、教师的讲解和考试的标准答案上来,这也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扭曲,它扼制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剥夺了读者质疑、批判文本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精神丧失掉了,成为“唯书”、“唯师”的知识的容器。
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病根,能够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路、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病,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空前的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拓展,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意识、创新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当然,实施探究式学习,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的精髓,而是要将探究式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弥补接受性学习的弊端。
3 语文可持续发展教育尤其需要探究式学习
语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和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全球环境的责任感、批判的精神、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理解,它要求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参与、自主、个性、民主、开放为特征的全新的教学思想。探究式学习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使其成为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思想的最有效、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手段,本身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有利于培养探究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或者说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探讨。语文教学中大量涉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学生的探究对象,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兴趣。
(2)有利于使学生对环境问题产生切身的体验。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参与,强调过程的价值,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接触社会、参加实践。这样一个特点,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探究过程变成一个对环境问题进行切身体验的过程。
(3)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批判、质疑精神。探究性学习反对结论的惟一化和标准化,允许学生对教材和权威进行平等审视,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批判的对象。这一特点,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批判、质疑能力,对许多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例如在学习竺可桢《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提出的治理沙漠的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争论。大部分学生认同课本中的观念,而提出质疑的学生指出:植树种草并非是治理沙漠的最佳方式。树木虽然能涵养水分,但本身要消耗水分。在干旱地区种树,非但种不活,还浪费了水,有时越种越破坏环境。植树种草是不是治理沙漠的最佳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结语
有些认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许是正确的,但若干年后,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会发现不完全正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我们对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迷信权威。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见解,而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开放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质疑的精神得到了培养。
关键词语文教学导读学校教学探究意识
中图分类号:G633.3文献标识码:A
1语文教学中传统教学方式的弊端
语文学科与其他学科有共性,也有特殊性。在语文教学领域,受传统教学方式的影响,这些问题也比较严重地存在着。主要表现为:
(1)以教师对课文的讲解、分析代替学生自主的咀嚼、品味、揣摩、思考,学生对知识的自我建构的权利被长期剥夺;
(2)习惯于将现成的、静态的知识和结论传授给学生,而不注重学生通过自主的思考、探究,自己获得结论,忽略了学习过程和方法的培养和提高,忽略了情感和价值观的因素,忽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
(3)强调知识的一致性、准确性和标准化,排斥多元化的思考和解读;
(4)强调工具性有余而重视人文性不足,教学往往停留在语言文字的训练和篇章结构的解析等浅显层面,忽视阅读过程中学生的自身文化建构和品格建构,忽略作品的文化内蕴和精神矿藏,忽略对学生美的熏染和灵魂的润育。
2 探究式学习对革除语文教学中的弊端具有重要意义
语文教学的僵化、死板、封闭的局面必须予以改变,而变革的根本途径在于,将适应时代发展需要的新的教学理念和方式引入语文教学。探究式学习以其所具有的主体性、问题性、探究性、实践性、开放性等特点,对于革除语文教学的种种弊端,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有人认为,探究式学习只适用于科学课中,对人文性很强的语文课并不合适。其实不然。探究式学习的精髓在于学生的自主探究,充分调动和发挥学生学习的主观能动性,在于培养学生的探究意识和探究精神,这对根除语文教学中长期存在的以教师为主体、以教师的教代替学生的学、学生成为老师的附庸这一顽疾是十分有益的。
以阅读教学为例,以往的阅读教学基本上是由教师通过讲授将课文的精要和妙处传达给学生,很少有学生的自我意识的活动空间。这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扭曲。如果说作品的写作过程,是作者将自己对世界认识的意义进行“编码”的过程,那么,阅读的过程,就是读者对文本的意义进行“解码”的过程。在这一过程中,读者探索、研究、理解、发现作者对这个世界某个方面的观察、感受与思考,使文本的意义得以生成。所以,阅读的过程从本质上来说,就是读者的主动探究的过程。这一过程必须由读者自己来完成,第三者不能取代。阅读教学应该遵循阅读的这一客观规律,将学生放在阅读主体的地位上。教师不是将自己对文本的解读意义直接告诉、传达给学生,而是为学生创设种种有利于探究的环境和条件,辅助、引导、帮助学生自己完成对文本的解读。探究文本只是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在于提高学生的阅读理解水平和鉴赏能力,培养其探究意识和能力,并使学生获得精神、情操、人格的滋养和熏陶。
另外,按照接受美学的观点,文本的意义不是唯一的,具有无限的丰富性,不同的读者在阅读作品时可以生发出不同意义,即所谓“一千个读者心目中有一千个哈姆雷特”。“诗无达诂”也是讲的这个意思。而传统的阅读教学主张思想的趋同,即在教师的讲解下,将学生不同层次的、个性化的认识“统一”到教材、“教参”、教师的讲解和考试的标准答案上来,这也是对阅读过程的一种扭曲,它扼制了读者对文本意义的再创造,剥夺了读者质疑、批判文本的权利,在这种教学思想的指导下,学生的质疑、批判、创新精神丧失掉了,成为“唯书”、“唯师”的知识的容器。
而在阅读教学中运用探究式学习,抓住了语文教学的病根,能够从根本上克服教师牵着学生鼻子走路、教师代替学生思考的弊病,鼓励学生对文本的自我理解、自我解读,尊重学生的个人感受和独特见解,使学生的学习欲望得到空前的激发,学习潜力得到最大的拓展,逐步培养起学生的自主精神、探究意识、创新精神、质疑精神、批判精神,使学生成为适应未来社会发展需要的人。当然,实施探究式学习,不是要完全抛弃传统教学中的精髓,而是要将探究式学习方式渗透到课堂教学中去,弥补接受性学习的弊端。
3 语文可持续发展教育尤其需要探究式学习
语文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学生通过语文学科的学习,培养和树立环境保护和可持续发展意识、对全球环境的责任感、批判的精神、对环境及相关问题的经验和理解,它要求一种以平等为基础,以合作、参与、自主、个性、民主、开放为特征的全新的教学思想。探究式学习在观念上的平等、开放、民主,在过程中的自主、体验、个性,在形式上的生动、多样、有趣,使其成为最能体现可持续发展教育核心思想的最有效、最具特色的教学方法,它既是实现可持续发展教育目标的手段,本身也是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组成部分。
(1)有利于培养探究环境问题的意识和能力。探究式学习注重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或者说以问题为核心展开探讨。语文教学中大量涉及环境和可持续发展的问题,将这些问题作为学生的探究对象,可以引起学生探究和解决环境问题的兴趣。
(2)有利于使学生对环境问题产生切身的体验。探究性学习具有很强的实践性,强调学生参与,强调过程的价值,强调真实情境中知识向能力的转化,强调学习与生活的联系,引导学生关注现实、接触社会、参加实践。这样一个特点,使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探究过程变成一个对环境问题进行切身体验的过程。
(3)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批判、质疑精神。探究性学习反对结论的惟一化和标准化,允许学生对教材和权威进行平等审视,允许不同的学生根据各自掌握的资料以及各自的思维方式得出不同的结论。学生把教材当作学习研究的对象,同时也是批判的对象。这一特点,将有利于培养学生对环境问题的批判、质疑能力,对许多权威的观点提出挑战。例如在学习竺可桢《向沙漠进军》一文时,有学生对文中提出的治理沙漠的方法提出质疑。教师因势利导,组织学生对此问题展开争论。大部分学生认同课本中的观念,而提出质疑的学生指出:植树种草并非是治理沙漠的最佳方式。树木虽然能涵养水分,但本身要消耗水分。在干旱地区种树,非但种不活,还浪费了水,有时越种越破坏环境。植树种草是不是治理沙漠的最佳方式,有待于进一步的证实,人类对世界的认识是一个不断深化的过程。
4结语
有些认识,在一定的历史阶段也许是正确的,但若干年后,随着人的认识的深化,会发现不完全正确,甚至是完全错误的。所以,我们对问题要有自己的主见,不能迷信权威。在这一案例中,教师充分尊重了学生独特的见解,而学生思维的多元化、开放性得到了充分的展现和发挥,质疑的精神得到了培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