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当你惊异于白家的来势汹汹或者愤慨于它的早有预谋时,可曾想过这是怎样的一家企业,又有过怎样的发展历程?为什么云南本土的方便米线企业一直沉寂?或许只有当我们心平气和的时候,才能用最清晰的眼光,看出云南过桥米线在企业化运作上的不足。自省,继而提升。
白家是怎样炼成的
方便粉丝这一行业在前几年似乎还没有被广泛关注,但是这两年关于这个行业和与这个行业有关的一个企业——四川白家方便粉丝食品有限公司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相比较方便面行业整体处于亏损边缘和企业正备受煎熬的状态而言,方便粉丝行业的企业却活得悠然自得。而白家是方便粉丝行业里不得不提的一家企业。白家的前身只是一家小小的肥肠粉馆子,2001年进入粉丝行业,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它一路超越,成为了中国方便粉丝行业的第一品牌,销售额占到了行业总体销售额的20%左右。
白家粉丝自上市以来,一直沿用的广告语是“正宗四川名小吃,白家方便粉丝”。从广告语中可以看出,白家以“正宗四川名小吃”为产品诉求点,直接告诉消费者白家粉丝就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四川名小吃,且直接来源于在成都很有名的白家高记肥肠粉丝。白家借助四川名小吃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印象,成功带动了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同时,在品牌战略上,白家除了主品牌外,还增设 “香香嘴”、“够味”两个副品牌来应对低端市场。白家的主打产品有单袋装、杯装、碗装和五连包等多种规格同时在市场上销售。而作为主打的“白家”品牌,其选择的产品口味都取自于正宗四川名小吃,而不是像方便面企业那样,以全国性的大众口味为主。副品牌下所开发的产品口味,则主要以迎合市场的大众化口味为主,与主品牌形成差别。白家的品牌战略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白家凭借其成功的市场化运作,用短短几年就成为国内最大的方便粉丝生产和加工企业,演绎了四川食品加工领域的新传奇。
白家食品的口号是 “让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白家”,这种野心目前已经以整合米线的形式突袭昆明,让云南的过桥米线开始集体反思。
被收购无果的“马老表”
其实云南早就有了方便过桥米线,品牌就是 “马老表”。
“方便的过桥会使品牌变味,”这是本土企业反对白家的最大理由,但是同样做方便过桥米线,同样在云南闯天下的“马老表”早年间几乎毫无阻力的登陆昆明,为什么当时没有浪潮般的反对声音?为什么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仅仅因为它是本地企业?还是因为它已经找到了突破方便过桥米线的技术瓶颈,不会败坏过桥米线的名声,从而让本土企业乐得看见百花齐放?现在比照白家的遭遇,可以回答:那些都不是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有能力挑战云南米线行业的利益底线。
作为生产和经营方便米线的本土企业,“马老表”品牌已经在云南做了五六年,一直做不大,云南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云南的企业一直有先工厂后市场的思想,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而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对产品目标消费人群的分析,尤其是没找到产品的核心卖点,所以一直很难在高手云集的方便面食品市场,冲出条路来。”有了不足,也就消弭了做大的理由,其他“老大”们当然不以为忤。
但是白家来了,级别已经提升到几乎可以和整个云南米线行业对等的地步,谁还敢坐视不理?
据报道,白家其实在2006年底就提出过收购过桥米线。当时白家与过桥米线企业“马老表”的总经理马爱文接触,双方在口头上就合作事项达成协议。对“马老表”将采取相对控股的方式进行,白家对外公布动用的资金也是5000万元。但这次收购后来并没有开花结果。
这次的事件,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却不会停止。面对一次山雨欲来的商业行为,我们如何去主动应对,如何在营销手段和方式上不断创新,把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强,使产品有足够的免疫力,这恐怕才是市场的“王道”。
面对白家野心勃勃的收购战略,本土企业该如何应对,一位受访者说了段值得玩味的话:“传统过桥米线和方便过桥米线,桥归桥、路归路,两者的存在并不冲突,只要以后大家都能分辨哪个是‘传统’,哪个是‘方便’,别把两种东西混淆就行了。”
发挥到极致的云南米线吃法
在云南,米线是各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小吃,真可谓风靡全省,遍及城乡。米线系选用优质大米通过发酵、磨浆、澄滤、蒸粉、挤压等工序而成线状,再放入凉水中浸渍漂洗后即可烹制食用。米线细长、洁白、柔韧,加料烹调,凉热皆宜,均极可口。
云南人把米线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烹调方法有凉、烫、卤、炒;配料更是数不胜数,单大锅米线就有焖肉、脆哨、三鲜、肠旺、炸酱、鳝鱼、豆花等。滇东有玉溪的小锅米线,滇南有过桥米线、滇西有凉米线、过手米线等等。
编辑/张晰 美编/杨敬国
白家是怎样炼成的
方便粉丝这一行业在前几年似乎还没有被广泛关注,但是这两年关于这个行业和与这个行业有关的一个企业——四川白家方便粉丝食品有限公司却频繁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之中。
相比较方便面行业整体处于亏损边缘和企业正备受煎熬的状态而言,方便粉丝行业的企业却活得悠然自得。而白家是方便粉丝行业里不得不提的一家企业。白家的前身只是一家小小的肥肠粉馆子,2001年进入粉丝行业,短短的几年时间里,它一路超越,成为了中国方便粉丝行业的第一品牌,销售额占到了行业总体销售额的20%左右。
白家粉丝自上市以来,一直沿用的广告语是“正宗四川名小吃,白家方便粉丝”。从广告语中可以看出,白家以“正宗四川名小吃”为产品诉求点,直接告诉消费者白家粉丝就是工业化生产出来的四川名小吃,且直接来源于在成都很有名的白家高记肥肠粉丝。白家借助四川名小吃在消费者心目中形成的印象,成功带动了产品在市场上的销售。
同时,在品牌战略上,白家除了主品牌外,还增设 “香香嘴”、“够味”两个副品牌来应对低端市场。白家的主打产品有单袋装、杯装、碗装和五连包等多种规格同时在市场上销售。而作为主打的“白家”品牌,其选择的产品口味都取自于正宗四川名小吃,而不是像方便面企业那样,以全国性的大众口味为主。副品牌下所开发的产品口味,则主要以迎合市场的大众化口味为主,与主品牌形成差别。白家的品牌战略满足了多样化的市场需求。
白家凭借其成功的市场化运作,用短短几年就成为国内最大的方便粉丝生产和加工企业,演绎了四川食品加工领域的新传奇。
白家食品的口号是 “让有华人的地方就有白家”,这种野心目前已经以整合米线的形式突袭昆明,让云南的过桥米线开始集体反思。
被收购无果的“马老表”
其实云南早就有了方便过桥米线,品牌就是 “马老表”。
“方便的过桥会使品牌变味,”这是本土企业反对白家的最大理由,但是同样做方便过桥米线,同样在云南闯天下的“马老表”早年间几乎毫无阻力的登陆昆明,为什么当时没有浪潮般的反对声音?为什么没有被扼杀在摇篮里?仅仅因为它是本地企业?还是因为它已经找到了突破方便过桥米线的技术瓶颈,不会败坏过桥米线的名声,从而让本土企业乐得看见百花齐放?现在比照白家的遭遇,可以回答:那些都不是原因,关键在于是否有能力挑战云南米线行业的利益底线。
作为生产和经营方便米线的本土企业,“马老表”品牌已经在云南做了五六年,一直做不大,云南一位资深业内人士分析,“长期以来,云南的企业一直有先工厂后市场的思想,把大部分的精力放在产品的研发,而忽略了对市场的深入分析,对产品目标消费人群的分析,尤其是没找到产品的核心卖点,所以一直很难在高手云集的方便面食品市场,冲出条路来。”有了不足,也就消弭了做大的理由,其他“老大”们当然不以为忤。
但是白家来了,级别已经提升到几乎可以和整个云南米线行业对等的地步,谁还敢坐视不理?
据报道,白家其实在2006年底就提出过收购过桥米线。当时白家与过桥米线企业“马老表”的总经理马爱文接触,双方在口头上就合作事项达成协议。对“马老表”将采取相对控股的方式进行,白家对外公布动用的资金也是5000万元。但这次收购后来并没有开花结果。
这次的事件,虽然只是一个个案,但是由此引发的思考却不会停止。面对一次山雨欲来的商业行为,我们如何去主动应对,如何在营销手段和方式上不断创新,把自己的特色产业做强,使产品有足够的免疫力,这恐怕才是市场的“王道”。
面对白家野心勃勃的收购战略,本土企业该如何应对,一位受访者说了段值得玩味的话:“传统过桥米线和方便过桥米线,桥归桥、路归路,两者的存在并不冲突,只要以后大家都能分辨哪个是‘传统’,哪个是‘方便’,别把两种东西混淆就行了。”
发挥到极致的云南米线吃法
在云南,米线是各族人民喜爱的风味小吃,真可谓风靡全省,遍及城乡。米线系选用优质大米通过发酵、磨浆、澄滤、蒸粉、挤压等工序而成线状,再放入凉水中浸渍漂洗后即可烹制食用。米线细长、洁白、柔韧,加料烹调,凉热皆宜,均极可口。
云南人把米线的吃法发挥到了极致:烹调方法有凉、烫、卤、炒;配料更是数不胜数,单大锅米线就有焖肉、脆哨、三鲜、肠旺、炸酱、鳝鱼、豆花等。滇东有玉溪的小锅米线,滇南有过桥米线、滇西有凉米线、过手米线等等。
编辑/张晰 美编/杨敬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