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网络在非学校化教育中的作用

来源 :中国教育技术装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tarcui1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试从伊里奇对学校教育的批判入手,分析伊里奇有关学习网络的理论主张,指出学习网络是对学校教育制度的革新,是实现非学校化教育的重要途径,并在此基础上分析其在万维网中的实现。
  关键词 伊里奇;学习网络;万维网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18-0029-02
  Effects of Learning Web in Non-school-based Education: A Discussion on Illich’s Learning Web Theory//Xu Yunling
  Abstract The Article tries from Illich’s critique of school education, analyzes the Illich advocated the theory of learning web, learning web is that the school system’s innovation is to realize the importance of non-school-based education approach, and based on the analysis of The implementation of WWW.
  Key words Illich;learning web;WWW
  Author’s address Guangdong Construction Vocational Technology Institute, Guangzhou, China 510470
  
  伊万·伊里奇(Ivan Illich)是当代世界著名的教育家和社会批评家,也是“非学校化社会”理论的创造人和“非学校化运动”的倡导者。在伊里奇看来,大而言之,现行学校是使社会堕落的罪魁祸首;小而言之,它既因其“课程化”而无法满足学生必修技能的需要,也因其“强迫性”而无法满足“自由教育”或“人性教育”的需要,唯一出路就是彻底废除学校,实现“非学校化”社会。为此,伊里奇设想了“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教育形式——学习网络。学习网络给每个人创造一种将生活的时间转变成学习、关心、分享和参与的教育机会。
  
  1 学习网络的提出:对学校教育的批判
  
  伊里奇提出“学习网络”根源于他对学校无能的批判。他把实行义务教育的学校界定为“与教师相关的、要求特定年龄阶段的人全日制地学习义务课程的过程”。这就暗示着,只有在特定年龄阶段的人才能在学校受教育,学校与教师有关,而全日参与,就是要使学生的全部时间和精力都掌握在教师手里。然而,伊里奇认为,对大多数人来说,义务教育剥夺了他们的学习权利。因为乍看一下,学校向所有人平等开放,但实际上,学校只对那些不断谋求更高层次的文凭者开放,学校系统并未使机会平等,而是垄断了这些机会的分配。他认为:“通过学校的普遍教育是不可能实现的,只有对现存的学校形式进行彻底的改变,它才有可能实现。新的教育必须把颠倒过去的组织化学校教育再颠倒过来。”
  伊里奇在对学校教育的反思中,发现学校具有一种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极强的自主性。他称之为“隐蔽课程”,并以此作为批判学校的突破口。在他看来,现代学校已成为社会再生产价值机构化的强大工具和加速器,阻碍了真正的学校和教育,造就了无能力、无个性的人,并带来社会两极分化和新的不平等。为此,必须将现代学校连同它的隐蔽课程一起废除,并按新的有关人、学习和成长的思路,建立“非学校化”的社会。
  
  2 学习网络的作用:对教育制度的革新
  
  在伊里奇看来,非学校化社会是有可能的,人们完全可以依靠自我激励的学习来学习。要想真正改变对学校的依赖,最好的办法不是使用公共资源去开发课程“使”人去学习,而是必须创设一种人与环境间的新型教育模式。可以向学习者提供与世界链接的新方式,新的教育制度计划不应当以某位校长的行政目标,或者某个教育专家的教学目的,抑或以任何假定人群的学习目的为出发点。新的教育制度计划不应该以这样的问题开始:“学习者应该学些什么?”而应该问:“为了获得新的知识,学习者应该看哪些东西?求助于哪些人?”
  好的教育制度应该达到3个目的:1)在任何时候给任何想学习的人提供学习机会;2)赋予那些掌握一定技能的人与他人共享技能的权利;3)给那些想与公众交流的人提供机会。这也意味着一个事实:人们不是透过正式而仪式化的学校教育,而是利用非正式和随机的方式学到真正而富有意义的知识。因此,伊里奇提出学习网络的理论,作为学校之外的另一项变通选择。
  
  3 学习网络的建设:非学校化教育的途径
  
  伊里奇认为:“美好的、可以实现的未来取决于我们把技术知识投入愉快的增长着的愿望。在教育研究领域,这种考虑需要扭转当前的趋势。”为此,伊里奇设计了未来的愉快的教育机构——4种学习网络。
  3.1 为教育对象提供参考服务网
  伊里奇提出,学校教育存在两种取向,一是教师把教科书当作自己的专业工具;二是制止学生使用昂贵的公共设备。他指出:我们要实现反学校化,必须反对这两种取向,整个物质环境必须开放。“为教育对象提供参考服务,由图书馆、租赁室、实验室、博物馆、剧院、游乐室以及工厂和农场组成,不仅包括图书、文字资料,还包括磁带、生产工具、机器、标本等。要建立这种网络,应当采取各种措施,鼓励全社会发挥其教育潜力,这样才能使自我激励的学习普遍实现。该网络旨在帮助每个人了解器物或推进正规学习的过程。正规学习一方面需要学习者用特别方式来接触一般器物,另一方面需要用便利、可靠的方式去接触专门为教育设计的器物。”
  3.2 技艺交流网
  技艺交流网允许每个人演示他的技艺,由具有某些技能,又愿意将之传授给别人的人组成。“技能楷模”是一个拥有技能并愿意示范的人。示范对于潜在的学习者来说是一种必要的资源。目前,技能可以通过录音带、电影或者图标等载体来示范,但对于学习者,他们更希望通过人来示范。该网络要使大众公平地获得帮助,必须有两个方案,一是创设免费的由政府支持的技艺中心,向所有人开放,特别是在工业区内,这些中心可传授学徒所需的诸如打字、财会、编程和电脑操作等技能;二是成立技艺交流银行,每个公民都能获得入门技艺的“基本贷款”,并以此贷款或同价物换取必需的基本技能教育。超出“基本贷款”以外的,归为别人传授技能的人。只有为别人传授技能达一定时间的人,才可到更资深的教师那里要求学习同等的时间。
  3.3 同伴切磋网
  伊里奇指出,同伴切磋网允许每个人描述他乐于从事的学习活动,并寻找共同探讨的伙伴,主要用于希望与他人分享某种共同兴趣的人。同伴切磋网的运行比较简单,使用者只需通过报姓名、住址,描述欲寻找的同伴的要求及本人准备的情况,电脑或其他媒介就会反馈给他所有输入同样的要求的人的名字和地址。切磋场所完全由双方协商约定,俱乐部、游览区、公园以及私人住宅都是理想去处。另外,废除了教育的学校建筑和操场,也可以服务于这个目的。在伊里奇看来,该网络具有广泛的政治意义,是打破市民依赖官僚政府公共服务的第一步,充分体现了“非学校化社会”的理想。
  3.4 教育工作者的网络服务网
  伊里奇认为,随着学习机会的增多,公民也应该越来越需要教师的指导,反学校化教育应该促进而不是限制那些有实际智慧的人的需求,这些人可以帮助新手在其教育旅程中不断提高自己。在学习网络里,伊里奇区分了3种类型的教育工作:1)创造和操作学习网络,由教育行政人员担任,他们应专心致力于建立和维护引导学习者走向各种资源的通道;2)引导学生和家长使用这些网络,由教育咨询人员担任,他们要帮助学生找出可以最短时间达到目标的途径;3)教育的激发和教导,难度最大,由未来社会“师傅”承担,他们为学习者排难解忧、点化真谛。教育专职人员是前3个教育交流网的必然产物,也是它们全面发展的必要前提。
  
  4 学习网络的实现:在万维网中的应用
  
  伊里奇提出“学习网络”作为学校教育以外的出路,可以判断在因特网教育资源发展的背景下,伊里奇的学习网络理论有其价值。可以很清楚的是,万维网与伊里奇提倡的“网状结构”相似。借助于网络,人们可以得到大量廉价而实用的教育信息和服务,学习者可以根据自身特点在网络上选择适合自己兴趣、特长的学习内容,学习者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望将得到极大的满足。网络教育技术提供的教育条件使学生有可能获得有效的指导,从而让自己的特长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在这方面,学习者可以利用的学习资源是多种多样的。或许没有达到伊里奇所说的那样,在工厂、商店里学习数小时,但是网络提供了大量有用的学习资源,这些资源是30年前的伊里奇无法想象的,已经超越了他那时的“学习网络”的概念。
  
  5 结语
  
  伊里奇的“学习网络”方案似乎完美无缺,但他指出:“技术不是被用来发展人们的自主性并促进人们的学习,就是被用来强化官僚政治及为之服务的教育。”所以他把他的“学习网络”小心地定义为“是为公众所用且旨在扩大学习与教育的平等机会的新型网络”。正如他所担心的,技术在运用中具有两面性,那么在实施“学习网络”这个技术过程中,如何保证“学习网络”向他所界定的方向发展,又是谁或哪一群人或哪一个机构来负责制订、完成、实施“学习网络”的4种途径呢?理论固然完美,但脱离现实的理论只能是美丽的幻想。
  尽管30年前的伊里奇的很多猜想,今天通过互联网可能完成,但是它仍然没有对学校造成很大的威胁。“学习网络”仍然需要教师,它仅有内容是不够的,学生仍然需要教师引导进入社会并需要由教师指导他们学会怎么学习,这样的工作学校才是最在行的。伊里奇的这个教育建议,虽然在学校体系中没有找到他的位置,但是在对成人的非正式教育中已产生成效。在终身教育和其他领域中承认“非学校化”教育,并且在实践中乍眼一看,会发现今天有着数不清的数据银行,越来越多的研究和信息交流网络被建立起来,这种网络有人们想共享的普遍的有用的知识、交流经验的加强链接,以及创造和加强自治发展的能力——从累积经验中创新和学习。
  
  参考文献
  [1]Illich I.Deschooling Society[M].New York:Harper
其他文献
摘要 针对当前中职教育存在的培养目标和文化基础课要求过高、教学效率和教学效果低下等问题,提出“调整目标,因材施教,激活学生学习兴趣”的观点和调整文化基础课内容与课时分配的具体建议,以期激发中职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加强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养。  关键词 因材施教;学习兴趣;教学计划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24-0073-02  Adjust Ta
建设背景    武隆县地处重庆市东南部崇山峻岭中,属国家级贫困县,因为贫困,造成了包括社会经济等很多的发展困境,教育更是如此。但土地贫瘠的武隆县旅游资源却十分丰富,2008年申报喀斯特世界自然遗产一举成功,跻身中国优秀旅游城市行列。进入21世纪,武隆制定了面向现代化的城乡教育均衡发展规划与策略。  2003~2007年,国家实施农远工程,累计投入资金623.5万元,建成光盘播放点66个、卫星收视点
尊敬的各位来宾,大家好!  首先,请允许我代表中国教学仪器设备行业协会,对江西省上栗中学成立70周年及成功举办这样一个捐赠活动表示祝贺!对各位领导和同行们能够在百忙之中出席今天的仪式,表示衷心的感谢!  今天的捐赠仪式,我认为有着重要的意义。刚才,我们聆听了柳斌主任的一番带有深厚情谊的、发自内心的肺腑之言,这对我们后来人都会产生心灵上的震撼,这是一次非常好的、非常深刻的教育。  柳斌主任终身从事教
在英语中,音标所起的作用也类似于汉语中的拼音。在小学英语教学阶段,音标教学一直是一个令人困扰的话题。由于学生年龄小,对音标的接触不是太多,所以大多数学生对音标感到比较陌生。但学好音标对学生以后流利地说英语、使用英语有很大帮助,学好音标能教授学生正确发音,能提高学生的自学能力。但学生刚刚接触到26个字母,再让他们接受48个音标,本身也具有一定的难度。因此,音标教学应该化难为易,让学生感受到英语的快乐
三盈三虚,可以说是教师追求的较高境界。要达到这一境界,教师不但是要教知识也应教学法,激发学生的内驱动力,化抽象为具体,从而掌握方法,激发兴趣,形成能力。学习的方法很多,笔者就以下3个方面略述管见。    一以贯之    孔子是中国古代的圣人,学富五车,学识渊博。这虽与他韦编三绝的刻苦努力分不开,但与他的学法不无关系。在《孔子世家》中,曾经记述这样一段他与弟子的对话,孔子曰:“赐,尔以予为多学而多识
摘要 提出卓越交通经管人才培养目标,介绍“干线——可变支线”互通模式及其实现途径、管理与运行机制创新。  关键词 交通行业;经济管理;卓越人才;人才培养模式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489X(2010)24-0012-04  Innovation on Transportation Industry Excellence Economic Management
以铜为镜,可以正衣冠;以史为镜,可以知兴替。教育要发展,教育装备事业要发展,必须要加强理论建设。教育装备发展史研究是教育装备理论研究的重要组成部分,从这个意义上说,《中国教育装备发展史》(以下称《装备史》)的编写尤为重要,它将直接影响到教育装备事业的发展。  当前,国家对教育的投入正在逐步加大,2008年全国教育经费为14 500.74亿元,比上年的12 148.07亿元增长19.37%。今年5月
水下地形测量包括2部分:定位和水深测量。就目前的水下地形测量的主流技术而言,定位采用的是GPS卫星定位法,而水深测量采用的是回声测深仪的方法。本文结合某桥梁工程测量的实践,阐述GPS RTK技术应用于大范围水下地形测量的基本原理、作业流程和技术要求。  RTK技术基本原理:在RTK作业模式下,基准站和流动站保持同时跟踪至少5颗以上的卫星,基准站通过数据链将其观测值和已知信息一起传送给流动站;流动站
摘要 通过网络实现远程教学已成为当今网络教育的热点问题。通过对GNG教学案例进行分析并总结反思,目的是期望国内的教师和学习者能对GNG投以更多的关注。  关键词 GNG;远程协作学习;多媒体教学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671-489X(2009)21-0120-02    Primary Research of Teaching with GNG//Wang Meir
引言    教育是保障美国经济增长、国家繁荣,保证我们在全球领域内竞争力领先的前提;它是美国人获得良好的职业和高收入的内在动力和源泉,是保证民主机制运作的必要条件。当代社会面临许多最具挑战性的难题,这些难题大多需要通过跨国界、文化、传统的合作来解决,而教育是促进这一合作的基础因素。  因此,美国需要建立一种广泛的公共教育体系。这一体系可为所有学生提供有吸引力的、可行的学习经验,帮助他们制定目标,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