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虽然算得上是房地产行业一员,但周毕文从事研究工作,在收入上与职业经理人没有可比性,他要做“让人快乐而想做的事”。
与记者通常所采访的房地产业内人士有些不同,周毕文先生的身上有种自然的闲适之气,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职务中写着“北京理工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MBA教育中心主任”,还有“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监事会常务主席”。
名片上没有写的是,周毕文还是一位资深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师承,是北京市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行走之间有一种练太极之人不缓不急的自然节奏。不仅是在行走举止,在言谈中,这位热爱太极拳的房地产研究专家,也有时会跳脱出房产专业视角,转换角度来阐释看法。
结缘房地产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非常年轻,如同很多房地产从业人员一样,周毕文开始并不是在这个行当里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习发动机专业,毕业后到北京理工大学读研,之后还从事过5年多的汽车研究,并且有相关的成果,被运用到南京依维柯品牌汽车上。
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让周毕文走上了房地产道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理工大学开始走向产业开发道路,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给学校创效益,1993年7月成立了房地产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主要负责北京理工大学除科研、教学外的产业用房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周毕文通过全校招聘进入办公室,被任命为副主任,这是一个事无巨细的职务。在那段时间开发的理工科技大厦,成为周毕文印象最深的项目,“1993年到1996年建设的”,在1993年海南的地产泡沫已经开始破裂,国家政策面收紧,但理工科技大厦还是坚持了下来,“在低谷时进入,在复苏时推出”,周毕文概括理工科技大厦的前世今生。
这个项目,周毕文主要负责招租和物业,当时的中关村没有什么像样的办公楼,理工科技大厦成为炙手可热的项目,“迎来了大量的黄金客户,像亚信、IBM、中国联通等,有些和我们谈过,有些在里面租用了办公室”。
今天北理工南门一条街的商业用房,则是周毕文从设计、建设,到出租、物业全面负责的,这也让周毕文充分而深入地理解了作为房地产开发者的酸甜苦辣,除了要面对建设施工的问题,还要协调与规划部门、绿化部门等众多部门的关系。
2004年,周毕文开始写作博士论文,主要的方向就是探讨房产项目的风险管理,这个在当时房地产市场欣欣向荣之时,显得有些煞风景的题目,在之后的日子里被逐渐重视起来。机缘巧合,在那时已经开始指导MBA论文的周毕文,正好有4个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都是房产项目的经理,这为周毕文的论文提供了非常一手的素材。
经历过实际“操盘”房地产,也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周毕文奠定了以后的方向,“科研只做房地产领域的管理研究”。从2008年至今,周毕文成为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的一员,是监事会的常务主席,这样的角色能够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房地产开发人士,为研究工作提供便利。
低调科研者
房地产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可以说是不菲,不少人是冲着这份好收入而来,相比来说,虽然也能算得上是房地产行业的一员的周毕文,但是从事研究工作,在收入上与职业经理人基本没有可比性。
周毕文自评是一个“守业之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强”。不过,对于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同,才是让他从事研究工作,而不是真正到房地产大潮里搏一把的重要原因,周毕文告诉记者,他要做“让人快乐而想做的事”。
在实际“操盘”北理工的项目时,也让他知道自己不适合那种生活方式。而简单充实的研究工作,以及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才是他追求的东西,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在他还是在汽车研究领域时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就有人以30万年薪的价码,邀请他加入奔驰,但是他经过反复考虑,还是选择了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
“安、和、乐、利”是企业优质的管理模式,也是周毕文管理自己人生的准则,“利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周毕文说。在周毕文的脸上,经常能够见到笑容,这和通常所见的礼貌式的,或者是应酬型的笑容不同,它给人感觉更多是一种从容乐观对待生活之后,自然流露出的感情。
最近,周毕文想做的事情,亦是他的课题,内容是关于“城中村改造村民可持续补偿机制与组织变迁”。为了这个课题,周毕文在北京,以及北京周边的城中村进行调查,并且也遇到了阻力。据周毕文透露,其中一个项目他很感兴趣,并且被认为是能够代表北京城中村改造未来方式的村子,但目前还没能联系上。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个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敏感事件,这在学者看来是非常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但在相关部门躲之惟恐不及。
“城中村改造,表面上看来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实际上对农民来说,是长久生存利益的问题。”周毕文说,“在老城区的城中村中的农民,因为失地有一段时间,对城市生活相对适应,情况还好一些,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化速度太快,有些村子的村民可能前段时间还在种地,马上就让他们上楼,这样带来的就业、精神诉求等问题很多”。
周毕文研究的方向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村民的补偿机制,建立“可持续的补偿机制”,除了要考虑到养老、保障机制,在原始村子中的村民组织,如村委会,以及村子的经济组织,村办工厂等,都需要被考虑到城中村的改造中,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和平的城市化进程。”
除了自己的课题之外,周毕文也对房地产行业的其他问题保持关注,他就对记者说,他认为“限购政策必须是长期的”,他补充道,“这个不是指限制外地人购房,而是指限制投资客购置房产,因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
与记者通常所采访的房地产业内人士有些不同,周毕文先生的身上有种自然的闲适之气,在他递给记者的名片上职务中写着“北京理工大学房地产研究所所长、管理与经济学院副教授、研究生导师、MBA教育中心主任”,还有“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监事会常务主席”。
名片上没有写的是,周毕文还是一位资深的太极拳爱好者,有师承,是北京市武术协会吴式太极拳研究会副会长,行走之间有一种练太极之人不缓不急的自然节奏。不仅是在行走举止,在言谈中,这位热爱太极拳的房地产研究专家,也有时会跳脱出房产专业视角,转换角度来阐释看法。
结缘房地产
房地产行业在中国非常年轻,如同很多房地产从业人员一样,周毕文开始并不是在这个行当里的。上世纪80年代初期,他在清华大学汽车工程系学习发动机专业,毕业后到北京理工大学读研,之后还从事过5年多的汽车研究,并且有相关的成果,被运用到南京依维柯品牌汽车上。
一个完全偶然的机会,让周毕文走上了房地产道路。在上世纪90年代初期,北京理工大学开始走向产业开发道路,强调产学研一体化,给学校创效益,1993年7月成立了房地产办公室,这个办公室主要负责北京理工大学除科研、教学外的产业用房的建设、经营和管理。
周毕文通过全校招聘进入办公室,被任命为副主任,这是一个事无巨细的职务。在那段时间开发的理工科技大厦,成为周毕文印象最深的项目,“1993年到1996年建设的”,在1993年海南的地产泡沫已经开始破裂,国家政策面收紧,但理工科技大厦还是坚持了下来,“在低谷时进入,在复苏时推出”,周毕文概括理工科技大厦的前世今生。
这个项目,周毕文主要负责招租和物业,当时的中关村没有什么像样的办公楼,理工科技大厦成为炙手可热的项目,“迎来了大量的黄金客户,像亚信、IBM、中国联通等,有些和我们谈过,有些在里面租用了办公室”。
今天北理工南门一条街的商业用房,则是周毕文从设计、建设,到出租、物业全面负责的,这也让周毕文充分而深入地理解了作为房地产开发者的酸甜苦辣,除了要面对建设施工的问题,还要协调与规划部门、绿化部门等众多部门的关系。
2004年,周毕文开始写作博士论文,主要的方向就是探讨房产项目的风险管理,这个在当时房地产市场欣欣向荣之时,显得有些煞风景的题目,在之后的日子里被逐渐重视起来。机缘巧合,在那时已经开始指导MBA论文的周毕文,正好有4个学生从事房地产行业,都是房产项目的经理,这为周毕文的论文提供了非常一手的素材。
经历过实际“操盘”房地产,也对房地产项目进行深入研究,周毕文奠定了以后的方向,“科研只做房地产领域的管理研究”。从2008年至今,周毕文成为中国房地产经理人联盟的一员,是监事会的常务主席,这样的角色能够让他有更多机会接触到房地产开发人士,为研究工作提供便利。
低调科研者
房地产从业人员的薪资水平可以说是不菲,不少人是冲着这份好收入而来,相比来说,虽然也能算得上是房地产行业的一员的周毕文,但是从事研究工作,在收入上与职业经理人基本没有可比性。
周毕文自评是一个“守业之人”,“风险承受能力不强”。不过,对于生活方式的追求不同,才是让他从事研究工作,而不是真正到房地产大潮里搏一把的重要原因,周毕文告诉记者,他要做“让人快乐而想做的事”。
在实际“操盘”北理工的项目时,也让他知道自己不适合那种生活方式。而简单充实的研究工作,以及稳定安宁的生活状态,才是他追求的东西,其实在更早的时候,在他还是在汽车研究领域时的上世纪80年代末90年代初,曾经就有人以30万年薪的价码,邀请他加入奔驰,但是他经过反复考虑,还是选择了现在的这种生活方式,一直延续。
“安、和、乐、利”是企业优质的管理模式,也是周毕文管理自己人生的准则,“利是放在最后一位的。”周毕文说。在周毕文的脸上,经常能够见到笑容,这和通常所见的礼貌式的,或者是应酬型的笑容不同,它给人感觉更多是一种从容乐观对待生活之后,自然流露出的感情。
最近,周毕文想做的事情,亦是他的课题,内容是关于“城中村改造村民可持续补偿机制与组织变迁”。为了这个课题,周毕文在北京,以及北京周边的城中村进行调查,并且也遇到了阻力。据周毕文透露,其中一个项目他很感兴趣,并且被认为是能够代表北京城中村改造未来方式的村子,但目前还没能联系上。其中的原因就是,这个城中村在改造过程中发生的敏感事件,这在学者看来是非常值得研究思考的问题,但在相关部门躲之惟恐不及。
“城中村改造,表面上看来是经济利益的争夺,实际上对农民来说,是长久生存利益的问题。”周毕文说,“在老城区的城中村中的农民,因为失地有一段时间,对城市生活相对适应,情况还好一些,现在的问题是城市化速度太快,有些村子的村民可能前段时间还在种地,马上就让他们上楼,这样带来的就业、精神诉求等问题很多”。
周毕文研究的方向中,一个主要的问题就是对村民的补偿机制,建立“可持续的补偿机制”,除了要考虑到养老、保障机制,在原始村子中的村民组织,如村委会,以及村子的经济组织,村办工厂等,都需要被考虑到城中村的改造中,这样“才能营造出和谐、和平的城市化进程。”
除了自己的课题之外,周毕文也对房地产行业的其他问题保持关注,他就对记者说,他认为“限购政策必须是长期的”,他补充道,“这个不是指限制外地人购房,而是指限制投资客购置房产,因为这是对社会资源的巨大浪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