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穿越语言的障碍,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进而鉴赏其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作品风格、思想感情呢?本期名校学案将以诗歌题材为经,高考常见题型为纬,传授炼字、炼句、炼意的方法,帮助大家成为诗词苑囿中高品味的鉴赏者。
一、牢固掌握古典诗词常识
广义的诗歌可分为诗、词、曲。狭义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以及歌行体。“歌”“行”“吟”是古体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律诗各句称谓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这里主要指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
根据不同的题材,我们大致把古代诗歌分为写景类、状物类、咏史类、叙事类、边塞诗等几种主要类型。
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山林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送别诗(或直抒离情别绪,或借机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方面兼而有之)、羁旅诗(诗人漂泊异地,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的诗篇。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重视)。
咏物诗:托物言志是其最大的特点。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主要是抓住物的某一特性,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怀古诗:诗人以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对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敘事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所以叙事诗又叫即事感怀诗。
边塞诗:对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国力或盛或衰,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也随之或高昂或低沉。如盛唐时的边塞诗普遍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惋伤。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三、了解古典诗歌常用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意境的客观物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教材中的古诗词常用意象要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如诗歌中的“梅”往往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明月”常常是一种传递情感的纽带,成了寄托相思之物;“蓬草、浮萍、飘絮”常用来写漂流、零落的游子之情等。
四、仔细推敲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达技巧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像、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
1、答案表述要准确。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时诗歌所用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这部分高考题没有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可以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语言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五、注意语言风格
风格,是识别不同作家创作个性特点的标志,也是区别与把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文学创作特点的重要尺度。风格具有个性特征(如阴柔、阳刚、婉约、豪放等)、群体特征(如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等)和审美特征(语言文体等)三个方面。鉴赏诗词时,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体会诗词的语言特色,如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坚深、幽默与崇高等。具体讲语言风格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体会诗歌语言(字、词)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体会诗歌语言具有的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鉴赏诗歌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4、紧紧抓住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等。特殊语法现象,如字词活用、变式句等更是鉴赏的重点。
六、关注诗歌标题、作者和注释
诗歌的标题往往可以透露出答题的重要线索,所以做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标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怀古”可知是一首咏古诗,这一类别的诗歌主要就是借古讽今或借古人自比来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就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如:张籍的《秋思》,由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是一首思乡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关注作者,做到知人论世。因为一位作者其作品风格大体是相同的。比如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陶渊明厌恶官场,王维描写田园风光,辛弃疾、文天祥爱国,李清照感情缠绵等等。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提供一些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如写作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者的遭遇等。这些信息一般都会对解题有帮助,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如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结合背景和注释可知:宋孝宗乾道八年初,陆游在南郑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又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七、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意识
近几年来诗歌鉴赏都是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而阅卷又是踩点给分,所以就要求大家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规范,即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表述到位。
一般来说,对“问答型”试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合型”试题,一般可以采取“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模式来回答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先用一个能表明自己观点的判断句概括诗歌的特色,然后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对于“对比型”试题,应该先研读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再依据题目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扣住作品中的相关词句加以分析阐述。总之,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观点,其次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要点与分析的关系实际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组织答案时用语要简洁、规范,要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名词术语。
一、牢固掌握古典诗词常识
广义的诗歌可分为诗、词、曲。狭义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以及歌行体。“歌”“行”“吟”是古体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律诗各句称谓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这里主要指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
根据不同的题材,我们大致把古代诗歌分为写景类、状物类、咏史类、叙事类、边塞诗等几种主要类型。
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山林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送别诗(或直抒离情别绪,或借机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方面兼而有之)、羁旅诗(诗人漂泊异地,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的诗篇。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重视)。
咏物诗:托物言志是其最大的特点。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主要是抓住物的某一特性,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怀古诗:诗人以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对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敘事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所以叙事诗又叫即事感怀诗。
边塞诗:对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国力或盛或衰,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也随之或高昂或低沉。如盛唐时的边塞诗普遍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惋伤。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三、了解古典诗歌常用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意境的客观物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教材中的古诗词常用意象要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如诗歌中的“梅”往往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明月”常常是一种传递情感的纽带,成了寄托相思之物;“蓬草、浮萍、飘絮”常用来写漂流、零落的游子之情等。
四、仔细推敲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达技巧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像、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
1、答案表述要准确。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时诗歌所用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这部分高考题没有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可以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语言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五、注意语言风格
风格,是识别不同作家创作个性特点的标志,也是区别与把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文学创作特点的重要尺度。风格具有个性特征(如阴柔、阳刚、婉约、豪放等)、群体特征(如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等)和审美特征(语言文体等)三个方面。鉴赏诗词时,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体会诗词的语言特色,如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坚深、幽默与崇高等。具体讲语言风格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体会诗歌语言(字、词)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体会诗歌语言具有的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鉴赏诗歌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4、紧紧抓住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等。特殊语法现象,如字词活用、变式句等更是鉴赏的重点。
六、关注诗歌标题、作者和注释
诗歌的标题往往可以透露出答题的重要线索,所以做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标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怀古”可知是一首咏古诗,这一类别的诗歌主要就是借古讽今或借古人自比来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就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如:张籍的《秋思》,由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是一首思乡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关注作者,做到知人论世。因为一位作者其作品风格大体是相同的。比如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陶渊明厌恶官场,王维描写田园风光,辛弃疾、文天祥爱国,李清照感情缠绵等等。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提供一些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如写作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者的遭遇等。这些信息一般都会对解题有帮助,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如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结合背景和注释可知:宋孝宗乾道八年初,陆游在南郑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又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七、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意识
近几年来诗歌鉴赏都是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而阅卷又是踩点给分,所以就要求大家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规范,即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表述到位。
一般来说,对“问答型”试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合型”试题,一般可以采取“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模式来回答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先用一个能表明自己观点的判断句概括诗歌的特色,然后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对于“对比型”试题,应该先研读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再依据题目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扣住作品中的相关词句加以分析阐述。总之,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观点,其次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要点与分析的关系实际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组织答案时用语要简洁、规范,要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名词术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