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诗词鉴赏题解题要诀

来源 :语数外学习·高考语文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damas522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如何穿越语言的障碍,迅速触摸到诗人的心灵世界,走进诗歌的艺术境界,进而鉴赏其内容、语言、结构、写作技巧、作品风格、思想感情呢?本期名校学案将以诗歌题材为经,高考常见题型为纬,传授炼字、炼句、炼意的方法,帮助大家成为诗词苑囿中高品味的鉴赏者。
  
  一、牢固掌握古典诗词常识
  
  广义的诗歌可分为诗、词、曲。狭义的诗歌分为古体诗(古风)和近体诗(格律诗)。
  古体诗:包括四言古诗、五言古诗、七言古诗以及歌行体。“歌”“行”“吟”是古体诗的体裁,这些名称在汉魏六朝的民歌乐府中就有了。如岑参的《白雪歌送武判官归京》、白居易的《琵琶行》、李白的《梦游天姥吟留别》。
  近体诗:分为律诗、绝句。律诗每首八句,有五律(五字)、七律(七字)。律诗各句称谓分别是首联(一二句)、颔联(三四句)、颈联(五六句)、尾联(七八句)。颔联、颈联必须对仗。绝句每首四句,有五绝(五字)、七绝(七字)。二、四、六、八句押韵,首句可押可不押,一般押平声韵,一韵到底。
  词:词又称长短句(句子字数不等、长短不一)、诗余(由诗歌发展而来)。根据词的长短,词又分单调(也叫小令,一般认为58字以内)、中调(一般分上下阙,58—96字)、长调(96字以上,三阙以上)。词有词牌,词牌严格规定了每首词的格律和音韵。
  曲:这里主要指散曲,分为“小令”“套数”。曲与词的最大不同,是曲可在词规定的字数中增加衬字,从而增加语言的生动性,更自由灵活地表达思想与情感。
  
  二、熟悉古典诗歌的题材
  
  根据不同的题材,我们大致把古代诗歌分为写景类、状物类、咏史类、叙事类、边塞诗等几种主要类型。
  写景诗:包括山水田园诗(以山水田园为审美对象,把细腻的笔触投向山林田野,创造出一种田园牧歌式的生活,借以表达对现实的不满,对宁静平和生活的向往)、送别诗(或直抒离情别绪,或借机吐胸中积愤,表明心志,或重在劝勉、鼓励、安慰,或以上几方面兼而有之)、羁旅诗(诗人漂泊异地,由眼中所见,耳中所闻,心中所感,触发灵感,写下的诗篇。这类诗,大多抒发绵绵的乡愁,对亲人的思念和郁郁不得志的苦闷,凝聚了诗人的人生感叹,表达了对亲情、友情的重视)。
  咏物诗:托物言志是其最大的特点。自然界中的万物,大至山川河岳,小至花鸟虫鱼,都可以成为诗人描摹的对象。主要是抓住物的某一特性,或咏物寄兴,或咏物怡情。
  怀古诗:诗人以某一历史事件或历史人物为对象,融合对自然、社会、历史的感触,或喟叹朝代兴亡变化,或感慨岁月倏忽变幻,或讽刺当政者荒淫无耻。
  敘事诗:古人常以“即事”为题写诗,因一点事由生发,抒写心中的感慨,如怀亲、送友、思乡、赠人、人生感悟、闲情逸趣等。所以叙事诗又叫即事感怀诗。
  边塞诗:对边塞生活的艺术反映。由于每个朝代不同时期国力或盛或衰,诗词中表现出来的情调也随之或高昂或低沉。如盛唐时的边塞诗普遍豪迈勇敢,一往无前;中晚唐,国势开始衰微,虽然诗人们仍保持着昂扬向上的基调,但不免夹杂悲壮、惋伤。宋代,外侮不断,国难当头,边塞征战诗中流露出来的感情,就更多地体现为报国无门的愤懑和归家无望的哀痛。
  
  三、了解古典诗歌常用意象
  
  意象是寄托诗人情感,构成意境的客观物象。作品中所写之景、所咏之物,即为客观之象;借景所抒之情,咏物所言之志,即为主观之意。如果要理解诗中蕴涵的情感,参透诗的意境,那就必须先把握意象。对教材中的古诗词常用意象要善于归纳总结,做到举一反三。如诗歌中的“梅”往往带上了清芳高洁、傲雪凌霜的意趣:“明月”常常是一种传递情感的纽带,成了寄托相思之物;“蓬草、浮萍、飘絮”常用来写漂流、零落的游子之情等。
  
  四、仔细推敲各种表达技巧的作用
  
  表达技巧是一个庞大的阅读知识系统。它包括诗歌的整体写法结构和表达方式的具体运用,也包括修辞手法的判定及其效果分析以及联想、想像、象征等艺术表现手法的识别。
  1、答案表述要准确。表述可采用三段式:技巧、内容、效果。也就是运用了什么技巧,表达了什么内容,达到了什么效果。
  2、多角度条分缕析。有时诗歌所用表达技巧不只一个,所起的作用也不是一两句话就能说尽的。而且这部分高考题没有字数的限制,在时间允许的情况下,我们完全可以从多个角度出发,条分缕析,答得更全面更详尽一些。可以设①②③等序号回答,这样显示了答题的深度和广度,也让阅卷老师一目了然。
  3、用术语。一要熟记一些使用频率较高的表达技巧的名称。如动静相衬、以小见大、虚实结合、欲扬先抑、托物言志、承上启下、卒章显志、直抒胸臆、烘托渲染、对比、象征、反衬等等。二要了解一些常用技巧的作用。比如比喻的作用是化平淡为生动,化深奥为浅显,化抽象为具体;排比的作用是节奏鲜明,增强气势,便于抒情;第一人称真实,第二人称亲切,第三人称客观。三要了解一些常用的语言程式,如体现了什么,强调了什么,强化了什么,营造了什么,表现了什么,还有深化了主题,点明了题旨等等。
  
  五、注意语言风格
  
  风格,是识别不同作家创作个性特点的标志,也是区别与把握不同时代、不同民族、不同流派文学创作特点的重要尺度。风格具有个性特征(如阴柔、阳刚、婉约、豪放等)、群体特征(如时代、民族、阶级、地域、流派等)和审美特征(语言文体等)三个方面。鉴赏诗词时,我们可以从各个角度体会诗词的语言特色,如质朴与靡丽、精约与繁琐、典雅与平直、含蓄与直露、阳刚与阴柔、雄浑与清奇、自然与壮美、空灵与坚深、幽默与崇高等。具体讲语言风格题主要从以下几方面人手:
  1、体会诗歌语言(字、词)的准确、简练、生动、形象;
  2、体会诗歌语言具有的风格(幽默、辛辣、平实、自然、简洁明快、含蓄深沉等);
  3、鉴赏诗歌语句所用的修辞手法及表达效果;
  4、紧紧抓住句式特点,常见的有整散句结合,长短句结合等。特殊语法现象,如字词活用、变式句等更是鉴赏的重点。
  
  六、关注诗歌标题、作者和注释
  
  诗歌的标题往往可以透露出答题的重要线索,所以做题时一定要认真阅读标题。如:苏轼的《念奴娇·赤壁怀古》,从“怀古”可知是一首咏古诗,这一类别的诗歌主要就是借古讽今或借古人自比来抒发情感,该诗的主题就是壮志未酬的华发之叹。再如:张籍的《秋思》,由标题中的“秋思”和诗句中的“家书”,即可得知该诗是一首思乡诗,表达了对家乡的思念之情。
  关注作者,做到知人论世。因为一位作者其作品风格大体是相同的。比如李白的诗歌清新飘逸,杜甫的诗歌沉郁顿挫,陶渊明厌恶官场,王维描写田园风光,辛弃疾、文天祥爱国,李清照感情缠绵等等。
  古诗鉴赏题后,往往会有一些注释,提供一些与解题有关的信息,如写作的年代、写作的背景、作者的遭遇等。这些信息一般都会对解题有帮助,必须引起大家的重视。如陆游的《鹊桥仙·夜闻杜鹃》:“茅檐人静,蓬窗灯昏,春晓连江风雨。林莺巢燕总无声,但日夜常啼杜鹃。催成清泪,惊残孤梦,又拣深枝飞去。故山犹自不堪听,况半世飘然羁旅?”结合背景和注释可知:宋孝宗乾道八年初,陆游在南郑做四川宣扶使王炎的幕僚,积极参加抗金战争,战绩显著。正当前线节节胜利,即将收复长安之际,王炎调往都城临安枢密院,陆游也被调任成都府路安抚司参议官,离开前线。此作是他到成都之后所写,是借物寓言之作。又从杜鹃的叫声联想到“何不归去”,往往与凄凉、哀伤、思归联系在一起。那么,诗人想回到哪里去呢?联系诗人的生平与提供的背景,可以想到,诗人希望回到抗战前线,报效国家,但主和派当权,诗人于是发出报国无门的悲叹。
  
  七、理清答题思路,规范答题意识
  
  近几年来诗歌鉴赏都是以主观表述题的形式出现,而阅卷又是踩点给分,所以就要求大家在答题时一定要做到规范,即思路清晰,结构合理,表述到位。
  一般来说,对“问答型”试题,要做到问什么,答什么;要什么,给什么。对“综合型”试题,一般可以采取“诗歌写了什么——如何写的——这样写的好处是什么”的模式来回答问题。具体来说,就是先用一个能表明自己观点的判断句概括诗歌的特色,然后依据试题要求,结合具体的诗句进行分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最后揭示这样写的好处。对于“对比型”试题,应该先研读两首诗之间的异同点,再依据题目概括出自己的观点,最后扣住作品中的相关词句加以分析阐述。总之,在组织答案时,首先要明确观点,其次结合语境进行分析,要点与分析的关系实际是论点与论据的关系。组织答案时用语要简洁、规范,要学会使用一些常见的名词术语。
其他文献
编者语:邓莹兰同学在2008年高考中以总分641分的优异成绩夺得湖北省高考文科状元。她的班主任李美和老师说,邓莹兰在班上担任学习委员,有自己的学习方法和习惯;她的科任老师说,邓莹兰很会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优异的成绩必定得益于优秀的方法,下面就让我们来听听这位状元同学在学习文言文方面的一些心得体会吧。    与虚词相比,实词意义明确且更加易于掌握,因而其学习相对简单,只是一个知识储备的过程。掌握实词
期刊
学生质疑    编辑老师,你们辛苦了!我想问,什么叫取消句子独立性?古人为什么造句的时候用“之”来取消句子的独立性?我们应该怎样来判断这种情况?谢谢!    教师答疑    这个问题提得好,这涉及到古代汉语的一个语法习惯——古文句子的词组化。  在现代汉语里一个陈述的对象加上陈述的内容就构成主谓短语。例如:同学聚会、我走了、春天美丽等。现代汉语里主谓短语作句子的主语或宾语是常见的,符合一般语言习惯
期刊
虚词不能单独成句,意义比较抽象,一般只起语法作用。文言虚词大致分为代词、副词、介词、连词、助词、叹词、拟声词、兼词。正因为虚词没有实际意义,在解决有关虚词的问题时,分析虚词的词性尤为重要。  以上八类虚词中,叹词、拟声词基本不属考查范围。兼词中常用的不过“诸”“焉”二字,只需记得此二字可译为“之于”或“于之”即可。如《愚公移山》中“投诸渤海之尾”及《劝学》中“积土成山,风雨兴焉。”  其他五类虚词
期刊
2008年高考大纲中明确规定作文中每出现一个错别字扣减一分,对考生的书写能力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而同学们在平常的考试中,作文中的错别字是非常多的,常见错误有:  (1)画蛇添足:如“蛊”字,把“皿”写为“血”,把“神”的左面写成“衤”的。  (2)改头换面:如把“冢”写为“家”,把“虐”下面的“ ”写为“ ”的。  (3)张冠李戴:把“尤其”写为“犹其”的,有把“神采”写为“神彩”的。  (4)缺胳
期刊
[美文展示]    流逝的古典  黄 晖  那天下午,我去听一位老教授的课,他讲的是《诗经·蒹葭》。午后的阳光从窗户跑进来爬在他那苍苍白发和陶醉的脸上,听着他温暖地读着那些渐行渐远的诗句时,我突然有一种很静谧、很幸福的感觉。  夜里,月色和清风悄悄穿过窗帘,我从高高的书架上找出了那本遗忘多年的《诗经》。线装的书页泛着远古的光芒,是那种随着光阴流逝,越来越朴实的金色。在幽幽浮动的墨香里,我再一次看到
期刊
屋檐    钟成才  椽檩瓦栋这些名词是民间常用的教育孩子的教材。你一上学堂读几年书,在路上不提防好事者从斜刺里伸出一只手拽住你的胳臂,人家要考你这些字。我小时候被拦考过,而且大部分是生僻的,有些字至今也没有弄懂,比如“井”字中间加一点,说是表示石头落井,象声词,这让我觉得十分有趣。各地风俗不同,民间创造的字词句总是充满魅力。如“屋檐”,在我的故乡称为“栋尾”。栋尾,顾名思义即瓦栋的尾巴,似乎比“
期刊
我要说的是三毛。  三毛本叫陈懋平,浙江人,生于一个律师家庭。自小被唤作“书痴”,十三岁通读《红楼梦》,后随家人定居台湾,中学时代一度自闭,甚至想到过自杀。后留学西班牙,辗转反复,一生走遍万水千山,但她从未刻意去改变过什么,她的魅力就在素面朝天。  三毛敢爱。十三岁初恋,留学西班牙的日子里初识一生中最重要的男子——荷西。三毛敢爱,但不放纵,她成绩优异,生活俭朴,素面朝天地走过青春岁月。  三毛敢想
期刊
在这个浮躁喧哗的年代,文学是失落的。  当经典遭遇“恶搞”,严肃成为笑谈,在快餐文化的狂飙突进中,文学渐显式微。如同一个家道中落的文弱书生,文学的孤独与无力,俨然已成事实。曾经的光环与荣耀早已退去,热爱文学与爱好写作已不再是“80后”、“90后”的热门选项,他们更多地将时间和精力投向了网络和时尚。而国人阅读率的整体下降,更无疑加剧了文学的失落。  然而,文学的失落不应成为我们远离文学的理由。即使是
期刊
今天晚上我来学校自习,走在校园宽敞的大道上。天色已渐昏暗,空气有些微凉。这光景,却不比漫漫的长夜好过,我分明感到局促紧迫的黑要带走最后一片光明。  我推着车子急急地向前走,害怕黑夜先我一步到达。校园里很静谧,喧闹过后的寂静祥和总显得包容和大度。食堂旁边的一些屋舍里透出橘黄温暖的灯光,朴实亲切,让人有家的感觉。大概学校里的工人师傅们正在煮饭吧,袅袅的烟轻轻地飘散开来,撩着人的胃。  “吱……”门开了
期刊
编者语:立意肤浅是我们写文章常犯的毛病。虽说深刻的思想并不能一朝一夕养成,但明白肤浅的原因,搞清肤浅的表现,进而把握一些让文章深刻的途径,未尝不是一条摆脱肤浅的有效方法。    我们常常读到这样的考场作文:有一个明确的观点,但没有得到充分证明;有一个主题,但显示主题的文字分明是作者贴上去的一个标签。高考评分标准一直把“深刻”作为发展等级的一个重要尺码,一类作文最主要的标志是立意深刻。文章的立意肤浅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