完美的教育?美好的教育

来源 :青年生活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ony_y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回顾我国教育目的的演进路径,虽然关于教育的目的表述依据时代有所改变,但究其实质仍旧不变,即追求的是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下的教育,体现出了教育的社会功能,将国家与民族的希望过分寄托于一言概之的“完美的教育”。“美好的教育”追求的是一种美好的、生活状态下的教育,体现出了教育的本体功能。故此现今教育目的观存在局限并急需改进,改进的方向应定位于美好的教育,立足于人的生活,着眼于全人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事与做人”的“普通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完美;美好;教育目的
  在我国,“教育”二字始见于《孟子·尽心上》的“得天下英才而教育之”,发展至今已有几千个年头了,那究竟什么是教育,教育的本质是什么?历年来,学者对于教育本质的表述不尽一致,但是有一点是共同的,那就是教育的核心是培养人。这一点我们毋庸置疑,那教育究竟应当培养什么样的人呢?就涉及到了学者们对教育目的的不同观点即對教育目的的表述,教育目的是教育活动及整个教育过程的出发点及归宿,为教育者开展教育活动起到了指导与评价的作用,为受教育者在现今的发展及日后的发展中起到了激励与导向的作用。我国的教育追求的是完美的教育还是美好的教育,我国的教育要达到的最终目的究竟是什么?本文通过系统地梳理我国教育目的的演进路径,发现关于教育目的的本质理解都表现出追求一种完美的教育,完美的教育是理想状态的教育,我们的教育应当是“美好的”,最单纯的目的应当是追求生命全面、自主得发展,着眼于培养普通人,而不是着眼于追求每个生命完美得发展。完美和美好是两个概念,完美在理想中,而美好在生活中。美好的教育实现了,近乎完美的状态自然就会呈现。
  一、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演进——对我国教育目的的表述
  (一)古代的教育目的
  我国古代的教育目的总体来说是受政治的影响,为政治服务,想要培养的是能够治理并稳固国家统治的人才。该时期儒家学派所提出的人才培养标准很具有代表性。孔子主张“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教育应当培养出“修己以安人”、“修己以安百姓”的士或君子。这种教育目的无形中给了受教育者一种潜在的压力:只有通过学习儒家经典才能走上仕途,才能为国家效力,才能实现“我”的人生价值。除有代表性的儒家学派代表人物所提出的教育目的指向政治、指向社会、指向一种理想状态下的、完美的教育之外,明清之际顾炎武提出教育要培养经世致用的人才,认为“君子之为学,以明道也,以救世也”,即君子做学问就是为了明道救世,教育要培养出有益于国家的人才。但是通过其所说的教育,人怎么可能像现今的大机器生产那样产品都千篇一律,不可能通过“经世致用”的学问及教育将每个人都培养出对国家有益的人才。所以究其本质追求实学的“经世致用”教育目的还是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期待达到一种完美境界的教育。综上,从我国古代学者所提出的教育目的观可以看出,虽然其表述的内容有所改变,但是其内容背后所隐藏的价值取向确是不变的,即都在追求一种完美的、理想状态的教育目的。
  (二)近现代的教育目的
  鸦片战争打开了中国近代的大门,由于我国在近现代正处于内忧外患的风雨飘摇中,所以教育的追求更倾向于培养能够拯救中国的爱国能人们。魏源在《海国图志》中提出“师夷长技以制夷”,试图在当时我国内忧外患的情况下,通过教育让学者们学习西方先进的军事技术,以达到救国救民的目的。早期晏阳初开展平民教育时,主张通过创办平民学校对民众进行教育,(其中最重要的培养对象是农民),对他们进行知识力、生产力、强健力和团结力的培养,形成"新民",以此达到富强中国的目的。由上可知,教育终究还是沦为了工具,成为了救国救民的利器,其作用被夸大化,是一种理想的寄托。
  (三)新中国成立以来的教育目的
  新中国成立后的教育目的具有鲜明的“社会主义”时代性和“以生产劳动为基础的”政治性。1957年,我国在《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一文中将教育目的定位于培养有社会主义觉悟的、有文化的劳动者。这表明此阶段的教育实质上是为社会主义服务,教育要培养出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1993年,《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提出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建设者和接班人。之后,国家就教育的目的的表述进行了五次修改并最终于2015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修订版)上确定了我国的教育目的是:教育必须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为人民服务,必须与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由此可见,我国建国以来的教育目的虽然从“能为社会主义服务的劳动者”转变为“社会主义建设者和接班人”,但社会主义是我国教育目的的根本性质,归根结底教育还是要为社会服务,侧面得反映了当时我国对于教育的完美寄托。
  二、完美的教育——对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总结性认识
  (一)完美的教育概念
  纵观我国从古至今的教育目的观,其实最终概括起来就是在追求一种完美的教育。在古代教育是用来培养治理并稳固国家统治的人才,在近现代教育是用来培养能够拯救中国的爱国能人,在建国后教育是用来培养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然而什么样的人才能成为治理并稳固国家的人才、什么样的人才能拯救中国,什么样的人才是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和接班人,这些人是不是仅仅是少数?这些人是不是应该叫精英?教育面对的是所有的生命,而不是少数的精英,所以这样的教育目的应该就是理想状态下的教育目的,大多数人都是达不到这样的理想教育,这样的教育总得来说应该叫完美的教育。
  (二)完美的教育的弊端
  完美的教育看似完美,但是它始终是理想状态下的、少数人的教育,而在现实中、在大多数人的状态下,完美的教育并不完美,实际上来讲是有问题的。
  首先表现在家庭教育里。父母对于这种完美的教育几乎是完全接受的,因此在家庭教育中或多或少会将这样的教育目的强加于自己的孩子,如果自己的孩子并没有达到这样的教育目的,家长们就会觉得自己家的孩子是失败的,孩子们也会觉得自己是失败的,这对以后孩子的成长是不利的。   其次表现在学校教育里。在完美的教育目的观下,只有那些能为社会做贡献的、在某一领域有一定价值的职业才算是好的职业,因此导致了学校教育的畸形培养——注重分数,只有分数高了,学生才能进入好的大学进而选择有价值、体面的职业。这样的学校教育间接导致了学生心理压力的增加以及家庭的经济负担。
  三、美好的教育——我国教育目的的新形态
  我们不能苛求身边的孩子必须“完美”,我们要承认生命的不完美,并不是所有的人都能成为社会主义的建设者,实际上大多数人仅仅是一个平凡的人,在过着平凡的生活。我们的教育所要追求的不是少数人的完美,而是所有人的美好。
  (一)美好的教育概念
  美好的教育,目的在于尊重生命,是实现个体生命充分、自由得发展的教育。我觉得胡先骕先生的教育目的观可以更好得帮助我们理解,胡先骕先生认为教育所要实现的目标就是通过教育者恰当、科学的指导,使得受教育者各自的潜能可以在生活状态中得到自由的发展,达到尽善尽美的状态”。个人觉得教育应当关注的是“人”,而不是通过教育形成什么样的人,再通过形成的人来实现一个不确定的未来。教育应当面向学生的全部生活,既包括物质生活也包括精神生活,其教育目的也要落实于学生的生活,做到从生活中来到生活中去,教育的最终归宿是生活。笔者暂且把这种教育及其蕴含的教育目的叫“美好的教育”。
  (二)美好的教育溯源
  美好的教育其实与古今中外部分学者提出的“全人教育”有不谋而合之处,福禄贝尔指出,教育应当发展儿童全面自由的人格;苏霍姆林斯基指出,教育理应培养“真正的人”,要培养人全面发展的和谐的个性。中国台湾也在1998年《21世纪教育愿景》中提出“全人教育、温馨校园、终身学习”的口号。在“中国百年教育历程:回顾与展望研讨会中”也提出全人教育并且认为全人教育所关注的是“完整的人”,关注的是人的身体、心灵、精神、灵魂。这与笔者所提出的“美好的教育”有共同的愿景,同样期盼人与自然、人与人、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四、应调整并建立新型的教育目的观
  (一)我国建立新型教育目的观迫在眉睫
  笔者通过回顾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演进路径,总结我国的教育更像是一种完美的教育,教育目的也指向于社会需要的精英,而完美的教育終究要被现实打败。在实际中,基础教育始终围绕着应试教育,换来的学生的分数压力;高等教育大多与真学问擦肩而过,换来的是多数人的急功近利。不仅如此,在现实的教育中,我们还产生了一批有代表性的“中国特色的孩子”,他们表现为“缺乏责任心”、“急功近利”、“不懂得感恩”、“自私”。出现这样的情况,我们往往会选择责怪这些孩子,然而我们是不是应该问问,是否是我们的教育出现了问题?是否是我们的教育目的出现了问题?
  从我国教育目的观的演进路径中可以看出,虽然每个时期的教育目的内涵有所不同,但是其追求完美的教育,完美的人才诉求却是不变的。这样的教育目的将人抽象成一个有众多形容词修饰的名词,但是却没考虑到每个人都是不同的,每个人都是独立的个体,不可能仅仅依靠教育将我们每个人都培养成社会所需要的“统一”。
  我国教育目的观的弊端不仅表现在统一性上,还表现在将学生工具化。教育是有相对独立性的,它不能可悲得成为社会的工具而忽视了其本身的价值。就如同尤瓦尔·赫拉利在《人类简史》中所说的,国家实质上是人赋予意义的国家,当国家要求所有人、事、物(包括教育)都要成为其工具,为其服务时,那就违背了国家创立的初衷。
  除此之外,我国的教育目的还表现出了功能扩大化,教育不是万能的,我们要考虑教育的本质是什么,教育要实现的最终目的是什么,是为了培养人,还是通过培养人最终服务于社会?卢梭曾经说过,不要为了一个遥远的未来而牺牲学生目前的幸福。从现实来看我们现在的教育,5、6岁的小孩子被逼迫着上各种辅导班,初高中的孩子们在进行着各式各样的题海战术,就连在大学生的口中也能听到“没有刷题解决不了的问题”这类话,学生生活可见一斑。因此,笔者在此总结,我国建立新型教育目的观迫在眉睫。
  (二)我国新型教育目的观应定位“个体美好”
  建立我国新型教育目的观首先要定位准确,笔者在此定位,我国新型教育目的观应定位“个体美好”。我国教育需要的是美好的教育,立足于人的生活,着眼于全人发展,最终实现培养“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事与做人”的“普通人”的教育目的。
  美好的教育首先要培养的是普通人,既然是普通人,我们就要承认其不完美,我们就要承认其发展的差异性及不平衡性。我们理应尊重学生的个性,给予其自由。霍华德·加德纳的多元智力理论是对其最好的解释,不同的孩子有不同的智能组合,每个孩子都有其闪光点。我们不必苛求每个孩子都是名牌大学的毕业生,他们仅仅是一个普通人,我们的教育也应当是面向所有人,引导他们完满地生活。
  美好的教育要培养普通人“学会学习与思考、学会生活、学会做事与做人”。我国目前的教育体制是应试教育,如何取得一个好的分数和如何获得父母的称赞成为了大多数学生梦寐以求的东西,他们为了得到高分数而变得急功近利。我们的教育要避免走这样的道路,学习是终身的,我们要掌握的是学习的方法,学习的思维以及学习的习惯等,而不是为了分数选择题海战术。同时我们也要明白学习也并不是我们生活的全部,在学习的同时我们也需要建立自己的人际关系圈,努力提高自己的情商,诗意得生活,策略得栖息,避免出现“高智商、低情商”的现象:涉及到数据头头是道,涉及到人际关系就语塞,毕竟我们是有灵魂的个体而不是学习工作的机器。做事即是做人,周国平在《做人和做事》中谈到人无论做什么样的事情,注重做事的意义远远大于做这件事情的本身,那么在做这件事情的过程中,就能逐渐得提升自己的精神世界。这就是美好的教育需要传达给我们的。
  总得来说,我国的教育与教育目的都指向于建构一种完美的教育,一种能够一言以盖之并适用于所有人的教育,一种理想状态下的教育。在当今“完美的教育”观下,我们在苛求我们的孩子都是“完美”的,而这种完美的教育只存在于理想中,并不是所有的孩子都是社会所需要的精英。完美并不等同于美好,美好存在于生活中,我们的教育应当试图从完美的泡沫里走出来,迈进现实生活中的美好,重构教育目的体系,将教育的目标从精英转向普通人。
  参考文献:
  [1]李如密著.儒家教育理论及其现代价值[M].北京:中华书局,2011.12.26.
  [2]张晋藩.清初经世致用的思想与实学的学风[J].安徽师范大学学报(人文社会科学版),2007(03):292-297.
  [3]周逸先.晏阳初平民教育与乡村改造方法论初探[J].高等师范教育研究,2002(03):76-80.
  [4]何光全.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中国教育方针沿革研究[D].西南师范大学,2001.
  [5]徐峰,王丽娜.教育的真正目的:让孩子找到成长的感觉——读《教育的目的》有感[J].生活教育,2017(11):24-25.
其他文献
摘 要:在世界进入知识经济时代的大背景下,一个国家能否在激烈的竞争环境中立于不败之地,国民教育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近年来,城乡中学生的教育差距更加凸现并开始引发一系列的教育问题与社会问题。基于国情现状,本文充分利用中国教育追踪调查数据库(CEPS)中的微观面板数据,以城乡对比视角为出发点,针对城乡中学生学业表现的差异进行分析,并对此给予一些个人建议。  关键词:城乡对比;学业表现;分层模型  一、
期刊
摘 要:小学科学课程是以培养科学素养为宗旨的科学启蒙课程。科学素养的形成是长期的.早期的科学教育将对一个人科学素养的形成具有决定性的作用,由此可见小学科学教育的重要性。  关键词:小学科学;课堂教学  在推进课堂素质教育的今天,增强教学有效性的意识,注重有效教学方法与技术的运用,对于每一位教师显得十分重要。提高课堂的时效性将有效改变目前教师和学生负担过重而教学质量低下的现状。现代主体教育理论为设计
期刊
摘 要:当前教育中,需要重点培养小学生的逻辑思维,创协精神和实践能力。但是由于小学生年龄比较小,缺乏丰富的人生经历,所以他们在写作时认为很难下手。对于小学语文教师来说,要想帮助学生解决这一问题,就要注重培养学生的写作兴趣,帮助学生在日常生活中积累写作素材,从而使学生的写作能力真正得到提高。  关键词:小学语文;写作兴趣;培养;探讨  引言  作文教学是小学语文教学的主要内容之一,但同时也是教学难点
期刊
英语是一门语言实践课,它绝不是语音、词汇、语法三要素的机械组合,而是要求学生在个人的积极参与和反复实践中学会使用英语这门语言来交际。因此在英语教学中,教师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和空间,尽可能地把教学内容转化为生活实际,使英语课真正成为学生运用英语进行交际的场所,真正成为锻炼听、说、读、写能力的场所。  一、激活课堂,激活学生,让英语课成为学生实践的摇篮  首先,营造一个轻松和谐的学习氛围。在英语课堂
期刊
摘要:早在很久以前,人们在从事生产劳动之余,便学会了运用舞蹈来表达丰收的喜悦或者庆祝胜利。舞蹈通过富有旋律性的连贯的动作来进行人与人之间肢体上的表达和交流。这种交流不受种族、地域和语言的限制,通过肢体动作或者面部表情来表达情感,讲述故事,反映生活。舞蹈可以借助舞台,也可以自由的创造舞台,是一种能够带动别人的、参与性极强、关注度极高的文化活动形式。群众舞蹈以群众为主题,可出现在广场、社区、公园等公众
期刊
摘 要:随着时代的发展,我国的科学经济实力也在不断地提升,在这样一种状况的社会中,教学方式也在发生着一定的改变,渐渐的从传统的教学方式转向网络信息的教学方式,在课堂中将网络云平台展现在学生面前,将课堂的教学与网络信息技术相结合的这种教学方式将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在这样的条件下,我国大部分的中职也紧跟时代的脚步,通过不同的方式对课程进行更改。本文就以网络中的云平台为基础对我国中职学校学前教育中教育信
期刊
摘 要:当前,随着我国素质教育的开展,小学语文教学模式发生了一系列创新和改革。核心素养的锻炼可以让同学拥有很强的综合能力和实践水平,能够更好地应对社会发展的要求,有助于其自身的成长和进步提升。语文核心素养指的是学生拥有一定的语文知识储备的前提下,能够良好高效地运用语文思想方式对日常生活中的问题进行理解和剖析,进一步解决在生活中遇到的问题的素养。这个过程中,不但锻炼了同学的学习思维,还训练了其思考的
期刊
摘 要:幾何画板对小学生的重要性越来越趋显,它是WINDOWS这样的环境下的一个具体的动态教学工具软件。并且能够提供不同画点,画圆,画线的工具,包括怎样平移,旋转,映射和缩放等等各种的图形之间的变换均能够得以实现,是对小学生整个空间想象力喝平面感有一个很好的提升,对空间和平面关系也会有一个很好的把握,这种理解性的加强将会让学生整体的思维水平得到很大的提升。同时也是对自身周围的环境有一个很好的提升,
期刊
摘 要:让学生阅读整本作品,是语文教育者应有的责任。语文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整本书时,应在语文学科的引领下,重点关注语言的运用,同时,按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读物特点,构建科学的阅读指导策略,让学生高效阅读、深入探讨、学会运用,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促进语文教学的改革。  关键词:初中语文;阅读体系;阅读量;阅读品味  《语文课程标准》中明确提出:要加强对学生课外阅读的指导,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
期刊
摘要:五四时期是瞿秋白学术思想转变的重要时期。他的思想转变主要是人生哲学和政治哲学两个方面。在人生观上,瞿秋白实现了从佛教“厌世”到革命“入世间”的转变;在政治观上,瞿秋白逐渐接受马克思主义的影响,确立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革命的主导地位,以马克思主义哲学分析和解决中国革命的问题。  关键词:五四运动、无产阶级革命、马克思主义哲学  瞿秋白是中国共产党早期的主要领导人之一,伟大的马克思主义者。“五四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