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业院校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实践与探索

来源 :科教导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iliwer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北京农学院通过强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共识,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平台,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实践教学体系,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建立长效机制等措施,构建了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体系,取得了显著成效。
  关键词 农业院校 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25
  Abstract Beijing University of Agriculture has constructed the teaching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ship talents training by strengthening the consensus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training concepts, implementing the "3+1" talent training model, constructing a diversified platform for collaborative education, deepening teaching reform, optimizing the practical teaching system, improving the second classroom education system, and establishing a long-term mechanism. The education system has achieved remarkable results.
  Keywords agricultural colleges; cultivation of innovative and entrepreneurial talents
  深化创新创业教育改革,是我国经济发展产业结构升级对高校提出的新要求。2010年以来,国务院、教育部先后发布了多项创新创业教育的纲领性文件,明确了高校开展创新创业教育的导向。作为特色鲜明的地方农业院校,承担着为区域农业的现代化发展提供智力支持和人才支撑的任务。农业院校加强创新创业教育,提高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能力,是推进农业的现代化发展和转型升级的必然要求,也是国家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急迫需要。北京农学院根据区域经济发展实际和学校特色,在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方面做了一些有益探索和实践。
  1 强化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理念共识
  能否在师生中树立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的教育理念并达成共识,是影响创新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关键因素。北京农学院根据高等教育发展的要求将学校的人才培养目标定为“培养综合素质高、知识结构合理、实践能力强、具有创新精神与创业能力的复合应用型人才”。在人才培养过程中,把创新创业结合农科特色和专业教育,培养学生创新创业的思维、意识和能力,把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
  2 实施“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
  围绕创新型人才培养定位,学校实施了分类分层的“3+1”创新型人才培养模式。学生前3年在校内学习,完成通识教育、学科基础知识、专业理论知识和相关实验实习任务,最后1年在校外人才培养基地或专业相关单位完成专业实习与毕业实习。“3+1”人才培养模式,突出现代农业的特色,优化课程设置和专业知识,以实验教学中心为载体,设置综合性、设计性和自主性实验,构建注重实效、科学合理的实践教学体系,整合优势资源,打造政产学研一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将培养学生的创新创业意识和实践动手能力融入到人才培养的全过程。[1]
  3 构建多元化的协同育人平台
  3.1 校企合作,构建学生实践训练和创新创业平台
  (1)依托大学科技园,借助入园企业开展创新创业训练与专業实习。北京农学院大学科技园由百亩市场、千亩农场、万亩林场组成,为学生开展专业技能训练、科学研究训练、创新创业训练提供了平台,吸引优秀的创业项目入园并给予资助,促进了学生实践能力、创新创业能力的提升。(2)加强与校外人才培养基地合作,促进学生综合实践能力的提高。[2]
  3.2 与科研院所或央属农林高校合作,构建科技创新平台
  一是与科研院所合作,借助“实培计划”项目,挑选专业基础扎实、创新意识强、科研素养高的学生,到科研院所进行实习,接受科研训练和创新能力训练。
  二是与央属农林高校合作,开展“双培计划”项目和“交换生”项目。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合作,开展“双培计划”,学生前三年在央属高校学习,最后一年回到本校学习,构建高水平理论学习和都市农业实践相结合的人才培养模式。[3]
  三是成立京津冀农林高校协同创新联盟,北京农学院与中国农业大学、北京林业大学、河北农业大学、天津农学院等共9所高校成立协同创新联盟,共同探索农林人才培养的协同创新机制。
  截至2018年,358名学生参加了“实培计划”项目,124名学生参加了“双培计划”项目,334名学生参加了“交换生”项目,有力推进了与合作高校和科研院所的交流合作和优质资源共享。
  4 深化教学改革,优化创新创业教育载体
  4.1 更新教学内容,科研支撑教学
  对相似课程合并,促进教学内容更新,重组课程结构,鼓励教师将科研成果和先进技术带进课堂、纳入教材、融入理论教学或实验教学内容,一定程度上促进了专业课程及时反映最前沿的知识和成果,确保学生掌握最先进的科学思想和内容,启发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鼓励教师将本科生带入自己的科研项目,指导学生开展科学研究。同时鼓励教师将科研团队建立的基地和产业体系综合试验站等拓展功能,建成学生专业实习基地,培养学生的科研创新能力。   4.2 优化创新创业课程设置
  北京农学院2015年成立了创新创业教育领导小组,2018年成立创新创业学院。面向全校学生开展创新创业普适教育,将创新创业教育纳入学分管理。通过设立创新创业教育基础课、创新创业教育专业课、创新创业教育实践课、创新创业孵化平台,提升课程质量。通过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通识教育和专业教育,实现创新创业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的目标。
  4.3 设立专业教育与创新教育交叉课程
  各学院结合专业特色设置与创新教育结合的交叉课程,如创意农业、食品创新课、管理创新课等课程。这些课程不仅注重创新教育与专业教育的融合,也注重与农科专业特色的结合,更好地培养农业现代化需要的创新创业型人才。
  5 优化实践教学体系
  北京农学院结合校内外资源,加强实验教学示范中心和实践教学基地建设,建成了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实践教学基地,构建了多类型、立体化的实践教学平台和“4+4+8”实践能力培养体系(图1),强化学生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同时加强实践教学管理,聘请校外基地或企业单位的人员担任指导教师,和校内教师一起指导学生,为学生制定实习计划和实习方案,让实习过程更加规范。
  6 完善第二课堂育人体系,提高学生创新能力
  (1)以学生社团为依托,加强创新创业氛围。组建创新创业团队,成立了大学生创业园、创客空间等社团组织,为大学生提供良好的创新创业平台。
  (2)以学科竞赛为载体,提升学生创新能力。通过一定的政策,鼓励学生参与“挑战杯”、创新创业竞赛、学科竞赛、科研训练项目等。
  (3)构建社会实践育人体系,加强学生的实践能力。结合学校特色和专业特点,各学院开展了社会实践活动。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将专业知识应用于社会,提高学生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7 加强师資,强化制度,建立长效机制
  通过“走出去”和“引进来”相结合,不断加强师资队伍建设。一方面,加强校内创新创业教师的培训,组织教师参加校外专题考察与会议,提高教师的业务素质和能力。另一方面,聘请创业成功人士或企业家担任学生的指导教师,加强对学生的教育和引导。
  建立创新创业学分转换制度,学生创新创业的成果、竞赛获奖的成果等依据不同等级转换为学分,进行物质奖励和精神鼓舞,提高学生的积极性。教师指导学生学科竞赛或创新创业取得成绩,认定工作量,并将其作为年终考核和职称晋升的重要依据。通过加强制度管理,为创新创业教育建立保障体系和长效机制。
  北京农学院通过实施3+1人才培养模式,依托校内外资源,强化协同育人机制,将创新创业教育融入到专业教育、通识教育的全过程,构建了创新创业基础课、创新创业专业课、创新创业实践课和创新创业孵化平台相结合的教育体系,形成了农业院校特色的创新创业型人才培养模式。2017年以来,学校在“挑战杯”、数理化等学科竞赛中,获得国家级奖项76项,省部级奖项181项,学生的综合素质和能力得到了极大提升,在创新创业方面取得显著成效。17个创新创业团队先后入驻大学科技园创业,学生结合专业特色和自身优势创办的“蘑食屋”、“林下养鸽”等项目被《光明日报》、《新京报》等报道。
  参考文献
  [1] 王慧敏,范双喜,沈文华.创新“3+1”人才培养模式,强化都市农业人才实践能力[J].高等农业教育,2012(10):3-5.
  [2][3] 王慧敏.都市农林人才协同育人机制的构建与实践——以北京农学院为例[J].高等农业教育,2016(4):3-5.
其他文献
摘 要 随着信息技术在教学的广泛应用,学生利用碎片时间有效学习,积少成多,掌握一门课程知识,微课是最好的载体。新冠肺炎疫情期间,新疆广播电视大学16余万名学生在一体化在线学习平台学习,微课发挥了无可替代的作用。建设系列微课的意义、建设“基础会计实务”系列微课的整体设计、具体呈现、完善“基础会计实务”系列微课的建议,是文章的关注点。  关键词 微学习 系列微课 基础会计实务  中图分类号:G424
期刊
摘 要 在线开放课程(慕课)教学模式已发展多年,越来越多的高校引进在线开放课程丰富学校的公共选修课资源(以下简称该类课程为网络公选课)。本次问卷调查, 以选修了网络公选课的广东某师范大学本科生作为研究对象,分析其课程学习情况,提出加强网络公选课课程建设与管理的建议。  关键词 大学生 网络公选课 学习情况 课程建设与管理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
期刊
摘 要 高等教育本科人才培养中,与专业密切相关的实践教学是专业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推进大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环节,是适应新时期社会发展的要求,也是孕育专业实践型人才的需要。在少数民族大学生中开展嵌入式汉语教学+专业的实践教学,是少数民族大学生深入社会,了解行业,增长才干的重要途径。本研究拟将这一少数民族大学生培养模式的教学实践改革应用到我院民族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学中,以期促进民族学和社会工作专业教
期刊
摘 要 以混合式学习理论为基础,信息化技术手段,分析研究现代职业教育以及高职学生的特点,构建了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搭建混合式教学平台。研究混合式教学模型在具体课程教学实施过程中的应用,同时提出了与混合式教学模式相适应的过程化考核体系。基于信息技术的混合式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团队协作、沟通能力等方面取得了良好的成效。  关键词 混合式教学 信息化 教学模式  中图分类号:G712
期刊
摘 要 生活满意度是影响大学生心理健康的重要因素,研究其因素对大学生生活满意度的影响对于促进大学生心理健康的发展有着重要的现实意义。利用自行编制的《大学生生活满意度评定量表》,以江南大学在校大学生为研究样本,对其生活满意度及影响因素进行调查和数据分析。结果显示,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普遍较高; 专业兴趣,餐饮条件,考试制度和住宿环境等因素会影响大学生的生活满意度。并基于研究结论提出相应的建议。  关键
期刊
摘 要 大学生日常管理是保障大学运行的重要方面之一,它是大学维持大学正常教学秩序和培育大学生综合能力的必需举措。在科学与技术的发展日飞猛进的今天,如何通过日常管理促进培养具有创新性、社会责任感和独立思考的新型人才是高校教师值得思考的问题。本文分析了国内大学与英国诺丁汉大学在大学生安全管理、生活管理和教学学习管理等方面的差异,提出了在大学生日常管理的改革措施,为今后国内大学制定大学生日常管理规则时提
期刊
摘 要 众多的专家、学者、一线的教师们都在进行各种研究与尝试“减负提质”。《小学数学“套餐式”周末作业设计实践研究》课题是根据《小学数学课程标准》的要求而设计的。本文在周末作业设计中提出“减法”和“加法”,即“减负”减轻小学生繁重的作业负担,“加法”即“提高质量”提高小学生作业质量,以此达到“减负提质”的目的。  关键词 周末作业设计 减负提质  中图分类号:G424
期刊
摘 要 高师学前教育专业的培养目标是为学前教育培养合格的师资,艺术素养的培养使得学前教育师范生的艺术综合能力和人文素养相结合、认知结构和综合课程的知识结构相适应,积极灵活地顺应当前学前教育现代化的发展和变化。因此,高师学前教育专业艺术素养的培养具有一定的必要性、可行性和前瞻性。  关键词 高等师范 学前教育 艺术素养 艺术教育  中图分类号:G652
期刊
摘 要 本文将从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考核存在问题、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基本考核指标、入党积极分子量化考核的意义及信息系入党积极分子量化考核体系实践探索四个部分探析大学生入党积极分子量化考核体系的构建,从而提高入党积极分子培养和发展对象选拔的实效性的问题。  关键词 入党积极分子 量化考核  中图分类号:G4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
期刊
摘 要 高职高专语文教育专业实习中的课堂实践在很大程度上能反映出专业技能训练的效果,本文结合我校语文教育专业跟岗实习情况,探讨当前我校师范生技能训练教学策略存在的问题及努力的方向。  关键词 语文教育 技能训练 存在问题 策略  中图分类号:G712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400/j.cnki.kjdkx.2019.07.018  A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