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科学发展观在十七大被写入党章,为我国治国理政的重要指导方针,“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不仅是体现了我党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的宗旨,它是在坚持马克主义历史唯物论的基础上,结合我国基本国情,对马克思哲学思想的新发展。理清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精神实质,有着重要的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重要纲领,可谓深入妇孺皆知,然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来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还需学者和群众不断研究与实践。只有不断深入探讨和钻研,不断以实际行动去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彰显其理论价值。
二、理论基础与来源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以劳动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形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根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马克思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历史是人类在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非人化自然物转化为人化自然物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史。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导致的劳动异化,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并提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代伟人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他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毛泽东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万岁,共产党人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提出要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视教育与人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同志自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不仅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热情,也展现出他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邓小平还在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基础上,提出了要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继续将“以人为本”思想不断深化,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5]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这些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科学地总结出 “以人为本”思想,系统阐释了此思想的精神实质,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
三、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2003年十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出现,不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更有迫切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伴随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并将其视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理论指导和现实作用不言而喻。
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总开关,直接关系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之所以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国情需要和制度的漏洞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把目标单纯指向GDP的增长或者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这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不同是,能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活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项目审批与立项,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企业融资等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修路搭桥。要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打基础,添动力。
其次,要坚持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将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了改革红利更多的让人民分享,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和子女上学。
最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搭建就业和培训平台,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让每个人的梦想都有机会去追求、求拼搏、去实现。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环保投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学习和实践这一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2.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8.
[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7.
[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99.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73.
关键词: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马克思主义历史唯物论
一、问题的提出
科学发展观作为党的重要纲领,可谓深入妇孺皆知,然而科学发展观的理论基础与来源、科学发展观的理论价值与现实指导意义,还需学者和群众不断研究与实践。只有不断深入探讨和钻研,不断以实际行动去践行科学发展观,才能不断丰富其理论内涵,彰显其理论价值。
二、理论基础与来源
“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有着深厚的理论基础。马克思唯物史观是科学发展观“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石。
马克思通过批判地继承黑格尔辩证法的合理内核,并继承和批判费尔巴哈直观唯物主义和人本主义思想,以劳动作为人生存和发展的物质基础,认为劳动创造了人,人的本质是各种社会关系的总和,形成了马克思唯物主义历史观,也奠定了“以人为本”思想的理论基础和哲学根基。马克思认为劳动是区别人与动物的根本,马克思指出:“一当人开始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即迈出由他们的肉体组织所决定的这一步的时候,人本身就开始把自己和动物区别开来。人们生产自己的生活资料,同时也就间接地生产着自己的物质生活本身。”[1]劳动是人本质力量的体现,历史是人类在发挥自身能动性,通过劳动改造自然,使非人化自然物转化为人化自然物以满足自身需求的过程史。马克思通过批判资本主义导致的劳动异化,深刻揭露了资本家对工人阶级的压迫和剥削,并提出只有共产主义才能实现人类的全面自由发展。
一代伟人毛泽东,继承和发扬了马克思唯物史观的“以人为本”思想,他提出:“世间一切事物中,人是第一个可宝贵的。在共产党领导下,只要有了人,什么人间奇迹也可以造出来。”[2]毛泽东认为,群众才是真正的英雄,是历史的创造者。人民万岁,共产党人应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为实现人的全面发展,毛泽东提出要发展德、智、体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新人”。邓小平同志作为改革开放的总设计师,重视教育与人才,尊重人民群众的主体地位和首创精神。他指出:“中国的事情能不能办好,社会主义和改革开放能不能坚持,经济能不能快一点发展起来,国家能不能长治久安,从一定意义上说,关键在人。”邓小平同志自称:“我是中国人民的儿子。”这不仅体现了他深深的爱国热情,也展现出他亲民、爱民,为人民服务的崇高精神。为促进人的全面发展,提高人的精神文明素质,邓小平还在毛泽东提出的德、智、体全面发展社会主义“新人”基础上,提出了要培养“四有”新人的目标。邓小平说:“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最根本的是要使广大人民有共产主义的理想,有道德,有文化,守纪律。”[3]江泽民作为党的第三代领导人,继续将“以人为本”思想不断深化,他指出:“人民群众是先进生产力和先进文化的创造主体,也是实现自身利益的根本力量。”[4]“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密切联系群众,是我们党区别于其他任何政党的一个显著标志。”[5]
科学发展观与马克思唯物史观、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一脉相承,科学发展观继承和发扬这些重要思想的精神实质和我国历史文化传统,科学地总结出 “以人为本”思想,系统阐释了此思想的精神实质,即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胡锦涛同志指出:“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是区分唯物史观和唯心史观的分水岭,也是判断马克思主义政党的试金石。”[6]
三、理论指导与现实意义
2003年十月,胡锦涛同志在党的十六届三中全会就提到了“坚持以人为本,树立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促进经济社会和人的全面发展”。[7]“以人为本”这一思想的形成与出现,不仅有深刻的理论基础,更有迫切的现实需要。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经济社会迅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持续提升,伴随经济快速的发展,我国生态环境破坏、贫富差距日益拉大、社会不稳定因素日益增多,面对诸多现实问题,党中央审时度势,适时地提出了这一重要思想,并将其视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其理论指导和现实作用不言而喻。
发展观作为国家发展社会进步的总开关,直接关系国家走什么样的发展道路、发展模式和发展战略,之所以将以人为本作为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就是要在“发展是硬道理”的基础上,强调发展的价值取向,即相信谁、依靠谁、为了谁的问题。长期以来,由于国情需要和制度的漏洞等因素的影响,我国经济发展把目标单纯指向GDP的增长或者物质财富的增加和物质生活的改善,在发展过程中造成了资源、能源的浪费、生态环境的破坏、社会贫富差距拉大等诸多问题。这不仅成为制约我国经济发展的瓶颈,也严重损害了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因此,必须坚持“以人为本”的发展理念,具体应从以下几点做起:
首先,坚持人民主体地位,发挥人民群众的创造性。社会主义与资本主义的最大不同是,能激发群众的创造性和活力,人民群众是历史的创造者,坚持以人为本,首先要相信群众、尊重群众、发动群众,不断激发人民群众的创造活力。要充分发挥党和政府的作用,转变政府职能,建设服务型政府,减少项目审批与立项,加大对中小企业贷款、企业融资等政策的引导和支持,为大众创业,万众创新修路搭桥。要发展科技和教育,提高人口素质和科技水平,为科技创新、社会进步打基础,添动力。
其次,要坚持发展成果要由全体人民共享。邓小平同志曾指出:“社会主义的本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消灭剥削,消除两极分化,最终达到共同富裕。”[8]共同富裕既是社会主义的目标,也是社会主义优越性的体现。由于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我国各地区经济发展水平相差很大,西部大开发,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京津冀一体化等重大战略将促进落后地区的经济发展。为了缩小城乡差距,实现2020年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任务目标,国家提出精准扶贫政策和新型城镇化战略,为了改革红利更多的让人民分享,国家加大对基础设施的投资力度,加大教育医疗卫生事业改革,促进教育和医疗资源的合理分配,方便基层群众就医和子女上学。
最后,促进人的自由全面发展。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指导,加强教育宣传工作,搭建就业和培训平台,为广大群众尤其是大学毕业生提供更多的就业和培训机会,让每个人的梦想都有机会去追求、求拼搏、去实现。发展绿色经济,增加环保投入,改善生态环境状况,实现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和谐发展。
总之,科学发展观的核心“以人为本”思想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重要理论成果,学习和实践这一思想,是坚持科学发展观的核心和灵魂,对我们社会经济发展具有深远的理论和现实意义。
参考文献:
[1] 马克思恩格斯文集(第1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519.
[2] 毛泽东选集(第4卷)[M].人民出版社,1991,1512.
[3]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28.
[4] 江泽民.论党的建设[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1,507.
[5] 江泽民文选(第1卷)[M].人民出版社,2006,99.
[6]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369.
[7] 十六大以来重要文献选编(上)[M].中央文献出版社,2005,465.
[8] 邓小平文选(第3卷)[M].人民出版社,1993, 37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