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气候特点】
每年6月6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
和所有节气一样,这一节候和农作物是密切相关的,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芒种后期,我国的长江流域会出现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诗句要属《千家诗》中赵师秀的《约客》最为著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会体验到夏天的炎热。
【习俗由来】
芒种已近五月间,有些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此时已经结出梅子。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精神起居养生】
芒种的养生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清除疲劳,有利于健康。由于此时的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所以农历五月又称“百毒之月”。又因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辟邪驱毒,所以古称五月为“蒲月”。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误区】
在我国的江西省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胜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在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是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出汗,而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倦怠疲劳、精神不振。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因此,人体一旦缺钾,不仅精力和体力下降,而且耐热能力也会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其以下肢最为明显,称为缺钾软瘫。严重时还会导致人体内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心律失常,且伴有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
那么,如何预防“夏打盹”呢?首先,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防止血钾过分降低。适当补充钾元素则有利于改善体内钾、钠平衡,既可以预防“夏打盹”,又可以防止血压上升和血压过低。还可以从日常饮食中摄取钾元素,含钾较多的食物有:粮食有荞麦、玉米、红薯、大豆等;水果中香蕉含钾元素最高;蔬菜以菠菜、苋菜、香菜、油菜、甘蓝、芹菜、大葱、青蒜、莴苣、土豆、山药、鲜豌豆、毛豆等含钾元素较高。上述食材也都是夏季盛产的品种。夏打盹虽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打盹姿势,要防坐打盹,因为老人睡眠时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流缓慢,流入各脏器的血液相对减少,很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醒来后会感到全身疲劳、头晕、腿软、耳鸣。如果老人白天打盹的次数明显增多,困意频繁,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应警惕脑血管病变的可能,应及早去医院检查。
【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饮食清淡在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本节令最佳饮食:桑葚。
桑葚,又名桑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皇帝御用的补品。成熟的桑葚味甜汁多,酸甜适口,又被称为“民间圣果”。中医学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桑葚入胃,能补充胃液的缺乏,促进胃液的消化,入肠能促进肠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因而有补益强壮之功。常食桑葚还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桑葚虽好,但食用时要注意:第一,桑葚中含有过敏物质及透明质酸,过量食用后容易发生溶血性肠炎,因此小孩不宜多吃桑葚;第二,桑葚内含有较多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鞣酸,会影响人体对铁、钙、锌等物质的吸收,且性质偏寒,故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食用;第三,桑葚含糖量高,糖尿病病人应忌食;第四,桑葚有黑白两种,鲜食以紫黑色为补益上品,未成熟的不能吃。
【本节气养生提要】
1精神要放松,早睡早起,适度运动。
2 食易清补。
3预防“夏打盹”。
【预防本节气疾病饮食攻略】
桑葚果酱:桑葚500克,麦芽糖180克,细砂糖180克,柠檬1个,水150毫升。柠檬挤汁备用。桑葚洗净控水,放入不锈钢容器中,加入细砂糖,用不锈钢勺边将桑葚压碎边将糖与其充分混合。将混合好的桑葚放入不锈钢锅中,加入水与柠檬汁,用中火煮开,转小火加入麦芽糖,边煮边搅拌至酱汁浓稠即可。晾凉后装入干净的密封容器,放入冰箱冷藏。
点评:经常食用桑葚可滋阴补血,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须发早白、头目眩晕、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等。
作者简介:严苏纯,女,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亚健康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亚健康临床咨询及应对策略指导、肿瘤的姑息疗法、肿瘤放化疗血象的保护、中药对造血调控的研究。
每年6月6日左右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九个节气——芒种。
和所有节气一样,这一节候和农作物是密切相关的,最适合播种有芒的谷类作物,如晚谷、黍、稷等。芒种也是种植农作物时机的分界点,由于天气炎热,已经进入典型的夏季,农事种作都以这一时节为界,过了这一节气,农作物的成活率就越来越低。农谚“芒种忙忙种”说的就是这个道理。
在芒种后期,我国的长江流域会出现雨期较长的连阴雨天气,因正值梅子黄熟,故称梅雨。古代形容梅雨的诗句要属《千家诗》中赵师秀的《约客》最为著名:“黄梅时节家家雨,青草池塘处处蛙。有约不来过夜半,闲敲棋子落灯花。”在此期间,除了青藏高原和黑龙江最北部的一些地区还没有真正进入夏季以外,大部分地区的人们都会体验到夏天的炎热。
【习俗由来】
芒种已近五月间,有些花开始凋残、零落,民间多在芒种日举行祭祀花神仪式,饯送花神归位,同时表达对花神的感激之情,盼望来年再次相会。此俗今已不存,但从曹雪芹的《红楼梦》第二十七回中可窥见一斑:“(大观园中)那些女孩子们,或用花瓣柳枝编成轿马的,或用绫锦纱罗叠成千旄旌幢的,都用彩线系了。每一棵树上,每一枝花上,都系了这些物事。满园里绣带飘飘,花枝招展,更兼这些人打扮得桃羞杏让,燕妒莺惭,一时也道不尽……”由此可见大户人家芒种节为花神饯行的热闹场面。
在南方,每年五六月是梅子成熟的季节,三国时有“青梅煮酒论英雄”的典故。青梅含有多种天然优质有机酸和丰富的矿物质,具有净血、整肠、降血脂、消除疲劳、美容、调节酸碱平衡、增强人体免疫力等独特的营养保健功能。但是,新鲜梅子大多味道酸涩,难以直接入口,需加工后方可食用,这种加工过程便是煮梅。这一食俗在夏朝便已经有了,正月开花的梅树在此时已经结出梅子。煮梅的方法有很多种,简单的是用糖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糖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也有用盐与梅子一同煮或用盐与晒干的青梅混拌均匀使梅汁浸出,比较考究的还要在里面加入紫苏。我国北方产的乌梅很有名气,将其与甘草、山楂、冰糖一同煮,便制成了消夏佳品——酸梅汤。
【精神起居养生】
芒种的养生要根据季节的气候特征,在精神调养上应保持轻松、愉快的心态,忌恼怒忧郁,这样可使气机宣畅,通泄自如。要晚睡早起,适当地接受阳光照射,以顺应阳气的充盛,利于气血的运行,振奋精神。夏日昼长夜短,中午小憩可助清除疲劳,有利于健康。由于此时的天气越来越热,蚊虫孳生,容易传染疾病,所以农历五月又称“百毒之月”。又因此节气正逢端午节前后,家家户户在门楣悬挂菖蒲辟邪驱毒,所以古称五月为“蒲月”。
【季节好发病及认识误区】
在我国的江西省有谚语:“芒种夏至天,走路要人牵;牵的要人拉,拉的要人推。”短短几句话,反应了夏天人们的通病——懒散。其原因是夏季气温升高,空气中的湿度增加,体内的汗液无法通畅地发散出来,即热蒸湿动,湿热弥漫空气,人身之所及,呼吸之所受,均不离湿热之气。所以,暑令湿胜必多兼感,使人感到四肢困倦,萎靡不振。俗话说:春困、秋乏、夏打盹。“夏打盹”在医学上也称为夏季倦怠症,是由于夏季炎热,温度过高,使人体大量出汗,而钾元素随汗液大量排出,又得不到及时补充,导致倦怠疲劳、精神不振。钾是人体不可缺少的元素,其作用主要是维持神经、肌肉的正常功能。因此,人体一旦缺钾,不仅精力和体力下降,而且耐热能力也会降低,最突出的表现就是四肢酸软无力,出现程度不同的神经肌肉系统的松弛软瘫,尤其以下肢最为明显,称为缺钾软瘫。严重时还会导致人体内酸碱平衡失调、代谢紊乱、心律失常,且伴有心血管系统功能障碍,如胸闷、心悸,甚至可出现呼吸肌麻痹、呼吸困难。
那么,如何预防“夏打盹”呢?首先,大量出汗后,不要马上喝过量的白开水或糖水,可喝些果汁或糖盐水,防止血钾过分降低。适当补充钾元素则有利于改善体内钾、钠平衡,既可以预防“夏打盹”,又可以防止血压上升和血压过低。还可以从日常饮食中摄取钾元素,含钾较多的食物有:粮食有荞麦、玉米、红薯、大豆等;水果中香蕉含钾元素最高;蔬菜以菠菜、苋菜、香菜、油菜、甘蓝、芹菜、大葱、青蒜、莴苣、土豆、山药、鲜豌豆、毛豆等含钾元素较高。上述食材也都是夏季盛产的品种。夏打盹虽然是正常的生理现象,但老年人一定要注意打盹姿势,要防坐打盹,因为老人睡眠时心率变慢、血管扩张、血流缓慢,流入各脏器的血液相对减少,很容易发生脑供血不足。醒来后会感到全身疲劳、头晕、腿软、耳鸣。如果老人白天打盹的次数明显增多,困意频繁,并常常在不知不觉中进入“梦乡”,应警惕脑血管病变的可能,应及早去医院检查。
【饮食养生】
历代养生家都认为,夏三月的饮食宜清补。《吕氏春秋·尽数篇》指出:“凡食无强厚味,无以烈味重酒。”唐朝的孙思邈提倡人们常宜“轻清甜淡之物,大小麦曲、粳米为佳”。元代医家朱丹溪的《茹谈论》曰:“少食肉食,多食谷菽菜果,自然冲和之味。”饮食清淡在养生中起着重要的作用。
下面给大家介绍一种本节令最佳饮食:桑葚。
桑葚,又名桑果,早在两千多年前,桑葚就已是皇帝御用的补品。成熟的桑葚味甜汁多,酸甜适口,又被称为“民间圣果”。中医学认为,桑葚味甘酸,性微寒,入心、肝、肾经,具有补肝益肾、生津润肠、乌发明目等功效,主治阴血不足而致的头晕目眩、耳鸣心悸、烦躁失眠、腰膝酸软、须发早白、消渴口干、大便干结等症。桑葚入胃,能补充胃液的缺乏,促进胃液的消化,入肠能促进肠液分泌,增进胃肠蠕动,因而有补益强壮之功。常食桑葚还可以明目,缓解眼睛疲劳干涩的症状。桑葚虽好,但食用时要注意:第一,桑葚中含有过敏物质及透明质酸,过量食用后容易发生溶血性肠炎,因此小孩不宜多吃桑葚;第二,桑葚内含有较多的胰蛋白酶抑制物——鞣酸,会影响人体对铁、钙、锌等物质的吸收,且性质偏寒,故脾胃虚寒、大便稀溏者不宜食用;第三,桑葚含糖量高,糖尿病病人应忌食;第四,桑葚有黑白两种,鲜食以紫黑色为补益上品,未成熟的不能吃。
【本节气养生提要】
1精神要放松,早睡早起,适度运动。
2 食易清补。
3预防“夏打盹”。
【预防本节气疾病饮食攻略】
桑葚果酱:桑葚500克,麦芽糖180克,细砂糖180克,柠檬1个,水150毫升。柠檬挤汁备用。桑葚洗净控水,放入不锈钢容器中,加入细砂糖,用不锈钢勺边将桑葚压碎边将糖与其充分混合。将混合好的桑葚放入不锈钢锅中,加入水与柠檬汁,用中火煮开,转小火加入麦芽糖,边煮边搅拌至酱汁浓稠即可。晾凉后装入干净的密封容器,放入冰箱冷藏。
点评:经常食用桑葚可滋阴补血,适用于阴血亏虚所致的须发早白、头目眩晕、女子月经不调、闭经等。
作者简介:严苏纯,女,中西医结合博士,副教授,硕士生导师,世界中联亚健康协会理事。长期从事亚健康临床咨询及应对策略指导、肿瘤的姑息疗法、肿瘤放化疗血象的保护、中药对造血调控的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