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想象的本质是一种“温故而知新”的心理过程,是人们观察、积累、感受的材料在大脑中重新进行排列组合,创造出新形象的思维过程。丰富的想象能给思维插上翅膀,让思维在广阔的天地间自由飞翔,时不分古今,地不分中外,类不分点面,理不分正反,凡事皆可以浮想联翩;丰富的想象,能使抽象的事物形象化、具体化,可观可感;丰富的想象,更能使人有独到的精神和能力,见人之所未见,想人之所未想。想象对作者而言,是一种创作手段;对读者来说,是一种再创作的媒介。没有想象,文学创作会黯然失色;没有想象,就没有文学形象的再现。可见想象在语文教学中何其重要!
另外,想象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而语文作为我们教学中的母语,更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高考也加大了对想象的考查力度,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大阅读《大地山河》的第一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答案为:“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了行文的线索。”可见在此题中想象是作为一种组织资料的手段来考查的。又如2004年湖南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请赏析第四句。答案为:“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不难看出,此题答案如果没有想象,后边的内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大阅读的答题技巧,本文就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并结合高中课本及高考题做一个详尽的介绍,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想象与作者的创作
相象是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当作者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时,往往把他寄托于想象的世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神游天姥山,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傲岸不屈的性格;《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既然在现实中无法相爱,那就把他们想象成鸟儿在来世终相厮守;还有《窦娥冤》中窦娥临死前所发的三件誓愿以及死后向其父托梦申冤……这些都是想象的情节,它们都加重了戏剧的悲剧感。
二、想象与读者的创作
文学作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创作,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张飞的样子,等到电视剧拍出来后,许多读者说,电视上的张飞与我心中的张飞差远了,所以然者何?想象创作的不同啊。还有就是“无中生有”,比如虽断臂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她的美却引起了无数读者对那双胳膊的想象:一条修长而灵活的手臂,还是一条虽短却有力的手臂,抑或是一条充满劳动沧桑的手臂?可以说,想象可使读者张开思维的翅膀,遨游于文学的精神天地。
三、想象与虚实结合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还有中国书法的“飞白”及书法家挥毫时的“知白守黑”,关键是空白部分如何表达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靠想象,无想象,则无“空白”,也无“虚”,更无“虚实结合”。“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都要靠想象来实现:
1、想象和虚幻世界。例如屈原的《离骚》,作者梦游天地,来消释现实世界胸中的块垒,张扬自己的个性;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并不在眼前存在,却勾起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抒发了昔胜今衰的历史沧桑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想象和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四、想象与修辞手法
想象因虚而奇特,引奇特而浪漫,与想象相关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和比喻两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通过奇特的想象夸张地表现了庐山瀑布之高、之雄奇。2008年全国高考一卷诗歌鉴赏“小雨丝丝欲网春”: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想象力犹如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是鼓起学生想象的海风,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进。在教学实际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以及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
另外,想象力的培养是课程改革的要求。想象力是一种能动的思维能力,而语文作为我们教学中的母语,更应注重学生想象能力的培养。与此同时,高考也加大了对想象的考查力度,如2004年高考全国卷大阅读《大地山河》的第一题:“本文主要分三幅画面来写河、写高原、写雪,这些画面是如何组织到一起的?”答案为:“通过作者的观感和想象把三幅画面有机地连接起来,他的所见所闻所思所感构成了行文的线索。”可见在此题中想象是作为一种组织资料的手段来考查的。又如2004年湖南高考卷诗歌鉴赏题《听邻家吹笙》:“凤吹声如隔彩霞,不知墙外是谁家。重门深锁无寻处,疑有碧桃千树花。”请赏析第四句。答案为:“写诗人寻访不得之后的想象;与首句呼应,仍然从奏乐环境着笔;通过花的繁盛烂漫,写出乐声的明丽、热烈、欢快;一个“疑”字,写出了似真似幻的感觉;以视觉意象写听觉感受(通感),别具一格。”不难看出,此题答案如果没有想象,后边的内容就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因此为了提高同学们的诗歌鉴赏水平和大阅读的答题技巧,本文就想象在文学创作中的运用,并结合高中课本及高考题做一个详尽的介绍,希望能对考生们有所帮助。
一、想象与作者的创作
相象是重要的文学表现手法,当作者的理想在现实中得不到实现时,往往把他寄托于想象的世界。如《梦游天姥吟留别》中,作者神游天姥山,表现了对祖国山河的热爱和傲岸不屈的性格;《孔雀东南飞》中焦仲卿和刘兰芝既然在现实中无法相爱,那就把他们想象成鸟儿在来世终相厮守;还有《窦娥冤》中窦娥临死前所发的三件誓愿以及死后向其父托梦申冤……这些都是想象的情节,它们都加重了戏剧的悲剧感。
二、想象与读者的创作
文学作品给读者留下了丰富的想象创作,如《三国演义》中的张飞形象,一百个读者心中就有一百个张飞的样子,等到电视剧拍出来后,许多读者说,电视上的张飞与我心中的张飞差远了,所以然者何?想象创作的不同啊。还有就是“无中生有”,比如虽断臂的维纳斯虽然失去了双臂,但是她的美却引起了无数读者对那双胳膊的想象:一条修长而灵活的手臂,还是一条虽短却有力的手臂,抑或是一条充满劳动沧桑的手臂?可以说,想象可使读者张开思维的翅膀,遨游于文学的精神天地。
三、想象与虚实结合
“虚”和“实”是中国传统绘画的技法之一。“实”指客观地反映绘画对象,“虚”指图画中笔画稀疏的部分或空白的部分。还有中国书法的“飞白”及书法家挥毫时的“知白守黑”,关键是空白部分如何表达得淋漓尽致、形神兼备?一言以蔽之,那就是靠想象,无想象,则无“空白”,也无“虚”,更无“虚实结合”。“虚”中看不见、摸不着的虚幻世界和梦境等都要靠想象来实现:
1、想象和虚幻世界。例如屈原的《离骚》,作者梦游天地,来消释现实世界胸中的块垒,张扬自己的个性;苏轼的《江城子·十年生死两茫茫》也是为我们描绘了一幅“夜来幽梦忽还乡,小轩窗,正梳妆,相顾无言,惟有泪千行”的虚幻之景。
2、想象和回忆。例如《虞美人》中“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句中“故国”的“雕栏玉砌”并不在眼前存在,却勾起了作者对过去美好生活的回忆。作者将“雕栏玉砌”与“朱颜”对照着写,抒发了强烈的故国之思和亡国之痛。又如陆龟蒙的《吴宫怀古》“香径长洲棘丛,奢云艳雨只悲风。吴王事事堪亡国,未必西施胜六宫。”一诗中,诗人将昔日吴王荒淫腐朽的事实和眼前吴宫的残破凄惨景象浓缩在一句诗里,抒发了昔胜今衰的历史沧桑感,表现了诗人强烈的批判的态度。
3、想象和设想之境。例如柳永的《雨霖玲》一词,上片除“念去去千里烟波,暮霭沉沉楚天阔”外,写的都是眼前的实景实事实情,写词人和心爱的人不忍分别又不得不别的心情,是实写;下片写对别后生活的设想,是虚写,着意描绘了词人孤独寂寞的心情。
四、想象与修辞手法
想象因虚而奇特,引奇特而浪漫,与想象相关的修辞手法主要有夸张和比喻两种,如“飞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银河落九天”就是通过奇特的想象夸张地表现了庐山瀑布之高、之雄奇。2008年全国高考一卷诗歌鉴赏“小雨丝丝欲网春”:请对首句中的“网”字进行赏析。答案为:“作者由丝丝小雨想到了用丝织成的网;再由丝网及暮春,想到要把春天网住,即留住春天。这个想象、比喻非常生动、新奇。”
想象力犹如船上的风帆,教师的责任是鼓起学生想象的海风,让他们在知识的海洋中乘风破浪、扬帆前进。在教学实际中加强对学生想象力的训练,对于培养他们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提高他们的文学鉴赏水平以及写作水平都具有重要的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