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问题设计与教学

来源 :历史教学·中学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tjyydtj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关键词]大萧条,学生学习,问题设计,教学
  [中图分类号]G63[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0457-6241(2011)19-0018-04
  
  学生学习方式的转变是课程改革的突破口。要实现这种转变除教科书的因素外,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教师的教学设计,而设置问题、解决问题是课堂教学的主导方式。笔者认为以学生学习为中心的问题设计应主要着[于两方面,一是研读课标和教材,二是从学生的实际出发,提炼学生预习中的提问,同时还要重视教学过程中生成性的问题。兹以人民版高中历史必修第二册“‘自由放任’的美国”一课为例。
  
  一、问题的设计
  
  问题的创设首先要研读课标。课程标准要求“了解1929~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爆发的原因、特点和影响,认识罗斯福新政的历史背景”。其次要钻研教材。本课教材分三个子目,“世界经济大危机”概述了经济危机的发生、原因、特点及影响,教学重点应确定为危机成因及为何这次危机特别严重;“杯水车薪”讲述胡佛政府应对危机的措施及效果,应将胡佛政府为什么要采取这些措施确定为难点;“病入膏肓的经济”使学生了解危机打击下美国从经济、社会到精神状态的全面危机。
  依据学生已有的知识经验和认知水平确定设问内容,这是问题设计的又一原则。让学生在课前预习提问,正是将教学设计建立在学生认知的基础上,有利于激发学习的积极性、主动性。但学生的课前提问会存在质量问题,需要教师选取与课标和教材要求比较密切的问题引导教学,笔者确定了以下几个问题。
  
  二、问题的解析与教学
  
  (一)解析30年代美国经济大危机的原因
  1.注重培养学生阅读材料解析问题的能力
  关于美国大萧条的原因,教材共有四段材料可供答题参考,即“课前提示”的概括、有关柯立芝繁荣的“知识链接”、第二子目正文对经济危机成因的概述、习题的“材料阅读与思考”。通过教师提示,学生分析提炼信息不难得出经济危机的原因,这对掌握基础知识很有必要,然而这还不够。
  2.注重培养学生多角度多层次思考问题的习惯
  布罗代尔说:“历史本身的复杂多样性,历史记录者主观认知能力与价值旨趣的差异性,加上拥有话语主导权的统治者出于种种原因有意无意对历史史实的掩盖或歪曲,今天的历史学者在接受相关信息时,本来已是残缺不全或真伪混杂的了。”[1] (p.48)针对中学教学,任世江先生也指出:“历史的趣味即在于它的复杂性。不要小看现在的高中生,多展现一些历史的层面,就多一层思考。”[2] (p.68)30年代经济危机的成因并非如教科书那样言之凿凿。加尔布雷思认为:“大萧条的原因很难确定。许多当代作品探讨了萧条的症结所在和不可扭转的原因。不过,这样的解释本身就可能是不确定的体现,人们越是没把握,就越是显得教条。”[3] (p.122)又比如关于胡佛的施政评价也有分歧。教科书说“由于胡佛政府的不干预、继续奉行自由放任主义的政策使美国经济病入膏肓”,而美国历史学家、经济学家、自然法理论家默里·罗斯巴德却指出:“1929年如果我们这样定义新政,它是通过拓展政府的经济计划和干预——包括抬高工资和物价,扩张信贷扶持濒临破产的企业和增加政府开支(比如,对失业人口进行经济补贴,为公共工程融资)——而达到反萧条的目的,那么赫伯特·克拉克·胡佛则应该被认为是新政在美国的创立者。从萧条一开始,胡佛就使自己的措施向反自由放任的方向发展。胡佛治愈萧条的尝试悲剧性地失败了,但如果将它作为自由放任政策的典范加以嘲讽,这显然误解了历史记录。胡佛的失败应该看做是政府计划的一场失败,而不是自由市场的失败。”[4] (pp.264~265)因此,简要介绍史学界的不同观点对打开学生[界、形成批判性思维会有较大帮助。
  3.注重培养学生“论从史出”的治史方法
  “有一分证据说一分话”是研究历史的基本原则。美国农业危机是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之一,罗斯福新政中也有多项农业方面的立法和措施。笔者认为教学中有两点需要注意,其一,如果按教材表述,学生容易误解为是经济危机的打击使美国农业遭受灭顶之灾,这就颠倒了因果关系。实际上一战后不久,“美国农业即出现不景气现象,这是引起后来大萧条的原因之一”[5] (p.150)。朱立平博士认为,大萧条之前的诸多问题导致危机总爆发,如工业生产方面由于生产能力大增而民众收入没有增加导致购买力下降;社会心理方面,快速发财的投机心理促成了全民炒股的社会风气,甚至有的是借贷炒股;楼市房地产过热;分期付款刺激超前消费,很多是非理性消费;银行制度不健全,抵押信贷资格审查不严等等[6] (p.37)。可以说美国社会在大萧条来临之前已经出状况了,了解危机前的征兆、防范危机发生正是本课教学的目的之一。其二,为什么美国农业危机会如此严重呢?第一,一战期间欧洲是美国农产品的最大买主,战争刺激了美国农业的超常发展,农民靠举债购买土地及其他生产资料、扩大经营规模。当欧洲农业在战后逐渐恢复,当阿根廷、澳大利亚农产品倾销到欧洲,当欧洲复兴需要外汇而压缩农产品需求等等因素都使得美国农产品价格急剧下降,导致农民收入锐减而债务激增。第二,此时美国政府并不向农民提供国内外市场信息,更谈不上价格补贴,这也是长期以来自由放任政策的结果。第三,30年代初,美国发生严重干旱,导致沙尘暴频发,农民流离失所、土地无法耕种。美国著名环境史学者唐纳德·沃斯特有专著反映这一状况。需要指出的是,沃斯特认为30年代美国生态危机和经济危机暴露的是资本主义经济文化中的根本弱点和价值观念中的问题[7],这切中了30年代美国社会的要害。此点也是对我国学生进行环境史和科学发展观教育的重要契机。第四,当时科学技术的发展、社会生活与时尚的变化等等也对农业造成的影响。比如美国学者弗·艾伦指出,这一时期,美国女性追求时尚而穿新合成纤维制品的人越来越多,穿棉制品服装的越来越少,使棉花种植业受到影响。食物结构也发生变化,社会上对维他命的功效、牛奶的好处的宣传,使人们对粮食消费需求下降。新技术革命使工业产品如汽车、电器的生产很少使用农业原料[8] (p.172)。因此,王春良认为,“确切地说在大萧条爆发前,农业就处于慢性危机之中。1929年,农业人口收入只有273美元,而全国人均收入为750美元,农业收入在国民收入中的比重由1919年的16%下降到10年后的8.8%”。还需指出,教科书表达了一种观点,即由于生产严重过剩,各国垄断资产阶级为了维持产品价格,纷纷限制生产,销毁产品。事实上,“销毁产品”的主要不是大农场主,更不是大资本家,应该是农民或者叫小农场主。1933年,棉花每磅售价0.055美元,而1914年为0.124美元,玉米价格只有煤炭价格的三分之一,家庭和机关中利用谷物作燃料,要比煤砖更合算。[9] (pp.456~457)而大农场主和大企业往往有更好的存储设备,更通畅的销售渠道,更强的变通能力。如果在教学中还在认为这种现象是资本主义腐朽性的表现,这种观点则值得商榷。当今中国也有果农、菜农在特定的情况下被迫让蔬菜水果烂在地里,这主要与市场法则、商贸信息、技术因素等直接相关,与社会主义制度无关。所以在教学中应该用合符逻辑和事实的道理来解释历史现象。
  (二)这次经济危机有何特点和影响?为什么会如此严重?对我们有何启迪?
  前一问属于封闭性问题,是课标要求掌握的基础知识。学生不难得出本次危机“波及范围广”“持续时间最长”“破坏性强”“农业工业、货币信贷危机相互交织”,“引发社会全面危机”等特点。后两问则要求拓展学生思维。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没有发生根本变化、为何本次危机如此严重?杨宁一教授认为“究其根源,这是因为工业革命完成之后创造出前所未有的巨大的生产力,在20世纪20年代推动了经济的繁荣,但走上现代化道路的国家没有适应这一重大变化,采取措施,在其他领域进行相应的调整,解决消费不足的问题,而是延续‘无为而治’的经济政策”[10] (p.360)。简言之是生产力高度发展的变化与资本主义劳动关系和社会保障体系的不变化或少变化方面的原因,与资本主义的经济制度没有调整完善直接相关,如企业制度、市场信用体系、税收调节机制和社会保障制度等等。这些体制的建立与调整,必须是国家的行为,靠资本家、企业、工商界、劳工组织自愿是不可能的。胡佛后来感叹说,“资本主义的最大问题是资本家本身——他们太贪婪,他们总是牺牲市场整体利益来服务于他们自己的利益。任何一个市场都需要警察和裁判”[11] (pp.14~15)。其实,这不仅是资本家,更是资本的本性、是价值规律所决定的,在所有市场经济的社会里,都需要有监管,有仲裁,都需要有公平正义。与时俱进,适时改革才是历史进步的辩证法。另一重要原因是危机爆发后,主要资本主义国家以邻为壑转嫁危机的做法。如教材所言,1930年胡佛政府大规模提高关税导致其他国家也纷纷高筑关税壁垒,加剧了世界经济危机。由于在第二次工业革命之后世界市场已经形成,贸易壁垒、货币贬值、对外倾销等只能导致世界市场分裂,苦果只能自咽。二战后一系列国际经济贸易协调机制的建立正是吸取了历史的教训,避免了战争。2008年全球金融危机爆发,国际社会广泛合作协调,才化解或降低了危机的损失和危害。经济学家茅于轼说,“经济活动的目的不是战胜敌人,而是寻找最优组合,市场经济是一个双赢经济,基本规则是利己不可损人”。一语中的、非常精辟,这才是市场经济的逻辑。
  (三)社会主义会发生经济危机吗?我们应该怎样看待经济危机的原因?
  这是课堂上学生提出的生成性的问题,虽然不是课程标准的要求,然而却是本课教学的又一认知取向,也是培养学生思维的重要素材。
  解决第一问题首先要求学生了解社会主义本质,转变生产资料所有制形式与经济体制不是姓资姓社的判别标准的认知观念。其次,要弄清经济危机发生的机理。经济学家梁小民认为:“经济中上升与下降的周期性波动是市场经济中固有的现象”,“经济周期产生于市场机制调节的不完善性”[12] (p.212)。由于市场规律的作用,同样受供求关系、价值规律、资源配置、劳资矛盾及国际经济环境等方面影响的社会主义国家也会发生经济危机[13],特别是经济全球化高度发展的情况下,经济的任何波动都会影响世界市场。因此今天我们了解经济危机产生的机理,是为了避免蹈其覆辙。
  至于探讨经济危机的原因应该营造民主和开放的课堂氛围。比如,我们创设一段师生之间关于经济危机对话的情景,也许会打开一些思路。
  生: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师:是资本主义的基本矛盾激化所致。
  生:搞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会不会有经济危机?
  师:按前面的逻辑推论应该会发生危机。
  生:社会主义国家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是什么?不会是生产资料私有制与社会化大生产的矛盾吧?
  师:应该不是。
  生:那是什么呢?
  师:是市场机制问题如供需矛盾等等。
  生: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国家都发生经济危机最重要的相同点是什么?
  师:市场机制出问题。
  生:经济危机是不是经济发展生病了?
  师:是。
  生:人是否会生病?根本原因是什么?
  师:会!至于人生病的根本原因……
  生:人如果生病了医生首先是判断病人是恶人还是善人、是好人还是坏人,还是从病人的生理、病理找原因?
  师:应该从病人的生理病理找原因?
  生:都是市场经济国家、经济同样生病了,我们是先问姓资姓社还是看市场机制运行是否正常?
  师:应该看市场运行机制。
  生:那我们现在谈资本主义基本矛盾是发生经济危机的根本原因意义何在呢?
  师:……
  生:如果要根除资本主义经济危机是否要消灭资本主义制度?
  师:按马克思当时的观点就是这样。
  生:是资本主义国家的人民去推翻它,还是社会主义去消灭它?
  师:……
  生:关于社会主义国家与其他不同社会制度国家的关系,新中国建立后就提出和平共处五项原则,近年又提出在求同存异中共同发展,我们应该如何理解呢?
  师:……
  笔者认为,在资本主义发展的特定时期,马克思对资本主义经济危机的原因的分析是正确的,符合事实的。然而随着市场经济的社会主义的出现尤其是经济全球化的时代,经济危机不再是某一种社会制度所特有,因此教科书的一些提法的确值得商榷。
  (四)胡佛政府应对经济危机有哪些措施?你觉得应该怎样评价?
  第一问是让学生了解胡佛政府做了什么,这是基于课标的要求,了解胡佛政府反危机的措施及失败作为罗斯福新政的背景,可以说没有胡佛的前车之鉴就没有罗斯福新政。
  第二问是要理解胡佛政府为什么要这样做,这是难点也是重点,是解读本课核心概念“自由放任”的需要,并且通过探讨对胡佛的评价使学生能够辩证看待历史人物。学生往往会认为:整个美国陷入全面危机的罪人就是胡佛及其政府。这是典型的将“复杂问题简单化”。其实胡佛在柯立芝时代就是一位精明的阁僚,一战后期,胡佛被召回任战时粮食局长,1920年有人考虑提名他为总统候选人,“在1928年竞选总统时,胡佛获得了41个州的支持,而他的竞争者只获得了7个”。艾伦评述说:“在经济危机席卷全美之初,他的确拿出了许多措施企图力挽狂澜,但这次经济危机成因非常复杂,靠胡佛一己之力的确难以挽回,因此所有责任都让胡佛一人来背负,显然有失公允。”[8] (p.384)
  那么,胡佛为什么一意孤行继续奉行自由放任政策呢?第一,与胡佛的个人经历和人生哲学有关。他年幼丧父母,但他一边工作一边上夜校,后来考进斯坦福大学,成为工程师、企业家、经营天才,人们评价“他是他那个时代的榜样”。著名美国史研究专家刘绪贻曾说:“这种靠个人奋斗而青云直上的生活经历,使他深深的相信个人主义和自由企业,相信国家职能主要是保证个人自由和公民机会均等,并因此坚决反对联邦政府直接干预社会经济生活。”[5] (p.150)第二,受时代的局限。“自由放任主义是30年代以前占支配地位的大多数资本主义国家管理经济的传统原则,在那个时代,人们也并不认为政府有责任去干预危机,胡佛的举措只不过是历届总统传统做法的重复而已。”第三,胡佛未能审时度势、顺应时代发展进行变革是失败的最重要的原因。他对资本主义经济制度的认识和判断错误,认为资本主义的市场能够自我调节,因此他墨守成规、不思变革最终导致失败。然而从某种意义上讲,没有胡佛的失败就没有罗斯福新政的实施。历史有惊人的相似,20世纪70年代末的中国,邓小平也认识到社会主义的制度并不完善,他甚至认为什么是社会主义,我们搞了几十年都没有弄清楚,社会主义需要改革。罗斯福、邓小平时代的美国与中国,社会政治制度没变但社会的体制变了,变得更包容、更合理、更有张力和活力了,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都进步了。所以厉以宁说1929年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分界线,十一届三中全会也是中国社会主义的分界线[14] (p.4,7)。胡佛应对危机的失败告诉我们,不调整、不改革就没有出路,这也应该是本课教学给我们的最重要的一项启示。
  
  【作者简介】王晓荣,男,1956年生,四川泸州人,中学特级教师,四川省泸州高级中学历史教师。
  【责任编辑:李婷轩】
  
  参考文献:
  [1]布罗代尔.文明史纲[M].南宁:广西大学出版社,2003.
  [2]任世江.秦以后古代政治制度的基本特征[J].历史教学,2007(2).
  [3]约翰·肯尼斯·加尔布雷思著,沈国华译.1929年大崩盘[M].上海:上海财经大学出版社,2006.
  [4]默里·罗斯巴德著,谢华育译.美国大萧条[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3.
  [5]刘绪贻.试论胡佛政府对付1929—1933年经济危机的政策
  [J].中国社会科学杂志社复印报刊资料经济史,1987(1).
  [6]朱立平.国内中学教材中有关美国史的若干问题[J].历史教学,2000(2).
  [7]唐纳德·沃斯特著,侯文蕙译.尘暴:1930年代美国南部大平原[M].北京:三联书店,2003.
  [8]弗雷德里克·刘易斯·艾伦著,秦传安,姚杰译.大繁荣时代[M].北京:新世界出版社,2009.
  [9]郝侠君,毛磊,石光荣主编.中西500年比较[M].北京:中国工人出版社,1996.
  [10]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M].北京:人民出版社,2009.
  [11]约翰·戈登著,祁斌译.伟大的博弈[M].北京:中信出版社,2005.
  [12]梁小民.经济学是什么[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01.
  [13]社会主义有没有周期性经济危机.http://bbs.dzwww.com/
  viewthread.php?tid=21835438
  [14]厉以宁,马国川.世界经济危机的启示[J].读书,2011(3).
其他文献
?眼关键词?演课堂教学,历史真相,教材拓展,个人见解,学业成绩  ?眼中图分类号?演G63 ?眼文献标识码?演B ?眼文章编号?演0457-6241(2014)11-0049-04  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下,什么样的历史课才是好课,真的是见仁见智的问题。看了《历史教学》上各位专家、学者和老师的文章,深受启发,加深了我对好课标准的认识并尽力在教学实践中身体力行。既然教学的最终目的是为了学生的发展,我们
李宗仁任北平行营主任时,曾邀请驻华美军司令魏德迈将军出席宴会,请洪业作陪。魏德迈致词:“中国之所以未能成为强国,对世界和平及繁荣有所贡献,乃由于两大敌人的阻碍。一是日本,半个世纪以来一直操纵中国政治,给中国带来灾难,现在中国在美国帮助下已经打败了日本。第二个敌人是你们的内奸,我们美国人爱莫能助,这个内奸的名字就叫贪婪。你们若要享受真正的自由,要为人类的福利尽一份力量,非得除去这个内奸不可。”给魏德
编者按:17世纪英国史充满革命的话语,这是英国史上难得的独特现象。这百年间,英国发生了数次内战、审判国王、创建共和、摄政独裁、王朝复辟与宫廷政变等一连串轰轰烈烈、惊心动魄的大事件。通过内战和革命,英国掀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在恢复混合君主制传统的基础上,实现了从主权在君(王)到主权在民(议会)的转变,为现代代议民主政治开辟了道路。尽管这场绝无仅有的革命早已走入历史,但它的影响并未尘封,而且还留下了许多
[关键词]中学历史,教学重点,教学内容,美国联邦政府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13)15—0043-04  教学重点是教学内容的核心部分,是达成教学目标的最重要依托。一堂课的设计之中,如何确立和处理教学重点是教师必须考虑的关键环节。今年4月,笔者参与并指导了我院本科生参加了全国高等师范院校历史教育专业教学技能竞赛。本文结合参赛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摘要]1968年的捷克斯洛伐克事件是冷战走向缓和过程中的重要事件。在苏联率华约军队入侵捷克斯洛伐克之时,英国确定了“鼓励但不干预”的外交原则,即鼓励苏联东欧国内的“自由主义”力量,但是不具体干涉这些国家的改革。入侵发生以后,英国采取了不趁机离间苏联与东欧国家、维护北约团结的政策,并对苏联批判得更持久。英苏关系虽然陷入低谷,但是也保持了一定的交往。欧洲国际关系也没有因为捷克斯洛伐克事件而发生本质改
自20世纪80年代以来,国际学术界关于18世纪启蒙运动的研究发生了转向,苏格兰启蒙运动受到重视并成为热点。18世纪的苏格兰启蒙运动与法国启蒙运动不同,它是以亚当·斯密提出的“商业社会”理论为中心而进行的另一种启蒙。亚当·斯密改变了17世纪和18世纪一批思想家从政治的维度来思考现代社会的转型这一模式,而是从市场交换出发,论证了“商业社会”的道德基础,确立起了以“自利”为中心的现代道德观。在市场的观念
作者简介:  张汉林(1975~),男,北京市西城区教育研修学院历史教研员。  关键词:“过程与方法”,目标,手段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07-0025-02    新课程改革以来,一个争论不休的问题是:“过程与方法”是手段还是目标?我的看法是,不是所有的“过程与方法”都能当作目标。教师教学的过程与方法就只是手段,学生要掌握的思维过程与方法才
关键词 历史与现实,明治维新,脱亚入欧  中图分类号 G63 文献标识码 B 文章编号 0457-6241(2015)09-0022-04  2012年,我毅然放弃已完成一年的华师大历史系博士课程,来到晋元高级中学师从李惠军老师从事历史教育。三年来,让我体会最深刻的是李老师身体力行的“历史课要有灵魂”。在他的要求和影响下,我始终把这一理念作为追求的境界和目标。本文将以《明治维新》一课为例,粗略地谈
[关键词]分期付款,经济危机,原因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0457—6241(2007)11—0065—03    说到经济危机的爆发,我们最熟悉的观点莫过于是资本主义制度下生产社会化与生产资料私人占有的固有矛盾使然。做学生的年代每看到这一观点,都觉得很容易理解,因为的确只有资本主义国家才有经济危机。当发生了东欧剧变、苏联解体的事件后,我们发现原来社会主义国家同样也
[摘要]在清末法制改革的进程中,提法使试图通过自己的努力推进审判改良,在审级制度、审判程序的制度设计和律师制度的引入等方面做些努力,但收效甚微,遭受挫折。提法使在推动审判改革方面遭遇的挫折,折射了在清廷式微的政治生态下,整个国家宪政改革的曲折与艰难。但是,提法使的努力毕竟推进了中国传统法制向近代转型,促进了中国的法制化进程,迈出了从宣传鼓吹到走向实践的关键一步,也推进了中国法制与国际化的接轨,是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