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起于思 思源于疑 疑解于问

来源 :小学教学研究·理论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y_zq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新课程强调既要关注学生知识的获得,更要关注能力素养的培养。数学核心素养离不开数学理性思维,而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反映,是培养学生良好数学素养的第一步。要使学生能够产生问题,学生的亲身体验是前提,创设有价值情境是基础,营造良好的环境是关键。教师更要用心呵护学生提问的天性,唤醒学生对提问情有独钟的意识,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使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素养。
  [关键词]小学 数学核心素养 思维品质 提问
  《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年版)》明确提出了十个核心素养:数感、符号意识、空间观念、几何直观、数据分析观念、运算能力、推理能力、模型思想、应用意识和创新能力。而在数学学习过程中,这些数学核心素养都离不开数学理性思维。数学理性思维是通过观察、体验、经历及内化等过程逐步形成理性地思考问题、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思维方法和价值观。古语也云:有疑则思,有思则进;问能促思,思能促学。显然,头脑中有问号才能促进思维的展开,提问是学生积极思维的反映,更是提升数学核心素养的基础。
  教育家尼尔,波斯曼曾批评道:孩子们上学时像个“问号”,毕业后却像个“句号”。而现实调查显示同样如此,“我国中小学生学习与发展”课题组的调查统计显示:在听课中遇到问题时,当场主动提问的学生中,小学生占13.8%,初中生占5.7%,高中生占2.99%由此可见,提问人数的占比随着年龄增大而减少,学生的提问能力正逐步退化。同时,这一组数据也证明,学生本身是具备提问潜能的,却在学习生活中被一步步消磨殆尽。
  正如英国洛克“白板说”认为的那样:最初的心灵像一块没有任何记号和任何观念的白板,一切观念和记号都来自后天的经验。作为小学教育工作者,更应及时反思,重新唤醒学生心底那份对提问的情有独钟,鼓励学生提出那些“介于已知与未知之间而又须知”的真实问题。以问题为载体,培养学生数学理性思维,从而使其形成良好的数学思维素养。
  一、前提:学生的亲身体验
  新课程强调教师要关注学生的直接经验,在做中学、学中做,重视自主探索,让学生“再创造”。只有当学生对于事物有真正的体验和感受后,他们才会有迫切需要去做或者弄明白的事情,这时候学生才可能会逐渐产生提问的需要,找到提问的感觉,提出真问题。
  (一)创设体验活动,使学生找到提问的感觉
  教师要为学生提供充分体验的机会,即“情境体验”。好的问题往往是学生在“玩”的过程中萌发的,在“玩味”所学习的事物时产生的,也就是要鼓励学生找到提问的感觉。教师要重视学生“找感觉”的过程,对的感觉才能让学生有正确的思考方向,有更深入思考的需要,这也是教师创设各种体验活动的最终目的。
  数学来源于生活。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善于发掘生活中的数学资源,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创设体验情境,使学生感受到数学问题就在自己的身边,体会到生活与数学紧密相连,从而对数学产生亲切感,这样能更好激发学生提出数学问题的内动力。例如,在一年级下册“认识元角分”的学习中,教师创设玩具购买活动,让学生在“玩”中体验,自主提出相关数学问题。学生在活动中带着感受去思考,熟练地掌握了元角分,并且慢慢开始关注到事物的本质,无论是提问角度的多和广,还是将问题进行链条式的嵌入,都促使他们的数学思维得到持续不断的发展。
  (二)布置挑战性任务
  首先,挑战任务从何而来?这需要教师梳理数学甚至其他学科的核心内容,综合起来寻找与真实生活的结合点,设计挑战性任务;还可以从要解决的一个真实问题或要完成的一个现实任务出发,进而确定可能整合的学科内容,从而设计挑战性任务。但是,这些挑战性任务必须以学生的兴趣和经验为出发点,这样才能为学生发现和提出问题提供土壤。
  例如,在五年级上册“负数的初步认识”教学中,师生在探索交流中达成“记录一周的天气变化”的任务,学生在挑战性任务中产生了各种各样真实的问题。比如“每天记录几次?”“记录一周什么时间段的气温?”“如果温度超过了温度计怎么办?”“以什么形式记录?”……这些问题有的千奇百怪,但都会一步步引领学生完成任务,激发学生富有创意的思考和实践。
  二、基础:创设有价值情境
  赞可夫说:“教学法一旦触及学生的情绪、意志领域,触及学生的精神需要,这种教学法就能发挥高度有效的作用。”学生的问题往往来源于他们对情境中事物的好奇,当已有经验与情境产生冲突时,问题就产生了。因此,教师需要创设丰富且有价值的情境。
  (一)开展数学故事活动
  在学生眼里,数学不仅仅是一串串抽象的数学符号,每一个符号都有其独特的意义。教师应引导学生将抽象的数学符号还原成有趣的生活故事,在此过程中学生会体会到数学就像做游戏一样好玩,同时也会深切地感受到生活中处处有数学。
  例如在一年级上册数学学习中,学生会接触“看图列式”类题目(如下图)。起始阶段,学生根据图画,描述蕴含的数学故事,并提出问题,列出式子:9 8=17。为了培养学生数学理性思维,可以引导学生给算式讲数学故事。这种形式新颖独特,深受学生喜爱。并且每个学生思考问题角度不同,使得讲述的数学故事、提出的数学问题也更丰富多彩。通过一个小小的算式,学生能联想到很多不同的生活素材,如气球、蛋糕、位置……教师也能从不同的故事里感受學生对算理的掌握。
  (二)合理运用情境图
  教材情境图是很重要的数学资源,绝大部分教师都知道将其运用到数学教学中,鼓励学生观察情境图然后提出问题,已经成为不少教师的自觉行为。但是如何合理地、尽其所能地运用却需要教师认真思考与探索。
  问题来源于思维的“冲突”,而冲突从不同方面进发。单纯地将情境图呈现在学生面前远远不够,应适当地作一些改变。例如在教学三年级下册的“一一间隔排列”时,对情境图整体的把控以及部分的观察是两个完全不同的体验。学生运用不同的方式观察,从不同的角度思考,会提出不同的问题。   三、关键:营造良好的环境
  为了使学生能够产生问题,营造良好的提问环境是关键。我们需要倾听、鼓励和引导,小心呵护学生提问的天性,促使他们从敢问、想问到会问、爱问。
  (一)尊重之情不可无
  良好的课堂气氛更能促进学生积极思考,获得足够的安全感,从而敢于自由发表观点。在课堂教学中,教师应给学生更多自由和主动权,尊重学生的意见,同时欣赏学生在讲授过程中举手提问。而在学生正在提出问题或发表观点时,要特别重视培养学生尊重别人发言的良好习惯。
  现代的师生关系是以教师尊重学生的人格,平等地对待学生、热爱学生为基础,同时,又认识到学生是处于半成熟、发展中的个体,需要对他们进行正确指导。课堂上经常出现这样的情况:当某个学生站起来提问或回答问题时,有些学生的手仍然举着,一旦这个学生的发言出现一点问题时,便急不可待,手敲着桌子,甚至站起来并高喊着“我,我……”“我来,我来……”此时发言的学生往往会显得局促不安,甚至会失去自信。因此,教师应该及时引导,让学生懂得尊重他人的发言,养成倾听他人发言后再举手的良好习惯,让学生在良好的氛围中学习。
  (二)好奇之心不能少
  问题意识是人与生俱来的本能,人从出生不久,就对一切产生好奇。教师要充分保护好学生的“好奇心理”,培养学生的提问兴趣,使学生乐于提问。同时积极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培养学生提问的连续性,肯定学生思维的新和异。
  俗话说:“亲其师,信其道。”要让学生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作为教师,就要努力成为一个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人。教师的好奇既可以源于数学现象,也可以源自生活现象。要经常向学生展示自己的好奇心,在适当的时候自然地和学生分享,还可以与学生一起讨论、深入研究。榜样效应会潜移默化地影响学生,使他们也始终保持一颗好奇之心。一旦教师有了这种意识,很多时候问题资源就会随之而来,你就会发现学生会随着教师的好奇产生新的好奇,这才可能引发新的研究。
  (三)配合之力也不丢
  家庭是学校和社会教育的补充和延伸,有不可替代的作用。家庭教育处于基础地位,与社会和学校相互支持、目标一致,有利于实现教育时空的紧密衔接,有利于保证教育方向上的高度一致,有利于实现各种教育间互补作用,从而加强整体教育的有效性。所以将家长纳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共同体,将非常有利于提问大环境的形成。
  教师要让家长明确发现问题、提出问题的能力对学生思维力、创造力等发展的重要性。并经常性与家长分享学生提出的问题,同时请家长关注学生在生活中提出的问题,鼓励他们探索问题的答案。引导鼓励家长记录学生提出的问题,在班级交流平台上分享。分享的问题绝不局限于数学,也可以包括生活中的问题。旨在让学生在提问大环境下,唤醒其对提问的情有独钟。
  数学素养的培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系统工程。在此过程中,教师应关注学生的思维品质,唤醒学生的提问天性,积极思考,从而促进学习方式的改革。新课改形势下,数学课堂中教师应重视学习过程,鼓励学生大胆质疑,相互交流讨论解决方案,才能真正实现学生从“要我学”到“我要学”的转变,才能真正体验学习數学的乐趣,有效地提高数学思维的能力。笔者坚信:数学是精神体操,问题是数学的核心。作为一线教师,有必要感性地走近学生,保护好学生好奇的天性,唤醒其对提问情有独钟的意识,理性地研究课堂,在实践中反思,在反思中改进,找到更适合学生终身发展的学习方法。这是教师面临的新挑战,也是新的机遇。教师需要与学生一起学习、合作、共同成长。
其他文献
人老了,睡眠有些像头发,一日日稀疏,前半夜一两个小时安睡,随后清醒,凌晨两三个钟点,遮不住一脸的疲惫。  郑澜阳教授睡不踏实,做了几个梦。一架老式电影放映机立在黑暗的房间中央,把胶片上的人和物反射到屏幕上:白雏菊,蜂拥而来的游行人群,华盛顿国家广场,一排排刺刀出鞘的长枪,还有救护车。车身上的红字并不规则,像被人用手指蘸血涂出来的。警笛声由远而近,刺破了晨曦安静的薄膜。  他在卧室的床上醒来,瞄了一
【摘要】本文以微视频为抓手,借助晨会课这个平台,从盘点名人故事,精彩晨会;掇拾身边的七彩故事,出彩晨会;网罗经典影片,丰满晨会;拣选优秀绘本故事,缤纷晨会四个方面,阐述人生价值观如何在晨会中合理体现。  【关键词】晨会课 班级文化 微德育 心灵 微视频 价值观  俗话说:一年之计在于春,一日之计在于晨。晨会课是班主任与学生面对面,心对心交流的最佳时间,它是班主任一天中所上的第一堂课,它就像一首乐曲
[摘要]为落实语用,教师常会从阅读教学中寻找出“写点”,加以训练。而本节课则充分落实“用教材教”的觀点,通过“找准写点、辨析词语、唤醒感受、想象练写”等环节,以语教之,以语用之,扎扎实实地从文本阅读活动中探索出一条“写”的路径。  [关键词]阅读教学 辨析词语 唤醒感受 想象练写  《黄果树瀑布》以“移步换景”的手法记叙了作者在黄果树瀑布景区游览时的所见、所闻、所感。纵观全文,结构明晰,动词精妙,
汉字是世界上最古老的文字之一,与之齐名的埃及圣书文字及莫索不达米亚的楔形文字今天已不再使用,汉字不仅继续使用,还曾被其他国家借去记录并创造新的文字。新中国成立60多年来,教育部门专门下发了《加强中小学写字教学的若干意见》,专门制定了《写字教学指导纲要》、《课改纲要》和课标,其中反复强调写字教学。可是,在实际教学过程中,许多问题令人担忧。  1.不重视写字教学  部分学校老师及家长对写好汉字的认识不
【摘要】仔细翻阅低年级的道德与法治整本教材,可以感受到教材插画的连续性。本文把教材插画上这些小学生编成一个班,整本书就好比发生在一个班集体中的故事,通过创建故事课堂三部曲“教师讲故事,创建故事课堂”“学生说故事,锻炼语言能力”“用笔画故事,进行自我教育”这种教学方式,让二年级学生在听故事的情境中接受教育,激发爱心,养成基本的文明行为习惯,实现立德树人的教育目的。  【关键词】故事课堂 讲故事 说故
【摘要】随着课堂改革的不断深入,课堂不仅仅是需要在形式上发生改变,最本质的是要从课堂内涵发生变化。本文以《云雀的心愿》一课为例,聚焦课堂教学中如何利用生成资源,引导学生学会理解和批判、联系与建构、迁移与运用,促进深度学习的发生,不断提升学生的思辨力。  【关键词】生成资源 深度学习 技术支持 分享互动  一、深度学习  “趋势、挑戰、进展”,是《2015年地平线报告(基础教育)》中的三个关键词,它
【关键词】语文要素 说明要点 结构顺序 说明方法  现行的统编版小学语文教材在编排上有个显著的特点,即按照两条线来组织单元课文,一条线是以内容为主题组织单元,如“人与自然”“革命岁月”“艺术之旅”等;另一条线则是以“语文素养”作为训练点组织单元,也就是把“语文要素”涵盖的各种因素,包括语文知识、语文能力、学习策略、写作方法等有机地、系统地体现在每个单元之中,渗透在单元的每篇课文里面。在每一个单元前
【摘要】中国传统节日蕴涵丰富的生命教育资源,学校应从传统节日仪式、传统节日故事、传统节日诗文等角度全方位挖掘资源,在生命教育活動中融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使传统节日保原味的同时增添时代气息。教育者要用时代“语言”诠释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精髓,让传统节日中的生命教育更具时代强音。  【关键词】传统节日 生命教育 教育资源  在人们生活中,那些值得纪念的、非常重要的日子,被称作为节日。顾名思义,传统节日
[摘要]本期自然拼读承接前两期的单个字母自然拼读的教学,笔者在班级内继续开展字母组合自然拼读的发音训练。针对前两期存在的一学期一考、评价过于滞后、拼读速度较慢、一部分学生跟不上等问题,本学期特别注重及时学及时考查,不断跟进,及时调整。本文主要从学习准备、学习过程与方法以及学习评价与总结三个方面围绕第三期的学习内容谈谈在课内教学过程中是如何开展自然拼读之字母组合的发音训练。  [关键词]元音饱满 辅
摘要:作文教学,培养和保护学生的兴趣至关重要,对于教会学生如何修改作文也很重要,“善作”不如“善改”,首先,要让学生“乐作”。通过别样日记“漂流”,让学生爱上表达。通过精选习作题材,让学生有话想说。通过大量阅读,让学生有话可说。还要多给学生展示的平台,让学生体会成功的快乐。其次,要让学生“会改”。老师改,不如教会学生改,可通过生生互改,师生共评等方式,让学生的作文水平在不断的“改”中提高。  关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