评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多重误解

来源 :求索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ftobt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马克思所说的社会存在指人们的社会存在,即人们在社会关系之中展开的现实生活过程。该过程是由人们的物质生产活动生产出来的,因此,物质生产活动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物质生产方式被理解为人们的存在方式。在这样一种社会存在即能动的活动过程中,内在地包含了意识要素。在国内哲学界,人们总是把马克思所说的“人们的社会存在”,误解为“社会的存在”,即把“社会”而不是“人”当作了社会存在的真正“主体”,人们还总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归结为“物质生活条件”,试图把它物质化、客观化,并取消其中所包含的意识因素。对马克思社会存在概念的误解,表明人们并未准确把握马克思的“存在即生活”的哲学洞见,因而未能把人们的社会存在当作一个真正的总体概念来看待。在理解马克思的社会存在概念时,海德格尔对存在与存在者所作的区分具有重大方法论启迪。
其他文献
中国传统诗论中"诗言志"说实为诗歌本质观之一种,即伦理本质观。这种观点由来已久,不论儒家还是道家都有类似表述。然而,建安以降,人的觉醒促进审美意识的觉醒,对诗歌本质的认识也逐渐深化。在此基础上,钟嵘强调"吟咏情性",并多方论及,确立诗歌情感本质观,完成中国诗学史上诗学观的一次重大转变。
桥作为人类创造的"第二自然",有着悠久的历史和多样的形式,从它被创造的那一刻起,就不可避免地带有了人类情感的痕迹。本文从三方面,即桥对人类社会风貌的反映,桥对人类爱情的沟通,以及桥对历史变迁的见证进行阐述,借此了解宋词中丰富多彩的桥文化。
本文在农村发展面临“空心化”问题分析基础上,借助1978年-2008年的统计数据进行实证检验,结果表明:诸要素中,劳动力、资本对农村农业经济增长的正向促进作用显著,土地的贡献不显著,其他变量如贷款、农村市场化和财政支农等也都不显著。未来农村发展的出路就在于时机把握、条件创造和农村发展能力培育,实现资本和劳动力的良配。
由于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不确定性和不易控制性,使很多的风险因素可能造成事故的发生。由于传统的统计方法只能进行事后分析,而忽视了施工过程中事故发生之前的相关信息。因此,本文针对此种问题,通过对工程师的问卷调查,确定了施工过程中影响事故发生的因素,并应用模糊逻辑理论建立模糊风险分析模型,对工程施工过程中的事故风险进行实证研究。
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作为我国企业融资的创新产品,对缓解中小企业融资难问题有重要意义,融资效率将决定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市场生命力。本文通过构建基于DEA的中小企业融资效率评价模型,对中小企业集合债券、上市、民间融资、银行贷款四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进行比较研究,结果发现中小企业集合债券的融资效率及其有效性仅次于民间融资,且与其他三种融资方式的融资效率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中小企业集合债券融资方式具有不可替代性。
本文认为,由于固有的结构性问题并未得到解决,信贷规模迅速扩大、外储继续增加且来源单一已经成为中国经济值得关注的问题,而经济的产业结构失衡、经济刺激手段单一、消费对经济的贡献度低下、新兴产业关注度不够等深层次问题,可能将对我国经济的复苏和发展产生消极影响。
在新经济地理学的探讨中,经济发展水平、城市工业产品与农业产品的运输条件和贸易制度环境都是影响城市化进程的重要因素。当存在着劳动力从乡村向城市的流动障碍时,这些因素将会联动作用,影响城市的发展。本文在乡村向城市的劳动力有限流动的前提下,利用市场潜能函数和数值模拟的方法,分析工业品支出份额、工业品交易成本以及农产品交易成本对城市化和城市发展的影响。
以湖南某城市群土地整理项目为例,分析其土地整理项目中的效益评价体系,协调人地关系、实现耕地保护目标。针对当前土地整理效益评价的研究及应用需要.该文从土地整理的经济、社会和生态效益3个方面入手,尝试构建了由经济效益指标、社会效益指标和生态效益指标组成的土地整理效益评价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方法确定各指标权重,以指数和法计算土地整理项目的评价得分,确定评价标准,该研究为土地整理效益的定量化评价进行了有益的探索。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由于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导致了社会价值观的多元化及其冲突,因此要保证社会的和谐、稳定和发展,就必须对多元冲突的价值观进行整合。为确保多元价值观整合能有效、顺利进行,必须坚持以构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维护社会和谐、稳定,推动社会发展为目标原则;坚持“以人为本”的价值观组织原则:坚持立足于人的现实利益为基础的实践整合原则和坚持实事求是、矛盾辩证统一的方法论原则。
应对气候变化各国都面临现实利益与长远利益、国家利益与全球利益等多重困境和抉择。各国气候政策都是理性判断的结果,但这种理性态度尚不彻底。应对全球气候变化,应具有更加科学的理性态度,必须超越个体理性与集体不理性,达至集体理性;超越经济理性,建构生态理性,实现个体理性与集体理性、经济理性和生态理性的整合,坚持可持续发展,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共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