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一、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并获得发展的前提。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述不完整,头脑里还没有建构起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一年级的教材中有大量以图形或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的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中“有几枝铅笔”一课,学生观察完情境图后,往往只能叙述出“小女孩左手拿2枝铅笔,右手拿3枝铅笔,两只手拿5枝铅笔”。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小女孩左手拿2枝铅笔,右手拿3枝铅笔,两只手合起来一共拿几枝铅笔?”然后再根据加法的意义列算式解答。这样,根据不同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再依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答。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构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主线。
二、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情境图并根据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以“场景”图呈现的学习素材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上往下、从左到右,或按场景发展的顺序观察情境图,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例如,在“八戒吃瓜”这一数学故事中,学生不光要从两幅图中看到八戒吃瓜这个故事发展的顺序,还要发现“原来有8块西瓜,被吃掉5块”这两个重要数学信息,据此提出“还有几块”这一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所呈现的问题情境,都要转化为数学语言来描述。而一年级学生词汇贫乏,语言表达不完整,这就要求教师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完整地描述问题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描述是帮助学生审视或提炼问题的必要手段。例如“跳绳”一课,如果学生从教材设置的情境中只问:“跳绳的一共有几个人?”这还不是对这一问题的完整描述,因为没有指出已知条件。“有3个穿黄衣服的小朋友和5个穿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一起跳绳,跳绳的一共有几个人?”这样的描述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问题。学会这样的表述问题,才能从同一个“跳绳”情境中提出关于“8”的所有加法问题。又如“可爱的企鹅”一课,有的学生看完情境图后只会说图上有9只企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企鹅所在方位有何不同,分成了几个部分,学生终于说出:“冰山上有3只企鹅,冰山下有6只企鹅。一共有9只企鹅。”再引导学生把末一句用问题形式说出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冰山上有3只企鹅,冰山下有6只企鹅,一共有几只企鹅?”
三、重视对学生“提问”的评价
在一年级教材中,特别注重对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一个完整的问题必须包含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例如“拔萝卜”一课,如果只问:“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还不能构成一个可解的问题,因为它缺少了已知条件“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所以,评价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清晰、完整地口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基础。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对提出的一些问题不可能当场解决。这时,教师就让学生把问题放到“问题银行”,在以后适当的时候再解决。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责任编辑:张惟祎◇
学起于思,思源于疑。在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是学生学习的一种重要手段,也是学生创造性思维萌芽并获得发展的前提。对于小学一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缺乏生活经验,抽象思维能力差,语言表述不完整,头脑里还没有建构起根据情境图提出问题的意识。这就需要教师充分利用教材,培养学生提问题的意识。一年级的教材中有大量以图形或图文结合形式呈现的问题情境。例如,一年级上册中“有几枝铅笔”一课,学生观察完情境图后,往往只能叙述出“小女孩左手拿2枝铅笔,右手拿3枝铅笔,两只手拿5枝铅笔”。此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先提出问题:“小女孩左手拿2枝铅笔,右手拿3枝铅笔,两只手合起来一共拿几枝铅笔?”然后再根据加法的意义列算式解答。这样,根据不同的情境图,先让学生观察图意,找出有关的数学信息,再依据数学信息提出问题然后解答。
通过教师有意识的渗透,在学生头脑中逐步建构起“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的数学活动主线。
二、教给学生提问题的方法
1.引导学生按顺序观察情境图并根据有用的数学信息提出问题,一年级数学教材中以“场景”图呈现的学习素材富有儿童情趣和现实意义,有利于调动学生的认知经验。教师要教会学生从上往下、从左到右,或按场景发展的顺序观察情境图,并利用学生的经验从情境图中发现数学信息。例如,在“八戒吃瓜”这一数学故事中,学生不光要从两幅图中看到八戒吃瓜这个故事发展的顺序,还要发现“原来有8块西瓜,被吃掉5块”这两个重要数学信息,据此提出“还有几块”这一问题。
2.培养学生用数学语言描述情境图并提出问题的能力。教材所呈现的问题情境,都要转化为数学语言来描述。而一年级学生词汇贫乏,语言表达不完整,这就要求教师规范学生的数学语言,培养学生完整地描述问题情境并提出相关问题的能力。这种描述是帮助学生审视或提炼问题的必要手段。例如“跳绳”一课,如果学生从教材设置的情境中只问:“跳绳的一共有几个人?”这还不是对这一问题的完整描述,因为没有指出已知条件。“有3个穿黄衣服的小朋友和5个穿其他颜色衣服的小朋友一起跳绳,跳绳的一共有几个人?”这样的描述才构成一个完整的问题。学会这样的表述问题,才能从同一个“跳绳”情境中提出关于“8”的所有加法问题。又如“可爱的企鹅”一课,有的学生看完情境图后只会说图上有9只企鹅,教师就要引导学生观察企鹅所在方位有何不同,分成了几个部分,学生终于说出:“冰山上有3只企鹅,冰山下有6只企鹅。一共有9只企鹅。”再引导学生把末一句用问题形式说出来,就构成了一个完整的问题:“冰山上有3只企鹅,冰山下有6只企鹅,一共有几只企鹅?”
三、重视对学生“提问”的评价
在一年级教材中,特别注重对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培养,首先教师要注意评价学生对问题的描述,即怎样把情境图呈现的问题用口头语言完整地表述出来。一个完整的问题必须包含已知条件和所求问题两个因素,缺一不可。例如“拔萝卜”一课,如果只问:“一共拔了多少根萝卜?”还不能构成一个可解的问题,因为它缺少了已知条件“小白兔拔了23根萝卜,小黑兔拔了36根萝卜”。所以,评价时要注意培养学生清晰、完整地口述问题的能力,这也是发展学生提问题能力的基础。由于学生受知识水平、理解能力等因素的限制,对提出的一些问题不可能当场解决。这时,教师就让学生把问题放到“问题银行”,在以后适当的时候再解决。
作者单位
昆明市西山区棕树营小学
◇责任编辑:张惟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