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G SUL上行增强技术研究及应用

来源 :广东通信技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ealord1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国移动当前5G网络主要采用2.6 GHz TDD组网,因终端功率有限,易出现上行覆盖不足,导致用户上行体验不佳。同时,中国移动5G的时隙配比为8:2,上行时隙资源有限,也会影响用户的上行感知。为此,详细介绍了SUL上行增强技术,通过2.6 GHz与1.8 GHz高低频时频联合调度,使能上行全时隙调度,提升5G用户的上行体验和覆盖范围。
其他文献
在运营商云网网络配置管理中引入ISO27001风险管理,制定了点到点的网络配置流程,根据对网络造成的影响及客户的级别开展风险级别划分,针对风险级别定义可执行化得管理要求,网络配置中引入了审计机制,保障了网络配置各项工作的完整性。通过网络配置全程管控,提升网络操作安全性,因业务操作引起的故障率为零。
2020年是5G NR TDD网络商用元年,4G FDD-LTE基站不可避免要与5G NR TDD基站产生互操作,因此会对原来的4G FDD-LTE基站的同步模式产生影响。通过5G NR TDD基站建网前后,FDD-LTE 4G基站的同步模式存在的差异与分析,得出4G/5G互操作的4G基站(FDD)同步选择方式变化。此外,通过评估4G基站在丢失GPS同步源的情况下,替代的同步技术及实施方案,并通过现网试验评估技术方案实施可行性。
随着5G网络的大范围部署,5G前传作为承载网络的重要组成部分,前传方案的选择直接影响运营商的投资成本和建设效率,通过对当前不同的5G前传技术优缺点的分析,结合5G通信对高带宽、低时延、绿色节能及云化的需求,从网络的可靠性、可维性以及带宽惯性进行研究,得出半有源WDM是未来网络建设的焦点,是5G前传的网络建设趋势。
主要研究了基于赛博物理系统的车位共享智慧控制系统设计,将车位锁这一传统 机械产品与控制系统、蓝牙通信技术、单片机等技术相结合 , 将停车位等物理实体抽 象构建赛博虚拟空间。从硬件和软件两个层次进行研究和设计,最终实现车位共享的 动态控制。本系统是赛博物理系统这一概念在智慧停车领域的应用,并且可以结合当 下的“共享”理论,对本系统进行扩充,从而使支持更多的车位共享,成为解决目前 机动车辆多产生的停车难问题的解决方案。
我国拥有丰富的海洋资源。海洋水文气象观测是认识、研究、保护、开发海洋的基础。当前海洋水文监测主要依靠铱星、欧星、海事卫星通信技术,针对其卫星覆盖范围有限、数据安全得不到保证等问题,采用我国自主的天通、北斗卫星通信系统,保证数据安全的同时,根据海况环境、业务需求自适应切换,实现大容量数据分包传输和重传机制,保证了高海况下大数据报文的可靠传输。
针对TD-LTE系统上行调度过程,无线信号由于多径和多普勒频移的原因,引起信道频域选择性衰落,导致传统算法存在资源分配不合理的问题。以扩张速率因子为基础,设计了根据预分配资源块有效速率极值进行资源扩张的OME算法,将用户分配到最佳的频域资源块上,提高了系统传输效率同时兼顾了公平性。研究结果表明:在多径衰落信道下,所提算法的吞吐量和公平性都有提升,特别是在用户数小于系统RB数的情况下,性能提升较为明显,适用于接入用户数不多的专网小基站。
基于半导体制冷片控制技术,设计一种新型、高精度的温度控制电路,解决了半导体激光器连续工作时的散热难题。电路可有效解决激光器功率衰减和灾变性光学镜面损伤的问题,提高激光器工作稳定性、可靠性和寿命,控温精度达到±0.2℃。
随着数据中心规模的不断扩大,对资源和空间高效利用的要求越来越高,2N系统初期投资高、整体负载率低、占用空间较多等弊端越发突显。为了达到提高资源利用率、系统效率、降低成本等目的,主要探讨DR分布式供电架构在数据中心供配电系统的应用。通过建立一个IT功率为6000 kW的假设模型,并提出该模型IT负荷和动力负荷的DR供配电架构和基本配置。通过提出3个具有代表性的故障场景,对DR架构进行可靠性分析。与2N架构进行对比,并从可用度、成本等交付分析两种架构的优劣。最终根据两种架构的优劣给出选择建议。
针对现阶段表面等离子体激元(SPP)传感器存在灵敏度低、结构制造复杂等问题,提出了一种由金属-绝缘体-金属波导和嵌入银纳米棒的谐振腔构成的高灵敏度、可调谐的SPP传感器。采用时域有限差分法对所设计传感器的光传输特性及传感特性进行了理论研究。仿真结果表明:当谐振腔引入或者不引入银纳米棒时,传输谱在500~3500 nm波长范围会呈现4个或者2个谐振峰;该结构的折射率灵敏度高达2116.72 nm/R
激光通信凭借其在传输距离、传输容量、保密性和抗干扰性等方面的优势,将成为未来卫星通信,尤其是星间通信的重要技术手段。然而,受到卫星高速度移动等因素的制约,基于激光链路进行高动态卫星激光组网将面临一系列关键技术挑战。综述了卫星激光通信技术的发展现状,介绍了软件定义卫星激光网络的架构,分析了高动态卫星激光组网关键技术,最后对卫星激光组网技术发展方向进行了展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