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民俗旅游已经成为旅游行为和旅游开发的重要内容之一。作为联系着游客与民俗旅游区的导游人员,其接待能力影响着民俗旅游区的知名度和游客重游率。本文分析了民俗旅游区导游接待存在的问题,提出民俗旅游区应通过积极引进人才、加强导游培训、创新导游方法等途径,提高导游接待能力,增强旅游区的市场竞争力。
关键词:民俗旅游;导游;提高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说明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民俗旅游区,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旅游者通过前往民俗旅游区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一、导游在民俗旅游中的地位及作用
导游维系着游客与景区,向旅游者提供规范的向导、讲解及旅游生活服务。游客在民俗旅游区中各项服务和活动都在导游的联络安排下顺利完成。通过导游的服务,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讲解,旅游者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对于部分民俗旅游的接待员而言,在不同国家的外国游客面前代表着自己的家乡,通过他们的服务工作,更可以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和感受当地人们的精神风貌。总的来说,导游接待服务是整个民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灵魂,导游人员展现出来的服务艺术、服务技能、服务效果和组织沟通能力对旅游者综合旅游感受形成了最直接的影响。
随着我国旅游业整体水平上升,旅游者对旅游认识的深化和旅游要求的多样化,对于导游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使民俗旅游得到健康发展,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精的民俗旅游导游队伍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民俗旅游尽快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二、民俗旅游区导游接待存在的问题
(一)导游数量不足
人才不足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大难题,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很多保留着原始风情的民俗旅游区往往在一些偏远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院校毕业的专业导游人才一般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就业,许多本地的居民也纷纷外出务工或求学,导致导游人才奇缺。部分当地的居民在农闲时间担任起导游接待工作,填补导游人数空缺。但遇到旅游黄金周等游客井喷阶段,接待力不足问题马上凸显出来,甚至影响了当地的游客接待量。
(二)导游素质参差不齐
民俗旅游区的导游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接社委派带团的导游,俗称地陪,都是经过旅游专业知识学习并通过了规范考核,拥有导游证;一种是旅游区内的导游,他们一般没有导游证,只有旅游区的上岗证。在很多民俗旅游区中,充当导游接待工作的往往是后者占了多数。这些导游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仅是经过简单培训及考核就上岗了,有的甚至没有经过考核,因而达不到民俗旅游的内在要求。
(三)导游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民俗旅游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主要集中于景区主管、经理、总经理等岗位,但是直接面对和服务于游客的多数导游工作者是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学历。作为基层服务人员,他们的导游讲解等工作能力决定着旅游区质量的高低,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评价。部分低文化水平的导游工作者,直接给旅游者带来不佳的旅游体会。
(四)导游方式单一,讲解内容贫乏
部分低文化水平的民俗旅游区导游在接待旅游者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和专业能力的不足,所以往往只能充当旅游者的“向导”,而并非真正起到提供全面服务的导游员作用。他们在讲解中可能只会针对眼前所见所闻,简单地告知旅游者,无法进行深层次地导游讲解。再者,在带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很多时候仅是按照既定的旅游线路走完全程,不能提供系统性旅游服务,更无法进行针对性服务或者灵活性服务,让旅游者错失丰富的旅游感受。
三、民俗旅游区提高导游接待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当地化导游
对于民俗旅游区导游的发展规划,首要工作就是解决人才问题。从民俗旅游区长远发展目标考虑,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填补高素质导游欠缺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寻求一些专业机构或院校在特定时间段(如“旅游黄金周”)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人力帮助。
同时,鼓励当地居民转型成为专兼职的导游人员。目前,随着很多民俗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当地的经济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或转型。原有的生产方式变化,导致部分居民已经改变了工作方式。这部分居民可以通过培训发展为导游接待员,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二)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民俗旅游区迫切需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设置上应根据培训对象的现有状况,进行差异化培训。一般对于已通过国家导游证考核的导游员,可强化其民俗知识,增加工作中的知识含金量。而对于非旅游科班出身的接待人员,除了培训他们的民俗知识外,还更应该培训其系统的旅游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旅游接待流程、应急应变处理技巧等,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把好上岗关。同时,在导游接待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做好监控。引入奖惩制度,对导游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动力。通过一系列制度的管理,相信能达到规范接待的功能,保证了旅游团接待质量。
(三)丰富导游知识,提高导游能力 导游在游客的心目中是“万事通”“博学多才的杂家”。而要作好民俗旅游区的专项导游,导游员除了是一个杂家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一位民俗学“专家”。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民族、民俗知识。比如:民族或地方的简史;地理环境的特征;衣食住行的喜好;婚娶生丧的习尚;节日庆典的仪式;内容及传说;信仰崇拜的缘由;待人接物的禁忌;游娱竞技的规则及风物特产的状况等。特别是一些旅游区的热点问题或问题焦点。游客在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常会即兴咨询导游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导游可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给游客一个满意的解答,成为一个考不倒的文化宣传者,为民俗旅游区树立良好的声誉。另外,随着国际旅游团和特殊旅游团队的增多,导游员还应该尽量掌握1~2门外语,以便为外国旅游者服务;掌握特殊语言,以便为特殊的群体服务。
(四)巧妙地运用导游方法
在民俗旅游区进行导游工作中,除了一般的导游程序外,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导游员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1.适当使用民族语或方言
民族语言和方言蕴含着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灵性”,了解民族语言和方言,在导游讲解过程中适当运用,有助于全面、生动地讲解民俗风情。各民族和各地方的人们对自己的语言都寄予深厚的感情,一个会说哪怕仅仅是一点点当地的语言,更能赢得当地人的友爱与亲近,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导游还可以在带团过程中教会旅游者用当地语言进行简单的问候、祝福语句,既增添了游兴,也拉近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距离。
2.声像资料导游
由于民俗风情涉及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而游客在旅游区游览的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如节庆、婚恋、葬仪等内容的一些民俗,有的只在固定时间发生,有的游客是无法直接参观或参与的。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民俗风情必不可少的内容。为解决这一矛盾,导游员除了进行知识介绍外,还可以利用旅游车内的声像设备,给旅游者播放事先准备的声像资料,并对游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解,给旅游者更直观的旅游资源认知感受。
3.载歌载舞法
很多民族的人们都喜欢用歌舞的形式直接表达和展示民族文化、表现民族情感。民族歌舞对游客有特殊吸引力。因此,民俗旅游区的导游员应学会一些当地的歌舞,在导游过程中载歌载舞,或自己表演以达到强化、提升讲解内容的目的,或引导团内游客参与和体验这一民俗风情,能更好地营造良好旅游氛围,让游客留下更深的旅游印象。
4.故事引导法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类别的传说、故事,许多的民俗风情都与传说故事有关。因此,在民俗旅游区导游中,导游员可根据游客的兴趣和参观对象的情况、旅游的时间等因素,精选特色鲜明、教育与娱乐内容并存的传说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加深旅游者对旅游区民俗的印象。例如,壮族“刘三姐”的传说,与婚俗中抛绣球的民俗风情紧密相关。在广西旅游过程中,导游在介绍绣球这一工艺品时,可以引用刘三姐向阿牛哥抛绣球的典故,激发旅游者对绣球的兴趣。当然,在故事引导法中,必须要注意以客观为依托,不能生搬硬套,以免闹笑话。
参考文献:
[1]梁焰.“最解”民俗旅游之“风情”——民俗风情导游的技巧[J]. 凯里学院学报. 2011年4月
[2]刘振玲、胡保永.导游与民俗旅游文化[J].神州民俗. 2007年第9期
[3]朱琳.提高旅游景区导游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
关键词:民俗旅游;导游;提高
民俗旅游是指人们离开惯常住地,到异地去体验当地民俗文化的旅游行程。民俗文化作为一个地区、一个民族悠久历史文化发展的结晶,蕴含着极其丰富的社会内容。俗话说:“十里不同风,百里不同俗。”这就说明每个地方的民俗文化都有自己的特色,正好作为开发民俗旅游的丰富资源。由于地方特色和民俗特色是旅游资源开发的灵魂,具有独特性与不可替代性,因而,从某种意思上来讲,民俗旅游属于高层次的旅游。
我国是一个多民族国家,56个民族共同创造了祖国悠久的历史和灿烂的文化。汉族和各少数民族的服饰饮食、婚葬嫁娶、待客礼仪、节庆游乐、民族工艺、建筑形式等等,都各有特色,形成了我国丰富多彩的民俗文化景观。这些民俗文化现象,以其丰富的内容,浓厚的地方色彩,鲜明的民族特点,构成民俗旅游区,吸引着大量的国内外游客,具有极高的旅游价值。旅游者通过前往民俗旅游区亲身体验当地民众生活事项,实现自我完善的旅游目的,从而达到良好的游玩境界。
一、导游在民俗旅游中的地位及作用
导游维系着游客与景区,向旅游者提供规范的向导、讲解及旅游生活服务。游客在民俗旅游区中各项服务和活动都在导游的联络安排下顺利完成。通过导游的服务,特别是对民俗文化的讲解,旅游者可增长知识,陶冶情操,获得审美享受。对于部分民俗旅游的接待员而言,在不同国家的外国游客面前代表着自己的家乡,通过他们的服务工作,更可以让来自四面八方的游客体验和感受当地人们的精神风貌。总的来说,导游接待服务是整个民俗旅游过程中的服务灵魂,导游人员展现出来的服务艺术、服务技能、服务效果和组织沟通能力对旅游者综合旅游感受形成了最直接的影响。
随着我国旅游业整体水平上升,旅游者对旅游认识的深化和旅游要求的多样化,对于导游素质要求也不断提高。为了使民俗旅游得到健康发展,造就一支高素质、专业精的民俗旅游导游队伍势在必行,这也是我国民俗旅游尽快走向成熟的必然要求。
二、民俗旅游区导游接待存在的问题
(一)导游数量不足
人才不足是旅游行业发展的大难题,民俗旅游开发过程中也同样存在。很多保留着原始风情的民俗旅游区往往在一些偏远地区,受到自然环境的影响,院校毕业的专业导游人才一般不愿意到这些地方就业,许多本地的居民也纷纷外出务工或求学,导致导游人才奇缺。部分当地的居民在农闲时间担任起导游接待工作,填补导游人数空缺。但遇到旅游黄金周等游客井喷阶段,接待力不足问题马上凸显出来,甚至影响了当地的游客接待量。
(二)导游素质参差不齐
民俗旅游区的导游分为两种:一种是地接社委派带团的导游,俗称地陪,都是经过旅游专业知识学习并通过了规范考核,拥有导游证;一种是旅游区内的导游,他们一般没有导游证,只有旅游区的上岗证。在很多民俗旅游区中,充当导游接待工作的往往是后者占了多数。这些导游员没有经过系统的学习,仅是经过简单培训及考核就上岗了,有的甚至没有经过考核,因而达不到民俗旅游的内在要求。
(三)导游资源配置不合理
在民俗旅游区中,大专以上学历人员主要集中于景区主管、经理、总经理等岗位,但是直接面对和服务于游客的多数导游工作者是高中、初中甚至小学学历。作为基层服务人员,他们的导游讲解等工作能力决定着旅游区质量的高低,影响了旅游者的旅游评价。部分低文化水平的导游工作者,直接给旅游者带来不佳的旅游体会。
(四)导游方式单一,讲解内容贫乏
部分低文化水平的民俗旅游区导游在接待旅游者过程中,由于知识水平的局限和专业能力的不足,所以往往只能充当旅游者的“向导”,而并非真正起到提供全面服务的导游员作用。他们在讲解中可能只会针对眼前所见所闻,简单地告知旅游者,无法进行深层次地导游讲解。再者,在带领旅游者旅游过程中,很多时候仅是按照既定的旅游线路走完全程,不能提供系统性旅游服务,更无法进行针对性服务或者灵活性服务,让旅游者错失丰富的旅游感受。
三、民俗旅游区提高导游接待能力的几点建议
(一)积极引进人才,鼓励当地化导游
对于民俗旅游区导游的发展规划,首要工作就是解决人才问题。从民俗旅游区长远发展目标考虑,可以通过一些政策扶持和优惠措施,吸引高素质人才,填补高素质导游欠缺的不足。也可以通过建立合作关系,寻求一些专业机构或院校在特定时间段(如“旅游黄金周”)对区域旅游发展的人力帮助。
同时,鼓励当地居民转型成为专兼职的导游人员。目前,随着很多民俗旅游区的旅游发展,当地的经济已经出现了多元化趋势或转型。原有的生产方式变化,导致部分居民已经改变了工作方式。这部分居民可以通过培训发展为导游接待员,解决人才不足问题。
(二)加强培训,规范管理制度
目前很多民俗旅游区迫切需要加强对导游人员的培训工作。培训的内容设置上应根据培训对象的现有状况,进行差异化培训。一般对于已通过国家导游证考核的导游员,可强化其民俗知识,增加工作中的知识含金量。而对于非旅游科班出身的接待人员,除了培训他们的民俗知识外,还更应该培训其系统的旅游职业道德和从业素质、旅游接待流程、应急应变处理技巧等,并通过严格的考核制度,把好上岗关。同时,在导游接待过程中,还可以通过制定相关的制度,做好监控。引入奖惩制度,对导游员的工作情况进行评价,调动大家的工作积极性和学习动力。通过一系列制度的管理,相信能达到规范接待的功能,保证了旅游团接待质量。
(三)丰富导游知识,提高导游能力 导游在游客的心目中是“万事通”“博学多才的杂家”。而要作好民俗旅游区的专项导游,导游员除了是一个杂家外,更重要的还应该是一位民俗学“专家”。 最基本的要求就是应该尽可能地掌握更多的民族、民俗知识。比如:民族或地方的简史;地理环境的特征;衣食住行的喜好;婚娶生丧的习尚;节日庆典的仪式;内容及传说;信仰崇拜的缘由;待人接物的禁忌;游娱竞技的规则及风物特产的状况等。特别是一些旅游区的热点问题或问题焦点。游客在民俗旅游的过程中,常会即兴咨询导游一些专业性较强的问题,导游可运用自己掌握的专业知识,给游客一个满意的解答,成为一个考不倒的文化宣传者,为民俗旅游区树立良好的声誉。另外,随着国际旅游团和特殊旅游团队的增多,导游员还应该尽量掌握1~2门外语,以便为外国旅游者服务;掌握特殊语言,以便为特殊的群体服务。
(四)巧妙地运用导游方法
在民俗旅游区进行导游工作中,除了一般的导游程序外,根据民俗旅游资源的特点,导游员还可以有针对性地运用一些更有效的方法。
1.适当使用民族语或方言
民族语言和方言蕴含着民族文化和乡土文化的“灵性”,了解民族语言和方言,在导游讲解过程中适当运用,有助于全面、生动地讲解民俗风情。各民族和各地方的人们对自己的语言都寄予深厚的感情,一个会说哪怕仅仅是一点点当地的语言,更能赢得当地人的友爱与亲近,利于工作的开展。同时,导游还可以在带团过程中教会旅游者用当地语言进行简单的问候、祝福语句,既增添了游兴,也拉近了游客与当地居民的距离。
2.声像资料导游
由于民俗风情涉及内容的丰富多样性,而游客在旅游区游览的时间和范围是有限的,如节庆、婚恋、葬仪等内容的一些民俗,有的只在固定时间发生,有的游客是无法直接参观或参与的。而这些内容又往往是游客了解旅游目的地民俗风情必不可少的内容。为解决这一矛盾,导游员除了进行知识介绍外,还可以利用旅游车内的声像设备,给旅游者播放事先准备的声像资料,并对游客感兴趣的问题进行讲解,给旅游者更直观的旅游资源认知感受。
3.载歌载舞法
很多民族的人们都喜欢用歌舞的形式直接表达和展示民族文化、表现民族情感。民族歌舞对游客有特殊吸引力。因此,民俗旅游区的导游员应学会一些当地的歌舞,在导游过程中载歌载舞,或自己表演以达到强化、提升讲解内容的目的,或引导团内游客参与和体验这一民俗风情,能更好地营造良好旅游氛围,让游客留下更深的旅游印象。
4.故事引导法
各个民族都有自己不同类别的传说、故事,许多的民俗风情都与传说故事有关。因此,在民俗旅游区导游中,导游员可根据游客的兴趣和参观对象的情况、旅游的时间等因素,精选特色鲜明、教育与娱乐内容并存的传说故事,运用生动的语言进行讲解,加深旅游者对旅游区民俗的印象。例如,壮族“刘三姐”的传说,与婚俗中抛绣球的民俗风情紧密相关。在广西旅游过程中,导游在介绍绣球这一工艺品时,可以引用刘三姐向阿牛哥抛绣球的典故,激发旅游者对绣球的兴趣。当然,在故事引导法中,必须要注意以客观为依托,不能生搬硬套,以免闹笑话。
参考文献:
[1]梁焰.“最解”民俗旅游之“风情”——民俗风情导游的技巧[J]. 凯里学院学报. 2011年4月
[2]刘振玲、胡保永.导游与民俗旅游文化[J].神州民俗. 2007年第9期
[3]朱琳.提高旅游景区导游服务水平的有效策略[J].湖北函授大学学报.2013年第5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