弗林效应与智商降级

来源 :读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jackfb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这些年,“网红”泛滥,这个词不仅指一张张审美趋同的美女脸,还有网红咖啡店、网红食物、网红打卡地点。最近有个新闻,短视频软件带红了杭州的粉黛乱子草,阿姨辛辛苦苦种了3年,3天就被赶来拍照的“网红”踩得七倒八歪,彻底毁了。
  这乌泱乌泱赶来举着相机的人,比蝗虫还吓人。人们喜欢管这种行为叫“无脑”,不管三七二十一,先赶一波热点再说。
  比“网红”更可怕的,是背后那些“无脑”的追随者。这种从众的习惯直接带动了一个产业:水军;贡献了一个新词:带节奏。通常在一个事件下,大家都给排名第一的点赞,呈现不同观点的评论越来越少,除了“粉圈”对骂。
  《乌合之众》里早就说过,群体的智商会低于群体里每个人的正常智商,独立的声音稀有而宝贵。
  微博网友“琢磨先生”总结说,这是智商降级,充斥着阴谋论、浅薄化和从众化。
  消费降没降级咱不知道,智商降级却是显而易见的。
  20世纪80年代,《自然》杂志上发表过“弗林效应”,说人类的智商每年都在小幅增加。不过这个结论不断被“打脸”,比如挪威有个测试显示,1975年之后出生的男性,智商分数平均每一代减少7分;法国对新兵的智力测试,10年里下降了4分。
  咱先不讨论这些研究的科学性,先看看自己,是不是越来越傻了?
  恋爱降级是没有表白,淡定吵架,随时分手;文化降级是碎片式文字,表情包攻击,经典书籍阅读障碍。
  计算机和搜索引擎代替了人自身的计算、记忆和联想能力。电视、网页和公众号填满时间的空白,人只被动地接受信息,懒得主动思考。
  在地铁、餐馆和就寝前的床上,手指一划就是一屏。写一篇文章的门槛史无前例的低,只要有东拼西凑的段子,加点“亲”“宝宝”,再配几个表情包,就完成了一次“创作”。如果再调和点刺激性的语言和情绪,那分分钟生产出一篇“10万+”。
  传媒界没人再讨论开启民智,研究的都是用户下沉。
  这个规律在电影界也适用。为啥烂片这么多?只要有流量明星坐镇,或是圈个大IP引流,再讲一些过时的笑话,看上去比春晚的过气段子集锦还让人尴尬,就差影院给每个人发个痒痒挠,不笑自己挠。
  法国哲学家帕斯卡说,人是为了思考才被创造出来的,无意识即死亡。孔子也说过:“学而不思则罔。”有人说生活本身已是痛苦,我就想追求点浅薄怎么了,成天思考,不累吗?
  是啊,思考是累,所以人喜欢纵容自己在轻松的诱惑里丧失深刻。一遇到要动脑子的时候,就耍赖、撒泼,顶着高铁不让关门,飞机延误扇地勤耳光。脑袋里没有行事逻辑,只有横冲直撞的情绪。
  人在浅薄时,特别容易被声音最大的人吸引,更倾向于从众。而如果带节奏的人指向阴谋论,那舆论的大旗就会倒向越来越歪的方向。
  “阴谋论”的一个特点是固执,无论如何去解释、辩论、给出证据,它都毫不动摇,甚至反而把这些反对意见当作自己信念的证明。
  比如总有人认为美国阿波罗登月是假的,说宇航员插美国国旗时,国旗明显被风吹动,但月球上应无空气。又说登月照片中咋没有星星?
  其实这些现象都能用科学来解释。提出疑问可以,这是学习的前提和动力,但偏执地相信“总有刁民想害朕”,就有点傻了。
  其实,当人们不理解一些事情的时候,就喜欢按照自己的逻辑来解释。原始人面对地震、山崩、洪水,解釋不了,就相信一切被神灵操控。
  这正好给人类提供了思考契机,也是一次智商升级的邀约。在面对未知时,学习知识,勤于动脑,独立思考,我们才从猿慢慢变成人。
  对了,据说大脑只占身体重量的2%,却能消耗20%的能量。多动动脑,有助于减肥。
  (水云间摘自《中国青年报》2018年10月18日,小黑孩图)
其他文献
并不是只有下意识地改变生活环境才称得上明智,改变生活规律也一样。有时,一次无意义的旅行,或只有几公里的位置变化,也能将我们带离生活中业已僵化的,同时又折磨人、令人无法忍受的无奈。一个让人做梦的新房间、几张新面孔、不同的厨房,都能使我们的内心平静或雀跃。  我們就应该如此改变日常生活的节奏,不必很用力,也不必很轻率。当我们感到被困在某种生活状态中时,应该有意识地、自主地做出改变。一个一直固执地坚持清
期刊
20多年来,我接触过不少报刊,近几年又有各种手机杂志、电子书之类,书的形式因科技的进步而变得琳琅满目。过尽千帆,常陪在我身旁的唯有纸质的《读者》。  《读者》的内容,一直都是守正创新、精益求精,或轻松愉悦,或厚重沧桑。  《读者》与广大读者有缘,与我有缘,也与我的儿子有缘。  2010年暑假,我向8岁的儿子推荐了《读者》,没有想到,他一下就喜欢上了!他接触的第一本《读者》是2010年第14期,他读
期刊
在疾病和哀愁丛生的群山之上,  一只不受羁束的鸟儿永远展翅悬停着,停着,  高高地处在更纯净、更快乐的风中。  从最浓黑的缺憾之云那里,  永远会放射一道完美的光,  闪现天堂的荣耀。  對着潮流的、习俗的争吵,  对着巴别塔般的喧嚣、震耳欲聋的狂欢,  一缕清音,依稀可辨,安抚着每一个间歇,  那是最终的合唱,来自某个遥远的海岸。  啊,蒙福的眼睛、幸运的心,  能看见、能认识宏伟的迷宫中  一
期刊
惯于“自省”的英国女作家伍尔夫在笔记中写道:“有一天,蒙田在巴勒杜克看到一幅勒内的自画像,便自问:‘既然他可以用蜡笔为自己画像,我们为什么不可以用鹅毛笔来写写自己呢?’”当然,这只是伍尔夫想象的蒙田写随笔前的情景。  多年前,我的床头也放着一本《蒙田随笔》,节选本,不厚。后来才知道,全套的《蒙田随笔》有3卷,80来万字。印象中,16世纪的法国人文味很浓,所以,蒙田干了一件忒朴实的事儿:写自己的生活
期刊
卖葵花时,我们会留下一部分,送到榨油厂榨油。榨出来的油一部分在店里出售,一部分自己吃,够吃一年的。榨油剩下的油渣也是好东西,哪怕已经被碾尽精华,鸡和兔子仍然像强盗一样挤头猛抢。  如此贫瘠的土地,却生出如此香美的食物。这么一想,就觉得必须赞美土地的力量。  虽然其中也有化肥的力量。但化肥只能依从土地的意志而作用于植物。  人类甚至可以研究出无土栽培技术,却仍然不能更改生命成长的规则。这种规则也是大
期刊
为历任总统画像是美国的一项传统,但不是所有总统都喜欢自己的肖像。这些虚实结合、内涵丰富的画作,更多地反映了创作者乃至外部世界对白宫主人的职业生涯及个人品行的观感,和总统们心目中“理想的自我”存在着微妙的出入。最基本的要求是“接地气”  为杰出人物画像的传统起源于欧洲。欧洲移民在北美独立建国后,这一传统也在美国得到发扬。自从1789年乔治·华盛顿入主白宫,总统成了最受美国人关注的公众人物。由此,在摄
期刊
真是的,何苦回来!  他能死里逃生,该是一个统计学上的奇迹,纯属意外。他的家人们都被龙卷风卷走了。幸亏有远方的亲戚把他救到一个安全的地方,抚养他长大。他们告诉他一些双亲的故事,拿一些古怪的照片给他看。其中有几张只照屋子。这栋房子居然是唯一存留下來的,真像是个大讽刺。为什么要回到这个满是灰尘的地方?  不过他终于还是回到了这里。走进空无一物的房间,轻轻地踮起脚尖,自己的呼吸声使他心虚。在这个房间里,
期刊
我父亲经常说:“倘若剽窃一本书,人们会谴责你为文抄公;然而倘若你剽窃十本书,人们会认为你是学者;倘若你剽窃三十本书,则是位杰出的学者。”  人们来来往往,生生死死,但书是不朽的。我小时候希望自己长大后成为一本书,而不是成为作家。人可以像蚂蚁那样被杀死,作家也不难被杀死,但是书呢,不管你怎样试图对其进行系统的灭绝,也总会有一两本书伺机生存下来,继续在雷克雅内斯半岛、巴利亚多利德或者温哥华等地,在某个
期刊
“海拉”是一种生命力超强,在体外还能存活并不断繁衍的不死细胞。科学家利用这种细胞的超强生命力,在全世界的实验室里大批繁殖,广泛传播。大部分实验室里的离体细胞都来自“海拉”的繁殖。它参与了小儿麻痹症疫苗的研究与制备、众多抗癌药物的研发,还寄托着人类长生不老的终极幻想——既然细胞在体外的培养基环境中都能够不断繁衍,长生不死,那么人类只要找到其中的原因,不也可以像细胞一样长生不死吗?  因为在医学研究史
期刊
在今天的大城市生活,变成了一种在冒犯中穿行的艺术。作为一个在北京的外省青年,我在与同胞相处时经常发觉,尽管我们有同样的语言、同样的外表甚至是同样的童年,但更多时候,我们之间的不同远远超过那些和谐的时刻。如果要在酒桌上不闹翻脸,就得时常忍受彼此的冒犯,无论是针对你的出身、家乡还是性别。  3年前,上海地铁出了个“凤爪女”。一个下了班的女人,在上海的地铁里若无其事地啃着凤爪并吐出骨头,遭到指责之后,大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