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 目的 观察本科规律血液透析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护理措施,保证血液透析的顺利进行,有效地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方法 笔者通过对患者年龄、疾病、个体差异及经济等影响患者心理因素的观察,及时了解患者不同的心理状态,根据患者情况给予不同的心理护理。结果 通过不同的心理护理,提高了透析患者的依从性,坚持规律性血液透析,减少并发症的发生,由消极被动接受透析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治疗。结论 通过不同的心理护理,激发透析患者热爱生活,提高患者对生活的兴趣,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使患者生活质量有了很大的提高。
【关键词】 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 心理护理; 医学模式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替代疗法之一,随着透析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越来越多的肾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生存期延长;但是血液透析治疗是长期创伤性替代治疗,由于疾病的不可逆和治疗的特点,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透析质量,因此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笔者对本院内三科2009年以来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6~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19~79岁,平均45.2岁。大多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极少数为肿瘤所致。
2 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
2.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抵抗力减弱,老年透析患者除了具有一般透析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外,还具有失眠、孤独、固执、自卑、内疚、绝望等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2.2 疾病因素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不可逆性疾病,目前除患者进行肾移植外,血液透析是一种维持生命的终生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一旦患者意识到只能通过肾移植或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时,就会产生恐惧、悲观、绝望、抑郁等心理。
2.3 经济因素 慢性肾衰患者需要每周2~3次的透析,每次透析费用大约为350~400元,再加上药费,每月的治疗费用大约为4000元,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些经济支出是非常沉重的,这无疑会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
2.4 自身因素 由于疾病因素会造成患者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粗糙、瘙痒、性功能减退,贫血造成头晕气短、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全身无力,无法参加社会活动,社会角色的改变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的心理[1]。
2.5 治疗因素 患者每周2~3次的穿刺,穿刺点的疼痛会造成患者担忧,产生恐惧心理。尿毒症患者尤其是小便量少或无尿的患者须严格控制水的摄入和控制饮食,否则就会造成水份在体内潴留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出现心衰,这无疑会让患者产生绝望抑郁的心理。
3 心理问题及特点
3.1 恐惧 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到威胁的情景的情绪状态,由于大多数患者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低,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对穿刺、预后、并发症的恐惧。该类型患者易怒,敌视医护人员,对治疗措施有疑惑,不能配合治疗。
3.2 缺乏信心 对透析长期存活没有信心,如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不定时头痛,加上部分家庭对患者的消极态度,使患者对生活缺乏信心,对死亡恐惧。
3.3 盲目乐观 大多在透析初期,此类患者通常不能面对现实,表现在对疾病治疗效果过分的乐观和求索心理,以为经过短期的透析治疗,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甚至听信某些宣传、广告,拼命到外地寻求民间偏方,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3.4 情绪不稳定 乐观、悲观交替出现,极易受病情变化、周围患者情绪等外界环境的干扰。
4 心理护理与措施
4.1 恐惧患者的护理 (1)微笑待人。人们常说微笑是最好的语言,护士常以舒展的笑容,可亲的语言与患者交谈,以真诚的微笑带动患者的微笑,有助于缓解生疏、紧张的氛围。(2)熟练穿刺技术。再甜美的微笑也难以消除穿刺的痛苦,护士熟练无痛的操作技术实际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穿刺要做到进针基本无痛,一次成功,同时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3)制定《血液透析手册》发给患者。手册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保护内瘘的护理计划及饮食指导。通过手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初步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同时手册也是护患沟通的桥梁[2,3]。
4.2 对缺乏信心患者的护理 对不同的个体做到相应的个体化护理。患者自进入血液透析室起有专人负责直至血液透析结束,对高血压者视病情调节透析液离子浓度计HD次数,并配合调整降压药。同时鼓励患者与患者沟通,患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应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同病相怜,让他们交流心得体会,相互提醒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合理的恢复工作或从事家务劳动,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继续治疗的信心[4]。
4.3 对盲目乐观患者的护理 选择适宜的谈话方式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交流。对过分自信者着重介绍血透的具体功效,对听信偏方者着重介绍引起各种肾功能不全的疾病原因及用实例来说明民间偏方的弊端,让患者对疾病本身、血液透析及民间偏方有正确的认识。
4.4 对情绪不稳定患者的护理 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着重于及时发现并沟通。当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主动与其聊天,全神贯注的倾听,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然后抓住时机,紧扣主题与患者交谈,同时配合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等肢体语言,让患者倍感亲切,保持心态平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6]。
4.5 做好与家属的沟通,争取家庭支持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慢性肾衰竭患者因病程长,经济负担重,其家属也多猜疑、焦虑、恐惧、悲观及对患者失去信心等,因此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建议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有关医疗费用等敏感话题,强调家属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对治疗丧失信心,会使患者产生极大的自卑绝望心理,造成患者严重的精神创伤。作为患者家属,也要从内心自我开导,既然不幸已经降临,就要勇敢面对。同时调动家属的亲情影响力,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建立明确有效的生活目标,患者及家属把接受信息放在重要位置,当他们了解病情,会减少猜疑所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由消极被动接受透析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治疗[7]。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慢性肾功能衰竭HD治疗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问题,多种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患者多进行分散注意力的活动来淡化压力;给予热情耐心的开导,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消除紧张的心理,消除或减少患者的后顾之忧;要经常的给患者做心理咨询,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护理方案,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8]。改变患者心理状态,激发其热爱生活的欲望,提高对生活的兴趣,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同时,呼吁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治疗工作,有效地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茅彤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护理.中原医刊,2005,32(24):82-83.
[2] 仇珂珂. 对新入院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体会.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6):385.
[3] 王建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护理研究,2004,18(2):311-333.
[4] 杜洋. 慢性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华护理杂志,2004,29(11):868.
[5] 王焕娟,刘爱红,赵文娟.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与预防.透析与人工器官,2009,20(3):42-43.
[6] 张晓颖.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0):1263.
[7] 靳方,张祖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甘肃中医,2009,22(2):60.
[8] 崔文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血液净化,2008,7(7):399-402.
(收稿日期:2011-04-06)
(本文编辑:车艳)
【关键词】 替代治疗; 血液透析; 心理护理; 医学模式
维持性血液透析是治疗慢性肾衰竭的重要替代疗法之一,随着透析技术的普及与推广,越来越多的肾衰竭患者的生命得以挽救,生存期延长;但是血液透析治疗是长期创伤性替代治疗,由于疾病的不可逆和治疗的特点,容易引发各种心理障碍严重影响患者的生活质量和透析质量,因此做好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十分重要。笔者对本院内三科2009年以来收治的100例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特点进行分析,针对其特点,采取相应的心理护理,取得了较好的效果,现报告如下。
1 临床资料
2009年6~2010年6月本科收治的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100例,男70例,女30例;年龄19~79岁,平均45.2岁。大多数为慢性肾小球肾炎、糖尿病肾病,导致尿毒症,极少数为肿瘤所致。
2 影响患者心理的因素
2.1 年龄因素 随着年龄的增长,机体抵抗力减弱,老年透析患者除了具有一般透析患者的恐惧、焦虑、抑郁等心理特征外,还具有失眠、孤独、固执、自卑、内疚、绝望等老年患者的心理特征。
2.2 疾病因素 慢性肾功能衰竭是不可逆性疾病,目前除患者进行肾移植外,血液透析是一种维持生命的终生的重要的治疗手段。一旦患者意识到只能通过肾移植或依靠透析来维持生命时,就会产生恐惧、悲观、绝望、抑郁等心理。
2.3 经济因素 慢性肾衰患者需要每周2~3次的透析,每次透析费用大约为350~400元,再加上药费,每月的治疗费用大约为4000元,对于大多数家庭来说这些经济支出是非常沉重的,这无疑会造成患者沉重的心理负担。
2.4 自身因素 由于疾病因素会造成患者皮肤色素沉着,皮肤粗糙、瘙痒、性功能减退,贫血造成头晕气短、失眠、食欲不振、疲劳全身无力,无法参加社会活动,社会角色的改变使患者产生悲观、失望、自卑的心理[1]。
2.5 治疗因素 患者每周2~3次的穿刺,穿刺点的疼痛会造成患者担忧,产生恐惧心理。尿毒症患者尤其是小便量少或无尿的患者须严格控制水的摄入和控制饮食,否则就会造成水份在体内潴留加重心脏负担甚至出现心衰,这无疑会让患者产生绝望抑郁的心理。
3 心理问题及特点
3.1 恐惧 恐惧是一种企图摆脱已经明确的特定危险会受到伤害或生命受到威胁的情景的情绪状态,由于大多数患者来自农村,受教育程度低,使他们无法面对现实,在治疗过程中表现对穿刺、预后、并发症的恐惧。该类型患者易怒,敌视医护人员,对治疗措施有疑惑,不能配合治疗。
3.2 缺乏信心 对透析长期存活没有信心,如高血压患者由于长期不定时头痛,加上部分家庭对患者的消极态度,使患者对生活缺乏信心,对死亡恐惧。
3.3 盲目乐观 大多在透析初期,此类患者通常不能面对现实,表现在对疾病治疗效果过分的乐观和求索心理,以为经过短期的透析治疗,肾功能可以完全恢复,甚至听信某些宣传、广告,拼命到外地寻求民间偏方,不能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护理。
3.4 情绪不稳定 乐观、悲观交替出现,极易受病情变化、周围患者情绪等外界环境的干扰。
4 心理护理与措施
4.1 恐惧患者的护理 (1)微笑待人。人们常说微笑是最好的语言,护士常以舒展的笑容,可亲的语言与患者交谈,以真诚的微笑带动患者的微笑,有助于缓解生疏、紧张的氛围。(2)熟练穿刺技术。再甜美的微笑也难以消除穿刺的痛苦,护士熟练无痛的操作技术实际也是一种综合性的非语言交流,是维系沟通效果的纽带。穿刺要做到进针基本无痛,一次成功,同时注意分散患者的注意力,最大限度减轻患者痛苦。(3)制定《血液透析手册》发给患者。手册详细介绍疾病的发生、发展,保护内瘘的护理计划及饮食指导。通过手册使患者对疾病有正确的认识,初步掌握自我护理的方法,同时手册也是护患沟通的桥梁[2,3]。
4.2 对缺乏信心患者的护理 对不同的个体做到相应的个体化护理。患者自进入血液透析室起有专人负责直至血液透析结束,对高血压者视病情调节透析液离子浓度计HD次数,并配合调整降压药。同时鼓励患者与患者沟通,患者之间有着共同的语言,应充分利用他们之间的同病相怜,让他们交流心得体会,相互提醒注意事项。并指导患者合理的恢复工作或从事家务劳动,提高生活质量,从而增强继续治疗的信心[4]。
4.3 对盲目乐观患者的护理 选择适宜的谈话方式和内容,有计划、有目的交流。对过分自信者着重介绍血透的具体功效,对听信偏方者着重介绍引起各种肾功能不全的疾病原因及用实例来说明民间偏方的弊端,让患者对疾病本身、血液透析及民间偏方有正确的认识。
4.4 对情绪不稳定患者的护理 对情绪不稳定的患者着重于及时发现并沟通。当发现患者出现不良情绪时,主动与其聊天,全神贯注的倾听,做一个耐心的聆听者,然后抓住时机,紧扣主题与患者交谈,同时配合面部表情、目光接触、手势等肢体语言,让患者倍感亲切,保持心态平和,鼓励患者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5,6]。
4.5 做好与家属的沟通,争取家庭支持提高患者战胜疾病的信心 慢性肾衰竭患者因病程长,经济负担重,其家属也多猜疑、焦虑、恐惧、悲观及对患者失去信心等,因此要做好患者家属的心理护理,建议家属不要在患者面前谈论有关医疗费用等敏感话题,强调家属情绪不稳定,敏感多疑,对治疗丧失信心,会使患者产生极大的自卑绝望心理,造成患者严重的精神创伤。作为患者家属,也要从内心自我开导,既然不幸已经降临,就要勇敢面对。同时调动家属的亲情影响力,使患者感受到来自家庭的温暖,帮助患者建立明确有效的生活目标,患者及家属把接受信息放在重要位置,当他们了解病情,会减少猜疑所引起的不良心理反应,由消极被动接受透析治疗转变为积极主动参与治疗[7]。
心理护理是现代医学模式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一种治疗方法,心理障碍和躯体疾病可相互影响,形成恶性循环。慢性肾功能衰竭HD治疗的患者存在不同程度的社会心理问题,多种负性情绪对患者的影响应引起医务人员的高度重视。医护人员应及时了解患者的心理状态,采取相应的措施,鼓励患者多进行分散注意力的活动来淡化压力;给予热情耐心的开导,帮助他们解除顾虑,消除紧张的心理,消除或减少患者的后顾之忧;要经常的给患者做心理咨询,针对性的对患者实施护理方案,保证血液透析顺利进行[8]。改变患者心理状态,激发其热爱生活的欲望,提高对生活的兴趣,树立与疾病作斗争的信心,同时,呼吁社会共同关心和支持尿毒症患者的透析治疗工作,有效地提高透析患者的长期生存率和生存质量。
参 考 文 献
[1] 茅彤华.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变化与护理.中原医刊,2005,32(24):82-83.
[2] 仇珂珂. 对新入院患者实施的心理护理体会.局解手术学杂志,2006,15(6):385.
[3] 王建文.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分析及护理.护理研究,2004,18(2):311-333.
[4] 杜洋. 慢性透析患者的生活质量.中华护理杂志,2004,29(11):868.
[5] 王焕娟,刘爱红,赵文娟.长期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与预防.透析与人工器官,2009,20(3):42-43.
[6] 张晓颖.老年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齐齐哈尔医学院学报,2009,30(10):1263.
[7] 靳方,张祖萍.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甘肃中医,2009,22(2):60.
[8] 崔文英.维持性血液透析患者的心理护理.中国血液净化,2008,7(7):399-402.
(收稿日期:2011-04-06)
(本文编辑:车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