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1986:“中央一号文件好!”

来源 :财经国家周刊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gg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改革开放初期的5个“一号文件”,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记载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史进程
  
  1978年冬,安徽省凤阳县梨园公社小岗生产队的18位农民,按下了18个鲜红的血手印,分田到户,率先实行农业“大包干”。邻村得知后,也模仿着干起来。1979年6月,安徽省委第一书记万里到凤阳听了有关大包干的汇报后,当即表示支持。
  凤阳县小岗队18个农民包产到户的壮举,率先敲响中国农村改革的鼓点。
  
  不准落户口—“黑户口”—社会主义“依存户口”
  
  在既往社会主义公有体制的词典里,“包产到户”在宪法里找不到支持的释义。甚至在十一届三中全会的红头文件中也找不到明确根据。三中全会发出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草案)》有两个明确的“不许”——“不许分田单干,不许包产到户”。
  但这个文件也能让人看到改革的迹象:农村劳动组织“可以按定额记工分,可以按时记工加评议,也可以在生产队统一核算和分配的前提下,包工到作业组,联系产量计算劳动报酬,实行超产奖励”。这个“可以、可以、也可以”的农村政策,农民只看到了“也可以”,把它当成一个充满希望的小窗口——包产到户不准落户口,“到组”的“也可以”,也是他们长期求之不得的啊。
  “也可以”的“包产到组”随即开始撕破“两个不许”的禁锢。到1979年国庆前夕,“包产到户”、“分田单干”在农村已成不可遏制之势。此时召开的十一届四中全会将三中全会的《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几经修改,去掉“草案”二字,作为37号文件正式下发。
  修改后的《决定》,把“草案”中的“两个不许”,改为“一个不许”、“一个不要”:“不许分田单干。除某些副业生产的特殊需要和边远山区、交通不便的单家独户外,也不要包产到户。”在中央红头文件中,语气如此和缓的“也不要”,此前罕见。这小小的文字修改,给农民打开了一条门缝,“包产到户”从这条窄窄的门缝挤出去,虽然是“黑户口”,但开始了“野蛮”生长。
  千百万农民挤在门缝等待出去,中央也在争论中为打开大门努力。1980年9月,中央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和完善农业生产责任制的几个问题的通知》,即著名的中发【1980年】75号文件。文件规定:“在那些边远山区和贫困落后地区,长期吃粮靠返销,生产靠贷款,生活靠救济的生产队,群众对集体丧失信心,因而要求包产到户,应当支持群众要求,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并在一个较长的时间内保持稳定。”
  虽然“可以包产到户,也可以包干到户”前,有“在那些……”等限制条件,但这些限制条件事实上说的中国农村的现状——斯时中国有哪个地方敢说自己不是“贫困落后地区”呢?“包产到户”开始有了“准生证”。不过,“户口”要这样上——文件规定:“在生产队领导下实行包产到户是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而不会脱离社会主义轨道的,没有什么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因而并不可怕”,户头是归在“社会主义”下,而成员的身份则只是“依存”,使这个户口上得多少有些不理直气壮。
  文件的模糊容易产生歧义。于是,在文件的贯彻执行中就难免各取所需:赞成包产到户者说,我们是“贫困落后地区”,可以搞;反对者则说,我们是一般地区,不能搞。赞成者说,文件说包产到户没有复辟资本主义的危险,当然就属于社会主义性质;反对者则说,文件说包产到户依存于社会主义经济,可见它不是社会主义性质。现实逼着中央必须有明确的态度,再发一个文件成为必须。
  
  五个一号文件出台
  
  1981年,主管农业的副总理万里,责成国家农委副主任杜润生主持起草文件。吸取此前模糊语言引起歧义的教训,这个文件在起草过程中就力求文字明确。可是,要明确地给包产到户上一个社会主义户口,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情。文件起草很快,但讨论很慢,修改更是费时费力费心思。经过中央书记处几次讨论审查,最后通过时已经是1981年的年关了,来不及年内发出,只能作为1982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发出了。
  尽管这个文件是偶然性地成为“一号文件”,但对于渴盼中央认可的广大农民来说,依然以心照不宣的心态把这看成了是对农业、农民、农村的重视。时任总书记的胡耀邦一锤定音;在农村工作方面,每年搞一个战略性文件,下次还要排“一号”。由此,连续5年,每年的中央一号文件都是谈农业问题。年初布置调查题目,到秋季总结,冬季起草文件,次年年初发出,以显示其对农村政策的连续性、重要性和权威性。
  1982年:给包产到户正式上社会主义户口。
  这一年的中央一号文件,名为《全国农村工作会议纪要》。文件以毫不含糊的语言指出:“目前实行的各种责任制包括小段包工定额计酬,专业承包联产计酬,联产到劳,包产到户、到 组,包干到户、到组,等等,都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文件还从理论上对包产到户和包干到户作了说明,不但肯定了“双包”(包产到户、包干到户)制,而且说明它“不同于合作化以前的小私有的个体经济,而是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组成部分”。
  据杜润生回忆,这个文件报送中央,邓小平看了以后表态:“完全同意。”陈云看后通过秘书打来电话:这个文件我已看了,这是个好文件,可以得到干部和群众的拥护。他还亲自参加政治局会议,听取文件说明,最后说:文件好,说明也好,所提问题,我赞成。
  包产到户得到了社会主义正式户口,对此的争论也基本告一段落,农村改革的骏马驰骋于广袤的田野。
  1983年:肯定包产到户是农民的伟大创造,放活农村工商业。
  1982年十二大召开,胡耀邦在报告中强调,农村的发展,要在总结群众实践经验的基础上逐步加以完善。五届人大?五次会议的政府工作报告中,再次肯定联产承包制是“现阶段在农村发展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制度优越性的一种十分有效的形式”。同时,农村形势的发展,也为扩大改革成果提供了政策依据。到1982年底,农业生产总值比上年增长11%,多种经营在农村已成为不可遏止之势。继续肯定扩大农村改革成果,就成为1983年一号文件的要义。
  1983年元旦,第二个中央一号文件——《当前农村经济政策的若干问题的通知》出台。文件不仅再次肯定“包产到户是社会主义集体经济的生产责任制”,而且高度赞扬“是在党的领导下中国农民的伟大创造,是马克思主义农业合作化理论在我国实践中的新发展”。文件就农村发展多种经营、商品生产等问题提出了 “两个转化”、“三个一点”的新政策。即促进农业从自给自足经济向较大规模的商品生产转化,从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化;党和政府各部门、各级领导干部都应力求做到:思想更解放一点,改革更大胆一点,工作更扎实一点,保证“两个转化”加快速度进行下去。
  1984:发展商品生产,抓好商品流通。
  1984年1月1日,中共中央发出《关于一九八四年农村工作的通知》,即第三个一号文件。如果说,前两个中央一号文件着重点是对包产到户定性和解决农业和农村工商业的微观经营主题问题,那么,1984年的中央一号文件,着重解决的就是商品生产和流通的问题。用杜润生的话说,“要解决就是发育市场机制的宏观问题”。
  文件强调要继续稳定和完善联产承包责任制,延长土地承包期。为鼓励农民增加对土地的投资,规定土地承包期一般应在15年以上,生产周期长的和开发性项目,承包期应当更长一些。文件要求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大力发展农村的产品生产和商品交换,允许农村社会资金自由流动,允许农民经商,发展社队企业。此后,中国农村出现了一个新名词:“乡镇企业”。
  1985年:调整产业结构,取消统购统销。
  1985年1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关于进一步活跃农村经济的十项政策》,即第四个一号文件。文件的中心内容:一是改革农产品统派购制度,逐步把价格放开,真正按价值规律办事,做市场调节的文章;二是调整农村产业结构,继续贯彻决不放松粮食生产、积极发展多种经营的方针,面向市场,因地制宜,使农业内部各个方面协调发展,逐步实现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调整农村产业结构,取消30年来农副产品统购派购的制度,对粮、棉等少数重要产品采取国家计划合同收购的新政策。国家还将农业税由实物税改为现金税。
  这个文件标志着十一届三中全会之后开始的,以建立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为中心的农村改革第一阶段已基本结束,进一步改革农村经济管理体制、促进农村产业结构合理化的农村改革第二阶段即将开始。我国农村从此进入全面发展商品生产的新阶段。
  1986年:增加农业投入,调整工农城乡关系。
  1986年1月1日,中共中央、国务院下发了《关于1986年农村工作的部署》,即第五个一号文件。文件肯定了农村改革的方针政策是正确的,必须继续贯彻执行。农村中出现的一些新问题,只有深化改革才能加以解决;针对农业面临的停滞、徘徊和放松倾向,文件强调进一步摆正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地位。
  相比此前的中央一号文件,这一年的一号文件明确指示性的东西少了,而指导性的东西多了。这是因为中国农村的改革发展到1986年,受制于城市国有经济改革和政治体制改革,深层结构不触动,农业改革也只能在理论层面上加以强调。正因为如此,农村改革初期一系列中央一号文件的历史使命告一段落。
  5个中央一号文件如实记录了中国农村改革的历程,客观地反映了广大农民的心声,成为推动农村经济迅速发展的强大动力。
  追溯这个历程,人们自然会想到26年前那令人难以磨灭的一幕:1984年10月1日,在天安门广场热烈庆祝建国35周年盛大游行中,当农民游行队伍高抬“联产承包好”五个大字的巨幅标语牌走过检阅台时,广场上顿时欢呼起来,人们齐声高喊:中央一号文件好!
  
  (作者为当代史学者)
其他文献
30年来,就社会文化心理来说,中国在社会心理上的最大变化就是轻商意识的终结    流通是一个时代、一个国家、一个地域是否繁荣的标志。  现在大家都知道无工不富、无商不活,但历史上,商人和商业在中国古代社会地位一直不高。原因是,中国缺乏真正意义上的商业,盐铁、漕运、丝绸等,几乎都是国家垄断,经商者大都是官,缺乏真正的自由市场和公平竞争。  解放后的商业基本上也还是国家垄断,虽然乡村有集市贸易,但限于
期刊
可能导致经济出现“双底衰退”的唯一原因,就是政府从他们的经济刺激政策中退出过快;但如果退出过慢,可能成为下一场危机的导火索    达沃斯地处阿尔卑斯山雪线附近,当地登山俱乐部提醒人们,很多意外并非发生在冲顶的路上,而是在下山撤退途中。撤退的技巧并不亚于登顶,老登山家与新手的差别往往就在这里,正所谓“上山容易下山难”。  参加2010年达沃斯论坛的政府首脑、央行高官、银行巨头们,相信对此深有体会。 
期刊
推动市场更加开放是继续应对危机的必由路径    伴随着经济危机,一股保护主义阴影在全球弥漫。当2500余名全球政商界精英齐聚瑞士滑雪胜地达沃斯,寻找后危机时代的全球经济复苏之路时,反对保护主义成了他们一致的呼声。  “2009年世界贸易特点之一就是贸易保护主义的抬头。”世界贸易组织总干事拉米评价说。  法国总统萨科齐在会上呼吁各国反对贸易保护,批评“那些只看眼前利益的金融家”。他的观点得到英国首相
期刊
解码达沃斯信号  2010年1月31日,举世瞩目的第40届世界经济论坛年会在瑞士达沃斯落下帷幕。  《财经国家周刊》特派达沃斯记者在会场内外搜索并观察着与会2500人各自关心的话题;经济复苏、金融监管、退出战略、国际贸易、绿色经济,还有海地援助、慢性疾病、性别平等、核扩散、恐怖主义、网络安全……核心只有一点,就是思考如何把这个世界管理起来,而且要管好。《财经国家周刊》选取本届年会最具代表性的5个话
期刊
希腊危机所投射的,是欧元区整体的财政困局。要从根本上避免危机重演,欧元区的制度框架就必须变革    5月2日,欧盟原则上同意连同IMF一起向希腊提供价值1100亿欧元的援助,给3个月以来的有关救助希腊问题的争执暂时画上了一个句号。  救助计划的具体细节是:欧盟国家将联手提供800亿欧元,IMF提供300亿欧元。援助贷款的利率为5%,第一笔贷款将在5月19日希腊下一笔85亿欧元的国家债务到期之前到位
期刊
就金融监管尺度,政治家和银行家在达沃斯上演了一次观点大“碰撞”。    靶子奥巴马     “碰撞”过程中,银行家们最重要的“靶子”就是奥巴马1月21日高调宣布的一项监管提议:限制商业银行规模、禁止吸收客户存款的商业银行从事自营私募股权及对冲基金业务交易,或代表银行自行投资。  “我们要更好的监管,而不是更多的监管,”英国劳埃德银行董事长彼得·莱文的声音颇有代表性。  奥巴马的提议,目的是避免形成
期刊
对外国军火商实施贸易制裁,以惩罚它们向台湾供应武器,可能给中国带来事与愿违的负面效应,包括损害中国国内工业,使中国违反国际贸易规则,并削弱中国以具有竞争力的价格采购设备的能力。  奥巴马政府宣布其首份对台军售方案后,中国周末威胁将对数家美国武器供应商实施制裁,包括飞机制造商波音。  中国航空业由政府所主导,采购活动一向具有浓厚的政治色彩。但据一名业内人士表示,对波音实施公然制裁,将对“中国现有的商
期刊
新进入城市或就业市场的居民,住宅需求旺盛。如何为他们设计出适合的住宅供给制度,在快速城镇化的中国显得尤为重要    在城市化高速发展阶段,最大和最急迫的问题,乃是新进入就业市场的居民——大学毕业生、退伍军人、农民工(工厂工人、娱乐场所餐饮业服务员、物业、保安等)的住宅需求。对于这些人来讲,即使以生产者价格供应住宅,他们也消费不起。怎样将其劳动力资本转化为现实的购买力,乃是住房制度设计的关键。   
期刊
尽管大多数舆论都更为看好“中国龙”,但“印度象”也有很多优势    作为21世纪两大新兴发展中国家,印度与中国有很多相似之处:人口众多,经济总量大,人均收入低,经济持续快速增长,外贸依存度高,财富收入两极分化严重;两国同时也是世界上送出留学生最多、接受海外汇款最多、人才流失数量庞大的两个国家。来自中国和印度的科学家、工程师以及企业家,成为美国硅谷的重要力量。同时,中国与印度也有着许多不同,中国经济
期刊
《阿凡达》的热播,标志着3D电影时代的来临,也给中国电影带来了机会与挑战    2009年中国制作影片450部,比2008年增长了44部,进口影片上映数量也从2008年的44部上升到2009年的51部。截止到2009年10月,在票房排名前20名的影片中,国产影片占51%。但是现在中国电影正面临一场新的机会与挑战。  《阿凡达》席卷全球,使3D电影大放异彩。有专家认为,3D电影将带来电影史的又一次重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