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化学教学的基础是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给学生以充分动手的机会,使他们获得丰富的感性认识,既激发了兴趣,启迪了思维,发挥了创造力,又促进了教学效果的提高。因此在化学教学中必须加强实验教学。实验教学的核心就是实施素质教育,而学生没有良好的实验素质,实验教学也就没有了意义。所以实验素质的培养尤为重要。培养良好的实验素质应做好以下几点:
一、加强实验基本操作教学
基本操作掌握不好会影响到实验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使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好基本操作是实验的首要问题。
1.常用仪器掌握要准要熟
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将用到的仪器分配到每一个组,学生先根据教材提示辨认仪器,并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为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好常用仪器创造了条件。
2.多动手动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习基本操作时,许多学生对操作中的细节不太注意,因而出现较多错误。比如: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量简要放平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持平。部分学生往往忽视“平稳”和“与 最低点持平”,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究其原因,学生对“平稳”和“与最低点持平”的意义认识不够,只是掌握操作的形式而没有抓住关键。这时可先让学生预习操作方法,然后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注意把正确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加以对比。
3.联系实际,开拓视野
学习药品性质和使用时如果按课本内容照搬照抄,则显得枯燥无味,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如果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有些药品,像盐酸、熟石 灰、火碱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但并不具体,为了让他们全面掌握好这些药品的状态、性质和使用方法,可先让他们自己联想、自己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使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对药品的使用方法掌握得更准确、更熟练。
二、重视实验现象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依据,而实验现象是实验结论的依据。因此,能否准确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直接关系到实验结论的 正误。可见,在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为了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采用如下做法:
1. 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是通过实验中的变化产生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变化前后的对比,让学生看清楚变化前后的物质状 态,再通过对比得到变化中发生的现象。如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为了让学生看清现象,先观察混合前物质的状态,两种物质均是无色透明溶液,然后混合,再观察变化情况,会看到溶液变浑,呈白色,对比前后物质、状态,自然得出反应产生白色沉淀。通过这样的练习,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师生双方努力达到的。一方面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沉淀,什么是颜色变化,什么是无现象。另一方面,上述现象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分析。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要规、范准确,现象要明显。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要深刻,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培春学生的观察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组,注意实验现象在解答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验经验,这时要给学生以充分运用机会,使他们的实验 知识更加丰富,实验操作技巧更加熟练。下面来看一种类型的 推断题。有一包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可能含有 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①将混合物放入足量的水里,混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②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稀硝酸,有无色气体产生,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加稀硝酸至过量;③取少量②的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试推断原混合物的成份。这类题就体现了实验现象的重要性。如果对实验现象分析不清就得不出准确、完整的答案。在上面这道题中关键要分析以下几点:第①步中溶液无色透明说明的问题(说明混合物中不含Fe2(S04)3和K2S04);第②步中产生气体的原因(说明含有碳酸盐,即K2S03)又由第①步中无沉淀生成,则又可推出一定不能含有CaCl2;第③步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硝酸过量,说明含有NaCl) 。将上述三步综合在一起就得出了混合物的成份。由此可见实验现象分析不准确,最终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若想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掌握要力求准确无误,若出现错误必须改正,不能怕麻烦,不能怕花费时间。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问题去练习逐步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创造能力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此可采取以不做法:
1.把握典型实验习题,认真分析讲解
明铁比铜活泼。虽然不算错,但步骤较繁锁,为了纠正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在解答前分析一个如何着手。这时教师可以启发诱导他们去思考,先让学生判断一下铁、铜、铝的活动性:Al>Fe>Cu, 然后再想一想,如何比较,只要证明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也就间接证明了铝比铜活泼,从而证明出活动性Al>Fe>Cu。通过上述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懂得了思考方法,明确了实验步骤。社学生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分析铁、铜、铝的特点,Fe和Al可以和酸反应而Cu不能,得出Fe、Al比铜活泼,然后比较Fe和Al的活泼性。总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时,要特别注意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讲解、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要做到举一反三,机动灵活。
2.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讨论,充分发挥想像力,发 展创造力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多探讨其中的 实验问题,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制取 C02的实验中,选择哪些仪器作反应器、选什么酸作反应物等,可以让学生在已奋知识的基础上去分析、讨论和选择。选择反应器要根据仪器的用途来确定,可选择锥形瓶、广口瓶、平底烧瓶等。选择酸时,根据酸的性质以及反应要求来确定,一般用盐酸而不用浓盐酸和硫酸等。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 计实验习题,让学生去练习,锻炼他们的伊析能力和组织能 力,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
一、加强实验基本操作教学
基本操作掌握不好会影响到实验的正常进行。因此,如何使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好基本操作是实验的首要问题。
1.常用仪器掌握要准要熟
讲授这部分内容时,将用到的仪器分配到每一个组,学生先根据教材提示辨认仪器,并熟悉每种仪器的用途。这样做不仅使学生产生了浓厚的兴趣,而且使他们始终处于主动地位,为学生准确熟练地掌握好常用仪器创造了条件。
2.多动手动脑,引导学生进行分析
学习基本操作时,许多学生对操作中的细节不太注意,因而出现较多错误。比如:量取一定量的液体时,量简要放平稳,视线与凹液面的最低点持平。部分学生往往忽视“平稳”和“与 最低点持平”,而造成测量结果不准。究其原因,学生对“平稳”和“与最低点持平”的意义认识不够,只是掌握操作的形式而没有抓住关键。这时可先让学生预习操作方法,然后实际操作,在操作中注意把正确的操作和错误的操作加以对比。
3.联系实际,开拓视野
学习药品性质和使用时如果按课本内容照搬照抄,则显得枯燥无味,留下的印象也不深刻。如果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感性知识,就会产生不同的效果。如有些药品,像盐酸、熟石 灰、火碱等等,学生在日常生活中见过或听说过,但并不具体,为了让他们全面掌握好这些药品的状态、性质和使用方法,可先让他们自己联想、自己总结,最后师生共同探讨,使认识具体化、形象化,从而使学生对药品的使用方法掌握得更准确、更熟练。
二、重视实验现象教学
实验是化学教学的依据,而实验现象是实验结论的依据。因此,能否准确细致地观察实验现象直接关系到实验结论的 正误。可见,在实验教学中观察能力的培养尤其重要。为了培 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可采用如下做法:
1. 教会学生如何观察实验现象
实验现象是通过实验中的变化产生的,因此在实验过程中,要注意变化前后的对比,让学生看清楚变化前后的物质状 态,再通过对比得到变化中发生的现象。如Na2SO4溶液和BaCl2溶液混合后产生白色沉淀,为了让学生看清现象,先观察混合前物质的状态,两种物质均是无色透明溶液,然后混合,再观察变化情况,会看到溶液变浑,呈白色,对比前后物质、状态,自然得出反应产生白色沉淀。通过这样的练习,会循序渐进地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这种能力的培养是通过师生双方努力达到的。一方面教师通过演示使学生认识到什么是沉淀,什么是颜色变化,什么是无现象。另一方面,上述现象需要学生认真观察、对比分析。总之,在教学中教师演示实验要规、范准确,现象要明显。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要集中注意力,观察要深刻,只有这样,才能确实培春学生的观察能力。
2. 理论联系实际组,注意实验现象在解答问题中的应用
通过教师课堂讲授和学生自己操作,学生积累了比较丰富的实验经验,这时要给学生以充分运用机会,使他们的实验 知识更加丰富,实验操作技巧更加熟练。下面来看一种类型的 推断题。有一包固体物质的混合物可能含有 中的一种或几种。现做如下实验:①将混合物放入足量的水里,混合物完全溶解,得到无色透明溶液:②在上述溶液中加入稀硝酸,有无色气体产生,将该气体通入澄清石灰水中,石灰水变浑浊,继续加稀硝酸至过量;③取少量②的溶液,加入硝酸银溶液,有白色沉淀生成,试推断原混合物的成份。这类题就体现了实验现象的重要性。如果对实验现象分析不清就得不出准确、完整的答案。在上面这道题中关键要分析以下几点:第①步中溶液无色透明说明的问题(说明混合物中不含Fe2(S04)3和K2S04);第②步中产生气体的原因(说明含有碳酸盐,即K2S03)又由第①步中无沉淀生成,则又可推出一定不能含有CaCl2;第③步产生白色沉淀的原因(硝酸过量,说明含有NaCl) 。将上述三步综合在一起就得出了混合物的成份。由此可见实验现象分析不准确,最终得不到正确的结论。若想提高学生对实验现象的分析能力,一方面在实验教学中,要求对有关实验现象的掌握要力求准确无误,若出现错误必须改正,不能怕麻烦,不能怕花费时间。另一方面,要给学生布置适当的问题去练习逐步锻炼他们的分析能力。
三、培养分析能力,发展创造能力
实验教学的最终目的是培养学生动手动脑的能力。为此可采取以不做法:
1.把握典型实验习题,认真分析讲解
明铁比铜活泼。虽然不算错,但步骤较繁锁,为了纠正这个问题,先让学生在解答前分析一个如何着手。这时教师可以启发诱导他们去思考,先让学生判断一下铁、铜、铝的活动性:Al>Fe>Cu, 然后再想一想,如何比较,只要证明铝比铁活泼,铁比铜活泼,也就间接证明了铝比铜活泼,从而证明出活动性Al>Fe>Cu。通过上述分析和讲解,使学生懂得了思考方法,明确了实验步骤。社学生换一个角度去考虑,分析铁、铜、铝的特点,Fe和Al可以和酸反应而Cu不能,得出Fe、Al比铜活泼,然后比较Fe和Al的活泼性。总之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分析能力时,要特别注意对典型问题的分析,讲解、要注意启发,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不同层次去思考,要做到举一反三,机动灵活。
2.让学生参与实验设计和实验讨论,充分发挥想像力,发 展创造力
一方面要充分利用教材中的实验让学生多探讨其中的 实验问题,拓宽他们的思维,培养他们的创造能力。在制取 C02的实验中,选择哪些仪器作反应器、选什么酸作反应物等,可以让学生在已奋知识的基础上去分析、讨论和选择。选择反应器要根据仪器的用途来确定,可选择锥形瓶、广口瓶、平底烧瓶等。选择酸时,根据酸的性质以及反应要求来确定,一般用盐酸而不用浓盐酸和硫酸等。另一方面,教师要精心设 计实验习题,让学生去练习,锻炼他们的伊析能力和组织能 力,发挥他们的创造能力。
注:“本文中所涉及到的图表、注解、公式等内容请以PDF格式阅读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