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目的:集中探讨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在临床中对于好发于胰腺的囊性癌变的诊断价值。方法:纳入2013年4月-2014年4月经临床诊断为发生于胰腺的囊性癌变并于我院胰腺外科进行治疗的患者30例,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在采用多层螺旋CT进行鉴别诊断时的影像学特点。结果:本次观察的17例浆液性囊性腺瘤的患者中,大囊性和小囊性腺瘤的病灶大小不同,前者囊腔更大,无结节和分隔。8例黏液性囊腺瘤患者3例呈多房性,剩余为多房性病变。3例黏液性囊腺癌可伴有病灶肝区转移。另2例实性假乳头状瘤伴有实性病变。结论:因采用多层螺旋CT对胰腺部的囊性病变具有无创、便捷和特异性高等特点,可结合临床资料在疾病的鉴别诊断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胰腺;囊腺瘤;囊腺癌;诊断价值
胰腺囊性病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低,且病变具有多样性,同时在疾病的早期无特征性表现,因而对临床的鉴别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临床上采用多层螺旋CT可将不同类型的囊性病变有效的进行区分,特异性较强。本次实验针对30例胰腺囊性病变的患者的CT诊断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2014年4月经临床病理活检确诊为癌灶发生于胰腺且为囊性病变的的患者30例,于我院胰腺外科进行就诊,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7.5±6.4)岁。其中8例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剩余患者则因腹部伴有不适症状前来就诊。以上患者均为囊性病变,其中腺瘤患者27例,浆液性为17例,8例为黏液性,剩余2例为实性乳头状瘤。3例腺癌患者且均为黏液性病变。以上病变均分布于胰腺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为16例和14例。
1.2检查方法
患者须在检查前空腹8-12h,在临检前口服饮用水800-1000ml,使得胰腺毗邻器官保持充盈状态。使用美国C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VCT 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以下操作均由我院资深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取肝区至十二指肠水平部进行扫描,根据实际情况可做适度调整。扫描时电压为120KV,厚度层为0.5cm,螺距为1.0。嘱患者全程为屏息状态,扫描后进行增强操作,在右前臂静脉处经护士推注显像剂造影,注意推速保持在3ml/s,推注量为75ml。
2.结果
2.1浆液性囊腺瘤CT表现
在17例患者中,13例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就诊,另4例经常规体检发现。14例属小囊性腺瘤,CT表现为病灶区呈低密度影,且与间隔在图像上界限清晰,二者均为可见状态,且囊壁光滑。另3例为大囊性腺瘤,囊壁薄且光滑,图像表现无间隔。根据囊性病变的大小,增强图像下结节和囊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2.2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
在8例患者中,均出现上腹部不适。平扫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单纯或混合性的囊性肿块,边界清晰,最大直径为6-12cm。3例为单房性,剩余为多房性。前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轻度增强且囊壁程度明显。后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囊壁和分隔轻度增强且显示为多房,对于半径在1cm的小房,可见结节。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2.3黏液性腺癌CT表现
平扫图像上的囊性区域显示为混合密度,且与周围无明显分界,肝部有癌灶分布,毗邻部位因挤压而变形。增强图像显示囊壁及其肿物的呈实性表现。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2.4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出现不适。肿物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直径在7-13cm。平扫图像表现为边缘清晰,伴有囊性和非囊性,囊性部位为低密度,剩余高密度且密度均匀影为非囊性区域。造影后,肿物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非囊性部位动脉轻度强化,静脉较动脉更明显。囊性区的密度不均且均为低密度影无明显强化现象。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3.讨论
因胰腺部的囊性癌变因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在疾病的早期较难发现,通常在发现时已错过疾病治疗的黄金时间,因此引起临床上的高度关注[2]。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上多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本次也就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浆液性囊腺瘤患者分为大囊性和小囊性。前者图像囊壁薄且光滑,图像表现无间隔。后者病灶区呈低密度影,且与间隔在图像上界限清晰,二者均为可见状态,且囊壁光滑[3]。增强图像下结节和囊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黏液性囊腺瘤患者分为单房性和多房性。平扫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单纯或混合性的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前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轻度增强且囊壁程度明显。后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囊壁和分隔轻度增强且显示为多房。黏液性腺癌患者平扫图像上的囊性区域显示为混合密度,且与周围无明显分界,肝部有癌灶分布,增强图像显示囊壁及其肿物的呈实性表现。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平扫图像表现为边缘清晰,囊性区域呈低密度影,实性区域呈高密度影。增强后,肿物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非囊性部位动脉轻度强化,静脉较动脉更明显。
因CT检查具有无创且针对不同的囊性病变的具有特征性显像,可在临床工作中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进行诊断,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殷小平,梁广路,田笑,等.多层螺旋CT对胰腺囊腺瘤及囊腺癌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0,50(47):64-65.
[2]王锋,袁克美,贾明胜.胰腺缄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5):805-807.
[3]鞠志国,鲁宏,朱晖,等.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和浆液性囊腺瘤的多层CT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9-22.
关键词:多层螺旋CT;胰腺;囊腺瘤;囊腺癌;诊断价值
胰腺囊性病变在临床上的发病率较低,且病变具有多样性,同时在疾病的早期无特征性表现,因而对临床的鉴别诊断造成了一定的困难[1]。临床上采用多层螺旋CT可将不同类型的囊性病变有效的进行区分,特异性较强。本次实验针对30例胰腺囊性病变的患者的CT诊断进行了分析,报道如下: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纳入2013年4月-2014年4月经临床病理活检确诊为癌灶发生于胰腺且为囊性病变的的患者30例,于我院胰腺外科进行就诊,回顾性分析3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9例,女性21例,年龄28-72岁,平均年龄(47.5±6.4)岁。其中8例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剩余患者则因腹部伴有不适症状前来就诊。以上患者均为囊性病变,其中腺瘤患者27例,浆液性为17例,8例为黏液性,剩余2例为实性乳头状瘤。3例腺癌患者且均为黏液性病变。以上病变均分布于胰腺的头部和尾部,分别为16例和14例。
1.2检查方法
患者须在检查前空腹8-12h,在临检前口服饮用水800-1000ml,使得胰腺毗邻器官保持充盈状态。使用美国CE公司生产的Light Speed VCT 64排螺旋CT机进行扫描,以下操作均由我院资深的影像科医生进行,取肝区至十二指肠水平部进行扫描,根据实际情况可做适度调整。扫描时电压为120KV,厚度层为0.5cm,螺距为1.0。嘱患者全程为屏息状态,扫描后进行增强操作,在右前臂静脉处经护士推注显像剂造影,注意推速保持在3ml/s,推注量为75ml。
2.结果
2.1浆液性囊腺瘤CT表现
在17例患者中,13例患者因上腹部不适就诊,另4例经常规体检发现。14例属小囊性腺瘤,CT表现为病灶区呈低密度影,且与间隔在图像上界限清晰,二者均为可见状态,且囊壁光滑。另3例为大囊性腺瘤,囊壁薄且光滑,图像表现无间隔。根据囊性病变的大小,增强图像下结节和囊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2.2黏液性囊腺瘤CT表现
在8例患者中,均出现上腹部不适。平扫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单纯或混合性的囊性肿块,边界清晰,最大直径为6-12cm。3例为单房性,剩余为多房性。前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轻度增强且囊壁程度明显。后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囊壁和分隔轻度增强且显示为多房,对于半径在1cm的小房,可见结节。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2.3黏液性腺癌CT表现
平扫图像上的囊性区域显示为混合密度,且与周围无明显分界,肝部有癌灶分布,毗邻部位因挤压而变形。增强图像显示囊壁及其肿物的呈实性表现。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2.4实性假乳头状瘤CT表现
患者的临床表现为上腹部出现不适。肿物呈圆形或类圆形,最大直径在7-13cm。平扫图像表现为边缘清晰,伴有囊性和非囊性,囊性部位为低密度,剩余高密度且密度均匀影为非囊性区域。造影后,肿物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非囊性部位动脉轻度强化,静脉较动脉更明显。囊性区的密度不均且均为低密度影无明显强化现象。患者的基本资料见表1.
3.讨论
因胰腺部的囊性癌变因无特征性的临床表现,在疾病的早期较难发现,通常在发现时已错过疾病治疗的黄金时间,因此引起临床上的高度关注[2]。随着技术水平的提高,临床上多采用多层螺旋CT技术对疾病进行鉴别诊断,本次也就该方法在临床上的应用价值进行了研究。
研究发现,浆液性囊腺瘤患者分为大囊性和小囊性。前者图像囊壁薄且光滑,图像表现无间隔。后者病灶区呈低密度影,且与间隔在图像上界限清晰,二者均为可见状态,且囊壁光滑[3]。增强图像下结节和囊壁呈现不同程度的增强。黏液性囊腺瘤患者分为单房性和多房性。平扫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的单纯或混合性的囊性肿块,边界清晰。前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轻度增强且囊壁程度明显。后者的增强图像表现为囊壁和分隔轻度增强且显示为多房。黏液性腺癌患者平扫图像上的囊性区域显示为混合密度,且与周围无明显分界,肝部有癌灶分布,增强图像显示囊壁及其肿物的呈实性表现。实性假乳头状瘤患者平扫图像表现为边缘清晰,囊性区域呈低密度影,实性区域呈高密度影。增强后,肿物图像表现为密度不均,非囊性部位动脉轻度强化,静脉较动脉更明显。
因CT检查具有无创且针对不同的囊性病变的具有特征性显像,可在临床工作中结合患者的临床资料对疾病进行诊断,提高疾病的诊断率,可在临床上推广使用。
参考文献:
[1]殷小平,梁广路,田笑,等.多层螺旋CT对胰腺囊腺瘤及囊腺癌的诊断价值[J].山东医药,2010,50(47):64-65.
[2]王锋,袁克美,贾明胜.胰腺缄液性囊腺瘤或囊腺癌的CT诊断及鉴别诊断[J].实用放射学杂志,2012,28(5):805-807.
[3]鞠志国,鲁宏,朱晖,等.胰腺黏液性囊性肿瘤和浆液性囊腺瘤的多层CT对比研究[J].南方医科大学学报,2012,32(1):19-2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