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村贫困地区新课程实施的现实困境与对策分析

来源 :西部教育参考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hwhxl0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地处偏僻、交通不便、信息不畅、教研不兴是农村贫困地区学校的大致写真。关注贫困地区的基础教育,促进城乡教育的均衡发展,既要解决好城市教育的“点”的问题,又要解决好农村教育的“面”的问题,防止城市教育与农村教育的差距加大。为此,直面农村贫困地区基础教育的现实困境当为必要之举。
  
  一、现实困境
  
  (一)教师专业发展水平亟待提高
  近年来,由于农村教师的供给不足,并且大部分教师为民办转正,教师传统的专业知识储备已经不能满足课程教学的需要,在教学实践中大多囿于“经验论教学”,做教参的忠实执行者。另外,在一些村校或教学点,由于交通不便、生活困窘等原因,一些大中专毕业的学生很难分到这些地方任教。加之,由于县级财政的困难,基本处于“教师短缺(尤其是一些小学科)人事有编制,财政无保证”的两难境地。教师队伍结构中也便有了县聘、乡聘和校聘三个层次的代课教师,而他们在教学中承担着重要的、直接的教学任务,但在教师培训或外出学习等方面却往往处于“边缘人”的状态。
  (二)校本教研的开展缺乏保障
  首先,贫困地区的教师大多承担着至少两门功课的教学任务,他们要应付的任务太多,除了要搞好自己承担的学科的备课、上课外,还要负担各种计划、总结、作业批改、档案记录、政治学习等,这导致了校本教研活动的时间无法保证。其次,在农村中小学一般同学科的教师也就一两名,在校本教研活动的开展中,从问题的提出、梳理、分析到解决与拓展,基本处于“孤军奋战”的状态,难以创造有效的教研氛围,教研力量异常薄弱。再次,由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学习资源的缺乏,在校本教研中,不论是演绎式研究,还是思辩式研究,都缺乏一个“伟人的肩膀”,教师无法在教学实践和应用中得到指导和提升。最后,在以中心校为依托的联片教研活动中,大部分村小的教师还无法将自己定位于教研主体的角色,更多地表现为一个听众、观众,教研主体作用发挥不出来。
  (三)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效果有待加强
  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作为一项利国利民的工程,对于缩小城乡差距,实现优质资源共享起着桥梁和纽带的作用,为学校校本教研的开展起着良好的引领作用。然而,在农村中小学,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水平和应用效果还有待进一步的提高。主要表现为一是认识不到位,还远未上升到课程资源共享的认识高度,大多仅作为一种日常的业务工作的工具性应用;二是组织不到位,现代远程教育技术的应用还没有从部分教师的“自在”行为上升为教师群体的“自为”行为,相关的管理与评价制度亟待建立;三是技术不到位,提高教育信息化水平,离不开信息技术的高水平。随着工程的进一步实施,需要对教师及相关人员做更加深入地、大面积的培训,以确保能够克服应用中的技术障碍。
  (四)软硬件设施建设有失平衡
  随着国家义教工程、危改工程等项目的实施和农村义务教育经费保障长效机制的建立,农村学校的面貌有大幅度的改观。“农村修得最气派的是学校”已成为大家的共识,学校的硬件设施纵向比较获得了很大的改善。然而,横向上与城区学校比较,在软件设施以及师资力量方面的差距却并没有缩小。城区学校教师在接受培训、外出学习和教研活动中的信息交流与共享方面都具备了优越的条件,在专业发展方面能获得及时、必要的帮助。而农村贫困地区的教师,由于专业基础及专业发展方面的欠缺,造成了农村贫困地区的课程实施水平无法尽快提高。
  
  二、对策分析
  
  (一)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激发教师的内在驱动力
  教师的内在驱动力是改变教师观念,稳步提升基础教育质量的关键因素。关注农村教师的生存状态,首先不能漠视代课教师群体。从实际看,代课教师的“逐步辞退”过程会比较慢,单纯靠他们的奉献精神将不利于基础教育的发展。所以应把他们纳入到中小学教师的管理和培训计划中,并适当改善他们的待遇,使其能在从教期间全身心投入到教育教学工作中来。其次,要充分发挥教师的主体作用,引导广大教师自觉研究、追随新课程的理念,实现反思性教学,克服教师的职业倦怠,将教师的专业发展由“自在”的行为转化为“自为”的行为。
  (二)建立骨干教师帮扶制度,促进教师的合理流动
  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缺乏优秀的骨干教师是不争的事实,同时也缺乏培养“本土性”专家的氛围。他们的贫困不仅仅是经济的贫困,更是资源和力量的贫乏。为此,应建立县级或中心校骨干教师支教帮扶贫困校的教师交流制度,而不是“末位淘汰式”的流动。通过定期和不定期交流的办法,让贫困校的教师在条件较好的学校学习、教学,在模仿、促进和带动中转化教学方式。同时还可以改进“送教下乡”的办法,力求“调研——诊断——示范”一体化,恰当结合贫困地区学校的实际,深入学校、深入课堂,与教师平等对话,加强“送教”的功能。
  (三)教研重心下移,建立以校为本的教研制度
  校本教研要抓住教学反思、同伴互助和专业引领三个核心因素。教研员的教研重心要下移,要转变角色、重回讲台,与教师一道构建校本教研的学习共同体。由于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教师的教研主体作用缺失,教研力量薄弱,教研意识不强等原因,教师个体的反思、研究所引起的变化是一时的、小范围的。要加强教师之间的专业切磋与合作,充分发挥教研员的专业引领作用,如通过备课、集体听课、问题研讨、案例分析、研究指导等形式增强校本教研的实效性。
  (四)合理配置资源,促进校园文化建设
  通过学校改建、扩建和撤并等途径,调整学校布局结构,农村中小学的办学条件得到了大力的改善,逐步实现了教育资源的优化配置。但应当看到,在农村学校硬件设施优越的条件下所掩盖的软件设施的匮乏,尤其是校园文化建设方面的薄弱。因此,在统筹建设的同时,要着力促进校园文化建设,应从营造良好的物理环境、信息环境、制度环境和人文环境等方面着手,在教育资源的配置中向软件设施倾斜,全面提升农村贫困地区中小学校的办学水平和办学效益。
其他文献
球虫是细胞内寄生的原虫,大多寄生于肠管的上皮细胞,引起组织损伤,并导致摄食和消化过程或营养吸收的紊乱、脱水失血以及增加对其他病原的易感性,对养鸡业造成很大的危害.对
<正> 一、前言“中华人民共和国水污染防治法”首次把天然水体作为资源载入了历史史册,其中第一条提出为防治水污染,保护和改善环境,以保障人体健康,保证水资源的有效利用,促
细菌的基因突变是指细菌遗传物质的结构发生突然而稳定的变化,导致的变异可遗传于后代.由于细菌借助无性双分裂的方式进行繁殖,因此所有后代的基因组通常都是完全相同的.尽管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