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析《论语》的音乐思想

来源 :北方音乐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pini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由孔门弟子及再传弟子们记录、整理孔子言行而成的《论语》则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思想学说。其中有关音乐方面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同时也反映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本文主要从《论语》经典语句着手来摘析、阐述《论语》中涵盖的音乐思想。
  【关键词】乐;善;仁;教化
  绪论:
  孔子创立的儒家学说,作为一个民族的精神支柱,支撑着中国这个古老的国度走过数千年的风雨沧桑。在中华民族的血液里得以代代传承,甚至已经融入民族的灵魂与骨髓里。从某种程度上讲,它几乎成了中华文明的代名词。与《大学》、《中庸》、《孟子》称为四书的《论语》,以语录体和对话文体为主的形式,记录了孔子及其弟子言行,集中体现了孔子的政治主张、论理思想、道德观念及教育原则等,是古代儒家经典著作之一。其中有关音乐艺术的记载,反映出春秋时期的社会音乐生活状况,在孔子的思想学说中,音乐占据着重要组成部分。孔子本人的音乐修养及其在音乐教育方面的实践活动,更折射出其音乐思想的光辉。孔子在音乐方面的主张和思想,同其在政治和道德伦理方面一样,对中华民族产生了长久深远的影响。
  本论:
  乐:
  《论语》中提到的“乐”,指的是流传于商周、春秋、战国时期的歌、舞、乐三位一体的艺术形式,也就是说分为诗歌、舞蹈、以音乐三部分。而本文将论述的“乐”则是以音乐为主,即“歌、舞、乐”中的音乐部分。如《论语》中出现的“歌”、“击磬”、“瑟”等等。
  善:
  在《论语·述而》中,孔子谈及了自己的一次听音乐的感受:“不图为乐之于斯也”。当时,孔子在齐国听韶乐,竟然三个月不知道肉味,孔子从自身感受出发,发现音乐竟能让人达到如此境界,有如此醉人、感染人的魅力。让人得以精神上的满足,以至于忽略身体上的饥饿。《论语·八佾》中孔子评韶,“子谓《韶》尽美也,又尽善矣,谓《武》尽美矣,未尽善也”。其中“尽善尽美”是说旋律极其美妙、音乐表达的内容也极其符合仁义道德。
  孔子通过对上述两种音乐的优劣的对比论述,提出好的音乐,要符合“美”和“善”的两大标准:音乐不仅要好听,还要符合儒家的那套伦理道德标准。这样才称得上是“尽善尽美”。国学大师钱穆的《论语新解》:“古说:帝王治国功成,必作乐以歌舞当时之盛况。舜以文德受尧之禅,武王以兵刀革商之命。故孔子谓舜乐尽美又尽善。武乐虽尽美未尽善。盖以兵力得天下,终非理想之最善者。”韶乐的内在是舜的文德,而武乐的内在是武王的“武德”,孔子的态度十分清楚。他的美学思想就十分清楚了:他推崇的是和平的讲仁义道德的,符合儒家标准的音乐。光有美是不够的没有善的内核,旋律再优美也难以“尽善尽美”。从哲学辩证的角度,如果将“美”理解为形式,那么“善”就是指的内容,“尽善尽美”也就是内容与形式的统一,形式与内容和谐统一是审美的标准,这两者相辅相成、缺一不可。
  仁:
  从以上不难看出,孔子从“乐”的角度提出了做人要“仁”“善”的观点。“人而不仁,如乐何?”(《论语·八佾》)。音乐就是教化人养成“仁”的品德。当然,君子的“仁”是有其社会内容的。“仁”就是“善”,也就是高尚情操。孔子认为“仁”是做人的根本。“君子去仁,恶乎成名?”(《论语·里仁》)。“君子务本,本立而道生……。”(《论语·学而》)。孔子认为“仁”是通过音乐传导的,“仁”是“乐”的宗旨。到后来,“乐”甚至被孔子提到了与治理国家的法律同等重要的地位。《论语·子路》有载:“礼乐不兴,则刑罚不中;刑罚不中,则民无所措手足。”孔子认为音乐可以用以治理国家,实施“礼乐”有利于法律的执行。用音乐感化民众,安顺民心,导以其“仁”:也就是说音乐能够感化人、教化人的。
  教化:
  在《论语·泰伯篇》里的“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更是得以印证。孔子将音乐教育同“诗”和“礼”的教育相提并论。他认为,无论是个人的立身处世,还是国家的兴旺发达,都必须读诗、知礼、习乐,三者呈层次递进的关系,乐是达到终极目标的标志。因此,当子路问孔子怎样才算一个完美的人时,孔子答曰:“若减武仲之知,公绰之不欲,卞庄子之勇,冉求之艺,文之以礼乐,亦可以为成人矣。”(《论语·宪问篇》)。他主张人格的完善是在“诗”、“礼”、“乐”中完成的。
  由此可见,《论语》里的儒家的音乐思想,是十分重视音乐的社会功能的。尽管古希腊的柏拉图也提出了相类似的音乐社会功能的观点,但孔子比其早了一百多年。
  结语:
  《论语》作为流传数千年的儒家学说载体,它充满了智慧的哲学思想。本文是从“乐”的角度对孔子的“仁”、“善”等核心思想及音乐的教化功能进行论述。反之,亦是从其核心思想中发现音乐、发现真正的艺术、真正的美。《论语》里的音乐思想对于纷呈噪杂的现代更有着重要教育作用:有人曾说,人品即艺品。不无道理,道德伦理与音乐有着密切的联系,音乐的美可以用来陶冶情操,完善人的品格。反之,对于音乐创作者(泛指,作曲家、演奏家、观众)而言,一个人的道德修养和自身素质是十分重要的,拥有好的人格的音乐创作者,能带给听众更好的音乐享受。德艺双馨,道德和艺术也是相互影响的。当音乐之美和道德之美这两者能达到完美的结合,那千年前那位至圣之人所奔走疾呼的“成于乐”也就能够实现了吧。
  附注:因为时间的缘故,孔子的“中庸”思想未来得及论述,《论语·八佾》里的“《关雎》乐而不淫、哀而不伤”是其“中庸”思想的真实写照。
  参考文献
  [1]《论语》[J].中华书局.2006-12-1.
  [2] 钱穆.《论语新解》[M].九州出版社.2011-7-1.
  [3] 杨伯峻.《论语译注》[M].中华书局.2009-10-1.
  作者简介:阙烁,天津音乐学院2014届硕士研究生。
其他文献
鹤庆–洱源断裂带是滇西北活动断裂系的重要组成部分,对其性质、特征和活动历史的研究可为区域地震活动评价和震害防御提供依据,也可为青藏高原东南缘构造变形特征、历史和方
认知语言学是认知学科和语言学的重要分支。相关人员对认知语言学进行了重点分析和研究,得知认知语言学对英语词汇教学起到了指导和帮助性作用。通常情况下,词汇是英语教学中
才性,是中国古代文艺心理学的重要范畴之一,着重研究创作心理和鉴赏心理两大领域。才性,分为'才'和'性'两个方面,每一方面都包含着不同的心理特性,从泛指的
【摘要】我国近几年在不断的推进整体素质教育,逐渐加强了对文体科目的重视程度。针对现阶段我国音乐教育的合理整改和管理机制,如何继续推进科目教育发展是所有教师应该认真思考的。本文就现行我国音乐教育体制中存在的问题进行了简单的梳理合分析,并对如何发展英语教育改革提出了相应的三点建议,旨在助力教师深化音乐教育改革,提升教育中理念素质的培养。  【关键词】音乐教育;改革;发展策略  随着《全日制义务教育关于
据钻井、地震剖面、区域地质及磁异常条带分析解释,南沙海域及其邻区的主要沉积盆地的形成演化受裂谷起始不整合面和破裂不整合面分隔,可分为前裂谷期、裂谷期和后裂谷期3个
威尔第是19世纪意大利著名的作曲家,其中最知名的歌剧之一就是《游吟诗人》,本文通过对歌剧《游吟诗人》中人物曼里科的分析,进而分析《游吟诗人》中曼里科独特的艺术魅力。
《虚字说》是中国古代语法研究领域,尤其是虚词研究领域里的一部重要著作,也是一部重要的虚词字典,袁仁林在经、史、子、集中收录了百余虚词并对其意义和用法进行了讨论和说
音乐的价值在于陶冶情操、启迪智慧、培养乐观的态度、积极生活的精神,而学校音乐教育更是能营造快乐、轻松的校园氛围,让学生在轻松愉悦的环境中健康成长。随着音乐教育的不
本文论述了近年来国内外氰戊菊酯研究进展,分析了各种工艺技术路线的特点,介绍了在合成、加工、应用方面出现的一些新工艺和新技术。
市民社会概念是马克思的历史唯物主义中常用的一个概念。马克思用市民社会的概念来揭示近代社会本质的概念。从马克思市民社会概念的演进过程,对市民社会的概念进行梳理,展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