民族风与奢侈品

来源 :上海工艺美术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zyfblo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奢侈品在国际上的定义是:“一种超出人们生存与发展需要范围的,具有独特、稀缺、珍奇特点的消费品”,又称“非生活必需品”。
  经济学将奢侈品定义为对其需求的增长高于收入增长的物品。奢侈品具有很广的涵盖范围,从食品、服饰、保健品到手表、轿车、房产,等等,都可能是奢侈品。不少发达国家的财政收入中,奢侈品的销售占据了可观的比例。
  奢侈品实质是指高档消费品,并无褒贬之分;从社会意义上说,拥有奢侈品表明个人品位和生活品质的一种提升,甚至带有某种褒义。首先,享受拥有奢侈品可以显示一个人的社会地位。人类对美的追求,也是产生奢侈品的重要因素。中国有句占语,叫“物以稀为贵”。稀缺性是使物品成为奢侈品的必备条件。奢侈品的价值一般来说较为持久,因而可以成为贮减财富的有效方式。
  如果说家具是生活必需品。那么红术家具就是一种较为特殊的奢侈品。大多数奢侈品除了具有实用价值外更注重的是个人身份和品位,例如计时功能对动辄几十万的名表而言并不重要,因为要准确对时,几十块钱一只电子表就做得到。名车虽然也有实用功能,但它的主人主要是以它来炫耀其身份。相比之下,红术家具有些特殊性。一套红木家具放在客厅里,除了作摆设,其实用功能也是显而易见的,它是每天都要派用处的,而这种使用价值,并不影响它的保值、增值、审美功能。
  当今中国已成为世界上奢侈品第一消赞大国。从“谁穷谁光荣”,到今天堂而皇之地消费奢侈品,是时代的进步。什么时候我们国家变奢侈品消赞大国为奢侈品生产大国,那更是利国和J民的大好事,这说叫我们的科技水平、制造工艺达到世界顶级水平了。
  中国红木家具因其悠久的传统,稀缺的资源,精湛的制作技艺和丰富的文化内涵,成为一种有相当的实用价值的特殊奢侈品。如今在国内外市场上,许多商品因其品质上的差异导致价格的天壤之别。房、车这类大宗商品,在京、沪这样的特大型城市,地段好、品质佳的豪宅,每平米售价达七八万甚至‘卜|余万,而地处偏僻普通的住宅每平米售价仅几千元,一些二三线城市有些房价每平米仅几百元。一辆超豪华轿车售价近千万人民币,高档轿车一二百万,中档的二三十万,而普通的只要十来万或更低。而在使用功能上均无本质区别。一只国际一线品牌的女式皮包从几十万到一二万,而国产品牌只要近千元或几百元,而材料、做工和使用功能上同样没有本质区别。
  在当令市场上不同厂家制作的同样材质、同样款式的红木家县,有的精致细腻、有的粗制滥造,而其市场价格却相差无几。这是目前红木家具市场的不正常现象。
  明式家具以线条优美和r足的文人气而倍受世人追捧,尤其以明式椅最为突出。故宫博物院和上海尊物馆的实物,椅背后面的支撑杆通常直径28mm,出于牢固和客户,接受等方面考虑,我们在用料的直径上增加了10%-15%。明式椅后面的支撑杆一般不少于直径32mm。然而却常有顾客仍然觉得用料不够粗,甚至质问“你们的明式家具用料怎么这么细啊?”这些客户之所以有这些疑问,一是因他们看多了笨拙的家具,二是由于他们在评价红木家具时陷入丁重料轻工的误区。有的客户很在乎红木家具的重量,常常要用于搬动—下家具,觉得家具是越重越好。因为在他们看来,红木贵重呀,越重的家具当然就越值钱。其实客户陷入了误区。
  改革开放放之初,黄花梨并不值钱,每吨不过几千元。过去在海南用一根甘蔗换一根黄花梨。到近两年,黄花梨大料已疯涨至数百万元一吨,短短20多年时间,价格涨了十几倍、几十倍!由干利益的驱动,疯涨的价格刺激了滥砍滥伐之风,珍贵的红木扣时种已濒临灭绝。资源的枯竭引发了价格的进一步暴涨,因而形成恶性循环。于是,有些客户就形成了红木值钱,红木家具越重越好的思维定势。他们没有弄明白一个基本的道理:买家具不仅仅是买木料,更是买依附于木料之上的艺术创意、精湛的工艺和恒久的使用功能。再名贵的红木,在被制成精美的家具或艺术雕刻之前,它只是一块毫无美感的木料,与农民填炉灶的普通木料没什么差别,只有经过艺术的加工,使原来毫不起眼的红木木料有了令人赞叹的美感。艺术大师黄胄在一张薄薄的宣纸上寥寥几笔画下的一匹惟妙惟肖的毛驴,其价值远远超出了一匹有血有肉的真毛驴。制作红木家具也是如此,一堆贵重的黄花梨,交给蹩心脚的工匠,做出的家具毫无美感,粗陋不堪,只能说白白糟蹋了好料。今天,美化生活,提高生活品质,已成为人们的共识。追求美已经成为一个人有文化教养的重要标志,艺术素养的高低正成为横量人格水准的要素之一。
  渴望有中国自己的的奢侈品牌
  人们常说:一个时代有一个时代的追求。这说明艺术作为上层建筑,它是经济基础的产物,一个时代的人的艺术取向、艺术鉴赏,总是与他们所处的社会生活、与他们的社会存在密切相关。我们生括在二十一世纪,与生活在几百年前的明清时代的人所处的社会环境截然不同,现代人的艺术欣赏趣味与明清时代也有很大差异。那么对既有实用价值又是艺术作品的红木家具,又有什么理由必须一成不变,而不能作适合今天时代需求的创新和改进呢?艺术的本质是原创,是由创造的灵感激发出来的探索精神,是走前无古人的道路,经过“独上高楼,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为伊消得人憔悴”;
  “蓦然回首,那人却在灯火阑珊处”的苦苦探索,最后灵感犹如电光石火进发出来,最终诞生的作品,才称得上是举世无双的具有唯一性的作品,才能称得上是艺术品。也只有这样的艺术品,才能无愧于我们这个伟大、恢宏的时代,才能为我们当代的人们所欣赏,同时也能赢得我们子孙后代的尊敬。
其他文献
白不单单是一种颜色,更是一个实体,它是来找到由人们自身文化设定的那些感觉之源。人们已通过使用诸如“空的容器”这样的用语将沟通技巧概念化,以使自己更加地理解对方。通过与“空”那宽广的含义谱系对峙,“白”便应运而生。但我们一定不要试图去寻找“白”而是要搜寻一种感觉“白”的方式。本文通过对“无何有之乡”的设计分析,引出了“白”这一设计理念,让人们在嘈杂的生活中寻找设计原有的质朴属性,使设计不再浮夸,让我
期刊
西汉末年,因为传说中的“和氏璧”(玉玺)被损,于是就有工匠建议,在受损处镶上黄金,掩人耳目。久而久之,便有了后来的“金镶玉玺”。也就这样“金镶玉”工艺,从最初的掩饰缺陷,覆盖瑕疵,到后来为了视觉和使用的需要,成为一种奢华的装饰。以往的“金镶玉”,金和玉是无法剥离的,而我另辟蹊径,把传统的“金镶玉”,做成“金玉合璧”,当拿掉玉体外面的饰金等装饰物后,玉体本身也是一件非常完美的工艺品,而包裹在外的黄金
期刊
This is a design action planned and promoted by Paper Art  Special Committee of Shanghai Arts and Crafts Society,  which costs a year and a half to gradually extend to 49  promotion spots. More than 3
期刊
Kenya Hara is a Japanese graphic designer with the greatest capacities of intellectual enquiries. His design integrates both emotionality and rationality. His design is not purely graphic design, but
期刊
With rough original appearance, centuries-old craft traditions enter into the field of contemporary culture with young artists’ subversive imagination. Traditional materials and traditional craftsmans
期刊
The Contemporary Chinese academic glass art introduces  the Western practice mode, which has plays an active  role for 11 years. However, compared with the mature  Western contemporary glass art with
期刊
He was born in a family of artists, but he majored in the  profession of water in the times of the Great Leap when  people pledged that they would make a massive contribution  for their motherland. He
期刊
In 2011’ Hangzhou West Lake Expo, Wave of the South  Lake, which is wood carving artwork as a tribute to the  90th Anniversary of the CPC, won unanimous recognition  from arts and crafts industry. It
期刊
Key consideration for Exhibition space design of Paris  Museum of Decorative Arts is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location of the artworks in the exhibition hall and flow  line of visitors. To understand
期刊
上世纪六十年代末期,波兰招贴画中升腾起一股崭新的势力——  其外部表象弥漫着一种抑郁、幽暗的气质,内在机理则是对波兰  艺术的文化认同感与归属感的本质思考。这个群体中最具代表性  的艺术家便是斯塔西斯?艾得哥维奇。本文试图在还原艾得哥维  奇艺术生涯、分析他的艺术特点的同时,勾勒出半个世纪以来波  兰招贴艺术的绚烂风貌,从而思考工艺美术与社会文化间的互动  关系,探讨工艺美术家如何去揉捏不同地域的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