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请观察画面,联系画面右边的文字,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幅照片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带给人们的無限遐思。主人公的生活也许捉襟见肘,生存环境并不安宁,迫于生计,不得不捡拾垃圾,然而在捡垃圾的间隙,她却在专注地看书。配图文字深刻而又充满诗意地诠释道:“生活不仅有现实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对作文立意的限制,要求作文有一定深度和思辨性(生活处境与心境、生活处境与精神追求),如果单单谈读书的重要性就不合题意了。
以下理解可作立意参考:
在困窘的生活中寻求精神的富足;
生活不能没有浪漫情怀;
既要坚强地生存,更要诗意地活着;
追求精神远比追求物质重要。
怀揣诗意 奔向远方
有这么一幅照片,照片上一个非洲妇女在捡垃圾的间隙看书。照片旁标注着一句话:生活不仅有现实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看了这幅震撼人心的照片,我不禁要为这位在苟且生活中仍憧憬着“诗和远方”的妇人点赞!
我不知道这位妇人是孤苦伶仃还是儿女成群,我不知道这位妇人是已经失业还是已经退休,但是从她以捡垃圾为生,我们可以猜到她生活处境的艰难困苦。然而,当她在垃圾堆边翻开书本的那一刹那,我们分明感到她的情怀中充盈着浪漫的诗意,梦想着远方的未来!正是这别具一格的精神,让这个妇人在困顿中挺直了佝偻的腰板,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于是,我们投射给她的目光,便少了几分廉价的同情,多了几分真诚的敬意。
人生在世,总有生存环境不如意的时候。环境与自我,就像天平的两端,我们总是力求保持天平的动态平衡。为此,我们有时甚至不惜低下高傲的头颅,苟且地承受生活的重负。然而,一个有情怀、有追求的人是不会被苟且的生活打败的。人生的价值正因此而得到体现。正如《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所说:“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当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州,“家亦遣逐,小女道死”,可他到了潮州却能将个人荣辱、痛苦置之度外,在蛮荒之地勤力劳心,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后来潮州人为他立了一个韩公祠。祠后一山,名曰韩山,祠前一水,名曰韩江。赵朴初先生曾有诗句记此:“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与韩愈遭遇相似的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风雨中高唱“也无风雨也无晴”,用旷达把人生的苦痛酿成豪放的诗情,于是,大江东去之词,前后赤壁之赋,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如果失去了诗意和未来,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里,便只剩下了一具缺失灵魂的躯壳在苟延残喘而已。国难当头时,相隔千年的秦桧和汪精卫,都是因为一味苟且、自甘堕落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他们忘记了,一个有信念的人对生活的妥协是有底线的,比如说,贫穷不可以成为抢劫的理由;比如说,困顿不可以成为叛国的借口!当生活挑战人的道德底线时,一个有信念的人宁愿选择放弃最后的苟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时的不愿苟且,更会让他的尊严焕发出人性的光辉。例如朱自清,他留给人们的记忆,不仅有他的诗文,更有他的铮铮铁骨!
一个人要想不失去诗和远方,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不自卑,不自弃,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笔者曾见过一个补鞋的老头闲暇时在摊上专注地吹笛。这一道看起来不协调的风景让我无法不肃然起敬。他用笛声展示了在生活中负重时的一种心态:从容淡定,乐观豁达。你全然看不出他肩上生活的分量。他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剥开生活的内核,向我们展示他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把生活哪怕是艰辛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意,充满遐想,有滋有味。
为人处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是严峻的,甚至是残酷的。但是,只要像那个非洲妇女一样不放弃诗意和远方,我们便没有放弃责任和担当,没有放弃前途和未来。
(责任编辑 / 李晓静)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写作,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这幅照片之所以震撼人心,在于它强烈的视觉冲击力和带给人们的無限遐思。主人公的生活也许捉襟见肘,生存环境并不安宁,迫于生计,不得不捡拾垃圾,然而在捡垃圾的间隙,她却在专注地看书。配图文字深刻而又充满诗意地诠释道:“生活不仅有现实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这是对作文立意的限制,要求作文有一定深度和思辨性(生活处境与心境、生活处境与精神追求),如果单单谈读书的重要性就不合题意了。
以下理解可作立意参考:
在困窘的生活中寻求精神的富足;
生活不能没有浪漫情怀;
既要坚强地生存,更要诗意地活着;
追求精神远比追求物质重要。
怀揣诗意 奔向远方
有这么一幅照片,照片上一个非洲妇女在捡垃圾的间隙看书。照片旁标注着一句话:生活不仅有现实的苟且,还有诗和远方。看了这幅震撼人心的照片,我不禁要为这位在苟且生活中仍憧憬着“诗和远方”的妇人点赞!
我不知道这位妇人是孤苦伶仃还是儿女成群,我不知道这位妇人是已经失业还是已经退休,但是从她以捡垃圾为生,我们可以猜到她生活处境的艰难困苦。然而,当她在垃圾堆边翻开书本的那一刹那,我们分明感到她的情怀中充盈着浪漫的诗意,梦想着远方的未来!正是这别具一格的精神,让这个妇人在困顿中挺直了佝偻的腰板,焕发出迷人的光彩。于是,我们投射给她的目光,便少了几分廉价的同情,多了几分真诚的敬意。
人生在世,总有生存环境不如意的时候。环境与自我,就像天平的两端,我们总是力求保持天平的动态平衡。为此,我们有时甚至不惜低下高傲的头颅,苟且地承受生活的重负。然而,一个有情怀、有追求的人是不会被苟且的生活打败的。人生的价值正因此而得到体现。正如《老人与海》中桑地亚哥所说:“人尽可以被毁灭,但却不能被打败。”
当年韩愈因谏迎佛骨,被贬至潮州,“家亦遣逐,小女道死”,可他到了潮州却能将个人荣辱、痛苦置之度外,在蛮荒之地勤力劳心,为当地百姓兴利除弊。后来潮州人为他立了一个韩公祠。祠后一山,名曰韩山,祠前一水,名曰韩江。赵朴初先生曾有诗句记此:“不虚南谪八千里,赢得江山都姓韩。”
与韩愈遭遇相似的是,苏轼因乌台诗案被贬黄州,他没有就此沉沦,而是在风雨中高唱“也无风雨也无晴”,用旷达把人生的苦痛酿成豪放的诗情,于是,大江东去之词,前后赤壁之赋,给后世留下一段佳话。
如果失去了诗意和未来,一地鸡毛的现实生活里,便只剩下了一具缺失灵魂的躯壳在苟延残喘而已。国难当头时,相隔千年的秦桧和汪精卫,都是因为一味苟且、自甘堕落而被钉上了历史的耻辱柱。他们忘记了,一个有信念的人对生活的妥协是有底线的,比如说,贫穷不可以成为抢劫的理由;比如说,困顿不可以成为叛国的借口!当生活挑战人的道德底线时,一个有信念的人宁愿选择放弃最后的苟且,宁为玉碎不为瓦全,这时的不愿苟且,更会让他的尊严焕发出人性的光辉。例如朱自清,他留给人们的记忆,不仅有他的诗文,更有他的铮铮铁骨!
一个人要想不失去诗和远方,就必须具有良好的心态。不自卑,不自弃,才不会在苦难中沉沦。笔者曾见过一个补鞋的老头闲暇时在摊上专注地吹笛。这一道看起来不协调的风景让我无法不肃然起敬。他用笛声展示了在生活中负重时的一种心态:从容淡定,乐观豁达。你全然看不出他肩上生活的分量。他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剥开生活的内核,向我们展示他的态度:坦然地面对一切,以一种平和的心态,把生活哪怕是艰辛的生活,过得充满诗意,充满遐想,有滋有味。
为人处世,不如意事常八九。生活是严峻的,甚至是残酷的。但是,只要像那个非洲妇女一样不放弃诗意和远方,我们便没有放弃责任和担当,没有放弃前途和未来。
(责任编辑 / 李晓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