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是当前课程改革的重要问题之一。近年来,课程理论界对此已有很多有益的探索。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涵义、存在形态及其分类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以及存在的问题与解决策略等方面,都取得了很大的进展。但是,在研究中仍存在一些问题未得到很好的解决,需要进一步深入地探讨。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4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编排的重要基础,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如果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很难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课程目标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及课程实施的动态性决定了其对课程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相关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试图梳理和探讨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涵义的研究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涵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来源因素说”。它主要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分依赖教学材料的弊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加以描述的。如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指“一切能够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另一种是“功能价值说”。它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来诠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内涵,并突显其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如有学者指出,“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包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然而,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上述两种涵义已不能满足广大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二者要么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来源,要么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双方各执一端,没有能够涵盖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在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能够实现其课程目标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该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包括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能够作为该课程的要素来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等)和作用于该课程但不形成课程本身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场地、设施、环境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及其分类研究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校内资源、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有:地方或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或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现实状况、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社区或地方的民族文化传统、政府与社会机构、城镇乡村开设的劳动场所等等。
依此,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几乎无所不包,既有自然资源,又有社会资源;既有实物性课程资源,又有活动性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整体上对其存在形态进行类型的划分,以加深我们对它的认识与把握。
结合目前关于课程资源的主要划分标准,笔者以空间分布和载体形式为划分依据,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类七条,见下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的研究
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很多,笔者依据课程资源的类型划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如依据课程资源空间维度的划分标准,刘春雨,周可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是网络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此类似,学者赵喜佳则依据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探索出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方面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学者张建平还以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为依据,将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归类为对现有资源的直接开发,对现有资源的加工改造以及对新资源的培育三种途径。
综上所述,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相关研究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少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意义关注较少。因此,还需学校及一线教师等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实施以来,就引起了许多困惑与问题。而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则的开发与利用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问题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师资力量缺乏;第二,开发内容狭隘;第三,开发方式单一;第四,活动条件有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李剑指出,师资队伍建设落后;课程资源开发方式单一;课程资源概念认识不清等问题均是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因素。张学东也指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互相转换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全社区、全社会都来关心的局面是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宏观层面,应该使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系统,即要重视学校教师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区以及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次是中观层面,应该从校内、家庭及社区三类课程资源中分别探索各自的开发策略,如有学者围绕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文化与学科教材等课程资源,提出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也有学者立足家庭,从家庭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两个方面对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是微观层面,表现为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个过程为线索,探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如张建平将其概括为8步走:1.成立开发小组;2.分析课程资源要素;3.拟定课程资源开发计划;4.组织申报并撰写课程资源申报书;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6.评价及调整课程资源;7.实施课程资源开发;8.评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及其结果。
五、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
课程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毋庸赘言。理论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章亦相对较多,但是相关专著则罕见,仅有部分专著在个别章节有所涉及,如郭元祥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李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第六章“资源论”等。另外,研究成果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如有学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需要评估、收集、整理三项策略,但至于采用什么方法,以及评估、收集、整理哪些内容等问题,则没有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策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强化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实践探索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其实践研究则明显薄弱许多。尽管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性地探索,如苏洁梅等的“边境民族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吴喜花等的“长沙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等。但从总体来看,实践研究进展缓慢,难以实现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的效用。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并力图使实践研究推进理论研究的进展。
(三)研究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学校教师及其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同的开发主体。而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涉及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等开发主体的研究较多,而对学生及其家长的相关研究则较少。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关注较多地集中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狭小范围,拓展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开发主体的广阔领域中。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2]于浩.如何开发与利用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J].山东教育.
[关键词]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
中图分类号:G622.4
课程资源是课程内容编排的重要基础,是课程实施的有力保障。如果没有丰富的课程资源作支撑,再美好的课程设想也很难得到落实。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课程改革的一大亮点,其课程目标的丰富性,课程内容的综合性以及课程实施的动态性决定了其对课程资源的高度依赖性。因此,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化,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探讨也日益受到学者们的广泛关注。笔者通过对当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相关成果的收集、整理与分析,试图梳理和探讨相关研究的基本思路与存在的问题,并进一步思考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涵义的研究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涵义,具有代表性的观点主要有以下两种:一种是“来源因素说”。它主要针对以往课程实施过分依赖教学材料的弊端,从课程实施的角度加以描述的。如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指“一切能够达成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目标的课程要素来源以及实施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另一种是“功能价值说”。它从课程开发的全过程来诠释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内涵,并突显其在整个课程开发过程中的功能与价值,如有学者指出,“课程资源是整个课程编制过程,包括课程设计、实施和评价等环节中可资利用的一切人力、物力以及自然资源的总和。”
然而,随着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入发展,上述两种涵义已不能满足广大专家学者及一线教师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理解,主要表现在,二者要么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来源,要么聚焦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价值与意义,双方各执一端,没有能够涵盖当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全部内涵。因此,笔者在综合上述研究成果的基础上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是指在整个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编制过程中,能够实现其课程目标的要素来源以及实施该课程必要而直接的条件。它包括作用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并且能够作为该课程的要素来源的素材性课程资源(如知识、技能、生活经验等)和作用于该课程但不形成课程本身的条件性课程资源(如场地、设施、环境等)。
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及其分类研究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分为以下几类:校内资源、社区资源、自然资源、学生家庭中的教育资源等。也有学者认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主要有:地方或社区的自然因素及其状况、地方或社区的社会因素及其现实状况、地方或社区社会活动、社区或地方的民族文化传统、政府与社会机构、城镇乡村开设的劳动场所等等。
依此,我们不难发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几乎无所不包,既有自然资源,又有社会资源;既有实物性课程资源,又有活动性和信息化的课程资源,等等。因此,我们有必要从整体上对其存在形态进行类型的划分,以加深我们对它的认识与把握。
结合目前关于课程资源的主要划分标准,笔者以空间分布和载体形式为划分依据,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存在形态划分为三类七条,见下表:
三、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途径的研究
这方面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很多,笔者依据课程资源的类型划分,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了归纳与整理。如依据课程资源空间维度的划分标准,刘春雨,周可桢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途径分为三个方面:一是校内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二是校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三是网络化课程资源的开发与利用。与此类似,学者赵喜佳则依据课程资源的载体形式,探索出了人力资源和物力资源两方面的开发与利用策略。学者张建平还以课程资源的开发程度为依据,将课程资源的开发途径归类为对现有资源的直接开发,对现有资源的加工改造以及对新资源的培育三种途径。
综上所述,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途径,相关研究已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与尝试,对后续研究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但是不少研究仍停留在理论层面,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实践意义关注较少。因此,还需学校及一线教师等广大的教育工作者在今后的课程实践中进一步摸索和总结。
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问题与对策的研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自实施以来,就引起了许多困惑与问题。而如何进行课程资源则的开发与利用则是其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问题之一。在此问题上,学者们普遍认为主要存在以下四个方面:第一,师资力量缺乏;第二,开发内容狭隘;第三,开发方式单一;第四,活动条件有限。具有代表性的观点,如李剑指出,师资队伍建设落后;课程资源开发方式单一;课程资源概念认识不清等问题均是阻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因素。张学东也指出,教师课程资源开发意识薄弱,专业技能欠缺;校内外课程资源开发的互相转换机制不健全,难以形成全社区、全社会都来关心的局面是开发与利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过程中存在的重要问题。
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策略研究,概括起来主要有三个层面:首先是宏观层面,应该使学校、家庭、社区及社会形成课程资源开发的社会网络系统,即要重视学校教师资源、校本课程资源、家庭课程资源、社区以及社会课程资源的开发。其次是中观层面,应该从校内、家庭及社区三类课程资源中分别探索各自的开发策略,如有学者围绕学校教师与学生以及学校文化与学科教材等课程资源,提出了学校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策略;也有学者立足家庭,从家庭人力资源与物力资源两个方面对家庭课程资源的开发策略进行了详细论述;最后是微观层面,表现为以开发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整个过程为线索,探寻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的具体操作程序,如张建平将其概括为8步走:1.成立开发小组;2.分析课程资源要素;3.拟定课程资源开发计划;4.组织申报并撰写课程资源申报书;5.建立课程资源管理数据库;6.评价及调整课程资源;7.实施课程资源开发;8.评估课程资源开发的过程及其结果。
五、进一步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与利用研究应该关注的问题
(一)理论研究尚需进一步深化
课程资源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意义与价值毋庸赘言。理论界关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相关文章亦相对较多,但是相关专著则罕见,仅有部分专著在个别章节有所涉及,如郭元祥的《综合实践活动设计与实施》第十章“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李臣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论》第六章“资源论”等。另外,研究成果也有待进一步深化,如有学者提出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需要评估、收集、整理三项策略,但至于采用什么方法,以及评估、收集、整理哪些内容等问题,则没有提出可行性的建议与策略。因此,在今后的研究中,应该继续加强相关理论研究的深度,强化理论研究的系统性和整体性。
(二)实践探索仍需进一步深入
相对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理论研究,其实践研究则明显薄弱许多。尽管部分学者已开始尝试性地探索,如苏洁梅等的“边境民族地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开发策略——以广西崇左市为例”、吴喜花等的“长沙市小学综合实践活动开发中的问题与对策”等。但从总体来看,实践研究进展缓慢,难以实现更好地指导理论研究的效用。因此,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注重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实践研究,并力图使实践研究推进理论研究的进展。
(三)研究对象有待进一步拓宽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资源的开发主体是多元的,它包括学校教师及其管理人员以及学生、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不同的开发主体。而就目前相关研究来看,涉及教师及学校管理人员等开发主体的研究较多,而对学生及其家长的相关研究则较少。所以,在后续的研究中,应该进一步拓宽研究对象的范围,从关注较多地集中于教师与学校领导的狭小范围,拓展到学生、以及学生家长、社会人士等开发主体的广阔领域中。
参考文献
[1]徐继存.论课程资源及其开发与利用[J].学科教育,2002(2).
[2]于浩.如何开发与利用校内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资源[J].山东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