巧借教材成佳作

来源 :作文成功之路·教育新干线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_sc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多年以来,中学语文教学中的阅读教学与写作教学经常是脱钩的。写作几乎成了语文教学的点缀,学生写作的范本则是高考优秀作文,教者教得无序,学者学得困惑。要改变这种现状,提高作文教学的效率,就必须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资源,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写作的技巧,切实地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我的做法是:寻找可训练点,模仿写作。
  《我与地坛》是高中课本中的一篇重要的文章,“如何让学生感动”几乎是教师们备课时必须思考的问题,或者,编几道阅读题进行阅读能力训练。我认为这样的教学浪费了资源,非常可惜。我在教学中会充分运用课本中的资源,在引导学生品读文本的同时帮助他们掌握写作的技巧,让学生找出文章感人至深的段落进行模仿写作。
  比如,第二部分的第3小节,母亲送我出门的一个细节,“有一回我摇车出了小院,想起一件什么事又返身回去,看见母亲仍站在原地,还是送我走时的姿势,望着我拐出小院去的那处墙角,对我的回来竟一时没有反应。待她再次送我出门的时候,她说:“出去活动活动,去地坛看看书,我说这挺好。”这个细节描写的不过是一个很平常的事。而真正感人的地方主要是在后面。“许多年以后我才渐渐听出,母亲这话实际上是自我安慰,是暗自的祷告,是给我的提示,是恳求与嘱咐。只是在她猝然去世之后,我才有余暇设想。当我不在家里的那些漫长的时间,她是怎样心神不定坐卧难宁,兼着痛苦、惊恐于一个母亲最低限度的祈求。现在我可以断定,以她的聪慧和坚忍,在那些空落的白天后的黑夜,在那不眠的黑夜后的白天,她思来想去最后准是对自己说:“反正我不能不让他出去,未来的日子是他自己的,如果他真的要在那园子里出了什么事,这苦难也只好我来承担。”在那段日子里——那是好几年长的一段日子,我想我一定使母亲作过最坏的准备了,但她从来没有对我说过“你为我想想”。事实上我也真的没为她想过。那时她的儿子还太年轻,还来不及为母亲想,他被命运击昏了头,一心以为自己是世上最不幸的一个,不知道儿子的不幸在母亲那儿总是要加倍的。她有一个长到20岁上忽然截瘫了的儿子,这是她唯一的儿子;她情愿截瘫的是自己而不是儿子,可这事无法代替;她想,只要儿子能活下去哪怕自己去死呢也行,可她又确信一个人不能仅仅是活着,儿子得有一条路走向自己的幸福;而这条路呢,没有谁能保证她的儿子终于能找到——这样一个母亲,注定是活得最苦的母亲。”后面的内容是在分析母亲说那句话的情感历程。我引导学生在品读细节时不忘嚼嚼后面的这段文字,学生会很清楚的知道原来感人的部分在后面,仅仅单纯的细节描写不能提升情感。
  由此,我们可以得出以下公式:细节+顿悟、设想(分析母亲的情感历程)+评论(中心句)。这样才是完整的描写,如果没有设身处地地分析人物情感,文字的表现力就不够,不能达到以情动人的写作目的。
  然后我让学生模仿这种模式写一写自己父母关心子女的一两个细节,并加以分析,要求写出真情实感。学生一模仿就能出文采。例如以下片段:
  每当深夜,母亲总会轻轻敲门提醒我早些睡,别熬夜了。我相信她那时总会看着我的背影默默地摇头,然后轻轻地关上门,退出我的“领地”,我知道母亲对我的努力缺乏足够的信心,但是她又希望在我身上能够出现奇迹。在后来的日子里,只要是我在看书,母亲就不再说话了,连走路都是轻手轻脚的。她也不再提醒我睡觉了,她会端来一杯冒着白气的牛奶,看着我喝下去后才安心地离开。因为她知道劝不了我,只好一声不吭,默默地做着力所能及的事。再到后来,每当入夜,家里总会有两个身影,一个坐在书桌前埋头苦读不闻窗外事,一个守在客厅里看无声的电视。有一次,我走出房间,看见披着外套的母亲困倦地坐在沙发上,看见我后,她不好意思地笑了笑。我从未听过她有所抱怨,从未听到她说过一个“苦”字,我可以断定,在那些数不清的深夜里,她准是对自己说“帮不了孩子的忙,陪陪她,会安心些”。那时,我总是将母亲尽力的付出当作是理所当然,也曾在某个深夜,烦恼她进进出出而对她乱发脾气。到现在我才明白,在母亲的辛苦付出背后,是她渴望女儿健康与快乐的心。夜深了,当我把精力倾注于我的未来、我的梦想之中时,我的母亲,也正在把她的精力完全地倾注在她的女儿身上。
  这段最精彩的不是细节而是小作者能站在母亲的角度思考,体会母亲的情感。这时难能可贵的,是匠心独运的地方。我想长此训练下去,学生的记叙文水平一定会提高的。
  至于如何进行细节描写,细节描写有呢些要领,我剖析了《项脊轩志》寻找到一种思维模式,即交代、细节、感受。其中“感受”,可以是议论,可以是抒情,也可以是情景交融的画面。这三个要素各自所起的作用是不同的,“交代”是为了把细节所发生的时间、地点、起因、过程、背景说清楚,细节是为了生动、形象、传神,“感受”则是为了点明或突出中心而写的。其中“感受”可以是对细节的点评,可以是对细节的意义作解释,可以是由细节引发的抒情,甚至可以用一个意境深远的画面代替 ,可以是用作者的口吻写,也可以借助作品中的人物之口来写。这三个要素的排列方式可根据材料的情况组合。一般有这样几种:1.交代+细节+感受。2.细节+交代+细节+感受,3.感受(中心句)+交代+细节。
  我认为,在语文教学中,文本只是一个例子。我们要用好这个例子,让学生学有所得,这样才能充分地激发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学以致用”是语文课堂的生命,也是我们追求的目标。
其他文献
语文与生活密不可分,生活处处有语文,生活的外延,就是语文的外延。初中生在学习知识时还处于不断吸收的阶段,在自我表达、自我创造和创新上颇受限制,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写作是习得的语文知识外化的重要方式,通过生活化的作文教学能够使学生的主观感受更“真切”,将生活作为作文教学的载体,既能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又能提升语文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一、初中作文生活化教学的必要性  文学创作源于生
期刊
以读促写指的是将文章作为载体,从文章的内容出发,设计和其有关的“写”的训练。这样就能将阅读、写作和思维训练结合在一起,能起到以读促写的作用。学者杜长明认为,如果把写作比喻成自行车的前轮,那么阅读就是后轮,只有用后轮驱动自行车,才能让前轮碰撞生命的“红线”。在小学写作教学中,教师也要注意阅读和写作的关系,积极组织学生开展读写结合的活动,提升他们的书面表达能力。  一、揣摩细节描写,表达要传神  以读
期刊
写作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写作教学的效率和质量会影响学生整体的语文学习效果。如何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指导学生写出富有感情的文章?这是教师需要认真思考的问题。为了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高中语文教学引入了微写作这种教学模式,旨在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语文综合能力。本文主要针对高中微写作教学进行了详细分析,以有效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和写作水平。  随着新课改的不断深入,各学科教学越来越注重学生
期刊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培养学生的学科核心素养也成为初中学校的教学重点。在初中语文教学中,要加强对学生语文核心素养的培养,就必须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在语文教学中对学生进行作文阶梯式训练,不仅能够有效提高学生的写作能力,还能培养学生的文学素养和语文核心素养。  一、将传统训练和阶梯训练相结合  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虽然存在一定的弊端,但仍有可取之处,因此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应该将传统的作文训练方式和阶梯
期刊
要想使小学作文指导的效果得到提升与强化,教师应全面地进行思考与分析,选择更合适的教学方法,并注重激发小学生的写作兴趣,使小学生拥有良好的写作能力与写作习惯,促进学生素质的全面提升。  小学写作教学的重点是提高学生的作文水平与写作学习效率。因此,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教师必须有效地引导学生自主学习,并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最终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和想象力。写作能够体现学生的语文综合素养,因此提升学生的写作
期刊
《语文课程标准》对第三学段学生提出的写作要求是“能写简单的记实作文和想象作文,内容具体,感情真实”,想象作文与记实作文处于同等重要的地位。但在实际教学中,很多一线教师对想象作文不够重视,通常采取“放羊式”教学,稍作指点,便要求学生写作,学生常常急得抓耳挠腮,感觉无从下笔,习作质量可想而知。本文以部编教材小学语文六年级上册《变形记》写作教学为例,探讨如何细化想象类作文的教学。  一、教学目标的细化 
期刊
苏霍姆林斯基在《给教师的建议》中提到“复习是学习之母,但不要让她成为学习的后母”。这句话把复习过程中的学生学习兴趣作了一个十分恰当的比喻。在复习阶段,许多教师往往更关注显性目标的达成而忽视隐性目标的达成,忽视深入研究,采用题海战术。学生忙于完成作业,缺乏思考,缺乏主动,毫无兴趣。因此,在大力倡导“轻负高质”的今天,必须改变这种作业方式,变被动为主动,变单一为多样,变乏味为有趣,变低效为高效。  一
期刊
生活犹如泉源,文章犹如溪水,泉源丰盈而不枯竭,溪水自然活泼泼地流个不歇……写文章不是生活上的一种点缀,一种装饰,就是生活本身。”作文之前让学生去感受真实的生活,积累丰富的素材,作文之时才不至于言之无物或是老生常谈。或参观,或秋游,或野炊,或游泳,或种植,或喂养小动物,都能激起学生对生活无限的热爱,激起学生丰富的情感,抒写多彩的生活。生活有多广阔,作文的天地就有多宽广。  一、睁开双眼,指导学生观察
期刊
素质教育实施以来,各种各样的教学模式如雨后春笋般应运而生,四步三法、五步三查法等等。方法是解决问题的途径,永远是服务于学生的,以学生为本的本位教学意识是我们采用各个教学模式时应铭记的基本理念。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也应力求创新,给学生带来耳目一新的课堂体验。教师要充分发挥引导作用,唤起学生的自主学习意识,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让学生在自我学习中思考,在思考中提升自己的语文思维能力。在思维能力的提升中突破自
期刊
“预设性学习”和“生成性学习”,也就是通过提纲预设、问题预设、练习预设等,在主体参与、交流探讨的基础上,教师针对性地予以点拨和训练巩固。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生成”自身可持续发展的一种学习方式。  有时候,我们会更多地关注文本本身的内容,或者是与考试有关系的内容。因此,在阅读过程中,学生往往只停留在对文本内容的感知和理解上。忽略了隐含在文本深处的内容,忽略了更有价值的因素。  我在教学《我应该感到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