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世纪30年代上海、延安演出的话剧《炭矿夫》

来源 :阳光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dus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在抗日战争时期,我国出现了以煤矿为题材的话剧,煤矿话剧的演出活动在鼓舞人民斗志、激发热情、促进民族解放事业中发挥了独特的作用。其中话剧《炭矿夫》的成功成功演出,就是突出的一例。
  1928年,由夏衍等人组织、由上海市进步戏剧人士及艺术大学的学生组成了上海艺术剧社,郑伯奇为社长。这个剧社是由中共党组织所领导的戏剧组织,提出了“普罗列塔利亚戏剧”(即无产阶级戏剧)这一口号。这个剧社一开始排练与演出的就是反映煤矿工人反抗斗争的《炭矿夫》等三个话剧。他们排戏是非常艰苦的,不仅场地简陋,而且还要筹集经费,推销戏票,演员和工作人员还要搭上钱。
  从1930年1月6日起,一連三天,《炭矿夫》等三个话剧在上海西藏路(虞洽卿路)的宁波同乡会礼堂公演。演出的阵容是:
  导演:沈端先(夏衍)
  演员:石凌鹤、王莹、唐晴初
  装置:许幸之、吴印咸
  效果:陶晶孙
  这次演出效果非常好。据夏衍在1957年写的回忆《难忘的一九三〇年》和王莹的两部传记(《马来亚情人》四川文艺出版社1987年3月版,《洁白的明星》中国青年出版社1987年12月版)及有关话剧史料记载,王莹饰演老矿工女儿格列卿,唐晴初饰演老矿工赫尔曼,石凌鹤饰演其子布尔格。“卖座很好,几乎场场客满”,“绝大部分观众都是进步分子,演出的效果很好。台上演到暴露资产阶级丑恶的时候,台下发出热烈的鼓掌和欢呼”,“舞台上,工人再不是任人宰割的奴隶,而是已经觉醒了的、不怕流血牺牲的先锋战士”。“台下爆发出雷鸣般的鼓掌声和欢呼声”。演出后,有的观众对王莹说:“你们的演出太好了!那些控诉资本家的话,说出了我们工人的心声。我们工人要解放,就得进行流血的斗争。正像你们演戏中说的那样,‘要不是用血来洗净世界,那个时候是不会来的’。”有些工人看了戏,受到鼓舞,成了“赤色工会的骨干”。对于《炭矿夫》的公演,美国记者史沫特莱、日本记者尾琦秀实和山上正义都作了宣传与推介。正因为如此,演出为国民党当局所查禁。
  应该指出的是,《炭矿夫》又称为《炭坑夫》,剧本不是中国人的原创,原创者是德国作家米尔顿(1879—1970)。炭坑夫的德文原意就是“矿工”。该剧本于1909年出版。1912年德国无产阶级女革命家克拉拉·蔡特金发表了以《一部工人戏剧》为题的评论文章。1924年《炭坑夫》再版(吴晓樵《中德文化因缘》,上海外语教育出版社2008年8月版)。而公演的此剧的翻译者就是当时的左翼翻译家、作家林伯修即杜国庠(1889—1961)。他于1928年加入中国共产党。他在1929年翻译的《炭矿夫》剧本,发表在当年的《新流月报》上(见《左联词典》林伯修条,光明日报出版社1994年12月版)。至于该剧本是直接从德文本翻译还是从日文本转译,则需要查证。
  为什么这次公演要使用外国的剧本呢?用夏衍的话说就是:“第一是当时我们还没有适合的剧本,第二是当时白色恐怖很厉害,在租界上演外国剧本比较保险一些。”
  在以后的抗日战争时期,话剧《炭坑夫》(《炭矿夫》)曾在江西苏区公演。特别是1937年在延安革命根据地曾几次演出了该话剧。但剧名改为《矿工》。这两个剧名不同,但意思相同,后者更直白,易于观众接受。据《中国话剧通史》(文化艺术出版社1997年3月版)记载,1937年由中央机关组织的平凡剧团,就曾把《矿工》作为公演的话剧之一。1937年春天和夏天,延安的中央剧团、平凡剧团、战斗剧团对剧本进行了改编与再创作,“把原作中罢工的背景设置在沦陷后的东北。戏剧描写在东北的矿山中,日本资本家不顾中国工人死活,无视安全生产,造成矿山爆炸,老矿工失去了为救人而献出生命的儿子,他领导了矿上的罢工”。“廖承志、朱光、邓颖超、黄华等一些领导干部参加了演出”。“各剧团还经常到苏区各地区巡回演出”。
  据童苎所辑录的资料(见1984年11月1日《中国煤炭报》)介绍,《矿工》的剧本是“根据回忆重新编写的”。“邓大姐(邓颖超)演女儿,朱光饰儿子,廖承志饰老矿工”。他们“积极排练”,“朴实的演技深深打动了观众,演出时不时爆发出热烈的掌声。当老矿工看到爱子牺牲、主动充当罢工领导人时,他那威武、临危不惧的姿态,从廖承志的眼神、举止中透露出来,连后台的工作人员也被感动了,他们配合着前台的罢工气氛,跺脚、呼喊,把铁板和铜板敲得叮当响,演出相当成功”。
  (2019年9月23日)
其他文献
盼  时光瘦了,记忆也伤痕累累  和故乡比肩的  老屋、草垛和冰封的河  被冬雪覆盖,凉而清爽  这个冬天,比我预想的来得早  黄豆酱酿了,咸萝卜腌了  通向乡音的甬路  被咚咚咚的心跳  一遍遍录音  灯悬在记忆的街角  一炷又一炷的香,点亮黎明  那辆慢车拐过时  会有一个人站在村口  直起腰眯起眼睛看  慢下来  故意放缓脚步  等一漾漾的流云,晚霞  还有年老的母亲  那个矮小,银发稀疏地
期刊
旗袍季  黃皮肤覆盖的地方,  都被你的诗滋润。  其实你不必匆匆走在雨巷,  距离丁香花开,  春天着你的笔调还过于清浅。  一次不经意间的重彩,  就能遮住小溪的细语,  青石板的足音。  如果你从江南细雨折回北方的云霞  慢下来,偶尔白雪,  你的韵味更浓。  芳华,年华,丰满  岂止一季。  旗袍,花样年华  眼睛让出一个空位,  双脚让出一条道路,  一张船票让出一生牵念。  右心房的心
期刊
面对汹涌而来的新冠肺炎疫情,党中央率领全国人民团结一心,共克时艰,在这重大的考验面前,交出了一份合格的答卷。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  这是一场全民动员、全民参与的阻击战,广大人民群众的集体智慧得到激发,一个值得注意的文化现象——“硬核标语”横空出世,这些硬核标语以通俗易懂的语言,简洁凝练的文字出现在街道、社区、交通要道、城市、乡村,成为广大人民群众抗疫决心的艺术表达,也成为基层组织动员和规劝城市居
期刊
一  中午饭后,四十二岁的陈刚在自己的办公室里刚准备眯一会儿。接到局办公室副主任的通知,说下午四点钟有个会,是紧急会议。  陈刚皱了一下眉叹了一口气,拉开抽屉拿出烟盒,抽出一支,点上,一会儿,办公室里烟雾便弥漫开来。  他两周前答应过别人戒烟。作为烟龄二十多年的老烟鬼,下决心戒烟真的不是一件简单的事。结婚十七年,老婆王晓雯跟他为吸烟吵了十三年,最近四年才消停下来。吸烟这件事,在他老婆看来,已经是不
期刊
荷 风  刘德功在四十多年的時间里,孜孜不倦地将荷的圣洁嵌入他丰富的精神世界中,这种天人合一、融会贯通的美学理念,为他插上了想象的翅膀。他甚至可以通过丰富的想象和自己的主观意念,游刃有余地将荷这一载体无限地拓展。正如他所言,既然可以把白云看作雪山,那么我们也可以将荷视为雪莲,在荷与天空之中流动的是空气,是心灵的净土,也是自由之境。  内心纯净才能收放自如,德艺双馨方可表里如一。在他的作品中,荷的表
期刊
日前,潞安集团米平泽兄发过来他的书法作品。这批作品形式多样,书体全面。与平泽兄相识有年,这是看到其作品最多的一次,使我对其作品风格有了一个新的观感。  中国艺术重视艺术家的品行修养,“为艺先做人”成为书画界共识。平泽兄的作品显现了他的性情、气质、审美及精神风貌。其为人随和,以平和心态为艺处世,将书法和生活、做人相互贯通。  清人书论中言:“学书须步趋古人,勿依傍时人。学古人须得真神骨,勿徒其貌似。
期刊
供职于冀中能源峰峰集团文工团。  十多年来,自学摄影、攝像和视频编辑技术。LED大屏制作曾获省国资委唯一制作奖;摄影作品《扣人心弦》获全国职工摄影展优秀奖,《烂漫》获第六届全国煤矿摄影展优秀奖,《对接》获河北省国资委职工艺术节二等奖,《嘱托》获中国煤矿工会成立六十周年摄影展三等奖,《聚焦》获河北省职工摄影大赛二等奖。
期刊
如期打赢脱贫攻坚战,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存在的绝对贫困问题,将在我们这一代人的手里历史性地得到解决。这是我们人生之大幸。  ——习近平   党的十八大以来,为打赢脱贫攻坚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庄严承诺:到2020年让贫困人口和贫困地区同全国人民一道进入全面小康社会。在这场向贫困宣战的全民战役中,作为全国首创的陕西国企“合力团”助力脱贫攻坚,为区域性整体脱贫发挥了重要作用。  据国家统计局陕西
期刊
整整一个冬天,聂向明几乎没怎样见过太阳。上夜班的时候,白天在宿舍里睡觉,睡醒后除了到食堂打饭,他都懒得出宿舍,一是上班太累,再就是外面冷飕飕的真没什么好转的。上了一个月夜班,倒成白班,结果更可怜,天不亮就要下井,在井下受一个班,上井后洗过澡天就黑了,两头不见阳光。轮休几天,说不定天还阴着,到处惨惨淡淡的。在这个冬天,聂向明的世界里很少有阳光照耀,给他带来明亮的只有灯光。井下是飞旋的矿灯,宿舍是吊顶
期刊
曹禺(1910—1996)是我国最著名的剧作家。祖籍湖北潜江,生于天津。原名万家宝,“曹禺”是他1926年发表小说第一次使用的笔名。《雷雨》是他在1933年大学毕业前夕所创作的四幕话剧。此剧不仅是曹禺的成名作和代表作,亦是中国话剧史上具有里程碑意义的经典作品。  笔者在上大学时看过此剧,也读过剧本。这里仅从煤矿和煤矿工人的角度,探求《雷雨》与煤矿的关系。换言之,仅是从剧本中摘出一些与煤矿、矿工有关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