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李将军列传》看《史记》的悲剧艺术

来源 :西江文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outtersea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史记》是我国历史上第一部纪传体通史。与此相伴,更多的则是它于我国古代文学史上不可动摇的崇高地位。《史记》的艺术价值可谓是多方面的,从而也留给后世人一笔宝贵的财富。本文以《李将军列传》一文作为分析对象,试图从其悲剧性的遭遇和鲜明的悲剧艺术方面之成就来探讨司马迁于文本当中所寄寓的个人情感及深刻思想,以达到对这部伟大作品的进一步认识和理解。
  【关键词】:《李将军列传》;李广;悲剧性
  在汉王朝四百多年的漫长历史中,曾出现过一位使匈奴人闻风丧胆,并被尊称为“飞将军”的历史英雄——李广。正如唐代边塞诗人王昌龄《出塞》:“秦时明月汉时关,万里长征人未还。但是龙城飞将在,不教胡马度阴山。”中所抒写的那样,为后世人所敬仰。在本文中,笔者将从伟大的历史学家司马迁笔下——《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来对其充满传奇悲剧的一生做出一些个人解读。
  一.初出将门露头角
  传文一开篇便这样写道:“李将军广者,陇西成纪人也。其先曰李信,秦时为将,逐得燕太子丹者也。故槐里,徙成纪。广家世世受射。”从这段史实就不难理解,李广的善射之家世缘由了。直至后来以平民身份参军,显露才干,为文帝所赏识。至此,一切都在读者的意料之中。但也正是这一出露头角的光芒四射,为作者讲述其后来一生的不幸遭遇埋下了深深的伏笔。更为后来整篇文章悲剧气氛的营造做了巧妙的铺垫。
  二.多面将才得人心
  如果说《史记〈李将军列传》中所刻画的“飞将军”李广只是如前文所讲述的那样是一個骁勇善战,无所畏惧的将军形象的话,那他也将不是历史上那个集英勇,智慧,亲士,哪怕是心胸狭隘于一身的真英雄了。然而幸运之至,在司马迁的笔下,我们读到了他射石没矢的艺高勇武,读到了他“士不尽饮,广不近水;士不尽食,广不尝食”的平易爱卒,也读到了他粗中有细,不拘行规的治军风格,乃至于还看到了他枉杀霸陵尉等心胸狭隘的一面。这样有血有肉,有瑕有瑜的李将军,才是那位受人爱戴,传唱至今仍留于后人心中的将才“飞将军”。司马迁正是通过这样一种娓娓道来的讲述方式,在看似平淡,没有褒贬的纪实中,通过对其生平事迹的讲述向我们展示了一位卓立千古的真英雄。
  三.血战沙场终自刎
  细数李广一生的命运,正如后人所评,在“数奇”二字。初进军营便首立奇功,文帝言其生不逢时,射匈奴则大军不知其所至,被俘于单于智勇脱险而反遭治罪,终有机会与单于决一死战,却因受人排挤而含恨自刎。正如明代散文家茅坤《史记钞》中所评那样:“李将军于汉,最为名将,而卒无功。”这样一位为保卫汉王朝边境安全舍身于外的一代名将,最终并没有以战死沙场结束生命,而是死在了自己的刀剑之下。这一历史悲剧是值得我们深思的。也是司马迁对当时朝廷黑暗的一种认识及反应。此外,我们也不难看出,或许是有感于自己的命运,司马迁于悲剧人物的塑造方面有着一种震撼人心的力量。对于李广最终的悲剧命运,司马迁没有做出任何直白的回答,哪怕是传记末尾,也只是以一句:“桃李不言,下自成蹊”作结,将自己对其无限的倾慕和悲剧结局的叹惋抒写在历史的史实当中,留给后人评论与深思。作传构思之巧妙,思想之深刻,使后人折服。
  四.门第衰微后世卒
  按照一般的史传作品思路,传记人物生命的终结也便是纪实叙述的结束,但司马迁不仅仅是一位伟大的史学家,更是一位善于以文学笔法讲述史实的文史学家。悲剧是震撼人心的,那么悲剧之悲剧又是怎样一种令人震撼的体验呢?这一答案,在《李将军列传》中便可得知。司马迁在文中于李广自刎后又传写了李陵投降匈奴,家门灭族之事。这不可不说是将悲劇重演到了一种淋漓尽致,让人含泪读完的境界。如果说一个人的不幸是命运的安排或者性格使然,那么一个家族的灭门悲剧又是产生于怎样一种强大的因素力量呢?不可不说,这看似多余的一段记载,有力的将全文主旨提升到了一个更广阔,更具有深度的思考层面——社会悲剧。自古以来,封建统治下的君臣关系用“君叫臣死,臣不得不死”这样一句古谚便足以让我们深刻认识到古代社会中个人利益于君王利益面前的卑微与渺小。在统治者眼里,李陵的投降于匈奴与其祖父李广从匈奴营中机智逃脱是同样的性质,那就是辱没了天朝帝王的尊严。在统治者观念中,臣子的一言一行代表着天朝的尊威,他们绝不可以容忍臣子将自己的个人利益,甚至是个人生命,凌驾于自己的权利之上。在这样的观念统治之下,殉国便成为了臣子表达个人对统治者忠诚的最佳方式,也是唯一选择。由此可见,司马迁于《李将军列传》之中所要表达的不仅仅是对李广这样一个志诚英雄的敬畏,而更多的恐怕是对当时整个朝纲纪律的反思与控诉。
  飞将军李广的人生悲剧只是《史记》沉重悲剧中的一小部分,它犹如一面镜子,折射出了《史记》中众多英雄英勇背后的脆弱,更折射出了整个社会,每个人生于当时社会统治下的不可逃脱的的悲剧性之本质。这是这篇史传留给我们后世所思考的一大命题。
  参考文献:
  [1]袁行霈编.中国古代文学史(第一卷)[M].高等教育出版社,2010.
  [2]司马迁.史记(卷九)[M].中华书局,2010.
  [3]韩兆琦译注.史记评议赏析[M].内蒙古人民出版社,1985.
其他文献
【摘要】:依法治国是我国长期以来的治国方略。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旅游法制轨道建设得到很大发展,生态旅游也成为了我国绿色发展的重要渠道。本文笔者主要结合乌当区生态旅游建设情况,对民族特色村寨生态旅游开发法治问题进行简要的分析。  【关键词】:民族村寨;生态旅游;法治建设;乌当区  2014年,习近平总书记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作会议上指出,要用法律来保障民族团结,强调只有树立对法律的信仰,各族群众自觉按法
期刊
【摘要】:陶渊明是中国文学史上第一位将饮酒诗作为创作主题的著名田园诗人。饮酒诗之所以称为文学史之绝唱,并不仅仅是它鲜明的酒文化作为根基,关键在于它深刻的人生感悟和多方面的哲理思考。本文从陶渊明饮酒诗入手,详细总结了陶渊明饮酒诗的园林情怀,包括崇尚自然、启迪文人思想、园林意境的体现、隐逸与移情的传承、返璞归真的田园生活5个方面。  【关键词】:陶渊明;饮酒诗;园林;情怀;意境  “酒”是陶渊明生活和
期刊
【摘要】:十九世纪末叶,在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把芭蕾音乐提高到交响音乐的水平。剧中,音乐是和作品内容与舞台动作紧密联系的重要组成部分。柴可夫斯基通过交响性的展开和对人物性格的刻画,加深了作品的戏剧性。他在《天鹅湖》中,以富于浪漫色彩的抒情笔触,表现了诗一般的意境,刻画了主人公优美纯洁的性格和忠贞不渝的爱情;并以磅礴的戏剧力量描绘了敌对势力的矛盾冲突。因此,有必要对柴可夫斯基的《天鹅湖》进行评析。
期刊
【摘要】:《小王子》凭借作品的朴实、真诚、富有哲学意义,受到了各年龄段读者的追捧。作品中描绘了很多经典意象。其中,玫瑰意象喻意深刻,值得读者认真思考。本文从玫瑰意象中玫瑰蕴含的爱情意蕴、自由意蕴、责任意蕴及和平意蕴出发,探析并阐释人类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进而深刻的揭示《小王子》作品整体的思想内容与时代意义。  【关键词】:小王子;玫瑰;意象;意蕴  《小王子》是一部充满童真与哲思的童话故事,传
期刊
《海浪》是弗吉尼亚·伍尔夫创作力达到鼎盛时期的作品,出版于1931年。这部高度诗意化、抽象化、程式化的实验作品没有严格意义上的故事,倒更像是一部由九个乐章建构而成的音乐作品:每个引子都是一篇精致的散文诗,以太阳和海浪的涨落与变迁对应生命的兴衰浮沉;跟在每段引子后面的是六个没有姓氏的、高度形式化的人物在各自相应人生阶段,即从儿童时代、学生时代、青春时代、中年时代直到老年时代的瞬间内心独白。引子与正文
期刊
【摘要】:程少堂提出的“语文味教学法”让大家再次认识到语文课堂教学的独特性,他把这种教学法归结为由四大要素的组成———语言、文章、文学、文化。以《窃读记》为例,结合四大要素,浅析文章中的语文味,寻求如何在具体教学中教出其中的语文味。  【關键词】:程少堂;语文味;《窃读记》;语文教学  曾经在相当一段时间内,人们把语文归结为语言、文字的总和,虽然也颇有道理,但是总觉得少了些什么。随着不断更新的教学
期刊
英国作家毛姆说过:“养成阅读的习惯,就等于给自己找到了一个逃避人生中所有不幸的避难所。”我一直相信,腹有诗书气自华。  于窗前静坐,阳光的粒子透过微尘洒在泛黄的书页上,穿过书中个个鲜活的人物,我在已读几遍的內容中更深地感悟到了古人们的一句话:“两句三年得,一吟双泪流”。文字在我眼里,更似一个精灵,在千万年的历史中蹁跹,经久不衰。  我爱阅读,每一次翻阅,都像是经历了这本书的生命,卷帙浩繁的著作中,
期刊
【摘要】:在全球化发展的今天,文学的传播离不开媒体的协助。莫言获得诺贝尔文学奖使得中国文学海外传播的课题,得到更大的关注。莫言的获奖当然离不开作者自身的耕耘和努力、翻译者的功不可没、主流意识形态的支持和帮助,但是如果仅限于这些方面的工作的话,莫言便只能被一群知识精英所知,不能走进海外普通读者的世界。想要走进大众读者的视线,媒体的力量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作用。  【关键词】:媒体;中国文学的海外传播;莫
期刊
【摘要】:鲁迅与许广平的通信集《两地书》被称作一代青年的人生教科书,更是我们的良师益友。《两地书》第二集——厦门时期,鲁迅的那份孤独寂寞之情全然展现在星币之中。阅读《两地书》,看见他无处不在的孤寂感受,寻找他作为先驱者的被放逐和独自抗争。在喜欢与憎恶寂寞之间可见鲁迅的独异之处。  【關键词】:鲁迅;《两地书》;寂寞;独战;人生哲学  孤独是一剂中药,苦苦的,涩涩的;孤独是秋冬里的风霜,常常在你不经
期刊
【摘要】:古筝,是中华民族传统弹拨乐器,是中国独特的重要的民族乐器之一,古筝蕴含着两千多年悠久的华夏文明,要想在演奏中展现其强大的生命力与表现力,抓住古筝演奏的灵魂和精髓,就必须在演奏中注入丰富的情感,实现“人筝合一”。本文将对古筝演奏中的情感表达进行详细的探究。  【关键词】:古筝;情感表达;创作意图;实现手段  一、古筝在演奏中情感表达的重要性  古筝是有生命的。古人云,筝,它上圆似天,下平似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