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来源 :广西教育·A版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sdlzwzl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本文以《用抽象的单位“1”解决问题》一课的多次研读、试讲、反思为例,展示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充分感悟数学思想方法的教学过程。
  【关键词】分数单位 单位“1” 小学数学 解决问题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74-02
  新修订的人教版小学数学教材有很多亮点,其中六年级上册第二单元《分数除法》中《用抽象的分数单位“1”解决问题》一课是新增内容。
  笔者在研读教材时,总感觉似曾相识:这节课的内容不就是当年小学数学九年义务教育教材应用题中“工程问题”的再现吗?在2001年进行课程改革时被删除了。时隔多年,它又出现在新版小学数学的教材中,那么该内容出现的用意是什么?教学目标有什么变化吗?因此这节课教学内容便成为我们城区小学数学片区的研究目标。
  通过对这一节课的多次研读、试讲、反思及同课异构,笔者认识到新修订的教材对如何进一步落实《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的新理念,如何准确把握“问题的解决”的教学尺度,均有一定的价值和意义。
  一、目标明确,要求准确,突出“问题解决”的具体要求
  (一)通读教材,初步认知
  教材中呈现的内容如下:
  参考教师教学用书时,笔者产生了疑问:为什么可以用抽象的单位“1”解决问题?标题为什么不是“工程问题”?这两者之间有什么联系与区别?
  (二)再读课标,明确要求
  在《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2011版)中,关于“问题解决”第二学段的目标是这样描述的:
  1.尝试从日常生活中发现并提出简单的数学问题,并运用一些知识加以解决。
  2.能探索分析和解决简单问题的有效方法,了解解决问题方法的多样性。
  3.经历与他人合作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尝试解释自己的思考过程。
  4.能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初步判断结果的合理性。
  上述目标中,发展应用意识和形成解决问题的策略是重点。问题解决更重视过程的教学,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因此本课教学应该是以工程问题引出可用抽象的“1”来解决问题,但并非是对工程问题进行系统教学,而是要建立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
  (三)教学设计带领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
  为了落实以上教学目标,笔者在《分数除法》中《用抽象的分数单位“1”解决问题》一课的教学设计中,结合教材内容,呈现以下环节,突出“问题解决”的方法和策略的教学过程。
  1.提出问题。情境展示,让学生思考“因为工程时间很紧,该把修路任务交给哪个工程队?”“如果再需要缩短时间怎么办?”由学生自行提出问题:“两队合修,需要多少天?”
  2.阅读与理解。让学生根据数学问题,寻找数学信息、分析数量关系,思考“两队合修,多少天可以完成”这个问题。学生觉得这个问题不能解决,因为他们在分析数量关系时,发现缺少了要修的路的长度,即工作总量。知道了这条路的长度,就可以先算出一队每天修的路长,再算出二队每天修的路长,最后把两队每天修的路长加起来,用总路长除以两队每天修的路长,就能知道两队合修的时间。
  3.分析与解答。为了让学生解决“缺少要修的路的长度”这一矛盾,笔者引导学生一起假设,假设要修的路总长是多少?还可以假设是多少?让学生经历假设法,用自己假设的路的长度来分别计算,两队合修需要用的时间(板书如下)。
  板书学生假设法的计算后思考,学生对路的长度假设出不同的数量,但两队合修的时间却完全相同。学生思考质疑:为什么假设路的长度不同,但两队合修的天数是一样的?
  通过线段图演示来解决以上问题,让学生进一步理解为什么修路的长度可以设为单位“1”。
  4.回顾与反思。引导学生回顾:用数量关系解决了这一问题是否正确,可以采用哪些方法?
  5.练习。用假设法还可以解决生活中的更多问题。
  以上教学环节,笔者的设计尊重教材,根据新课标的目标要求,发挥学生的主体能动性,并充分体现了本节课的意图:一方面,在几个环节中引导学生经历问题解决的全过程,经历假设法的活动过程,亲身感受“假设法”是解决问题的一个重要策略。另一方面,让学生在使用策略解决问题时,再次发现问题的矛盾,提出问题,进一步解决问题。
  二、经历“假设法”,重点在“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
  (一)放大矛盾,提出“假设法”策略
  在“分析与解答”这一环节时,学生通过分析数量关系知道“工作时间=工作总量/工作效率”,但此时的矛盾在于“工作总量即修路的长度”不知道,只知道两个队修路分别需要的天数,需要计算出两队合修的天数,一定要知道修路的長度。于是,笔者顺势略一提点,学生马上说:“我能将修路的长度假设为……”学生心中徘徊的假设意图呼之即出。
  (二)全员尝试,经历“假设法”
  这样,学生将工作总量假设为不同的数,分别自行尝试,计算出两队合修的天数,经历了用“假设法”来分析的过程。(板书如下)
  从以上板书笔者看到,学生将修路的长度假设为不同的数,有的说30千米,有的说36千米,有的说单位“1”,还有的说100或1000千米……他们不仅有想法,还能结合“方便计算”来寻找自己需要的数据。
  (三)对比异同,聚集难点
  每个学生都有不同的假设,当学生学习生成的过程放在一起的时候,就可以让学生观察、对比异同,学生也自然而然地聚集核心问题——为什么假设道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两队合修需要的天数是一样的?对比观察促进了学生的有效思考。
  三、数形结合的特殊演示,解决“问题解决”的难点
  经历假设法之后,学生随之提出:“为什么假设道路的长度不一样,但最后两队合修需要的天数是一样的?”这也是理解“无论道路的长度假设为多少,两队合修的天数都要一样,所以我们能将这条道路假设为单位‘1’”这一难点的关键。   有学生说“修路的速度不变,可是当路的长度不一样时,每天合修的长度也是不一样的”;有学生说是“商不变性质”。可以说,学生的感觉是对的,但在这道题中,又如何体现当修路的长度变化时这些数量关系随之而变化呢?这个问题,笔者在此前的多次试讲、团队同课异构中发现,仅靠学生的表达、教师的讲述,是很难让学生理解清楚的。
  如何突破这一难点呢?我们团队的成员经过几次备课、讨论,找到了“数形结合”这一有效途径,认为可以借助线段图来帮助学生理解“数量关系”。
  但是路的长度可以设为不同的数量,又涉及一队、二队、两队合修三种情况,这条“线段图”仅用普通的课件来演示还是不够充分。经过大家的充分讨论和思维的不断碰撞,我们在科学课老师的启发下,用了特殊的材料——生活中的“松紧带”来帮助演示(如下图)。
  在演示中,原始长度一样、同时又可变长或变短的三条松紧带,分别演示一队修路情况、二队修路情况以及两队合修情况。
  松紧带可长可短的变化,正好表示路的长度的变化。这个特殊的演示,形象地体现了“路的总长度变化,两队每天修的效率和同时变化,两队合修的时间不变”这个数量关系,也解决了本题的数量关系与“被除数和除数同时变化,商不变”相结合的问题,让学生发现假设不同总长,得到相同的结果,进而探究其中的道理:虽然总长不同,但因为修路的时间是不变的,每天固定修这条路的几分之几。
  通过数形结合的特殊展示,学生可以感受到:无论道路的长度假设为多少,两队合修的天数都一样,所以较简便的方法就是将这条道路假设为单位“1”。
  在此课教学中,笔者带领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全过程,而不是死背数量关系,也不是只记住“把总量看作单位1”的结论,而是通过经历过程,感悟数学建模的思想方法。可以说,这一节课教学的亮点,不再是当年“应用题”教学中的重点——把公式记下来,可以解答即可;而是侧重“问题解决”,侧重于让学生经历解决问题的过程以及获得体验,在找到解决问题的方法和策略的同时,建立一种数量关系的模型。
  以此为例,我们或者可以运用假设法,借助数形结合的方法来解释,用抽象的单位“1”来解决生活中类似的问题,为学生后续学习百分数的问题(涨幅问题)打下基础,也为学生学会思考如何建立数学模型打下基础,更为今后解决问题提供更多的启示。
  (責编 林 剑)
其他文献
【摘要】本文基于对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弊端和症状分析,论述了小学高年级朗读教学的应对策略:多点语言实践,少点人文泛滥;多点有效指导,少点情感植入;多点言语习得,少点“走过场”。  【关键词】朗读 小学高年级 弊端 对策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5A-0034-03  朗读是小学语文阅读教学中最重要、最基本的训练。小学语文教学中的朗读,是指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玉林北流市通过推进有效教育实验项目和高效课堂教学改革项目,构建“幸福课堂”的实践与探索,诠释了新型课堂改革下教师如何“教”出幸福、学生如何“学”得幸福,从而体现“幸福课堂”的真谛。  【关键词】幸福课堂 课堂改革  经过 举措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04-02  幸福是人的一种心理活动,是人对外界环境和个体生
期刊
【摘要】本文以《左右结构与左中右结构的比例》教学为例,论述教师有效指导,让学生进行扎实写字训练,通过创设情境、掌握方法、学法迁移、对比赏析、课后作业的教学策略,让学生在写好“朝、鄰、依、卿”四个范字的基础上迁移写好其他汉字。  【关键词】左右结构与左中右结构的比例 教学 评析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72-02  《左右结构与左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L老师在参加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體培训项目的过程中,重燃教育理想,寻找自我定位,在实践中实现超越,从而成长为班级管理能手,并不断影响和辐射其他同伴,最终成为有影响力的优秀班主任,展现了农村班主任实现专业成长和发展的路径与过程。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 研修共同体 自我定位 成长 叙事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14-
期刊
【摘要】本文以W老师作为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活动中的一员为例,论述农村班主任研修共同体个体专业成长轨迹:找到教育方向感;以“阅读、思考、写作”为精神伴侣;发现职业的幸福感。  【关键词】农村班主任 研修共同体 改变 幸福感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11-04  在我们班主任研修学习共同体的QQ群里,隔三差五就会有一位W老师上传自
期刊
【摘要】本文以《陌上桑》一文教学为例,论述初中语文教师如何在课堂教学中渗透审美教育。在语文课堂渗透审美教育,就是要让学生感受课文中散发着人性美的人物形象,就是要让学生品味课文中诗意优美的语言,就是要让学生感悟课文中蕴含的情感美与思想美。  【关键词】初中语文 审美教育  《陌上桑》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80-01  语文课程
期刊
【摘要】本文以《最大的“书”》为例,阐述了在使用随文识字教学方式时,应注意分析学情、分析生字、注重整合,让学生灵活识字、高效识字、科学识字。  【关键词】随文识字 课文 语境 《最大的“书”》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65-02  识字是阅读和写作的基础,是低年级的教学重点,也是一个难点。随文识字摒弃了以往常见的生字组块教学的单
期刊
【摘要】本文论述了《快乐的火苗》三次教学活动的设计与实施、反思过程,展现了教师通过教与研活动互助,提高教学观察能力、教学反思能力、教学组织能力,转变教学观念和教学行为,从而不断提高教学有效性的过程。  【关键词】教研 音乐活动 《快乐的火苗》 反思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編号】0450-9889(2017)04A-0090-03  一、问题及解决问题的尝试  教学观摩已成为
期刊
【摘要】本文以第14届全国信息技术与学科融合大赛中的优质课例展示为素材,阐述了运用微课辅助教学、将白板技术贯穿整个英语课堂的策略。  【关键词】小学英语 微课 白板技术  信息技术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4A-0070-02  外研版英语四年级上册Module 8 Unit 1 We’re going to visit Hainan.一
期刊
【摘要】本文以全国特级教师戴建荣执教《远古的歌谣》一课的教学片段为例进行赏析,论述了诗歌教学要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和情感共鸣,通过还原诗歌意境,从文本特点和思想情感方面引导学生理解诗歌的内涵。  【关键词】远古的歌谣 教学片段 赏析 戴建荣  【中图分类号】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7)07A-0052-02  全国特级教师、上海市魅力教师戴建荣从当代儿童认知心理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