母亲与城市

来源 :视野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jbysj44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她最近一次来到北京,是十一月份的时候。
  下午三点多,我匆匆忙忙去了六里桥长途客运站接站口等她。
  其实从老家到北京,她本可以选择别的乘车方式。尽管需要中转,但我觉得那样她至少会轻松一些。不过因她从不曾独自出过远门,我一直不太放心让她乘坐大巴先到太原,然后再搭高铁两个小时到北京,而是选择了九个小时左右的长途大巴。她对车心里有一种本能的恐惧,以至于车刚启动一段时间,她便开始产生剧烈的晕车反应,不停地呕吐。结果下车的时候,往往几乎已经没有行动的能力。
  每一次过来,看着她本来瘦弱的身躯,再经过长时间的颠簸,来到庞大的城市,让我有一种错觉,好像她又比之前更加缩小了。
  她每次一到北京,照例是躺在床上,因为身体的不适,一进门就昏睡。
  因为堵车,本来预计四五点钟就到的汽车,结果到了将近七点的时候,我才在出站口看到了她。一下车,从人流里走出来的时候,我看到母亲一瘸一拐。我觉得很意外,不知道发生了什么事情。
  原来是来之前在家就崴了脚,但她并没有在电话上跟我们说。
  虽然这样出站的场景有过相似的好几次,但这次,显然是不同了。果然,母亲一下车便急切地问我姐姐究竟怎么了。我一时之间没有主意,不知道如何用合适的方式告诉她姐姐患病的消息。我什么都没说,迟疑了一会,只好又把话题想办法转移到了她崴了的脚上。
  如果她这个时候知道姐姐刚刚确诊的是急性白血病,她肯定无法承受这个打击。她不曾经历过这样的事情,所以我不敢预测那个可怕的结果。
  姐姐和我分别开始在北京工作和生活后,她有机会来到北京,来到大城市。在那之前,她生命中第一次出远门,是姐姐上大学的时候,她去送姐姐去市里。
  那年她来北京,我正好辞职。刚毕业的头几年,工作还没有稳定,一直有动向。那一次正好是准备跨行业跳槽,结果迟迟没有工作,在家一呆就是半年。我本身因为这件事也很苦恼,原来跟她一周一次的QQ视频联系也开始变得不再准时,整个人似乎变得颓堕起来。有几次她在跟我视频的时候,说着说着就哭了,因为担心我。我也更是觉得心里五味杂陈,说不了几句话就只好挂断。然后她就来了北京。我知道她在担心我。
  印象中记得的是那一次我带她去故宫和颐和园。因为没有工作的缘故,经济上立刻就有了问题。去景区的门票也是母亲花钱购买,但是她很开心。我走在她的后面,看到母亲终于有机会来到好一点的地方散散心,突然百感交集。但途中有几次不愉快让我现在想起来仍然非常愧疚。原因是她给我拍照的时候不会使用我的照相机。给她耐心教了几次仍然是不会。后来我很烦躁,直接说不用拍了。我能感觉得出来母亲心里也有一些内疚。但后来在那天晚上我看照相机里的照片时,突然意识到其实并不是因为母亲的缘故,而是我心情不好在教她的时候忘了一个细节。
  那次照的照片她始终放在相框里摆放在老家的柜子上。每次一回家看到柜子上的那张照片,我总会瞬间就想起那个夏天。
  那个时候正是盛夏,走不多远便是大汗淋漓,我们坐在树荫下的长椅上休息,这时我注意到母亲穿了一双坡跟的皮鞋。在我们老家,中年妇女便不再穿露脚趾的凉鞋,她们根深蒂固的传统观念认为那是年轻女人的专利。也不穿平底鞋,觉得那不体面。因为平时只有去农田劳作的时候才穿平底鞋。北京毕竟是大城市,大概她觉得最好还是要修饰一下。我无奈地注视着母亲小小的脚上的那双皮鞋,什么都没说。只是让她最好把鞋脱下来缓解一下,不然走这么长的路,脚肯定会受不了。结果母亲突然意外地四下左右看了看别处,手拿在鞋上迟迟不肯把鞋脱下。我察觉到她的顾虑,问她怎么了,她小心翼翼地问我,会不会有城管来检查。
  在母亲封闭的观念中,北京是这样一座庄严的城市,以至于在公园长椅休息脱鞋都会让她担心那是一种不体面并会被制止的举动。我突然觉得母亲有一种孩子般的可爱,可是心里又立刻升起出一种复杂难言的情绪。
  那是一次完美的出行,对母亲来说。她因此念念不忘。
  后来母亲对我讲了她的感受。她说以前以为那些风景都是画家通过想象画出来的。因为每年春节,家里的墙上都会贴上从镇上买来的年画,年画的内容便是锦簇花团和亭台楼阁。她一直以为那不是真实的。她的心满意足对我来说是一种安慰。我一直想带她去更多更好的地方。很小的时候记得一部电视剧中的一个画面,早就忘了叫什么名字。不知道为什么却一直记得里面儿子背着母亲终于登上万里长城。那是母亲的夙愿。我当时心里想,以后我要像那个人一样。
  姐姐生产的时候,她又一次来到北京。
  或许是因为她的身份因为外甥女的出生而有所转变,从别人的母亲,又推进到了一个新的层次,变成别人的姥姥。让我有一种错觉,好像她瞬间就老了。虽然像这样感觉她瞬间变老的时刻有过很多次。比如我上大学的时候每一次放假回家见到她的时候,因为一些事情跟她有过争执的时候。可是这一次的意义极为不同,這一次她彻底地变成了老年人,没有后悔的机会。并且会一直老下去,迅速老下去。小孩子越长大,她就会越老。就像电影结尾的慢镜头一样,一点一点地,直到变成一个模糊的光点,终于消失在一片白茫茫的雾气中。
  所以我渐渐地对她很多以前我所反感并極为不耐烦的习惯,也在那个时候开始变成了理解和怜悯。
  有一次在我们一家人的聊天中,姐姐无意中说了一句话,大概意思是,到了母亲的这个年龄,会格外珍惜与父亲惺惺相惜的那种陪伴。尽管跟儿女呆在一起,心却是记挂家里的。母亲当即点头赞许,她对这句话是认可的。
  然后,就是在那一次,她再次来到北京。那个时候外甥女已经三四岁。我们带着母亲去三里屯的一家餐厅吃饭。吃完饭姐姐带着外甥女进服装店买衣服。母亲并没有进去,而是独自坐在外面的椅子上。我突然发现她的眼睛里有泪水。或许是长时间没有在老家,担心家里的父亲没有人照顾。我想她其实在城市并不开心,她在这里无法与任何事物产生共鸣。这个原因的猜测让我突然觉得她那个时刻和城市格格不入。
  在农村的小天地里,母亲是一个格外喜欢社交的人,并有极好的人缘。而在城市,她好像被瞬间剥夺了所有的生机与活力,整个人变得呆板木讷,甚至迟钝。她只能面对城市在无奈中举手投降。
  父亲因此不止一次说母亲没有福气,命定的出不了远门。这让我不得不再一次想到宿命这个对她来说更显残酷的词语。
  她对城市是排斥的,没有丝毫的免疫力。她无法适应如同一架轰隆隆高速运转的机器般的城市。城市对她来说如同一场重感冒,她无力招架,并逐渐开始埋怨、自弃。她只能在喧嚣中昏昏欲睡。
  于是,从前和母亲聊天的时候,我总会在末尾不忘加一句,让她再过来北京住一段时间,后来我几乎不再向她提出这样的邀请。对她来说,或许她生活了一辈子的农村,才是她最好的良药。
  (吴桂芳摘自“豆瓣”)
其他文献
我在北京大学的时候,没有听过蔡元培的演讲,也没有看见他和哪个学生有过接触。他得到学生们的爱戴完全是因为特有的人格魅力。第一次走进他的办公室的时候,我觉得满屋子都是这种魅力。  那时我的兄弟景兰在北京大学预科上学。河南省政府招考留学生,景兰打算前往开封去应考,需要一张北京大学的肄业证明书。由于时间紧迫,我写了一封信,直接跑到校长室。  校长室是单独的一所房子,设在景山东街校舍的一个旧式院子里,门口也
我小时候有一段时间担心外星人入侵。我当时非常确信外星球一定有其他文明,万一他们打过来怎么办?万一我们根本抵抗不住怎么办?万一他们非要消灭或者奴役我们又怎么办?想想这多可怕啊!当然,长大以后我不再琢磨这样的问题了,但是读历史书的时候,又发现我担心的事情其实发生过。虽然来的不是外星人,但对于当事人来说,他们跟外星人也相差无几。  比如,对美洲人来说,西班牙人就跟外星人一样。他们之前活在两个毫无关联的平
在我更年轻一点儿的时候,我特别怕和一类长辈聊天。  坐下还没两句话,屁股都没坐热,水都还没兑上热的,一张口,就是问你“所以,你未来有什么打算啊”。  什么打算?您管得着吗?  何况,你谁啊?我吃饱了撑得要和你花费心力口舌编一个五年发展纲要给你?  再说了,为什么一定要对未来有如此深远复杂,盘盘皆到的计划?为什么做每一件事情都是为了一些其他的目标而做的铺垫?为什么活着本身就不能是活着的意义?  当然
周六晚上坐飞机从西安飞北京,飞机降落前我前排的一位中年妇女竟然打通了电话,让人在哪哪哪接她。说实话,我当时有些愤怒,重重地敲打她的椅背,制止了她。这位女士心里一定对我不满,觉得我多管闲事。飞机落地后,她自始至终没敢看我一眼,灰溜溜地第一个下了飞机。  飞机上不让打电话是为了所有乘客的安全,飞机失事多半发生在起飞或降落之时,可这位衣着光鲜、手拎名牌包的女士,连最起码的公共道德都没有,飞机还在空中,她
一  2014年春,我在《大家》发表池步洲先生破译珍珠港偷袭密码的故事,不久发现把章振乾教授的“章”写成了“张”,连忙请编辑改正。  我做事死板,文章寫好之后,一般要冷藏一段时间,改过很多遍才发表。池先生的故事是上一年5月份写的,八个月以后交给编辑部,中间不知看过多少次。更有趣的是,章振乾教授的女儿读过这篇文章,提了好些意见,却没有发现我弄错了她父亲(也就是她自己)的姓。  其实很多人都知道,在计
黄庭坚在上溯晋唐,学习前人经典时,尤为推崇王羲之,从他赞颂杨凝式的诗中可见其对王字的体会之深:“世人尽学兰亭面,欲换凡骨无金丹。谁知洛阳杨风子,下笔便到乌丝栏。”同时作为“苏门四学士”之一,受苏轼的书风影响也是很大的。在黄庭坚书论中,评苏东坡书颇多,且多为推崇备至。黄庭坚大字行书凝练有力,結构奇特,几乎每一字都有一些夸张的长划,并用力送出,形成中宫收紧,四缘发散的崭新结字方法,对后世产生很大影响。
我生来惧怕黑夜,为了逃避黑夜,我从小学会了读大部大部的书。读书成了我命定的一种生存方式——逃避苦难和惩罚的方式。然而,近年来我对读书产生了一种不祥的感觉,读着有些书你会感到自己不是在学习、在享受,而是在受惩罚。所谓“开卷有益”、“书中自有黄金屋”的古训,现在想起来似乎有点茫然。  我带孩子去书店,自己也想买一本德国作家施林格的《朗读者》。营业员说没有这本书,我在几个书架上找了找也没见着,就出了门。
不知从何时起,我一打开浏览器,冒出的一大堆新闻中,总有一条是关于朱之文的。就是上过春晚那位,农民歌唱家,嘴特大,因为一入冬老爱穿军大衣,所以江湖又人称“大衣哥”。也许我曾经一不留神点开过他的八卦,被大数据捕捉到了,之后出于一种莫名其妙的贱贱的心理,又持续关注了好几天。这下可好,彻底被记录在案了。  可以说,现在我对大衣哥生活上的角角落落,几乎无所不知无所不晓。暴得大名前,他是什么一个样子,大数据每
跟儿子聊天时,儿子说他的一个朋友在谷歌得到了一份工作。说这话的时候他一脸的崇拜,我这个听的人也一脸的崇拜。我们一致认为,如果说微软改变了我们思维的话,谷歌其实正在不知不覺中改变我们周围的世界。所以我们两个都比较崇拜谷歌。  他的同学是这样得到谷歌工作的。  偶然有一天,他在大学校园的广告栏里看到一张小小的广告。上面什么也没写,只写着www.然后是个很怪的数学符号。他觉得很有意思,就把这个网址记在了
我给你一只手提箱,手提箱里装着一百万美元。它被放在一栋大楼内,从你此时的位置开车到那里,大约需要一个小时。交易条件是:你只需要从现在起,在两个小时之内到达那栋大楼,我就会把手提箱交到你手上,而你就会成为百万富翁。但是,如果迟到了哪怕一秒钟,你就一分钱也拿不到。没有任何例外!  牢记这个条件之后,绝大多数人会选择立即启程。你很兴奋,跳上车,开始朝那栋大楼驶去。但这时交通却突然瘫痪了,你根本无法在两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