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要:类型电影是在美国好莱坞发展起来,在世界许多国家盛行,是按照同以往作品形态相近,较为固定的模式来摄制、欣赏的影片,是电影商业化后的必然趋势。本文以冯小刚的喜剧片为切入点浅论喜剧类型电影,分析冯小刚不同时期的影片及其喜剧特色,着重提炼出冯氏喜剧的类型构架及类型特色。
关键词:类型电影;冯小刚电影;喜剧电影
类型电影是在好莱坞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高度模式化的电影。商业因素是类型片形成的重要原动力。离开了对类型片商业价值的探讨,就无法把握类型片的本质。因为类型片归根结底是电影商品化的产物,是为顺应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以娱乐消遣为主导功能的电影系列产品。类型片是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它所表现的永远不是少数先锋的精英文化观念,而是一种大众文化心理。类型片的生存取决于受众的消费需求、消费倾向。需求是类型存在的根本原因。类型电影发展至今包括了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等。类型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和成熟的必然结果。
喜剧片是类型电影中一个重要类型,谈到国产的喜剧片大致可分四个部分:冯小刚开创的冯氏幽默,宁浩的黑色幽默,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还有一个就是去年开创了十三亿票房的《泰囧》,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带来了喜剧类型电影的微转型阶段。本文想重点围绕冯小刚掀起的“贺岁档”喜剧类型浅论喜剧类型电影。
从 1997 年起,冯小刚连续打造《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三部贺岁电影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三部影片的主角都是一群平凡的为生活而辛苦忙碌的小人物。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困惑、烦恼和梦想。观众看他们的生活就像看有自己参与的生活一样,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并找到某种安慰和情感的释放。那么如果说冯小刚早期的这几部作品主要看点是人物调侃和幽默的语言,还停留在都市喜剧甚至有那么点都市闹剧的基础上的话,那么从2001年《大腕》开始,冯小刚在自己的贺岁喜剧中投入了更多的理性思想和道德批判,更加重视故事情节的完善、立体和丰满。《大腕》是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一个新高度,痞性十足的小人物、幽默语言的狂欢,使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于社会的种种现象——特别是广告泛滥的讥讽与嘲弄。以此为转折,冯小刚开始在贺岁喜剧中投射自己对社会的哲理反思,使自己的影片在思想上更上一层楼。从这个意义上讲,冯小刚的贺岁喜剧正在逐渐地脱离原先都市喜剧、都市闹剧的套路,朝情节剧、正剧的方向发展。2003年上映的《手机》一改冯小刚前几部贺岁片的纯喜剧风格,结局不再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深层的悲剧意味逐渐地增强,称得上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到了2004年的《天下无贼》一改《手机》的阴郁,以温暖而明朗的形象示人尽管本片情侣主人公的身份是贼,他们却为了保护一个天真的农村青年一个天下无贼的梦,也为了使一个新生命清白地降生人间,不惜挺而走险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次,冯小刚要的是让观众在泪水中露出微笑,所以他没有让他的主人公和观众皆大欢喜。冯小刚的《非诚勿扰 I》和《非诚勿扰 II》这两部影片中也是典型的冯氏喜剧类型。在《非诚勿扰 I》中,冯小刚的目的显然是让观众到电影院里看了之后开怀一笑。他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影片中贫嘴的男主人公、美丽实心眼的女主人公、优美的风景配上浪漫的爱情、风趣幽默的语言再加上些对时事的调侃,让观众感到亲切和熟悉,感觉又重温了早期冯氏电影的风格。《非诚勿扰 II》里有着淡淡的感伤,让人感受到一种小资的情调。这部电影又让人体会到了一种和早期冯氏喜剧的不同,影片摒弃了用无聊噱头引发观众笑声的纯粹的调侃逗乐,让观众在笑过之后产生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情感和道德的感悟。例如,病重的李香山和秦奋挑选墓地时说的话:“不看了,大通铺一样。活着的候扎人堆,到死了还是人挤着人。”幽默风趣中,隐含着许多的无奈。情节发展到最后,喜剧和悲剧的成分交错混合在一起,电影由喜剧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正剧,结局带给观众无限的回味、感慨和思考。
通过对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简单分析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冯氏喜剧有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温和的喜剧嘲弄和固定的演员表演,其电影作为类型片基本上是遵循比较固定的类型化因素和特征的。类型化电影有三个基本要素: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造型,在冯氏喜剧电影中都有充分体现:
(1)公式化的情节——模式化板块化的叙事结构
在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中,叙事基本上是遵循比较固定的模式,虽然具体情节千变万化,但是深层模式是相同或相似的。基本上都是是小人物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的挣扎和不期而遇的一点温情,套路一般是主人公,也就是葛优,碰见或者突发奇想什么事,于是与女主角以及戏里的第二男主角产生了一些纠葛,中间误会和笑料百出,最后来一个或温情或讽刺的大结局。有了这样一个超稳定的结构,观众就形成了相应的期待结构,这样在欣赏影片中就减弱了对于叙事的紧张情绪,故事的主要脉络和结局不再是观众需要孜孜探求的主要任务,这样观众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影片喜剧性的欣赏之上了。
(2)定型化的人物——固定的、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
冯小刚电影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为葛优扮演)的性格特征一般为淘气、狡猾,有点小奸小坏,总能想出一些出奇不意的坏点子,但在关键时刻,还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善良、真诚,甚至一点点的侠义。影片通常还会有一个理想化的女主角再加上一个类型化的脸谱式反角。
(3)图解式的造型——风格化的影像
表意明确的电影语言和精致考究的影像,作为为老百姓服务的影片,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影像构造是从大众的接受出发,基本上采用常规镜语,形式服务于内容,纵使偶尔在形式和艺术上有所探索和实验,也不重在强调导演个人的表达,而服务于面向大众的传达。
在本质层面上,冯小刚通过自己的贺岁喜剧片实践将世界电影的类型和美学观念引进中国大陆,在经典轻松的喜剧片中,加进本土或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东西,从而在电影受众市场中实验性地也是成功地确立了其独特的中国式的轻松喜剧片,也打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冯氏幽默。
【参考文献】
[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M].电影艺术,2000.
[3]贾磊磊.中国类型影片[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翟丽娜.类型电影的成功实践——冯小刚与周星驰喜剧电影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
关键词:类型电影;冯小刚电影;喜剧电影
类型电影是在好莱坞的影响下培养起来的高度模式化的电影。商业因素是类型片形成的重要原动力。离开了对类型片商业价值的探讨,就无法把握类型片的本质。因为类型片归根结底是电影商品化的产物,是为顺应市场需求所创造的,以娱乐消遣为主导功能的电影系列产品。类型片是一种大众文化艺术,它所表现的永远不是少数先锋的精英文化观念,而是一种大众文化心理。类型片的生存取决于受众的消费需求、消费倾向。需求是类型存在的根本原因。类型电影发展至今包括了喜剧片、西部片、犯罪片、恐怖片、歌舞片等。类型电影的出现是电影发展和成熟的必然结果。
喜剧片是类型电影中一个重要类型,谈到国产的喜剧片大致可分四个部分:冯小刚开创的冯氏幽默,宁浩的黑色幽默,周星驰的无厘头风格,还有一个就是去年开创了十三亿票房的《泰囧》,这部影片可以说是带来了喜剧类型电影的微转型阶段。本文想重点围绕冯小刚掀起的“贺岁档”喜剧类型浅论喜剧类型电影。
从 1997 年起,冯小刚连续打造《甲方乙方》《不见不散》《没完没了》三部贺岁电影取得了骄人的票房成绩,三部影片的主角都是一群平凡的为生活而辛苦忙碌的小人物。他们有着普通人的困惑、烦恼和梦想。观众看他们的生活就像看有自己参与的生活一样,从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的某些影子,并找到某种安慰和情感的释放。那么如果说冯小刚早期的这几部作品主要看点是人物调侃和幽默的语言,还停留在都市喜剧甚至有那么点都市闹剧的基础上的话,那么从2001年《大腕》开始,冯小刚在自己的贺岁喜剧中投入了更多的理性思想和道德批判,更加重视故事情节的完善、立体和丰满。《大腕》是冯小刚喜剧电影的一个新高度,痞性十足的小人物、幽默语言的狂欢,使观众在影片中感受到了导演对社会的批判,以及对于社会的种种现象——特别是广告泛滥的讥讽与嘲弄。以此为转折,冯小刚开始在贺岁喜剧中投射自己对社会的哲理反思,使自己的影片在思想上更上一层楼。从这个意义上讲,冯小刚的贺岁喜剧正在逐渐地脱离原先都市喜剧、都市闹剧的套路,朝情节剧、正剧的方向发展。2003年上映的《手机》一改冯小刚前几部贺岁片的纯喜剧风格,结局不再是皆大欢喜的大团圆,深层的悲剧意味逐渐地增强,称得上是一部黑色幽默电影。到了2004年的《天下无贼》一改《手机》的阴郁,以温暖而明朗的形象示人尽管本片情侣主人公的身份是贼,他们却为了保护一个天真的农村青年一个天下无贼的梦,也为了使一个新生命清白地降生人间,不惜挺而走险甚至付出了生命的代价。这次,冯小刚要的是让观众在泪水中露出微笑,所以他没有让他的主人公和观众皆大欢喜。冯小刚的《非诚勿扰 I》和《非诚勿扰 II》这两部影片中也是典型的冯氏喜剧类型。在《非诚勿扰 I》中,冯小刚的目的显然是让观众到电影院里看了之后开怀一笑。他抓住了受众的心理,影片中贫嘴的男主人公、美丽实心眼的女主人公、优美的风景配上浪漫的爱情、风趣幽默的语言再加上些对时事的调侃,让观众感到亲切和熟悉,感觉又重温了早期冯氏电影的风格。《非诚勿扰 II》里有着淡淡的感伤,让人感受到一种小资的情调。这部电影又让人体会到了一种和早期冯氏喜剧的不同,影片摒弃了用无聊噱头引发观众笑声的纯粹的调侃逗乐,让观众在笑过之后产生了对人生和社会的思考、对情感和道德的感悟。例如,病重的李香山和秦奋挑选墓地时说的话:“不看了,大通铺一样。活着的候扎人堆,到死了还是人挤着人。”幽默风趣中,隐含着许多的无奈。情节发展到最后,喜剧和悲剧的成分交错混合在一起,电影由喜剧很自然的过渡到了正剧,结局带给观众无限的回味、感慨和思考。
通过对冯小刚喜剧电影的简单分析我们其实不难发现冯氏喜剧有其京味儿十足的语言、温和的喜剧嘲弄和固定的演员表演,其电影作为类型片基本上是遵循比较固定的类型化因素和特征的。类型化电影有三个基本要素:1.公式化的情节2.定型化的人物3.图解式的造型,在冯氏喜剧电影中都有充分体现:
(1)公式化的情节——模式化板块化的叙事结构
在冯小刚的喜剧电影中,叙事基本上是遵循比较固定的模式,虽然具体情节千变万化,但是深层模式是相同或相似的。基本上都是是小人物在复杂多变的时代的挣扎和不期而遇的一点温情,套路一般是主人公,也就是葛优,碰见或者突发奇想什么事,于是与女主角以及戏里的第二男主角产生了一些纠葛,中间误会和笑料百出,最后来一个或温情或讽刺的大结局。有了这样一个超稳定的结构,观众就形成了相应的期待结构,这样在欣赏影片中就减弱了对于叙事的紧张情绪,故事的主要脉络和结局不再是观众需要孜孜探求的主要任务,这样观众可以将更多的注意力放在对于影片喜剧性的欣赏之上了。
(2)定型化的人物——固定的、类型化的人物的性格
冯小刚电影中的主人公(基本上都为葛优扮演)的性格特征一般为淘气、狡猾,有点小奸小坏,总能想出一些出奇不意的坏点子,但在关键时刻,还可以看出他们内心的善良、真诚,甚至一点点的侠义。影片通常还会有一个理想化的女主角再加上一个类型化的脸谱式反角。
(3)图解式的造型——风格化的影像
表意明确的电影语言和精致考究的影像,作为为老百姓服务的影片,冯小刚喜剧电影的影像构造是从大众的接受出发,基本上采用常规镜语,形式服务于内容,纵使偶尔在形式和艺术上有所探索和实验,也不重在强调导演个人的表达,而服务于面向大众的传达。
在本质层面上,冯小刚通过自己的贺岁喜剧片实践将世界电影的类型和美学观念引进中国大陆,在经典轻松的喜剧片中,加进本土或具有东方文化意味的东西,从而在电影受众市场中实验性地也是成功地确立了其独特的中国式的轻松喜剧片,也打造了属于他自己的冯氏幽默。
【参考文献】
[1]郝建.影视类型学[M].北京大学出版社,2000.
[2]冯小刚.我是一个市民导演[M].电影艺术,2000.
[3]贾磊磊.中国类型影片[M].中国电影出版社,2003.
[4]翟丽娜.类型电影的成功实践——冯小刚与周星驰喜剧电影比较研究[D].济南:山东师范大学,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