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戏与游戏计划

来源 :为了孩子(3~7岁)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rocky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故事】
  周末,小鸿的几个好朋友来作客,小鸿提议玩“猫抓老鼠”的游戏。
  小鸿妈妈说:“你们可以先花15分钟讨论怎么玩,角色怎么分配,规则怎么制定,讨论时每个人都可以发言,不同意就说出来,不清楚的地方可以用笔写在纸上讨论。”
  大家觉得很好玩,但都想当猫。
  小燕说:“大家都当猫,没老鼠可抓了!那多没意思啊,我们一共4个人,2个当猫,2个当老鼠,怎么样?”
  小刚说:“两只猫,盯着两只老鼠,一盯一,多没意思啊!”
  小敏说:“那还是1个人当猫,3个人当老鼠吧。”
  大家想了想,都同意了,但谁当猫呢?
  小鸿提议说:“手心手背来决定吧!”
  小伙伴们都同意了,结果个子最小的女孩小燕当“猫”,其他人只好当“老鼠”了。
  “老鼠”们又有问题了:“老鼠是要有洞躲起来的,可这里没地方躲啊。老鼠只能在外面晃,那太容易被猫抓住了!”
  小燕想了想,说:“在地板上用粉笔画3个圈当老鼠洞吧。”
  具体画在哪里呢?小鸿在纸上先画了四边形代表客厅,再画了几个圈,说:“这几个地方,门旁边、冰箱边和沙发边,作为老鼠洞怎么样?”
  大家同意了。
  “可是怎么才能当上猫呢?”小刚举手问,他不喜欢做老鼠。
  小鸿说:“不然这样,如果老鼠能够占领3个不同的圈,还没被猫抓到,就可以晋级当猫?”
  大家都觉得很好玩。
  小敏说:“猫捉老鼠,都是静悄悄的,我们再加上一条,谁说话发出声音就算输一次,怎么样?猫如果出声,每只老鼠就可以多算一个圈,老鼠如果出声,要扣掉一个圈。”
  大家也同意了。
  小刚说:“那赢了有什么好处啊?”
  大家讨论后决定:“老鼠如果占了3个圈,就可以把不称职的猫赶下来,换成他来当猫!猫如果抓到3次老鼠,老鼠们就要给猫捶背按摩。”
  就这样,孩子们讨论了快20分钟才结束了对游戏规则的商定!
  小鸿找了一个黑猫警长的头饰给小燕戴上。老鼠怎么扮演呢?孩子们把没用的旧报纸卷成一长条,当成老鼠尾巴塞在裤子后!
  那个上午大家玩得都很开心!小刚很想做猫,所以特别机警,只是有几次太兴奋发出声了,也欣然接受了处罚,最后总算如愿以偿地也当了回猫;小敏一直记得他的提案,从来没有因为出声被扣分;小鸿在游戏前的讨论中提出了2个方案都被大家接受了,他高兴极了,玩起来特别投入……
  【分析】:
  上一期我向大家介绍了曾获国际教育局2001年创新贡献奖的心智工具课程(Tools of The Mind)的部分做法,它鼓励孩子通过各种符号(言语、文字、图形等)来促进儿童思考和计划性,本期为大家继续介绍心智工具课程的另一个要点,即游戏与游戏计划的意义。
  1.“游戏计划”促进儿童综合能力的提升
  无论是猫抓老鼠还是老鹰捉小鸡,孩子们玩的游戏往往都是家长(老师)制定规则,孩子照着玩。如果遇到问题,孩子们一般跑去找大人投诉。刻板的游戏规则让孩子缺少参与感和随机应变的灵活性,一旦人数或环境稍有变化,孩子可能就不知道该怎么玩了。
  “心智工具”课程则强调“让孩子自己做游戏计划”的重要性,花上15~20分钟讨论、协商来完成游戏计划,讨论过程中要鼓励孩子使用纸笔。
  比如小鸿和小伙伴们一起制定“猫和老鼠”的游戏规则,在角色设置(4个孩子要设几只猫、几只老鼠)、选择角色(谁来当猫或老鼠)、胜负评定办法、设定赏罚上都由孩子们自己讨论决定,孩子们在表达自己意见的同时,也学会了倾听了不同“利益主体”(猫、老鼠)和每个人的想法和感受,学会了沟通、协商和妥协,并学习预估可能的后果。
  心智工具鼓励孩子独立思考,在轻松的氛围里什么点子都可以提,但是否会被大家接受并采用,有赖于点子是否新颖有趣以及提出者的表达能力和说服能力,这也促使孩子要了解他人的需求,增加点子的吸引力并进行良好的语言组织。小鸿提出了两个点子(画出4个“老鼠洞”位置;老鼠占3个不同的圈可以晋级当猫),小敏提出了猫和老鼠在游戏过程中应该不出声,增加了游戏的变化和趣味性,得到了大家认可,他们自己也很有成就感。
  另外,因为每个人都参与了规则的制定,所以孩子们会很愿意遵守游戏的规则(如游戏中小敏特别自控不出声,小刚喊出声后很沮丧,但也接受了处罚)。研究表明,遵守游戏规则为儿童将来顺利过渡到遵守社会规则奠定了良好基础。
  2.“游戏计划”促进儿童社会化能力的发展
  故事中后面的游戏过程进行得很顺畅,这离不开之前制定游戏计划时的充分讨论!不难想见,通过游戏计划的商定,很多原本可能在游戏中出现的矛盾被提前预估并被协商化解了。
  那游戏计划中的沟通协商是否能迁移到孩子们的日常社会交往中呢?
  “心智工具”课程的研究者曾记录过这样一个例子:
  4岁的乔和小伙伴约翰一起完成班级的“工作”,约翰把同学的名字逐个抄写在每一张纸上后,乔负责用印章装饰这些纸。约翰抄写得非常慢,乔很快就把手里的纸盖完了,闲着无聊,他拿着印章在空中绕圈,想开个玩笑,把印章盖在约翰手上。
  “这是你的计划吗?”约翰扭过头来,这里说的“计划”是孩子们每天早上都会进行的游戏计划。
  乔的手停了下来,说:“噢,我想盖印章,这是我的计划。”
  “但是我还没写完。”约翰当然不愿意乔把印章盖在他手上,他想了想,指着纸旁的信封说,“要不你帮我把盖好章的纸叠起来,然后,信封这里也可以盖!”
  “好的!”乔很乐意。
  他们相视而笑又一起开始工作。
  显然,当乔后来没地方可盖章的时候颇感无聊,准备对约翰“下手”,遭到对方抗议并很可能会引发冲突。但约翰问乔“这是你的计划吗?”就像日常商定游戏计划那样他们通过沟通找到解决之道,化解了一次可能的冲突。   研究者发现,在班级开展了几个月这种特别的“游戏”后,孩子们之间的冲突显著减少了。游戏开始前潜在问题就被孩子们提出,与此同时,孩子们的观点采择能力和沟通协商能力也在讨论中得到提高,并进而迁移到其他社会交往中。
  3.游戏提升了孩子使用“物品替代物”的能力
  孩子一开始会依赖真实的东西来进行游戏(比如转动玩具卡车的方向盘),接下来可以用一个物品来代表(比如用一个圆形纸板来代表方向盘),在更高层次阶段,他可以用语言和动作来代替真实的东西(比如用两手在空中画圈的动作来代表方向盘)。当孩子们不依赖具体物品进行表演时,儿童的思考、想象和表达也有了更大的空间和自由。
  维果斯基说过,“当孩子以一根棍子代表一匹马,或用叠起来的毛毯代表睡着的婴儿,他们与真实的关系就发生了巨大的改变。孩子在一种假装的形态下,改变了替代物品原先一般的意义。”
  “心智工具”课程鼓励孩子在游戏中自制一部分道具或灵活应用“物品替代物”(故事中孩子们用报纸做老鼠尾巴),这样促进孩子不依赖于逼真的道具也能自如表现“大千世界”,促进了孩子的想象力和表现力的发展。
  4.游戏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最后,最重要但也最容易被忽视的一点就是游戏可以提升孩子的自控力。
  日常生活中,家长们往往有一个误解,认为提醒孩子“不要玩笔”、“在椅子上好好坐着不要动”,类似这样的要求就可以锻炼孩子的自控力。其实,单调无趣、被动服从并不符合孩子的内心需求,以放弃内心自主感和自发性为代价的“自控”很难持久。相反,如果给孩子更多的自主和选择权,让活动更有趣味性和挑战性,孩子们可以乐在其中,自我控制的能力也能得到提升。
  为什么游戏能提升孩子的自控力呢?
  游戏设定了不同的角色,小燕“合法”当上“猫”时,高高壮壮的小刚哪怕不乐意也只好扮演东躲西藏的老鼠,这既是趣味的来源,也自然地锻炼了孩子的自控力(服从角色)。维果斯基说过,“游戏不断对孩子的行动提出要求,要求他们反对立即的冲动。在每一个阶段,孩子都面对了介于游戏规范和如果他能立刻反应他将怎么做之间的矛盾冲突。”
  本文游戏中小刚快要占第三个圈时,眼看马上要“晋级成功”,他很兴奋不禁喊出声来,但按照规则老鼠出声就算输,不但不算分,还要被罚掉一次。下一次再玩的时候,他就要千方百计提醒自己要自控不能再发出声音。这对平时爱说爱笑冲动型的小刚是一个挑战。维果斯基说,“在游戏中,孩子的行动必须相反于他想要的行动,孩子最大的自我控制就在游戏中产生。当一个孩子在游戏中放弃了立即的吸引,可以说是达到最高意志力的表现。”
  著名心理学家鲍麦斯特一直专注于研究自控力,他给出的建议是:要提高孩子的自控力,应当让他们有“更少的压力,更多的收获(less strain,more gains)。显然,游戏正是在轻松愉快的情境下给予孩子挑战自我控制力的机会,让他们不断超越和成长。
  游戏还能为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赋予新的意义。20世纪50年代,前苏联有一个著名的心理学实验,研究者让孩子站着不动,结果孩子们只坚持2分钟就站不住了。接着,研究者让第二组孩子当哨兵,告诉他们为了保卫国家财产一定要坚守自己的岗位,结果这组孩子可以保持11分钟纹丝不动。人是“寻找意义”的动物,游戏通过角色赋予的意义(哨兵保卫国家)也能提高孩子的自我控制能力,这与另一组孩子接收到的无意义指令“站着不动” 迥然不同。
其他文献
我往信封里装一张纸,  信纸上什么字也没有写。  信纸里只包一片柳叶,  能让你闻到春天的气息。  你一定会立刻给我回信!  你什么也不用写,  你就往信纸里包上羽毛一片,  我一拆开你的信,  就能听到吱吱喳喳的鸟叫声。  12月  7日 大雪  11日 世界防治哮喘日  14日 国际儿童电视广播日  20日 澳门回归纪念日  22日 冬至  25日 圣诞节
期刊
有一天和朋友们聊天,一位朋友说了一段她和女儿去看新生宝宝时的对话:  朋友:我再生个小宝宝吧,多好啊!可是万一生个宝宝不聪明怎么办?  朋友女儿:扔掉呀。  朋友:那妈妈要被警察叔叔抓走的。  朋友女儿:那生之前你自己要想清楚的,要生个怎么样的孩子!  我听了,当场就笑晕了,对那个没有1米高的小姑娘严谨的思维表示敬佩。接下去另一位朋友的话让我们陷入了深思——你的孩子,是你们喜欢的样子的吗?  孩子
期刊
因为闰九月的缘故,今年的秋天看着都有点长,这也使得我们为冬天做足了储备。  秋收冬藏,入冬以后,身体就能完全“藏起来”休息吗?当然不是,孩子们正在长身体阶段,适当的活动和锻炼有利于生长发育和身体健康。  那么,孩子们在活动中的安全靠什么来保证呢?爸爸妈妈们看过来哦——  守则1:适度保暖是王道  你家的宝贝喜欢堆雪人、打雪仗吗?莫说孩子,大人也喜欢这些活动呢!玩过雪的人都知道,用雪来摩擦双手,不冷
期刊
1. 冰城赏雪  亲子地图:哈尔滨  适龄儿童:5岁以上  推荐理由:冬天出游,要么去温暖的地方,彻底忘掉严寒;要么去寒冷的地方,让自己置身冰雪世界。要去寒冷的地方,首选当然是哈尔滨了,不说别的,就是每年一次的冰雪大世界就足够有吸引力了。冰雪大世界每年都有不同的主题,在这里,冰城的能工巧匠用智慧与技巧,以冰雪雕塑的艺术语言描绘着一幅幅壮丽画卷。除了看冰灯冰雕外,还可以参加各种冰上运动,观看各种冰上
期刊
12月主题:“同与不同”  随刊附赠的《你好,宝贝》,本期主题是“同与不同”。与这个主题相关的图画书有哪些?孩子最喜欢哪一本呢?  《里面外面》  这是一本能让孩子编出无数个奇妙故事的无字书,一个男孩、一条狗、一扇窗、两个场景……通过一个个精致的模切小窗口,让屋里的挂画变成了屋外的雪人,让屋外的小鸟变成了屋里的涂鸦……捉迷藏式的图像构建出了无数个“世界”。  《不一样的卡梅拉》系列  卡梅拉家族里
期刊
一位老人退休后在湖边买了所安静的房子,可附近有许多孩子常来打闹。老人很想过安静的生活,但他没有马上出去对孩子们大发雷霆,而是对他们说:“我喜欢热闹,如果你们每天都来这里玩耍,我给你们每人一元钱。”孩子们很开心,更卖力地闹起来。两天后,老人愁眉苦脸地说:“我还没收到养老金,所以明天起,只能给你们五角钱了。”孩子虽然不太开心,但还是答应来玩。又过了几天,老人愧疚地说:“真对不起,通货膨胀使我不得不重新
期刊
一天,我带着安安去一家韩国烧烤店吃烤肉。也许是我孤陋寡闻,我发现这里的烧烤方式挺特别的,先是将一张A4大小的纸放在平底锅中,然后在纸上放上肉、蔬菜等食材再烤。我问服务员为什么要放张纸。得到的答案是为了吸肉上的油。但我感觉,不光是为了吸油,这样可以避免食材直接与锅底接触,在加热的过程中不至于粘锅。咦!这不正是生活中的科学问题吗?那就考考安安吧。  【父女的科学小对话】  “安安,烤锅中为什么要放张纸
期刊
材料:沙包  制作方法(所需工具:碎布、线、豆子或米)  首先,把碎布缝起来,变成一个开口的小袋子;  其次,往袋子里面装米或豆子;  最后,把袋子口封起来。一个小沙包就完成了!  丢沙包  准备:小沙包若干;一块3米×2米的长方形场地  发展:身体协调性和反应能力  玩法:孩子与爸妈分别站在场地的两端,轮流用沙包击打对方头部以下的身体部分,被击打的一方可以在规定的空间内,想办法躲避。  建议: 
期刊
关键词:触电预防、心肺复苏  孩子触电,大多数因孩子玩弄家里的电器、电插座、开关、电线等造成。孩子天性好奇,探索欲又强烈,如果平时父母没有足够的安全教育,危险很容易在一瞬间发生,造成难以想象的严重后果。预防危险,安全教育必不可少。  如何预防儿童触电?  1.安装有保护功能的电插座,确保将插头稳固地插在插座中。将家具放在插座前。  2.不要将电线暴露在孩子能接触到的地方。  3.不要在孩子的卧室里
期刊
区域活动开始了,佳莹和几个小朋友一起拉着手去了小舞台,今天他们要继续排练红绿小人的舞蹈。  “来吧,我们快把队形排好!”佳莹是他们的小队长,她一边说一边把所有的小演员聚集在一起。  “好了,大家各就各位!我要放音乐了。”我在操作音乐。  音乐响起,每个人都摆起了动作,可是……  “陆宝,你好像不是在我旁边的,你是在第一排的。”  “不对,我明明是在第二排中间的。”  孩子们七嘴八舌地叫了起来,因为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