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摘 要:本文探析了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相关理论,认识管理规律,为创建新型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制度探索理论路径。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二级管理 理论探索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实施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体制机制的总体设计、二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力度把握有偏差、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直接移植本科院校的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没有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本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实践层面,对于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乏善可陈,导致各类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根基。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探析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相关理论,认识管理规律,创建新型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制度。
一、院系二级管理概念界定
院系二级管理,指高职院校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并根据职责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二、院系二级管理核心概念探析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理论是推行二级管理的理论基础,更是科学、有效进行二级管理的根基,该理论应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理论体系。笔者仅对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初步探析。
1.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变与不变
所谓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而管理客体则是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具体到教育管理活动,其主体指的是在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人,往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并负有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责任的人,通常指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员,即学校的主要领导;二是具体执行管理活动的组织骨干人员,通常指学校的中层领导。而管理客体作为管理的收受者,是指教育管理活动作用的人和物。
就高职院校管理而言,执行二级管理前后的管理主体与客体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不论是垂直管理还是二级管理,管理主体的主要类别不变,依然是学校层面领导和中层领导两种主要类别,但两类主体承担的责任与分工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术权力的行使还是学科研究的开展,其主体均随着管理重心的下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垂直管理向二级管理转变的核心内容。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举措,也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的需要。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学院层面,应该深入到系部、教研室、课程组,建立起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将责任落实到系部,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充分发挥系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管理幅度的大与小
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的一名上级领导,能直接而有效地领导的下属可能人数。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效率。
具体到高职院校的管理,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迅猛,规模与数量与日俱增。面对规模庞大的学院,垂直管理的管理幅度无疑过大,管理层次简单,管理效率低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有针对性地科学设置管理幅度,最大程度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在管理层次上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3.管理目标的同与异
未施行二级管理的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一级行政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庞大,可操作性差,目标实现效率较低。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势在必行。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二级教学目标管理则是指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基础是院系,管理重心由学校下移到院系,同时实行目标管理,通过院系积极主动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管理目标,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
实行二级教学目标管理将有利于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变传统的一级行政管理模式为以激励为核心的二级教学目标管理模式,管理目标从不可操作、不好管理变为可操作、易监督。充分细化的目标使得人人都有各自的目标,单个的目标实现了,则学校的整体目标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戴世明,刘洋.高职院校实行二级教学目标管理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
关键词:高职院校 二级管理 理论探索
近年来,一些高职院校实施了院系两级管理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也存在一定问题,如缺乏体制机制的总体设计、二级管理机构设置不合理、管理力度把握有偏差、监督机制不完善等等。究其原因,一方面,许多高职院校直接移植本科院校的院系两级管理模式,没有结合高职教育特点和本质;另一方面,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的研究更多倾向于实践层面,对于其理论基础的研究乏善可陈,导致各类实践活动缺乏理论根基。因此,笔者试图通过探析高职院校二级管理相关理论,认识管理规律,创建新型的高职院校内部行政管理制度。
一、院系二级管理概念界定
院系二级管理,指高职院校在院系二级建制的基础上,赋予系部一定的职责,并根据职责的需要将部分人权、财权、物权下放,将原有的以职能部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变为以系部为主体的管理模式,使系部在学院总体目标、原则的指导下,拥有足够的权力和利益,使其成为一个充满活力、相对独立的办学实体。
二、院系二级管理核心概念探析
高职院校院系二级管理理论是推行二级管理的理论基础,更是科学、有效进行二级管理的根基,该理论应是一个具有基础性、系统性、前瞻性的理论体系。笔者仅对其中的核心概念进行初步探析。
1.管理主体与客体的变与不变
所谓管理主体,是指管理活动的出发者、执行者,而管理客体则是指管理活动所作用的对象。具体到教育管理活动,其主体指的是在管理活动中对自己所作用的对象有影响作用的人,往往由两部分组成:一是根据组织既定目标将目标任务分解为各类管理活动、工作任务,并负有最终督促完成既定目标责任的人,通常指组织的高级领导人员,即学校的主要领导;二是具体执行管理活动的组织骨干人员,通常指学校的中层领导。而管理客体作为管理的收受者,是指教育管理活动作用的人和物。
就高职院校管理而言,执行二级管理前后的管理主体与客体呈现出一定的特征。不论是垂直管理还是二级管理,管理主体的主要类别不变,依然是学校层面领导和中层领导两种主要类别,但两类主体承担的责任与分工却发生了显著的变化。无论是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学术权力的行使还是学科研究的开展,其主体均随着管理重心的下移而发生变化,这种变化正是垂直管理向二级管理转变的核心内容。院系二级管理体制的建立是高职院校主动适应市场经济和社会发展需要的举措,也是加大人才培养模式改革力度的需要。对于人才培养模式的探索,不能只停留在学院层面,应该深入到系部、教研室、课程组,建立起院系二级管理体制,将责任落实到系部,并赋予相应的职权,充分发挥系部在探索人才培养模式过程中的主体作用。
2.管理幅度的大与小
所谓管理幅度,是指组织的一名上级领导,能直接而有效地领导的下属可能人数。一名组织的领导者,由于受知识、经验、时间等方面的限制,能够有效地、直接地领导的下级人数总是有限的,超过了一定的限度,就会降低管理效率。
具体到高职院校的管理,目前高职院校发展迅猛,规模与数量与日俱增。面对规模庞大的学院,垂直管理的管理幅度无疑过大,管理层次简单,管理效率低下。高职院校二级管理必须紧紧围绕人才培养目标,主动适应内外部环境变化,有针对性地科学设置管理幅度,最大程度优化内部组织结构,在管理层次上突出高职院校的办学特色。
3.管理目标的同与异
未施行二级管理的高职院校采用的是传统的一级行政管理模式,管理目标庞大,可操作性差,目标实现效率较低。为了进一步加强高职院校内涵建设,进行有效管理、提高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势在必行。所谓目标管理,乃是一种程序或过程,它使组织中的上级和下级一起协商,根据组织的使命确定一定时期内组织的总目标,由此决定上、下级的责任和分目标,并把这些目标作为组织经营、评估和奖励每个单位和个人贡献的标准。
二级教学目标管理则是指教学管理的主体和基础是院系,管理重心由学校下移到院系,同时实行目标管理,通过院系积极主动地完成既定的教学管理目标,确保学校教学工作目标的实现。
实行二级教学目标管理将有利于教学管理重心下移,变传统的一级行政管理模式为以激励为核心的二级教学目标管理模式,管理目标从不可操作、不好管理变为可操作、易监督。充分细化的目标使得人人都有各自的目标,单个的目标实现了,则学校的整体目标也就实现了。
参考文献:
[1]芮明杰.管理学:现代的观点[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05.
[2]戴世明,刘洋.高职院校实行二级教学目标管理模式探索[J].职业技术教育,2010(5).
(作者单位:浙江工业职业技术学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