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和现代价值

来源 :中国德育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iedavid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继承礼仪教育的精华,发挥礼仪教育的文化功能。
  礼仪是人类社会为了维系秩序而共同遵守的一种行为规范,我国有着悠久的礼仪传统,因此解读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具有重要意义。礼仪教育内容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其实质是一种调节机制,对个人心性和情感教育均有调节作用。礼仪教育具有较高的现代价值,对个人有以礼养德的修身作用;对社会有礼教秩序促进和谐的功效;对文化体现出文明之载体的传承意义。
  一、礼仪与礼仪教育的概念
  (一)礼仪的内涵
  子曰:“礼者,敬人也。”古人用礼以示尊敬,礼最初用于祭祀活动当中。《说文解字》中有注解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从示从盏,曼亦声”。《说文解字》中对于“仪”的注解为:“仪,度也。从人,义声”。何谓“礼”?何谓“仪”?中国古代的“礼”和“仪”,实际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礼”是制度、规则和一种社会意识;“仪”是“礼”的具体表现形式,它是依据“礼”的规定和内容形成的一套系统而完整的程序。所谓“礼仪”,是指人们根据各民族文化风俗而建立起来的一整套进行社会交往的行为规范与准则,具体表现为礼貌、礼节、仪表、仪式等。在西方,“礼仪”一词源于法语Etiquette,它的原意是法庭上的通行证。法国古时为保证法庭秩序,把各种规则写在进入法庭的通行证上,让人们去遵守。后来,“礼仪”一词引入英语,演变成人际交往的通行证,有三种含义:一是指谦恭有礼的言谈举止;二是指教养和规矩,也就是礼节;三是指仪式、典礼、习俗等。综观中外对“礼仪”含义的解释,可见其共性为礼仪是一种需要大家共同遵守的以示尊敬的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
  (二)礼仪教育的内涵
  教育是培养人的活动,凡是有意识增进人们的知识和技能,影响人们的思想观念的活动,都属于教育的范畴。教育分为广义和狭义两个方面,狭义的教育主要指学校教育,即教育者根据一定社会(或阶段)的要求,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的身心施加影响,把他们培养成为一定社会(或阶级)所需要的人的活动。礼仪教育是礼仪和教育的结合体,在对礼仪内涵进行分析后,本文将礼仪教育界定为“根据社会交往活动中的礼仪规范,有目的、有计划、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以全面系统的影响,使之掌握礼貌、礼节、交往程序等,学会表达尊重和敬意的活动”。礼仪教育主要包括三层含义:其一,礼仪教育的目的是提升受教育者的礼仪素质,使其做到“诚于中而行于外,慧于心而秀于言”;其二,礼仪教育是一种行为规范或行为模式,特点是具有通用性,是大家共同认可的,如问候别人时使用礼貌用语、用双手接别人递过来的物品等;其三,礼仪教育的主体内容以道德范畴为主,诸如律己修身、仁爱孝悌、敬老爱幼、尊师重教、诚信修睦等均为儒家礼仪教育的精华,传承至今。
  二、礼仪教育的传统意蕴
  传统指世代相传,从历史沿传下来的思想或行为方式等,对人的社会行为具有无形的影响。传统意蕴主要指传统中渗透出来的理性内涵、情感、感情或表现出的某种精义。我国自古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礼仪文化形成于西周,在西周时期形成了著名的“三礼”礼学专著,即《周礼》《仪礼》和《礼记》。如在《礼记》上记载:“鹦鹉能言,不离飞鸟。猩猩能言,不离禽兽。今人而无礼,虽能言,不亦禽兽之心乎?”强调人之所以远远高于动物,是因为人类更文明,文明有礼是人立身处世之本。西周之后,礼仪教育日趋丰富,如先秦时期儒家主张“以礼治国”,儒家所提倡的“礼”,内容十分宽泛,几乎无所不包。子曰:“克己复礼为仁。”“克己”是自觉地约束自己,“复礼”是一切言行要纳于礼。孔子不仅在理念上注重礼,在实践中传授的六艺(礼、乐、射、御、书、数)第一个即是“礼”。礼仪教育在秦汉时期也得到了发展,“罢黜百家,独尊儒术”更是将儒家礼仪教育进行了扩展,使得礼仪教育主要沿袭了儒家学派推崇的周礼,并且随着儒学成为正统产生了新的变化。后来传统礼仪教育由于宋明理学的发展而进一步兴盛,直至五四运动由盛转衰。
  (一)礼仪教育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
  由于历史原因,礼仪教育多体现为政治性功能,如“以礼治国,化民成俗”等。但从礼仪教育的内容与形式来看,礼仪教育与伦理道德息息相关。其一,从内容而言,《孟子·滕文公上》记载:“设为庠序学校以教之;庠者养也,校者教也,序者射也;夏曰校,殷曰序,周曰庠,学则三代共之,皆所以明人伦也。”可见礼仪教育内容多为道德教育。五伦是中国传统社会的基本关系,即君臣、父子、兄弟、夫妇、朋友五种关系,用忠、孝、悌、忍、善为五伦关系准则,自然形成了人与人之间的礼仪之道。其二,礼仪教育形式载体多为学规或须知,如《弟子规》开篇云:“弟子规,圣人训。首孝梯,次谨信。泛爱众,而亲仁。有余力,则学文。”其三,南宋朱熹所写的《童蒙须知》除强调儿童的衣服冠履、语言步趋外,还要求对待长辈恭敬有礼。其四,礼仪一经制定和推行,久而久之,便成为社会的习俗和行为规范,这种基础性的行为规范可以引导人加强道德修养,如不遵守,将受到道德或舆论的约束。
  (二)礼仪教育意味着一种调节
  礼仪教育不仅是一种外在规范也是一种调节机制。首先,禮仪教育是一种心性的调节。“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中庸》中这句话说明对个人而言,内心情绪的合理宣泄是非常重要的,有助于调节心性。虽然不是每个人都能达到范仲淹所言之“不以物喜,不以己悲”,但学礼促使自己做到非礼勿视,非礼勿听,非礼勿言,非礼勿动,从而有益于个人心胸宽阔,豁达明理。其次,礼仪教育是一种情感的调节。英国著名的情感教育学者朗(Lang)认为,情感教育是一种关系着学生感觉、信仰、态度及情绪智能和情感养成的教育。而礼仪教育提倡“礼尚往来,往而不来,非礼也;来而不往,亦非礼也”,强调了对方态度的重要性,旨在用对方对待自己的态度和方式去对待对方,因此礼仪教育中渗透出的情感会对人产生较大影响。   三、礼仪教育的现代价值
  1922年《西方礼仪集萃》一书问世,开篇中这样写道:“表面上礼仪有无数的清规戒律,但其根本目的在于使世界成為一个充满生活乐趣的地方,使人变得平易近人。”礼仪教育的价值不言而喻。
  (一)以礼养德的修身作用
  南怀瑾先生对中国传统文化曾如是说:“一个国家、一个民族,重在对文化的传承……最可怕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自己的文化亡掉了,这就会沦为万劫不复,永远不会翻身的境地。”因此,我们应充分吸收我国传统礼仪教育中的精华部分,加强自身道德修养,塑造优秀礼仪行为。礼仪教育的主体内容关乎道德,对个体而言主要在于修身。礼仪是一个人的思想道德水平、文化修养、交际能力的外在表现。良好的礼仪教育是一种文明的行为标准,贯穿于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体现着与他人的交互方式。如简单的“谢谢”“您好”“对不起”“麻烦您了”等礼貌用语是个人的生活行为规范与待人处世的准则的体现。礼仪使交往双方获得尊重与被尊重的精神享受。但正如美国心理学家威廉·詹姆士曾说的:“播下一种行为,收获一种习惯;播下一种习惯,收获一种性格;播下一种性格,收获一种命运。”良好的礼仪习惯也需要从小培养,我们可以看到社会上有很多专门针对儿童设置的学习礼仪的地方,还有部分国学幼儿园每周一进行拜孔仪式等。良好的礼仪习惯养成如同建造房屋,需以伦理道德为基石,用良好的品味、正确的言语、大方的姿态、谦逊的行为和适当的自尊自重搭建而成。一个“礼”字,承载了我们的哲学理念和行为方式,如疫情期间因为一米的安全距离人人作揖以示真诚与尊敬,体现着礼仪美的整体形象。礼仪是一种文化,是一道风景。赫拉克利特曾说:“礼貌是有教养的人的第二个太阳。”有教养的人,就像冬日里的太阳,发光发热,温暖着寒冷的世界,也像春日里的一缕清风,悄悄地吹过人们的心间,带给人们希望。因此,对人友善、保持微笑等是永不过时的礼仪。礼仪教育处处渗透着道德的内涵,以礼养德是每个人的必修课。
  (二)礼教秩序的和谐功效
  冯友兰先生说过:“宇宙本来即有天然之秩序,即是一大调和,而礼乐则此秩序调和之具体的例证也。”这句话很好地概括了和谐是社会秩序形成的一种最终状态,也是人们在精神层面的追求。过去儒家的“五伦”是彼时社会和谐安定的阐述。现今有人将现代家庭成员之间的关系准则概括为十六个字:“互敬互爱、互信互帮、互谅互让、互慰互勉。”即夫妻互相尊重、相爱相信、同舟共济等,对于父母不仅要承担赡养义务,还应给予精神慰藉等,强调了家庭和谐需要每个人的礼仪素养。就社会结构而言,家庭作为社会的最基本单位,营造良好的家风、弘扬家庭美德是构建和谐社会最为重要的基础,更是社会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志。除了亲情,还有朋友之情。“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朋友来了我们热情招待。“君子不夺人所好。”有道德修养的人不会去夺取别人喜欢的东西,从而使双方处于一个平衡状态。但现实中可能彼此会出现矛盾而需要作出调整。“负荆请罪”是取得对方谅解和宽容的历史故事,实际生活中我们也可能因为误会或者无意伤害别人而需要登门赔礼致歉。我们也会遇到很多与自己年龄相差很多的人。卡尔·威特说过,为了让儿子卡尔能够与别人和睦相处,给他提出了各种礼仪的要求,目的就是为了让卡尔能够在与不同年龄的人交往时找到不同的、合适的交往方式。由此可见,礼仪教育可让自身懂得更多与人相处之道,走出年龄限域,从而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使得个人、家庭和社会处于和谐状态。
  (三)文明文化的传承意义
  一般而言,仪式礼仪有以下几个方面的意义:一种组成社会结构的表达系统;作为社会价值认可的交际系统;作为本能或外界驱动的活动行为过程;作为人类认识和表达世界观的方式;记录社会变迁的载体;反映人类内心所需的载体;一定程度上映射出文化交流沉淀的影像。可见,礼仪通常是文化文明的载体,对个人和群体具有社会化的意义。我国有着悠久的传统文化,礼仪教育是传统文化的核心内容,因此应继承礼仪教育的精华,发挥礼仪教育的文化功能。礼仪是文明的符号,今天我们还在沿用许多古代的人生礼仪,如诞辰礼、成人礼等。众所周知,礼仪的形成、完备和凝固,会成为一定的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传承的力量,不断地由老一辈传递给新一代,世代相继、世代相传。历史的长河奔流不息,每一个发展阶段都有与之相适应的礼仪。现在成人礼被赋予新的内涵:一是为了庆祝,二是通过这种仪式感让适龄青少年更加意识到自己对社会的责任与义务,礼仪具有促进个体社会化发展的教育意义。礼是儒家道德观念与伦理精神落实化为具体的可操作的实践方式。对礼仪的传承与学习,将有益于人类文化的延续和文明水准的提高。我国具有丰厚的礼仪教育资源,更应重视其作为传承文明之载体的可贵。
  [姚明秋,浙江师范大学杭州幼儿师范学院,硕士研究生]
  责任编辑 孙格格
其他文献
顾明远先生是我国现代著名的教育家,他生于1929年,一辈子从教,既有一线教师的经验,又有扎实的教育理论基础,可谓是真正大浪淘沙出来的“教育老兵”。他著作等身、贡献巨大,若把他对教育的热忱浓缩在一个字里,那就是—“爱”。  爱学生  “我的成长是教师培养的结果,我也愿意像我的老师那样去培养下一代。”言出必行,顾明远先生可以说真正做到了全心全意为学生。  主张废除“三好学生” 早在20世纪初,顾明远先
中国德育:王局长,您好,很高兴采访您!我們了解到,北仑区教育局在2018年11月印发了《关于加强北仑区中小学劳动实践教育的实施意见(试行)》(以下简称《实施意见》),强调要切实加强劳动教育,将理论知识学习与劳动实践结合起来,提升学生能力水平,激发学生劳动兴趣,磨炼学生意志品格,促进学生身心健康。请问,北仑区发布这一文件的背景和初衷是什么?  王明良:谢谢关注。我们发布这一文件有几点考虑。首先,习近
这是台设计感很强的车,不论是它优雅的線条不审饱满的车身都仿佛在炫耀着创造者那无拘无束的灵感。  然而,抛开华丽的外表,这辆英菲尼迪QX30其实是台我们非常熟悉的车型。戴姆勒与雷诺-日产联盟后,这款QX30zT是出自奔驰的MFA平台,这一平台的其他产物就是奔驰的A级、B级、CLA和GLA车型。和国内生产的英菲尼迪Q50L不同,QX30是一台纯进口车型,你可以把“出生”自英国桑德兰的QX30当做是个德
苏霍姆林斯基曾经说过:“教育的效果取决于学校和家庭教育影响的一致性。如果没有这种一致性,那么学校的教学和教育的过程就会像纸做的房子一样倒塌下来。”事实上,没有一所学校不在全心全力做教育、谋发展,但很多家长却低估了甚至根本没有意识到自己在孩子成长中的重要影响。步调不一致必然走不好路,没有良好的家庭教育相伴,学校教育很难真正起到成效。  过去,垦利的教育工作也深受这个问题困扰。东营市垦利区位于黄河水“
教育里面有很多概念是非常重要、却不是轻易能讲清楚的,德育概念就是如此。我常常想我们有没有可能从最根本的意义上讨论到底什么是德育?若从形式上分类的话,其实没有那么复杂,德育就两个字:一个“德”加一个“育”,所以德育里所有的争议都集中在到底怎么界定“德”和“育”上。我们前半段先讲一讲到底怎么理解“德”这个概念,后半段再来讲“育”这个概念。  一、“德”的概念  在中国,德育里的“德”到底指什么?“德”
本研究以土耳其的245名学前阶段教师为样本,旨在调查他们对于将图画故事书应用于品德教育的看法。调查结果显示,93.9%的教师首先肯定了品德教育在学前阶段的重要性,认为有必要进一步思考如何更有效地對学前儿童进行品德教育;87.8%的教师则表示图画故事书对儿童品德教育有积极作用。28.1%的教师认为书中的人物形象能够为儿童树立良好的榜样,14%的教师认为故事书可以使品德教育中的抽象概念具体化,促进儿童
2015年7月20日,教育部联合共青团中央、全国少工委印发《关于加强中小学劳动教育的意见》,明确指出:“劳动教育存在诸多薄弱环节和问题,劳动教育在学校中被弱化,在家庭中被软化,在社会中被淡化,中小学生劳动机会减少、劳动意识缺乏,出现了一些学生轻视劳动、不会劳动、不珍惜劳动成果的现象。”2018年9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全国教育大会上强调“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教育发展道路,培养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的
人无法作为孤岛生活在世界上,而是必然与他人以及各种类型的团体、社群或者组织机构发生着共在性的关系,这决定了人们必然要生活在公共领域之中,必须得遵循公共的伦理道德准则。  伴随着当代中国公共领域的不断发展以及公共生活空间的日益扩大,对青少年展开公德素养及精神的教育显得日益重要。但是,从现实的角度观之,近些年来我们的公德教育依然面临着不小的困境。一方面是因为中国传统社会及道德生活长期处于“公私不分”语
在加快推进教育现代化、建设教育强国、办好人民满意教育的新征程中,党中央就教育改革发展提出一系列新理念新思想新观点,为我们新时代教育事业发展指明了方向。把握好中央的教育精神、落实好国家的教育政策,是推进教育进一步改革发展的关键。《中国德育》特开设专栏,解读教育的“顶层设计”,探讨教育的“奋进之笔”,以期为教育改革发展助力。  摘要 “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是习近平总书记在论述传承发展中华优秀传统文
“人是教育的核心与归宿。”“教育的终极目的是人的幸福。”这是刘次林博士在《幸福教育论》一书中阐述的观点。在这一理论指导下,我校总结提炼出“幸福教育”的办学理念,确立了培养“现代中国人”的育人目标,紧紧抓好“课程建设”这一主渠道,精心培育现代文明与传统文化涵养兼具的新一代小公民。  构建幸福课堂 彰显现代文明  为了充分发挥课堂教学的育人功能,学校在开齐国家和地方课程的基础上,坚持“轻负担、高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