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物世界观

来源 :优雅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oli66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还记得小时候在家乡野外采集的植物标本吗?许多年过去,它们是否仍被压在某个箱底或在一次搬家途中被当作占位置的垃圾而扔掉?纽约装置艺术家Heidi Norton,擅长用植物、矿物、油漆、玻璃板、硅树脂和其他材料进行艺术创作.通过冻结一些植物,或是让其脱水干枯来阐释植物生长和衰退之间的关系.Heidi Norton的作品展示了时间的流逝和死亡的必然性,同时提出思考,照片和其他保存技术在多大程度上允许人类通过模仿科学标本的呈现形式,体现出人内心渴望控制自己和世界的欲望.
其他文献
从山水国画创作技法的“设计性”、创作观念的“设计性”和创作意象的“设计性”三个层面探讨了中国传统绘画创作的内在精髓,指出中国传统绘画历史发展主线的“设计性”典型性特质似乎从未更改过,“生成性”“创造性”则成为绘画创作的灵魂所在.
道教神像画作为一种特殊的道教绘画形式,常用作于水陆道场的仪式.其神像绘画既有工笔细腻之气,又有世俗婉约之美,是道教神仙信仰发展至今的承载者与见证者.时代语境在改变,道教神像画为顺应当下文化创新的大环境,从艺术衍生发展的形式重回现代人的生活.以道教神像画的艺术衍生为研究对象,论述了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发展的现状、问题与市场空间,以期探寻道教神像画艺术衍生开发的创新发展之路.
随着新时期“人才强国”战略的持续推进,以及对大学生综合素养要求的不断提升,给高校教学管理工作提出了挑战.为适应新的变化,高校在进一步完善教育教学体制的基础上,加强以党建为核心的思想引领,以全面解释“为何学?学什么?怎么学?”的问题,使大学生能够树立正确的学习观,并夯实其思想基础,筑牢其思想之魂,构建具有中国特色的高校教育管理工作机制,对促进大学生全面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论述了在既有的体制机制下,地方高校学报需要在对接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拓宽发展空间,新型智库建设为地方高校学报的转型找到了聚焦的“着力点”.融入新型智库建设,在支撑地方经济社会发展中实现转型,是地方高校学报转型发展的重要路径.为此,作为学报主办方的地方高校,应当准确理解与把握学报融入地方新型智库建设的必要性与可能性,并在此基础上,围绕栏目内容、读者群体、发行模式等方面进行策略调整.
选取3所高校教师进行随机问卷调查,通过数据分析显示,高校教师普遍对招生宣传工作重视程度不够,缺乏行之有效的管理机制.将网格化管理的思想嵌入到高校招生宣传工作中,利用网格化管理的分层体系、信息互通、资源共享、动态调配等特点,结合新形势下高校招生宣传工作的实际情况,构建一种招生宣传工作管理体制,为高校招生宣传队伍管理提供参考性建议,对进一步提升高校招生宣传实效性具有一定意义.
在简述高等学校开展实践育人工作的重要性、分析当前高等学校实践育人模式存在问题的基础上,以“三全育人”角度,围绕实践育人环节,从提升学生的思想政治和道德素养能力、吃苦耐劳和抗压抗逆能力、沟通表达和适应环境能力、学科竞赛和创新创业能力、社团活动和社会工作能力、社会实践和志愿服务能力、文体艺术和身心发展能力、专业技能和求职就业能力等八个方面阐述了高等学校实践育人的实现与创新路径.
西班牙艺术家塞尔吉奥·罗杰 (Sergio Roger)的作品诞生于他不断寻找表现古代艺术之美的灵感途中.乍一看,散落在艺术家位于巴塞罗那的工作室四周的雕塑碎片似乎是古老的大理石制品,再走近细看,就会发现它们有柔软的触感——这些是用古董白色织物剪裁而成的现代翻版.“\'惊喜\'就是我的创作所追求的重要的艺术效果之一.”通过制作以古董亚麻布代替大理石和黄铜的装置艺术品,罗杰重新诠释了古代雕塑的标志性元素,打破先入为主的观念,以独特而精美的纺织雕塑,探索时间的流逝和这些艺术代表的永恒之美.我们探访了艺
一到冬天,就格外偏爱那些毛茸茸的东西,柔软温暖的触感能抚平内心的不安与焦躁.韩国艺术家Alyssa Ki不仅痴迷于毛茸茸的东西,还喜欢亲自动手制作.Alyssa编织的挂毯并不拘泥于毛线这一种材料,各种粗细的纱线、毛毡、无纺布和丝带都可以成为她作品的一部分.为使挂毯上的花朵更加立体,她还会单独制作花束,再编织到挂毯上.色彩的搭配是该系列作品的亮点之一,Alyssa会大部分使用天然染色的材料,让挂毯看起来更加自然,并且洋溢着暖洋洋的亲切感,为冬天平添了一抹春日的温暖.
期刊
随着昆山城市的发展和扩张,阳澄湖畔的很多村民离开赖以生存的土地,走向城市.位于昆山市阳澄湖与傀儡湖之间的西浜村也逐渐衰落.这里曾是当年玉山佳处的北界,百戏之祖的昆曲便诞生于此.如果西浜村一旦消失,这些历史将再无可鉴.为保留这份文化记忆并复兴乡村,当地政府决定在此新设一座“昆曲学社”,以重建西浜村传统昆曲文化氛围,通过文化的再生加强村民的凝聚力,同时也可以培养更多昆曲人才,实现昆曲还乡.
期刊
面对身边万物的形状与色彩,我们在使用、观赏的同时,如何认知变幻万千的图案造型?我们又为何如此渴望于混乱无序中对不同的图形进行分解、重组?我们对话科普作家菲利普·鲍尔(Philip Ball),听他解释模式的形成和感知,以及为什么在毫无定律的环境下,我们的大脑依然能建立自己的秩序.
期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