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死亡的方向看

来源 :星星·诗歌理论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xx123456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野鸢尾
  [美国]露易丝·格丽克
  在我苦难的尽头
  有一扇门。
  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
  我还记得。
  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
  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
  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
  当知觉
  埋在黑暗的泥土里,
  幸存也令人恐怖。
  那时突然结束了:你所惧怕的,作为
  一个灵魂却不能
  讲话,突然结束了,僵硬的土地
  略微弯曲。那被我认作是鸟儿的,
  冲入矮灌木丛。
  你,如今不记得
  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跋涉,
  我告诉你我又能讲话了:一切
  从遗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发现一个声音:
  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
  巨大的喷泉,湛蓝色
  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柳向阳 译)
  露易丝·格丽克的诗歌《野鸢尾》出自1992年的同名诗集,也是开篇之作。格丽克的主要中译者柳向阳曾在《代译序:露易丝·格丽克的疼痛之诗》中,强调其诗集的整体性:“从《阿勒山》开始,格丽克开始把每一本诗集作为一个整体、一首大组诗来看待。”诗集《野鸢尾》共54首诗,笼罩着浓郁的宗教气息,其中包含7首《晨祷》同名诗,10首《晚祷》同名诗,以及以占诗集近三分之一的以草本植物为名的诗,如《延龄草》《蓝钟花》《紫罗兰》《红罂粟》等。
  诗歌《野鸢尾》以讲故事的形式展开:“在我苦难的尽头/有一扇门。”格丽克的诗善以人格假面方式发声,在这里“我”是野鸢尾,在其他诗中是园丁、牵牛花、神话人物、宗教人物等。鸢尾的英文名Iris源于希腊神话中彩虹女神伊里斯。不了解这一点也没关系,因为如果格丽克使用典故,也是要以现代意识改写它。仅在视觉上,鸢尾花,特别是蓝色鸢尾,已经能够激发我们的诸多感知,它开得热烈又忧郁,高贵又神秘,孤傲又浪漫……而“野鸢尾”,更增加了生命力的坚韧、美得易碎和珍惜等想象。
  当它开口说话:“在我苦难的尽头”,一段回忆的旅程打开了。
  一个能看到自我尽头的讲述者,要么是垂垂老者生命将逝,要么是已然获得了重生。这一句为诗歌定下了神秘的基调。我们看到远处“一扇门”隐隐透光,不禁有步入其间的冲动。这种好奇旋即被打断,诗人用形式上的断裂,即分节造成的停顿,暂时安抚了听众欲知后事的急切。故事讲述者稍作停歇,而后缓缓道来:“听我说完:那被你称为死亡的/我还记得。”就这样,一节又结束了。我们继坠云雾:“你”又是谁?但能发现“死亡”出现了,可对应开头“苦难的尽头”。是啊,死亡当然是苦难,在很多情况下是最严酷的苦难,是“苦难的尽头”,代表着生的结束。但在一个疑似重生者的故事中,死亡或许只是一个苦难的事件,一个特殊的时间节点。
  头顶上,喧闹,松树的枝杈晃动不定。
  然后空无。微弱的阳光
  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
  自我讲述转换为旁白,一个广大的场景显露出来:可能是在荒野,或森林里。与诗题暗合,这不是中产阶级的后花园,“野”鸢尾的命运没有女主人的呵护和垂青。它全靠自己。
  在整部诗集中,荒野和森林是经常出现的场景,而高大的树木常常扮演太阳和低矮的草本植物的中介或阻隔:“当我醒来,我在森林里。黑暗/似乎自然而然,天空透过那些松树/光线密布。”(《延龄草》)“像我:在树荫里,在凉爽的石上蔓延,/在那些大枫树下。//太阳几乎触不到我。/早春,有时我看到它,正在非常遥远的地方升起。/那时树叶在它上方生长,整个地遮住它。我感到它/透过树叶闪闪烁烁,飘忽不定”(《野芝麻》)……在西方基督教传统中,圣徒在荒野通过孤独和忏悔能够获得精神的纯净。这里诗人却没有指向忏悔。松树枝杈晃动不定,使阳光更加微弱,“在干燥的地面上摇曳”,荒野沉寂,观众不安:这里可以充当一桩谋杀的场地。诗人坐实了我们的忧惧:
  当知觉
  埋在黑暗的泥土里,
  幸存也令人恐怖。
  “黑暗的泥土里”是怎样的野蛮和酷烈,以至于“幸存也令人恐怖”?诗人没有过多交待,但在下一节告知我们,最令人惧怕的是“作为/一个灵魂却不能/讲话”。这才是最深重的黑暗。
  本雅明曾在《论历史哲学》中写道,“历史清楚地表达过去”不意味着历史唯物主义者所言的“以它真正存在的方式”去确认它,而是“在它危险的瞬间一闪而过时抓住记忆”,只有这样“才能把传统从占统治地位的顺从中拽出来”,只有这样的历史学家“才具有在过去之中燃起希望的火花的才能”。不能抓住一闪而过的记忆,在本雅明看来,是对统治者的无力顺从,是“心”的惰性、麻木和绝望。它随后会生成对胜利者的移情并进一步“有益于统治者”。从这个意义上说,“你所惧怕的,作为/一个灵魂却不能/讲话”,才是彻底被置于死亡的绝境。但可怕的噩梦“突然结束了”,在“僵硬的土地/略微弯曲”的时刻。这是野鸢尾的种子与黑暗抗争的战果:它为自己争夺了生机。这个历史性的时刻看起来并不起眼——土地仅是“略微弯曲”,一旁的鸟儿如常冲入矮灌木丛中。但随后的发展已不能遏制。
  你,如今不记得
  从另一个世界到来的跋涉,
  我告诉你我又能讲话了:一切
  从遗忘中返回的,返回
  去发现一个声音:
  “你”第三次出现了。我们已经明白:“你”也是“我”,是野鸢尾的前世。诗人把“我”分裂为两个自我。前世的“你”丧失了记忆,重生的野鸢尾对它讲话,唤它从遗忘中返回,去发现一个声音:自我的声音。这种友爱和鼓励,就像本雅明说的,“这是过去的一代和现在的一代之间的秘密协定。我们的到来毕竟是被期待过的。像我们的前辈一样,我们被赋予了微弱的弥赛亚的力量,一种过去所要求的力量。”当均质而空洞的时间被“现在”打破,“未来的每一秒钟,都有一扇小门,弥赛亚可以穿过它进来。”(《论历史哲学》,孙冰译)
  从我生命的核心,涌起
  巨大的喷泉,湛蓝色
  投影在蔚蓝的海水上。
  以近乎神秘的强劲韧性,野鸢尾从自我生命的核心涌起“巨大的喷泉”,以惊艳的蓝色光芒成为荒野上熠熠闪光的彩虹女神。曾经“干燥的地面”转而变成“蔚蓝的海水”。
  在同部詩集的另一首诗中,诗人这么写道:“生命之物并非同等地/需要光。我们中有些人/制造我们自己的光:一片银箔/像无人能走的小径,一片浅浅的/银的湖泊,在那些大枫树下的黑暗里。”(《野芝麻》)格丽克有强烈的主体意识和个体意识,观念和力量的冲突在她那里激起的是身份的认知和个体的反抗:“做不了人并没有什么可悲的,/完全生活在泥土中也不会卑贱/或空虚:心智的本性就是要/守护自己的显赫”(《蚯蚓》)……在希腊神话里,彩虹女神伊里斯传达神的旨意时从不显示自己的主观性,她是忠诚的典范。但在格丽克的诗中,“微弱的阳光”(或隐喻上帝)无可指望,野鸢尾唯有凭借自我救赎的信念和坚韧的生命力冲破泥土,获得新生。它制造自己的光,也用生命的惊喜照亮荒野与听故事者。
  纪梅,本名李纪梅,1986年出生,文学博士,现任教于郑州航空工业管理学院,主要从事现代诗研究。
其他文献
去年庚子冬末,君兰天下慕兰湖畔,华蓥山文学院暖意阵阵,其乐融融。当童光辉拿着他新出的诗集《应允之书》递给我时,手沉甸甸的,只觉得心中陡然一热。我知道,这应该是继《向山》《安静书》《在前方等自己》等诗集之后的第六部诗集。《应允之书》分“引子与随想”和“期许之地”两辑。长诗短章,各尽其美,感慨之余,不敢懈怠。跟人对话,与书言和。于是,每每沏上一杯茶,从一片片飞扬的雪花,直读到窗前的春暖花开。  “天地
期刊
一只角马死于非命  全然不影响整个草原的风起云涌  一棵枯树直指苍穹  也无济于整片森林的草木荣枯  而一个人的声音  却可以重重地落在另一个人的心上  那声音犹如抽丝剥茧  剔骨剜肉  犹如长剑出鞘  极地破冰  角马死了  那棵树也死了  它们的声音  都还在耳际活着在一首老歌里潸然泪下  很久沒有触碰的一些音符  忽然跳出来  带着以往的画面、气息和温度  瞬间击穿生锈的壁垒  像是一位故人
期刊
岩石是金色的毒药  水汽氤氲,饮下失效的誓言  三千尺直下,河道已走火入魔  原始的罪恶,乘风行走  跌落的松子,楔子般  把说谎的犀牛,钉在十字架上  重金属决定加速这一场腐败  按照约定,鳄鱼埋伏在路上  它有一个世纪的时间  吞噬整座春天救 赎  枯灯之上,暗影轻浮  星月集体冷着脸  烏云别处遁形  迷路的屋顶,眺望孤烟  摇摇,秋叶画地为牢  远古的圣人寻迹而来  居高临下的馈赠  词语
期刊
很早就对咸阳充满敬慕之情,后来才知道,它不仅是秦朝帝国的国都,还是中国大地的原点,用现在流行的词就是位居我们国土的C位,即中心和突出点。从方位上看,它属双阳,即为山之南,水之阳。从易经来看应属乾位,而乾卦核心除了阳刚雄健之外,还有守正持诚,以及勤勉自强之意。这就不只指自然症候,更是地理影响和塑造了当地的民风、人文精神和民众的性格品格,以及文章的风格。虽然时代进化到了当下,从这次16位咸阳诗歌学会会
期刊
诗出自内在,起于诗意的情绪情感,诗性的思维思想。诗以诗的方式成就语言之诗,成就音乐之诗、戏剧之诗、视觉之诗、建筑之诗……乃至被感受为诗的自然之诗。所谓诗的方式,复合着诗意的情绪情感,诗性的思维思想,目的在于关注、追索、捕获、呈现、创造诗意诗性的技艺。语言之诗——诗的语言作品,以诗的方式作用语言而成就;以诗的方式作用语言并写作和展示于各种文体。  古往今来,文体繁多纷呈,比如古代汉语的写作,举凡谚、
期刊
时间可以追溯到1996年12月,我有幸头一次参加中国文学艺术界联合会第六次全国代表大会,除了见到我从小在银幕上和舞台上见到的许多艺术家之外,印象较深的就是观看了一台《青春的旋律》舞蹈晚会。以前在部队做文化工作,每年去北京参加文化工作会议、或者在《解放军文艺》帮助工作期间,零星看过诸如贾作光、白淑湘、刀美兰的个人演出,而这次舞蹈演出的阵容,在我的记忆里,恐怕是空前绝后的。参演的有杨丽萍、刘敏、黄豆豆
期刊
陶 潜  懒得为五斗米折腰  你轻轻抚动络腮胡子  愤然辞去彭泽县令  归去来兮 信步走至东篱下  躲进一种意境  东篱有菊  一朵朵 很有风度地开  你悠然采了几朵  或黄 或白 或橙 或紫  点缀清丽的诗  没有官场失意的不快  自然不想点头哈腰的事  你坐在自己设计的意境里  赏菊采菊之后 便寻觅  清新淡雅的诗意  剩下的时间  在桃花源种几亩薄田  若是疲乏裹满泥泞  你就挽一抹白云荷锄
期刊
墓 园  长矛和标桩  对着天空,青苔的旗帜,  一小片树林  从山上延伸下来。  一支军队。古老。  嘴里塞满了草。  那曾经歌唱的嘴巴。  破碎的号角  如今在咆哮声和沙沙声里鸣响。如今  透过船桨在水面的  拍击,去听见一个嗓音,  一声单纯的呼喊,  冬天,那隱匿的冬天,  从矮林中  将它猛掷回来。立陶宛的歌  在夜里,我有动物眼睛,是  一丛灌木,在白昼是一棵树,  在正午的阴影中是水
期刊
吕进先生的诗歌风格清新,明朗如话。这一诗风的形成,应该是天性使然,也应该是时风使然。先生早慧,20世纪50年代初,作为成都一所名校的小学生,就开始发表诗文,其活泼率真的性格,以及当时明朗的主流诗风,内因加外因,使其诗风自然形成。多年后,吕进先生专注于中外诗歌理论和批评,自己的诗歌创作只是有感而发,随手记之,其自幼形成的诗歌风格得以延续。当朦胧诗、先锋派崛起,吕进先生作为诗坛“一派盟主”,他可以兼容
期刊
为美而想  骆一禾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  河流不远 靠在一块紫色的大岩石旁边  我想到美 雷电闪在这离寂静  不远的地方  有一片晒烫的地衣  闪耀着翅膀  在暴力中吸上岩层  那只在深红色五月的青苔上  孜孜不倦的工蜂  是背着美的呀  在五月里一块大岩石的旁边  我感到岩石下面的目的  有一层深思在为美而冥想  1989年,诗人陈东东在《丧失了歌唱和倾听》一文中将骆一禾与海子
期刊